清晨五点半,天边才刚泛起鱼肚白,一阵魔音灌耳的闹铃就把你从睡梦中强行拽出来。迷迷糊糊中摸到手机按掉,你挣扎着从温暖的被窝里爬出来,窗外一片寂静,只有偶尔传来的汽车声提醒着你这个世界已经开始运转。快速洗漱、抓起前一晚就准备好的书包和昨晚打包的饭盒,你冲出门去,赶上第一班前往口岸的公交车。耳机里传来同学在宿舍楼下悠哉地吃着早餐,讨论着今天上午的课程,你心里咯噔一下,不禁叹了口气:这只是你日常“深港双城记”的序幕,而大部分同学的“序幕”可能才刚刚开始刷牙。
你是不是也曾幻想过,在香港读大学,住进宽敞明亮的宿舍,下课就能和同学约饭,小组讨论到深夜也不用担心末班车?现实的骨感却狠狠地扇了一巴掌:香港的租金,那真不是开玩笑的!随便一套小小的单间,动辄就上万港币,让你分分钟怀疑人生。不少同学,像在香港大学攻读硕士的小林,就亲身体验了这种“甜蜜的负担”。小林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在港大附近,一个不到10平米的小单间,月租可能要7000到9000港币。我一个学期四个月下来,光房租就得花三四万,这还没算水电网费呢。这笔钱,在深圳福田或者罗湖,能租到一套装修不错的一房一厅了,甚至还有余钱改善伙食。” 他就是为了省下这笔巨额开销,毅然决然地加入了跨境通勤大军。据香港政府统计处2023年的数据显示,香港私人住宅平均月租金每平方米超过300港元,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根据链家、贝壳等平台2023年末数据,深圳福田区部分小区的单间月租金普遍在2000-4000人民币之间,差距显而易见。
这样的经济压力,促使许多小伙伴不得不把目光投向了对岸的深圳。选择住在深圳,每天往返香港上学,似乎成了一种“曲线救国”的有效方案。在香港浸会大学读新闻系的李同学就觉得,深圳的生活成本,简直是留学生活里的一剂“强心针”。她告诉我们,除了房租,日常的吃饭、购物,深圳的价格也更亲民。 “在香港,随随便便一顿饭都要五六十港币,但在深圳,二三十块就能吃得很好。周末跟朋友出去玩,唱个K、做个SPA,深圳的选择更多,性价比也高出一大截。” 这种“价廉物美”的诱惑,让许多同学觉得,哪怕每天多花两三个小时通勤,也是值得的。一份《2023年全球生活成本调查报告》便显示,香港在全球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中名列前茅,而深圳则相对较低,这无疑解释了为何跨境生活对留学生有如此大的吸引力。
但话说回来,这听起来很美好的省钱计划,实际操作起来可真不是轻松活儿。早上,跨境同学们的闹钟往往响得特别早。比如,在香港理工大学读设计的张同学,每天早上六点前就得起床,他住的深圳罗湖口岸附近,从家到口岸步行不过十分钟,但他通常会在六点半前抵达口岸,以避开早高峰的通关人潮。据深圳海关官网公布的数据,罗湖口岸在早上7点到9点,以及下午5点到7点是通关高峰期,排队时间可能延长至30分钟甚至更久。张同学说,他宁愿早起半小时,也要尽量保证通关时间在15分钟以内,不然等到了学校,上第一节课的心情都没了。
通关只是第一道坎,接下来还有漫长的香港地铁旅程。从罗湖口岸过关后,同学们需要乘坐港铁东铁线前往各自的大学。像张同学去理工大学,需要从红磡站转车;而小林去港大,则要坐到金钟站再转港岛线。这一趟下来,单程通勤时间往往在1.5小时到2小时之间,甚至更长。据港铁官网的票价查询显示,从罗湖到红磡的单程票价约为40港币,再转线到港大所在的西营盘站,总车费可能接近50港币。一天往返就是100港币,一个月下来也要两千多港币的交通费。有在香港中文大学念书的王同学就分享道:“我住深圳福田,每天从福田口岸过关,然后坐东铁线到大学站。如果我八点前到口岸,一般九点半就能坐到中大校巴了。但如果晚十分钟,可能整个行程都要多出半小时。” 通勤时间虽然长,但王同学也练就了在地铁上看文献、背单词的本领,他说:“与其抱怨,不如好好利用这段时间,也算是另类的‘时间管理’了。”
长时间的通勤,对体力也是个巨大的考验。每天来回奔波,让很多同学都感到疲惫不堪。在香港城市大学读传播学的陈同学就直言不讳:“刚开始我觉得没啥,但连续几个礼拜下来,真的会感觉身体被掏空。尤其是晚上,如果小组讨论到很晚,或者在图书馆复习到深夜,就得掐着点赶末班车。香港的港铁末班车一般在晚上12点多,如果错过了,可能就得打的士到口岸,费用非常高,或者干脆在香港找地方凑合一晚,这又是额外的开销和不便。” 这种身体的疲惫,有时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效率和状态。一份针对香港大学生睡眠质量的调查报告显示,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存在睡眠不足问题,对于跨境学生而言,这方面的挑战无疑更大。
