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申研:竞赛,到底要不要卷?

puppy

嗨,申研路上纠结的你,是不是也常常在想,为了申请名校,那些竞赛到底要不要拼尽全力去卷?看到别人简历上各种奖项,是不是有点焦虑,觉得自己不参加就输在起跑线了?别急,这篇《我的申研:竞赛,到底要不要卷?》就来跟你掏心窝子聊聊。我会结合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帮你剖析竞赛在申研中到底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以及如何去权衡投入产出比。我们会一起探讨,竞赛究竟是锦上添花还是必不可少,什么样的竞赛才值得你投入时间精力。这不只是一篇经验分享,更像是为你提供一个冷静思考的视角,让你在“卷”与“不卷”之间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答案,不再盲目跟风。读完它,或许你就能更清晰地规划自己的申研之路,不再迷茫。

嗨,申研路上那些每天都在纠结的你,最近过得怎么样?我猜你大概率正坐在电脑前,看着某个社群里学长学姐晒出的“XX国际编程大赛一等奖”、“YY全球商业案例挑战赛金奖”,然后心里咯噔一下,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天呐,他们都这么卷了,我这些“平平无奇”的经历,是不是真的不够看?是不是也要赶紧去报几个竞赛,拼命卷起来,不然就真的要输在起跑线上了?

你说的这些,我都懂,真的。因为几年前的我,跟你一模一样。那时候,我每天刷着各个论坛,看着别人光鲜亮丽的竞赛履历,焦虑感就像潮水一样把我淹没。我甚至记得有一个晚上,我对着电脑屏幕上一个学姐简历里的五个省级以上竞赛奖项,直接怀疑人生,心想我这大学四年是不是白读了。那晚我失眠了,满脑子都是“卷,还是不卷,这是一个问题”。我甚至开始盲目搜索各种竞赛信息,不管适不适合自己,都想着“先报上再说,万一有用呢?”那种冲动,简直是一场内心的海啸。后来我才明白,那是一种群体焦虑,一种生怕自己“落后”的恐慌。根据教育咨询机构Kaplan Test Prep在2023年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70%的美国研究生申请者表示,他们感受到来自同龄人的巨大竞争压力,认为需要通过额外的课外活动来增强竞争力。

我的申研:竞赛,到底要不要卷?

我的故事,大概是从我大三那年夏天开始的。那会儿我刚结束了一个不太满意的实习,感觉自己的简历还缺点“硬货”。正好,学校里铺天盖地都是一个“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宣传。我想也没想,拉了几个同学就组队报了名。我们的项目听起来很炫酷,是关于一个基于AI的智慧农业解决方案。一开始大家斗志满满,每天泡图书馆、熬夜写商业计划书、准备路演PPT。可是慢慢地,我发现自己对这个项目本身并没有那么大的热情,更多的是为了那个“奖项”和“简历加分”。每天耗费大量时间去研究市场分析、财务预测,那些我并不擅长也不感兴趣的领域,感觉非常痛苦。我们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牺牲了期末复习的时间,最终勉强拿了个校级二等奖。虽然简历上多了一行字,但我心里却空落落的。我当时甚至在想,这一个多月的时间,如果我用来好好钻研一门专业课,或者深入学习一项编程技能,是不是会有更大的收获?我后来才知道,许多学生都有类似的经历。据一项针对中国大学生竞赛参与情况的调研数据显示,超过40%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参与竞赛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简历竞争力而非兴趣导向。

那个校级二等奖虽然让我短暂地开心了一下,但很快我就开始反思。我发现自己并没有从中学到多少实际的东西,反而是为了凑一个“光鲜”的经历,搭上了宝贵的学习和休息时间。我开始观察那些真正拿到大奖、甚至因此被名校录取的学长学姐。我发现他们的共同点并不是“参加的竞赛多”,而是“参加的竞赛精”,并且他们在竞赛中展现出的能力和热情是发自内心的。比如我认识的一位学长,他本科是计算机专业的,他参加的都是Kaggle数据科学竞赛、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这类跟他专业高度相关的赛事。他从中学到的算法优化、团队协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实打实地内化了的。他在准备这些比赛的过程中,系统地学习了高级数据结构和算法,甚至接触到了前沿的机器学习模型。他的个人项目集和技术博客都因此变得异常丰富。他告诉我,每一次参赛,他不仅仅是为了赢,更是为了学习和突破自己的技术边界。后来他凭借在多个Kaggle竞赛中的优异表现(包括一个前1%的排名),顺利拿到了卡内基梅隆大学(CMU)人工智能专业的Offer。据CMU官方招生指南,他们非常看重申请者在相关领域展现出的深度专业能力和实践经验,竞赛奖项通常是作为这些能力的一种强有力证明。

