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考研又想留学?看我怎么做!

puppy

嗨,是不是觉得考研和留学就像鱼与熊掌,超级纠结只能二选一?我跟你说,我太懂这种感觉了!当时我也一边看着国内研究生招生简章,一边又忍不住刷国外的大学官网,心里那个痒啊。但后来我发现,其实这俩事儿真没那么矛盾,甚至还可以找到巧妙的结合点! 我不是来给你灌鸡汤的,就是想用我的亲身经历跟你唠唠,我是怎么在准备考研的同时,也能顺利搞定留学申请,并且最终找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从一开始怎么理清思路,到后面怎么高效分配时间,包括怎么利用考研的准备来提升留学申请的竞争力,再到一些你可能没想到的加分项,我都一步一步、毫无保留地告诉你。别觉得这很难,只要找对方法,完全可以把纠结变成机会!如果你也面临着同样的甜蜜烦恼,不妨进来看看我是怎么做的,说不定就能给你一些新的启发和实用的建议呢!

想考研又想留学?看我怎么做!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瞬间?深夜里,一边是摊开在桌上厚厚的考研政治复习资料,旁边却忍不住亮着手机屏幕,刷着某个国外大学官网上炫酷的校园图片,心里那种又激动又纠结的感觉,简直快要把你吞没了。我是真的太懂了!当初,我也像个陀螺一样,在考研复习和留学申请的漩涡里打转,一会儿觉得自己“内卷”得没边,一会儿又幻想在国外图书馆里惬意地看书。每当看到同学要不是一门心思扎进考研题海,要不就是早早把雅思托福考满分,我就觉得自己好像谁也不是,两边都顾不好,那种焦虑感真是扑面而来。但后来我发现,这两种选择,压根儿不是非此即彼的独木桥,甚至可以巧妙地踩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捷径”。

那个时候,我跟很多同学一样,觉得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顾此失彼是必然的。大家普遍的看法就是,考研和留学是完全不同的两条路,准备起来也大相径庭,根本没法兼顾。然而,我却在某个周末的图书馆里,无意中看到一篇关于“复合型人才”的访谈,其中提到,现代社会需要的是那种能够适应多元环境、具备跨文化背景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想,如果我能同时准备这两件事,是不是反而能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更具竞争力呢?据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招生办数据显示,他们近年录取的硕士生中,有接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拥有复合背景,比如辅修过其他专业,或者在不同体系下进行过学术准备。这让我意识到,我这种看似“两头不靠”的尝试,也许正是未来的一个趋势。

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彻底理清自己的思绪,搞明白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我没有简单地告诉自己“我要考研”或者“我要留学”,而是坐下来,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把自己对未来的所有设想都写了下来。比如,我喜欢某个专业是因为它的理论深度,还是更看重它的实践应用?我希望毕业后在国内发展,还是考虑国际舞台?这两种选择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又是什么?我甚至列出了一张详细的表格,对比了国内读研和国外读研在学制、学费、课程设置、未来就业等方面的异同。根据QS全球大学排名每年发布的“全球雇主调查报告”显示,雇主在招聘时最看重的能力前三位分别是: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沟通能力。考研强调的是深度和系统性,留学则更注重广度和创新性,而这两种能力,恰恰可以通过同时准备而得到全面的提升,而不是相互抵消。

接下来就是如何高效分配时间,这可真是个技术活。我当时采取的策略是,把考研准备中可以“复用”的部分,优先挪给留学申请。最明显的就是英语能力。考研英语和雅思托福虽然侧重点不同,但词汇量、阅读理解能力、写作逻辑都是相通的。我把背考研单词的时间挪了一部分给雅思词汇,把看考研阅读的时间用来精读英文原版文献或者BBC新闻。据ETS官方统计,2023年全球托福考生的平均分达到了88分,而很多世界名校的硕士项目要求都在90-100分以上。这意味着,考研英语打下的基础,只要稍加引导和针对性训练,就能轻松应对留学考试。我当时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是,在考研冲刺前,先把雅思刷到目标分数,这样考研后期就可以心无旁骛了。事实证明,这种分阶段的策略,大大减轻了我在英语学习上的压力。

除了英语,专业课的准备也是一大“宝藏”。我所学的计算机科学专业,无论是国内考研还是国外留学,其核心知识体系都是高度一致的。数据结构、算法、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这些课程在国内大学里是考研的必考科目,在国外名校的硕士申请中,也是衡量你学术背景的重要指标。我当时就是把考研专业课的复习,当作是为留学申请“夯实基础”的过程。比如,我仔细研究了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和卡内基梅隆大学CMU计算机学院的课程大纲,发现两者的核心课程设置和知识点深度存在高度重合。当我深入学习考研的专业课时,我不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更是为了在留学申请的个人陈述(Personal Statement)和简历(CV)中,能够更有底气地展现我的专业素养和扎实的理论基础。甚至在面试时,也能更流利地表达我对专业领域的热情和理解。

再说说留学申请材料中的“重头戏”——个人陈述(Personal Statement)和研究计划(Research Proposal)。很多人觉得考研和留学的研究方向不一样,准备起来很割裂。但我的经验是,考研过程中对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以及可能参与的一些科研项目,恰好能为这些申请材料提供绝佳的素材。我当时为了考研,阅读了大量的专业文献,甚至还参与了一个老师的小课题,虽然没有发表论文,但这些经历让我对某个细分领域有了更深的理解。据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官网的SOP写作指南,他们非常看重申请者对特定研究领域的深度理解和未来研究规划。我就把考研期间接触到的课题、遇到的挑战、以及对未来研究的设想,巧妙地融入到我的PS里。这些实打实的经历,比空泛的套话更能打动招生官,也更能展现你对学术的认真和投入。