社交生活也是跨境学生面临的一大挑战。当大部分同学可以随时在宿舍楼下约饭、周末一起通宵打游戏时,跨境学生则常常因为通勤时间而不得不提前离场。小林就曾略带遗憾地表示:“有一次小组讨论特别激烈,大家聊到忘我,结果我一看表,哎呀,再不走就赶不上回深圳的末班车了。那种感觉挺不好的,好像自己总是局外人,无法完全融入到那种无拘无束的集体生活中。” 这种距离感,有时会让他们感到一丝孤独。据香港各大学校友会发布的一些活动通知显示,很多社团活动、聚会等都会持续到晚上较晚,甚至安排在周末的晚上,这对于需要赶末班车的跨境学生来说,无疑增加了参与的难度。
即便如此,跨境生活也并非全是苦涩。它锻炼了这些同学超乎常人的自律性和时间管理能力。在香港科技大学读金融的女生小雯,就把她的通勤时间变成了“移动课堂”。她会利用地铁上的一个半小时,听线上课程,复习当天所学的知识点,或者预习第二天要讲的内容。“我的效率反而在通勤路上更高,因为没有其他干扰,我就能专心做自己的事情。” 小雯骄傲地告诉我们,她甚至利用这段时间学了一门新的编程语言。这种积极的态度和高效的利用时间方式,让她在学业上丝毫不逊色于住校的同学。香港科技大学官网显示的其课程安排中,不乏线上资源和翻转课堂模式,这为跨境学生高效利用通勤时间提供了便利。
跨境生活也让这群年轻人拥有了独特的“双城视角”。他们既能感受到香港国际化的学术氛围和多元文化,又能享受到深圳这座新兴都市的活力与便利。小林就觉得,这种体验非常宝贵:“周末我可以在深圳约上朋友,去欢乐海岸看日落,或者在福田的咖啡馆里看书。深圳的美食选择也特别多,物价又便宜。这让我的生活更多样化,感觉自己拥有了两份精彩。” 这种在两个城市之间切换自如的生活,让他们更早地接触和适应了不同环境,培养了更强的适应能力。根据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发布的数据,深圳拥有丰富的文化娱乐资源,例如深圳湾公园、莲花山公园、以及各种艺术展览和音乐节,为跨境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余生活选择。
关于过关,这些“跨境战士”们也总结出了一套“秘籍”。他们会优先选择办理了香港e-道和内地自助通关的口岸,比如福田口岸和深圳湾口岸,这两个口岸通常比罗湖口岸排队时间短,效率更高。据香港入境事务处官网信息,持有效证件的内地居民可以申请香港e-道服务,大大缩短了通关时间。小雯就建议:“如果条件允许,一定要去办e-道!排队的人少特别多。另外,避开早晚高峰时段通关,或者选择人流相对较少的口岸,比如文锦渡,也能节省不少时间。” 此外,他们还会关注一些实时播报口岸排队情况的App或者微信小程序,以便及时调整行程。
平衡学业和社交方面,跨境学生们也总结出了自己的心得。在香港教育大学读教育学的小张就提到:“因为知道自己时间有限,所以我会特别珍惜在香港的时间。尽可能把需要面对面交流的小组讨论、见教授等事情集中安排在一两天内。平时会多利用线上会议工具和同学沟通,保持联系。” 他们更擅长提前规划,比如提前预约图书馆座位、提前和小组同学商量好线上会议时间,将自己的行程安排得井井有条。这种主动出击的态度,让他们在社交上虽然少了些随机性,却多了几分真诚和效率。香港教育大学的课程设置中,线上学习资源和小组协作工具的使用也日益普及,为远程协作提供了技术支持。
所以,如果你也在考虑或者已经加入了“跨境上学”的大军,别把自己逼得太紧。这种生活方式确实能帮你省下一大笔钱,但也会耗费不少精力和时间。一定要提前做好心理准备,规划好自己的作息和学习计划。多利用科技产品,多和其他跨境同学交流经验,互相打气。别忘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再怎么省钱也别牺牲健康。偶尔也要给自己放个假,在深圳好好享受生活,或者干脆在香港找个便宜的青旅住一晚,彻底感受一下“本地”生活。毕竟,留学生活不仅仅是为了那一张文凭,更是为了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让你的人生拥有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