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刚到香港那天吗?拖着两个大箱子,在九龙塘地铁站里晕头转向,看着身边行色匆匆的人群,耳边是飞快的粤语和英语交织,心里突然升起一股前所未有的茫然。我当时就想,这城大到底是不是我能适应的地方?连出个地铁站都感觉像闯关,更别提以后四年的学习生活了。那晚躺在宿舍床上,窗外维港的灯火璀璨,我却只觉得这城市的繁华离我好远,心里空落落的。
刚开始的那几个月,我真的觉得自己像个“隐形人”。上课听讲,教授偶尔蹦出几个我没听过的地道英语词汇,或者本地同学小组讨论时突然转成粤语,我就像被按了静音键,完全插不上话。有一次,在食堂想点一份叉烧饭,结果点餐阿姨问了我一句粤语,我支支吾吾半天,最后还是尴尬地指了指图片,那场景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窘迫。语言障碍带来的挫败感,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我心头。据城大国际学生服务中心统计,约有30%的非本地学生在初到香港时,都曾因语言沟通问题感到压力,这不仅仅是粤语,英语口语的快速适应也常常成为挑战。
文化差异也悄悄地给我上了一课。香港的生活节奏真的太快了,每个人都像上了发条一样。我记得第一次去超市购物,看着本地居民拿着购物袋飞快地结账,我还在慢悠悠地挑选,不自觉地就感受到了那种无形的催促感。室友们晚上经常外出社交,而我一开始总觉得格格不入,不知道该怎么主动融入他们的圈子。这种“慢半拍”的感觉,让我常常怀疑自己是不是不适合这个充满活力的城市。城大宿舍生活虽然丰富,但初期的文化融入确实是不少新生的难题,有研究显示,非本地生在适应香港社交文化上,平均需要3-6个月的时间才能找到相对舒适的状态。
学业压力更是像一座大山,让人喘不过气。城大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与我之前在国内的经验大相径庭,更强调批判性思维和小组协作。我记得第一门专业课的第一次小组报告,由于我不敢主动发言,生怕英语说错或表达不清楚,结果在组内几乎没有贡献。期中考试前,看着厚厚的英文教材和reference list,觉得自己要被淹没了,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有能力完成这里的学业。数据显示,城大不少专业课程的淘汰率相对较高,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抗压性都有很高要求,尤其是在大一阶段,如何从高中模式顺利过渡,是每个学生都必须面对的挑战。
那段时间,我一度非常迷茫,甚至萌生过退学的念头。每天除了上课就是回宿舍,除了跟家里打电话,几乎不怎么开口说话。我看着本地同学和国际学生们三五成群,说说笑笑,心里特别羡慕,但又不知道该怎么迈出第一步。这种孤独感,在陌生的城市里被无限放大,几乎把我吞噬。一项针对留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表明,初到异国他乡,有高达40%的学生会感到不同程度的社交孤立,这种情绪如果不及时调整,很容易影响到学业和日常生活。
转机出现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学院的邮件里通知有一个“粤语文化体验营”,我当时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报了名。营里除了我,还有很多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同学,大家都是“粤语小白”。我们一起学简单的问候语,一起去旺角体验地道小吃,还去茶餐厅练习点餐。我发现,原来大家都在努力,都在适应。那次体验营让我认识了两个来自韩国和泰国的女生,我们因为共同的“语言困境”一下子拉近了距离。这次经历让我意识到,原来走出第一步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城大每年都会举办各类文化交流活动,旨在帮助国际学生融入本地生活,据校方统计,参与这些活动的国际学生对香港文化的理解度和满意度都有显著提升。从那以后,我开始积极地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我加入了城大的摄影社团,这是一个让我特别放松的地方。每次社团活动,我们都会背着相机走遍香港的大街小巷,从摩天大楼到渔村小巷,从维多利亚港到南丫岛,用镜头记录下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在拍摄过程中,我不得不主动与本地社员交流,学习他们的拍摄技巧,了解他们对香港的看法。我的英语口语和听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极大的锻炼,也认识了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城大拥有超过200个学生社团和组织,涵盖了从学术到艺术、从体育到志愿服务的方方面面,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兴趣发展平台。据社团联合会数据显示,参与社团活动的学生,其社交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均有明显提高。
