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岛毕业想留下?我的求职之路全公开!

puppy

嘿,在坡岛毕业的你,是不是也跟我当初一样,心里悄悄藏着一个“想留下”的梦想?我知道,这事儿真的没那么简单,尤其当我们这些国际生面对S Pass、EP那些现实问题时,真的特别迷茫和焦虑。别担心,我完全懂你的感受!这篇文章里,我把我从一开始的不知所措,到最后成功拿到offer的全过程都毫无保留地公开啦。 从我怎么一遍遍修改简历、精心准备每一次面试,到如何积极拓展人脉、寻找内推机会,甚至包括那些被拒绝后又爬起来继续努力的“血泪史”,我都写得清清楚楚。里面有超多我亲身实践过的实战干货和经验教训,比如怎样突出你作为国际学生的独特优势,以及在求职过程中如何调整心态,保持积极。如果你也在为留在坡岛打拼而努力,相信我的真实经历能给你一些启发和动力。快进来看看吧,我们一起加油,把梦想变成现实!

坡岛毕业想留下?我的求职之路全公开!

还记得吗?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刚刚结束了毕业典礼,手里紧紧攥着那份烫金的文凭。同学们三三两两地拍照,讨论着回国机票,或者计划着毕业旅行。我站在人群中,心里却像压着一块大石头。我看着眼前这片熟悉的校园,闻着空气中特有的潮湿热带气息,那种“我还想留在这里”的强烈愿望像野草一样疯长。身边有朋友已经拿到了国内的offer,或者准备去其他国家深造,我呢?我只有一堆空白的简历模板和对未来的无限迷茫。那时的我,感觉自己像个透明人,既想抓住坡岛的一切,又不知道该从何开始。

那种感觉,我相信许多在坡岛毕业的国际生都曾体会过。尤其是当你开始研究S Pass、EP这些字眼时,瞬间被各种政策和门槛搞得晕头转向。身边的成功案例仿佛都离自己很遥远,失败的传闻却特别刺耳。我记得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网站。新加坡国立大学(NUS)的就业指导部门会定期举办求职工作坊,甚至有专门针对国际学生的签证指导会,我那时恨不得把所有相关活动都参加一遍,希望能找到一点点方向。据NUS官网介绍,他们每年会为学生组织数百场职业发展活动,覆盖简历修改、面试技巧、行业分享等多个方面。

我的第一份简历,现在回想起来,简直就是一份“流水账”。我把所有做过的项目、参加过的社团活动一股脑儿地塞了进去,总觉得越多越好。结果呢?投出去几十份,石沉大海,连一个像样的回复都没有。我当时真的非常沮丧,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不够优秀。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一个线上讲座上听到一位HR分享,他说,简历不是写给你自己看的,是写给招聘经理看的,他们通常只花几秒钟扫描一份简历。从那时起,我才意识到简历的逻辑和呈现方式是多么关键。我开始认真研究目标岗位的JD(Job Description),把我的经历和技能进行筛选和匹配,尽量用数据量化我的成就,比如“将项目效率提升了15%”或者“管理了预算达5000新元的活动”。

在修改简历的过程中,我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突出我作为国际学生的独特优势。我意识到,招聘公司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能力,还有跨文化沟通、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以及适应新环境的韧性。我特意在简历和求职信中强调了我在多元文化团队中的合作经验,以及我流利掌握多种语言的能力。我甚至会提到我在新加坡生活期间对本地市场和消费者行为的理解。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其实都在告诉HR:我不仅能胜任这份工作,还能为公司带来国际化的视角和价值。我的一个朋友告诉我,她在面试时被问到如何处理跨国团队协作,她就是用自己在南洋理工大学(NTU)参与国际交流项目的经验来回答的。据NTU官网显示,该校每年都会有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就读,为校园带来丰富的文化多样性。

仅仅依靠在线投递简历是不够的,尤其是在新加坡这样重视人脉的社会。我深切地感受到,内推和社交网络的力量远超我的想象。我清晰地记得,有一次在领英(LinkedIn)上联系了一位校友,我们聊了大概半个小时。他分享了自己在金融行业的工作经验,还给我提了几个我之前从未考虑过的公司。更让我惊喜的是,几天后他主动问我是否愿意让他帮忙内推。这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经历,让我彻底改变了对社交网络的看法。我开始积极地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招聘会和行业交流活动,比如新加坡管理大学(SMU)每年都会举办大型职业展,吸引众多知名企业参与,为学生提供了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我甚至会主动走到展台前,微笑着递上我的简历,即使当下没有合适的岗位,也希望能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数据显示,LinkedIn在新加坡拥有超过400万用户,其中大部分是专业人士,这为求职者提供了巨大的网络资源。