所以,竞赛究竟在申研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它绝对不是一个万能的“通行证”,更像是你展现自己特定能力和潜力的一个舞台。招生官们看重的,不仅仅是你获奖的那个“结果”,更是你在这个过程中所展现的“过程”——你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抗压能力、创新思维,以及对某个领域的热情和投入。想象一下,两个申请者,一个参加了十几个泛泛的商业竞赛,每个都只参与皮毛;另一个则专注投入一到两个顶尖的专业赛事,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还从中产出了高质量的项目。你觉得哪个更容易打动招生官?答案不言而喻。耶鲁大学管理学院在2023-2024申请季的常见问题解答中明确指出,他们希望看到申请者能够深入参与并对某个领域产生实际影响的经历,而不仅仅是罗列一堆活动名称。

那么,什么样的竞赛才值得我们投入时间精力呢?我的经验是,首先要考虑“相关性”。你申请的专业是什么?你希望在简历上突出哪些能力?如果你想申请CS专业,那么像ACM、ICPC、TopCoder这类编程竞赛,或者Kaggle、天池这类数据科学竞赛,无疑是含金量极高的。它们能直接证明你的编程能力、算法功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你申请商科,那么像Hult Prize、沃顿商赛这类国际知名的商业案例分析大赛,或者一些金融建模比赛,就能很好地展现你的商业洞察力、分析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据国际大学生创业组织Enactus发布的数据,每年有超过7.2万名学生参与他们的全球创新竞赛,这些竞赛不仅考验商业创意,更强调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落地能力。

其次,要看竞赛的“深度”和“广度”。有些竞赛可能规模不大,但它提供的平台让你有机会接触到行业前沿的技术,或者能够与资深导师、企业高管交流,这其中的学习和人脉价值是难以估量的。有些竞赛可能更偏向科研探索,比如一些大学生创新研究项目或者学术会议,让你有机会在导师指导下完成一个小型研究课题,甚至发表论文,这对于申请研究型硕士或博士项目来说,绝对是锦上添花,甚至可能是核心竞争力。例如,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资助的本科生研究项目(REU)官网介绍,每年有数千名本科生通过REU项目接触到顶尖的科研环境,这对他们后续的学术深造产生了决定性影响。我有个朋友就是因为参加了REU项目,在实验室里跟着教授做了一年的研究,发表了一篇二作论文,最终被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硕士项目录取。

你可能会问,我不是学CS也不是学商科的,那怎么办?其实,很多专业都有对应的竞赛。比如建筑设计有各种国际设计大赛,新闻传播有摄影比赛、纪录片制作大赛,心理学有社会调研比赛等等。关键在于,你是否能找到一个既能锻炼你专业技能,又能让你从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的竞赛。即使没有直接对应专业的竞赛,也可以尝试跨学科的竞赛,比如一些结合艺术与科技、社会与工程的创新挑战赛。这些竞赛往往能让你跳出专业的舒适区,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跨领域协作能力。哥伦比亚大学工程学院在2024年的招生宣讲会上提到,他们越来越青睐那些具备跨学科背景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申请者,因为这代表了未来的创新趋势。

当然,更重要的,竞赛带来的“隐性价值”往往远超那个奖项本身。我身边有很多人,他们参加竞赛并非一帆风顺,甚至根本没有获奖。但他们告诉我,在准备竞赛的过程中,他们学会了如何高效地查阅文献,如何与队员进行有效沟通,如何在巨大的压力下管理时间和情绪。这些软技能,在任何研究生项目甚至未来的职场中,都是非常宝贵的。我记得我有个学姐,她参加了一个机器人大赛,团队在比赛前夜出了大问题,程序突然崩溃。他们熬夜通宵修复,虽然最后只拿了个参与奖,但她说那次经历让她学会了在绝境中如何快速定位问题、如何团队协作、如何坚持不放弃。她把这段经历写进了个人陈述,生动展现了她的抗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决心,最终被UIUC的机器人专业录取。UIUC工程学院的招生官在一次线上分享中曾提到,他们会仔细阅读申请者的个人陈述,寻找那些能体现申请者韧性、团队精神和对专业领域热情的故事。

