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个普通学生,在澳洲留学逆袭了!

puppy

话说,刚来澳洲留学那会儿,我跟很多同学一样,觉得未来一片迷茫,学业压力大,语言不适应,还特别想家。当时真觉得自己就是个普普通通到不能再普通的人,好像根本没法出人头地。但你知道吗,就是我这样一个起点平平的留学生,后来竟然在澳洲完成了自己的“逆袭”!这中间我到底经历了什么,又做了哪些改变,从一个迷茫困顿的状态,一步步找到方向,不仅学业上有了突破,生活也变得精彩起来,甚至还找到了自己真正热爱并适合的道路。这篇文章会跟大家聊聊我那些摸爬滚打的真实经历,从跌跌撞撞到最终找到自己的节奏,希望我的故事能给你一些启发和勇气,让你相信,普通人也能在留学路上发光发亮!

我,一个普通学生,在澳洲留学逆袭了!

还记得刚到悉尼机场那天,拖着两个大箱子,看着身边熙熙攘攘的人群,兴奋是有一点,可更多的是一种说不出来的忐忑。手机信号不稳,地图APP半天没反应,我像个无头苍蝇一样,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去学校安排的临时住所。那种手足无措的感觉,现在回想起来都还历历在目。当时我就在想,这澳洲啊,跟我想象的好像不太一样,我这个平时连自己家小区都走不明白的路痴,真能在这儿活下去吗?那会儿的我,就是个彻头彻尾的“普普通通”——成绩中游、性格内向、语言磕巴,除了想家,啥也提不起劲儿。

我发现自己遇到的第一个大难题就是语言。虽然雅思成绩勉强达标,可真到了全英文的课堂,教授语速快得像rap,同学们讨论起来更是天马行空,我坐在教室里,感觉自己就像个透明人,完全插不上话。有一次小组作业,我尝试表达自己的想法,结果结结巴巴说了半天,队友们一脸茫然,最后还是另一个中国同学帮我翻译,才算勉强把意思传达出去。那种挫败感,真是直接拉满。据墨尔本大学官网显示,该校为国际学生提供了专门的英语语言支持课程和学术写作辅导,当时我却因为害羞,根本不敢去咨询。

学业上的压力也山大。国内的教育模式和澳洲完全不同,这边更注重批判性思维和独立研究,每一篇论文、每一个报告,都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提出自己的观点。我第一次拿到导师批改过的作业时,简直是五雷轰顶,上面密密麻麻的批注,红笔划得我心惊肉跳,很多地方都被要求重写,分数也惨不忍睹。当时我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根本不适合读大学,整天焦虑到睡不着觉,觉得自己就是个学渣。据澳大利亚联邦教育部公布的数据,约有三分之一的国际留学生在第一学期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学业适应问题。

生活上的不适应也随之而来。刚开始的时候,吃饭都是个大问题,澳洲超市里的食材五花八门,很多东西我见都没见过,更别说做了。每天对着手机菜谱捣鼓半天,做出来的东西也常常是“黑暗料理”。我记得有一次,我尝试做番茄炒蛋,结果把酱油当成了醋,那味道简直是灾难。朋友聚餐时,大家都能侃侃而谈,我却总是默默坐在角落里,听着他们用流利的英语开玩笑,自己却一个字都插不进去,感觉自己像个局外人。据澳大利亚统计局的数据,超过40%的国际学生表示,社交融入是他们在澳留学期间面临的一项挑战。

那段时间,我真的特别特别想家。每天晚上都会跟爸妈视频,每次都忍不住掉眼泪,诉说自己在澳洲的各种“不幸”。我妈当时就劝我,不行就回来吧,别太为难自己了。我心里也打过退堂鼓,甚至连回国的机票都偷偷查过好几次。我发现身边也有一些同学因为各种原因选择回国,他们有的受不了压力,有的觉得不适应,还有的觉得学不到东西。悉尼科技大学的学生服务中心就曾统计过,每年都有一定比例的国际学生因为心理健康或学业压力过大而寻求休学或退学。

转机出现在一个特别普通的下午。我那天又因为一个小组作业没能有效沟通而感到沮丧,一个人坐在图书馆的角落里发呆。旁边正好坐着一个本地同学,他看到我眉头紧锁的样子,主动过来问我需不需要帮助。他问我是不是对作业有疑问,我支支吾吾地解释了一番,他非常耐心地听我说完,还帮我理清了思路,甚至还帮我修改了一些表达上的错误。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原来澳洲的同学并不是都那么难以接近,只是我一直把自己封闭起来了。这次偶然的交流,让我第一次萌生了“也许我也可以改变”的想法。

从那天起,我下定决心要改变。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主动去寻求学校的学术帮助。我鼓足勇气预约了学术写作辅导中心的一对一咨询。第一次去的时候,我紧张得手心直冒汗,可辅导老师非常友善,她不仅帮我分析了之前作业的问题,还教我如何构思论文结构、如何引用文献,甚至还推荐了一些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力的学习方法。我记得她告诉我,很多国际学生都会遇到这些问题,这很正常。据昆士兰大学的学习技能中心介绍,他们每周都会为国际学生提供超过200个课时的免费辅导和工作坊,涵盖了从论文写作到考试技巧的方方面面。