面试,那才是一场真正的“搏斗”。我一共经历了大概不下30场面试,有的一面就被刷,有的熬过了三四轮最终还是没能走到最后。我记得有一次,面试官问我:“你觉得你作为一名国际学生,最大的劣势是什么?”这个问题把我问住了,我当时大脑一片空白,结结巴巴地回答了一些不痛不痒的话。出来后我懊悔不已。我后来反思,其实这恰恰是展示我解决问题能力和积极心态的机会。我应该承认挑战,然后立马转述我如何克服这些挑战,将劣势转化为优势。每一次失败的面试,我都像做实验一样,记录下被问到的问题,分析自己的回答,然后寻找更好的答案。我会用STAR原则(Situation, Task, Action, Result)来组织我的回答,让每一个故事都充满逻辑和说服力。新加坡的许多跨国公司在面试时非常注重候选人的软技能,比如协作、创新和适应性,这些都是通过STAR原则可以有效展示的。

签证问题始终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我的头顶。每次拿到面试通知,我都会忍不住去查一下这家公司是否愿意担保S Pass或EP。我了解到,新加坡人力部(MOM)对外国雇员的薪资和学历都有明确要求。比如,EP(Employment Pass)的最低月薪门槛在2023年9月已上调至5000新元(金融服务业更高,为5500新元),S Pass的最低月薪门槛也上调至3150新元。我的一个朋友因为期望薪资略低于EP门槛,公司只能给他办理S Pass,但S Pass的名额限制更严格,最终公司表示无法担保,导致他错失了心仪的offer。这些现实让我感到非常焦虑,也促使我更加努力地提升自己的价值,争取能够拿到更高薪资的岗位。我甚至会研究目标公司的招聘历史,看看他们是否有招聘国际学生的先例,或者是否有国际人才培养计划。

求职路上,被拒绝是家常便饭。我收到过无数封写着“We regret to inform you…”的邮件。每一次拒绝都像是一记重锤,砸得我怀疑人生。有一次,我甚至在深夜里哭了一场,感觉自己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但我最终还是选择爬起来,擦干眼泪,继续前行。我明白,每一次拒绝都不是针对我个人,而是我的技能、经验或者文化背景暂时与那个岗位不匹配。我会尝试从HR那里获取反馈,虽然大部分公司都不会给,但如果能得到哪怕一点点建议,我都觉得是宝贵的财富。我开始练习冥想,跑步,找朋友倾诉,用各种方式调整自己的心态。一个学长告诉我,他当时投了上百份简历,才拿到第一个offer,这让我意识到,坚持和韧性比天赋更重要。新加坡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尤其对于没有本地身份的国际生来说,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耐心。

我后来意识到,在新加坡拥有本地实习经验的重要性。虽然我毕业前没有拿到长期实习,但我利用假期做过几个短期项目,还在一家创业公司做过兼职。这些经历虽然时间不长,但让我对新加坡的工作文化、沟通方式有了初步的了解,也让我的简历增色不少。我学会了如何在本地团队中有效协作,理解了本地客户的需求。我的一个大学同学,她在毕业前拿到了一家大型银行的实习机会,后来很顺利地就转成了全职员工。据新加坡政府机构Workforce Singapore的数据,拥有相关实习经验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确实更具优势,因为这证明了他们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对本地商业环境的适应性。

终于,在毕业后的第六个月,我等来了那个改变我命运的电话。一家我很喜欢的科技公司通知我,我被录取了!那一刻,所有的疲惫、焦虑和怀疑都烟消云散了,只剩下巨大的狂喜。我甚至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反复确认了几遍offer细节。整个求职过程中,我从一个对未来一无所知的迷茫毕业生,成长为一个懂得如何推销自己、如何应对挫折的职场新人。这个过程是漫长而艰辛的,但每一步都让我变得更强大。我拿到的是一个IT技术岗位,薪资虽然不是顶尖,但远超S Pass的门槛,公司也表示会协助我申请EP。根据最近的数据显示,新加坡科技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依然旺盛,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和网络安全等领域,对于具备专业技能的毕业生而言,就业前景相对乐观。

回顾我留在坡岛的求职之路,我发现最核心的秘诀,除了硬实力,就是心态。求职就像一场马拉松,不是短跑。你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被拒绝、被忽视、感到无助。但请记住,每一次跌倒,都是你重新站起来的机会。保持积极的心态,相信自己的价值,并且不断学习和适应,这比什么都重要。我那时每天都会告诉自己,我值得这份机会,我一定能找到属于我的位置。这种信念支撑着我走过了最艰难的日子。即使是休息的时候,我也会去逛逛新加坡的博物馆或者植物园,感受这座城市的美好,提醒自己为什么当初想留下来。

所以,如果你现在也正在经历我当初的迷茫和焦虑,别傻愣着了!现在就打开你的电脑,把你的简历再看一遍,找个朋友帮你看看,或者去学校就业指导中心预约一个一对一咨询。然后,今天就去LinkedIn上找五个你想认识的学长学姐,给他们发个友好的连接请求,随便聊几句,迈出第一步,好吗?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