我同时开始主动利用学校提供的学术资源。我定期去图书馆的“学习共享空间”参加英文写作辅导,那里有专业的老师一对一指导我如何写好学术论文,如何避免语法错误。我还利用“朋辈辅导”项目,请高年级的学长学姐帮我梳理课程重点,分享他们的学习经验。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举动,却大大提升了我的学习效率和自信心。城大学术发展处每年都会为学生提供数千小时的免费辅导和工作坊,旨在帮助学生掌握高效学习方法,确保学生能在学术上取得进步,这些服务在期中和期末尤其受到学生欢迎。
为了克服语言障碍,我主动报名了学校的粤语进阶课程,每周两个晚上雷打不动地去上课。我还下载了一些语言交换App,跟本地学生互相学习。最重要的是,我开始“厚着脸皮”去尝试用粤语和本地人交流,哪怕只是点一杯奶茶、问个路。起初常常闹笑话,但大多数香港人其实都很友善,会耐心纠正我。慢慢地,我发现自己对粤语的理解能力越来越强,也能说出一些简单的日常对话了。这种进步让我感到无比的成就感。城大语言中心提供的多种语言课程,每年吸引数千名学生报名,数据显示,完成初级粤语课程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粤语交流自信度提升了超过60%。
我逐渐也融入了宿舍的生活。我们楼层每周都会组织一次电影之夜,大家轮流选择电影。有一次,我提议播放一部我特别喜欢的国产电影,结果意外地受到大家欢迎。从那以后,我们宿舍楼层的小伙伴们会定期聚餐,一起看球赛,甚至周末一起去徒步。我发现,真正要融入,不是等别人来拉你,而是自己要主动去敲开那扇门。城大的宿舍生活是其国际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新生入住宿舍的比例高达90%,丰富的宿舍活动旨在促进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交流与融合,例如举办多元文化节、烹饪比赛等,极大地增进了学生间的友谊。
在职业发展方面,我也开始积极规划。大二的时候,我参加了城大职业服务处举办的“职业探索周”,听取了来自不同行业的校友分享。那次活动让我第一次对香港的就业市场有了清晰的认知,也明确了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我学会了如何修改简历,如何进行模拟面试。我甚至鼓足勇气,主动联系了一位校友进行职业咨询,从他那里获得了非常宝贵的建议。城大职业及学生发展处每年都会组织超过150场职业发展活动,包括招聘会、职业讲座、一对一咨询等,与超过500家企业保持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实习和就业机会。数据显示,城大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内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
大三暑假,我在一家本地的金融公司找到了一份实习。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工作环境是全英文和粤语双语并行。我每天都逼着自己去听、去说、去理解。在实习期间,我不仅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如何在香港的职场环境中有效沟通和协作。这段经历大大提升了我的自信心,也让我对未来的职业道路有了更清晰的规划。据城大校友会反馈,拥有在港实习经验的毕业生,在香港本地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会显著提高,更容易获得心仪的职位。
现在回想起来,当初那个在地铁站迷茫无措的自己,仿佛是另一个人。我在城大的这几年,不仅仅是拿到了学位,更重要的是,我完成了人生的一次华丽转身。我从一个不敢开口的“边缘人”,变成了一个能在课堂上自信发言、在社团里积极组织活动、在职场中独当一面的学生。我拥有了一帮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他们见证了我的成长,也分享了我的喜怒哀乐。我爱上了香港这座城市,它的快节奏、它的多元文化、它充满活力的每一面。我的粤语虽然还不能说得像本地人一样流利,但也足以应对日常交流,英语口语更是突飞猛进。我不再害怕未知,反而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城大不仅给了我知识,更给了我勇气和机会,让我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所以啊,如果你现在也在城大,或者正准备踏上这片土地,心里也有点慌张,有点不知所措,没关系的,我完全懂你的感受。但是,别给自己设限,别把自己困在宿舍里。你得勇敢一点,再勇敢一点,迈出那第一步!去报个你感兴趣的社团,哪怕只是去旁听一次活动;去学校的语言中心看看,有没有你感兴趣的语言课或者语言交换项目;看到同学在聊天,别怕,主动走过去,问问他们在聊什么,哪怕只是从一句简单的“你好”开始。最重要的是,别害怕犯错,别害怕出糗,没有人会嘲笑一个努力尝试的人。城大有那么多资源,有那么多机会,你得自己去抓,去闯,去体验。相信我,只要你愿意走出舒适区,你的城大生活,一定会比你想象中精彩一百倍,甚至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