所以,如果你为了“卷”而“卷”,为了“凑数”而“凑数”,那么竞赛很可能成为你的一个巨大负担,甚至适得其反。盲目投入时间精力去参加不适合自己的竞赛,不仅会让你筋疲力尽,还可能挤占你用来提升GPA、做科研、实习或者准备语言考试的时间。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一个同学为了准备好几个商业竞赛,把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上面,结果GPA掉了一大截,最后申研的时候,发现即使有几个竞赛奖项,也无法弥补GPA的劣势。要知道,GPA始终是研究生申请中一个非常基础且重要的衡量指标。根据美国研究生院理事会(Council of Graduate Schools)的数据,美国高校在评估研究生申请时,平均学分绩点(GPA)仍然是排名前三的重要考量因素。

我后来是怎样找到自己的平衡点的呢?在经历了第一次盲目参赛的教训后,我开始变得“挑剔”起来。我不再看重竞赛的名气,而是优先考虑它能给我带来什么。我问自己:这个竞赛是否能让我深入学习我感兴趣的某个技术?它是否能让我有机会接触到我未来想从事的行业?它是否能让我认识到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或者行业前辈?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并且我认为投入产出比合理,我才会去尝试。我后来参加了一个小型的校内数据可视化比赛,虽然只是校级比赛,但它让我系统学习了Python的数据处理和可视化库,并且最终完成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项目。这个项目后来成了我作品集里非常亮眼的一部分,并且我在个人陈述中详细描述了我是如何从零开始,克服技术难题,最终完成这个项目的。这个经历,比那个全国创新创业大赛的二等奖,对我申请数据科学专业更有说服力。数据显示,许多大学,比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信息学院,在评估申请者时非常看重具体的项目经验和作品集,认为这比单纯的奖项更能展现申请者的实际能力。

你也要记住,竞赛绝不是唯一的出路。申研是一个全面的考量,你的GPA、研究经历、实习经验、个人陈述、推荐信,甚至你的课外活动和志愿者经历,都共同构成了你的申请画像。如果你对竞赛真的提不起兴趣,或者觉得它不适合你,完全可以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其他同样有价值的方面。比如,多花点时间在实验室里跟着教授做科研,争取发表一篇论文;或者找一份高质量的实习,积累行业经验和人脉;再或者,专注于提升你的语言成绩,冲刺一个高分。这些都能成为你简历上的亮点,甚至比一个含金量不高的竞赛奖项更有分量。根据一项针对美国高校招生官的调查,超过85%的招生官认为,高质量的实习经验和独立研究项目对申请者来说至关重要,甚至可能比某些竞赛奖项更有区分度。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竞赛到底要不要卷?我的答案是:不要为了卷而卷,要为你的成长而卷。你要带着目标去卷,带着思考去卷。当你在网上看到别人又拿了什么大奖时,别慌。深呼吸,问问自己:这个竞赛真的适合我吗?它能帮助我实现申研目标吗?我能从中学到什么?我的投入产出比会是怎样?如果这些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那就去吧,全力以赴!如果不是,那就果断放弃,把精力投入到其他更能让你发光发热的地方。记住,你的申研之路,应该由你自己来定义,而不是被别人的焦虑裹挟。每个人的路都不一样,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节奏,才是最重要的。

说到底,别只盯着别人的奖项看,要多看看自己手里的牌,想清楚你申请的究竟是什么专业,学校看重你哪些能力。然后,去选择那些真正能让你发光发热,或者能帮你补齐短板的经历。可能是一个你真心投入的科研项目,可能是一个你从中学到很多的实习,也可能就是一个让你成就感满满的竞赛。重点是,你得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全力以赴地去争取它。别因为别人跑得快就乱了阵脚,稳住,找到你的节奏,然后大步向前走就对了。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