很多人会担心,同时准备两件事,是不是意味着两边都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我却觉得,这反而是一种“降低风险”的策略,能让你在心理上占据优势。想想看,如果只准备考研,那结果出来前的那几个月,你是不是每天都提心吊胆?而如果同时申请留学,即使考研结果不理想,你手里可能已经握着几个海外院校的offer了,这种“有退路”的感觉,会让你在考研冲刺阶段更加从容,心态也更稳定。根据中国教育在线的数据,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首次出现下降,但仍高达438.2万人,竞争依然激烈。在这种高压环境下,为自己多准备一份成功的可能,不仅能带来实际的备选方案,更能有效缓解你的心理压力,让你能以更好的状态去面对每一次挑战。

当然,费用问题也是绕不开的。留学无疑需要一笔不小的开销,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我当时就关注了很多针对国际学生的奖学金项目。比如,英国的志奋领奖学金(Chevening Scholarships)、澳洲的奋进奖学金(Endeavour Scholarships),以及各个大学自己设立的院系奖学金。这些奖学金通常涵盖学费、生活费,甚至往返机票,能大大减轻经济压力。据英国政府官方教育网站Study UK发布信息,志奋领奖学金每年资助数百名优秀学子赴英深造,其中不乏双非背景的学生。提前了解这些奖学金的申请条件和截止日期,并在准备留学材料时有意识地突出自己的优势,也能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经济支持。我甚至考虑过申请一些授课型硕士项目,这些项目学制相对较短,通常只有一年,学费和生活费的总开销会比两年制的研究型硕士少很多。

在这个过程中,保持积极的心态和强大的意志力至关重要。我也有无数次想要放弃的念头,觉得实在是太累了。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找几个同样有留学意向的朋友聊聊,互相打气。或者给自己放个小假,去操场跑跑步,看看电影,暂时把学习压力抛开。我发现,很多大学都为学生提供了心理健康服务,比如多伦多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就提供一对一咨询和减压工作坊。这说明,即使是最顶尖的学府,也认识到学生在学业压力下的心理健康需求。所以,当你感到焦虑或迷茫时,不要害怕寻求帮助,无论是来自朋友、家人,还是学校的专业辅导。保持身心健康,才能让你在漫长而复杂的准备过程中,拥有持续的战斗力。

关于申请材料,除了PS和CV,推荐信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考研和留学都需要老师的推荐信,但侧重点略有不同。考研复试时老师更看重你对国内研究生教育的适应性,而留学申请则更强调你的独立研究能力和国际视野。我当时就找了两位对我很了解的专业课老师,一位老师侧重于写我的学术能力和对考研专业的理解,另一位老师则更强调我的英语能力、参与过的项目以及潜在的研究兴趣。这样,同一份推荐信的底稿,稍加调整就能同时满足两边的要求。据领英(LinkedIn)发布的职场趋势报告,一份突出实习经历和项目成果的简历,更容易在众多申请者中脱颖而出。我把考研期间参与的小组讨论、课程设计项目、甚至是一些线上学习平台的证书,都巧妙地融入了我的简历,让它看起来更丰满,更具有说服力。

我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目标。比如,如果你对某个领域的热情特别高,但是国内的考研竞争压力又特别大,可以考虑申请国外的研究型硕士,或者是一些偏重实践的授课型硕士。据香港大学官网介绍,其授课型硕士(Taught Postgraduate)项目通常学制一年,课程设置紧凑,更侧重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而研究型硕士(Research Postgraduate)则学制较长,更强调独立研究能力和学术论文产出。理解这两种模式的不同,有助于你更精准地选择申请方向,避免盲目跟风。我当时也考虑过,如果考研能上岸,就去读国内的硕士,如果能拿到不错的海外offer,就去体验不同的教育体系。这样双管齐下,相当于给自己上了双重保险。

最后,关于什么时候做出最终选择,也是个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根据QS发布的全球留学报告,大部分英国和澳洲的大学会在申请递交后的2-4周内给出初步结果,美国则可能需要2-3个月,而国内考研成绩公布和复试通常在次年2-3月。这意味着你很可能在考研复试前,就已经收到国外的录取通知书了。这给了我非常充足的时间来思考和权衡。当手握两个选择的时候,你可以更冷静地分析哪个更符合你的长期规划,哪个能给你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这种主动权在自己手里的感觉,真的很棒,它能让你摆脱被动等待的焦虑,真正成为自己未来的设计师。

所以,如果你也正和我当初一样,在考研和留学的岔路口徘徊,心里像是揣了只小兔子一样七上八下,我的建议是,别急着把自己限定死。你可以先去网上搜搜那些国外院校的课程设置,看看有没有你特别感兴趣的老师和研究方向;接着,把你考研的复习资料拿出来,看看哪些知识点其实和留学申请所要求的学术背景是高度重合的;然后,拿起手机,给自己定个雅思或托福的小目标,每天抽点时间练练听力背背单词,别小看这些碎片时间。最重要的是,要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同时驾驭这两件事,因为这不仅仅是多一个选择,更是锻炼你多线程处理问题和规划未来的能力。勇敢地去尝试吧,你会发现,你比自己想象的要强大得多!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