为了攻克语言关,我开始强迫自己走出舒适圈。我加入了学校的Toastmasters Club(演讲俱乐部),虽然每次上台都紧张得舌头打结,可我还是坚持了下来。我还找了一份在咖啡馆兼职的工作,每天都要跟各种各样的客人打交道,点单、聊天、甚至偶尔帮他们解决一些小问题。一开始,我经常会听不懂顾客的要求,闹出不少笑话,可是在一次次的锻炼中,我的口语和听力突飞猛进。澳大利亚法律规定,持有学生签证的国际学生在学期期间每两周可以工作48小时,寒暑假则没有限制,这给了我很多实践语言和了解当地文化的机会。

我还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社团活动。我发现,仅仅待在华人圈子里虽然舒适,但对我融入当地生活没有任何帮助。我加入了学校的国际学生社团,也参加了徒步旅行俱乐部,认识了很多来自不同国家的朋友。我们一起去爬山、去海边烧烤、去探索悉尼周边的小镇。有一次,我们国际学生社团组织了一次“文化交流之夜”,大家分享各自国家的特色美食和传统习俗,我分享了中国的剪纸艺术,很多外国同学都觉得非常新奇。这些经历让我不再感到孤单,也让我对澳洲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据新南威尔士大学官网数据,该校拥有超过300个学生社团,为学生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课外活动选择。

我的学业成绩也开始有了显著的提升。因为积极寻求帮助,加上语言能力的进步,我不再害怕课堂讨论和小组作业。我学会了主动向教授提问,积极参与小组讨论,甚至敢于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我的论文分数越来越高,期末考试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我记得有一门我之前差点挂科的专业课,在我的努力下,期末竟然拿到了High Distinction(HD),这让我对自己的学习能力重新建立了信心。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积极参与校园活动和使用学校学习支持服务的学生,其学业表现平均要高出15%。

随着学业和语言的进步,我的自信心也越来越强。我开始积极寻求实习机会,希望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我投递了大量的简历,经历了几次面试失败,但并没有气馁。最终,我成功获得了一家本地数字营销公司为期六个月的实习机会。这份实习不仅让我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更让我深刻体会到书本知识与实际操作之间的差异。我发现自己对数字营销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开始考虑未来的职业方向。据澳大利亚毕业生就业局的报告,拥有本地实习经验的国际毕业生在毕业后六个月内找到全职工作的比例要高出近20%。

实习结束后,我意识到自己真正热爱的是市场营销和品牌传播。我开始主动选修相关课程,并在课余时间自学了许多营销工具和理论知识。我的专业是商科,原本选择的是金融方向,但通过实习和深入探索,我发现金融虽然稳定,却不是我真正想做的事情。我发现自己更喜欢创造性的工作,喜欢与人沟通,喜欢通过营销策略来影响消费者。这个转变,让我对未来的规划变得清晰起来。很多澳洲大学,例如蒙纳士大学,都允许学生在主修专业之外选择辅修甚至更换专业,为学生提供了很大的灵活性。

我的毕业论文,我选择了与数字营销相关的课题,并结合了我在实习中积累的经验和数据。我用心地完成了这份论文,并最终获得了非常高的评价。毕业典礼那天,我看着台下为我鼓掌的教授和同学们,回想起刚来澳洲时的那个迷茫无助的自己,简直不敢相信我竟然能走到这一步。我的父母也特意从国内赶来参加我的毕业典礼,他们看到我的成长和变化,都非常替我高兴。那一刻,我觉得所有的努力和坚持都是值得的。

毕业后,我顺利找到了在一家中型公司担任市场专员的工作。这份工作不仅待遇不错,更重要的是,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事业中。我负责公司的社交媒体运营、内容创作和营销活动策划,每天都充满挑战和新鲜感。我的同事们都非常友好,工作氛围也很好。我发现自己不仅在专业上有了突破,在个人成长上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变得更加自信、独立和有责任感。我甚至在工作之余,开始尝试做一些自己的项目,比如运营一个关于澳洲生活的个人博客,分享我的经验和见解。

现在回想起来,我依然觉得,我当初那个“普通”的起点,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甘愿一直普通下去,甚至连尝试改变的勇气都没有。我从一个对未来感到迷茫的留学生,一步步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不仅学业上取得了进步,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甚至还找到了自己真正热爱并适合的道路。这中间,没有所谓的捷径,只有一步一个脚印的坚持和努力。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学生,如果你问我,这中间到底有什么秘诀?我觉得最大的秘诀就是,别怕犯错,别怕丢脸,别怕麻烦。主动出击,勇敢尝试,你会发现,你身上的潜能远比你想象的要大。

所以啊,如果你现在也在澳洲留学,或者正准备来澳洲留学,心里有点打鼓,觉得前路茫茫,觉得自己就是个普通人,没啥特别的,那我跟你说一句掏心窝子的话:别等着天上掉馅饼,也别光顾着羡慕别人。赶紧行动起来!你可以从加入一个学校社团开始,比如那个你一直想去但又有点害羞的摄影社;或者去找学校的学习中心,让他们给你安排个一对一的写作辅导;也可以大胆地去超市找份兼职,哪怕只是整理货架,那也是锻炼英语和了解当地生活的好机会。总之,别宅着,别光想,迈开腿,张开嘴,去干点啥,哪怕是最小的一步,也比原地踏步强百倍!你没准会发现,你不是普通人,只是还没被激发出来罢了!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