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加国,爸妈是同学?
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个瞬间,温哥华初秋的阳光懒洋洋地洒在校园的石砖路上,我正捧着一杯 Tim Hortons 的咖啡,盘算着下午那节让人头大的宏观经济学。突然,一个熟悉的身影从我面前一晃而过,还背着个明显是新的双肩包,上面晃荡着一个印有学校 Logo 的小挂件。我心里咯噔一下,这走路姿势,这发际线,这不是我爸吗?!他好像也看到了我,脸上迅速切换出一种介于“被抓包”和“惊喜”之间的复杂表情。那一刻,我手里的咖啡差点没拿稳,内心只有一个大写的问号:WHAT?!爸,您这是来探亲还是来……上学了?事实证明,他真不是来探亲的,他是来上学的,而且,我妈也在!他们俩,成了我的“同学”,就这么猝不及防地,在遥远的加拿大。
刚开始那阵子,我真的有点懵圈。我来加拿大留学,不就是为了能独当一面,体验一把彻底的“放飞自我”吗?结果,我的放飞还没达到预期效果,他们二老倒是率先把“返老还童”模式给点亮了。说实话,最初的几天,我连上图书馆都会有点心虚,生怕一转角撞见他们。有一次,我妈在微信群里发了张她和班级同学在图书馆小组讨论的照片,背景里赫然是我平时最喜欢坐的那个角落,我当时就感觉脸上在发烧。我爸妈选的不是什么大U,而是一所当地的社区学院,主要提供职业导向的课程。据加拿大院校协会(Colleges and Institutes Canada)的一份报告显示,近年来,加拿大社区学院的成年学生比例持续增长,尤其是在技能升级和职业转型方面,这似乎说明像我爸妈这样选择的成年人并不少见。
那种尴尬是真的有点难以言喻。想象一下,你跟爸妈可能在同一个公共教室里,或者在同一个食堂排队打饭。有一次,我上完一节选修课,刚走出教室门,就看到我爸正跟我们教授——一个头发花白、喜欢讲冷笑话的老头——聊得热火朝天。我瞬间脚趾抓地,恨不得原地消失。我爸还特意跟我打招呼,用他那带着浓重家乡口音的英语问:“闺女,你这节课咋样?那个教授讲的有点快哈。”我当时只能挤出一个比哭还难看的笑容,匆匆说了句“还行”就溜了。我后来悄悄查了一下,加拿大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国际学生和本地学生在高等教育机构的平均年龄存在一定差异,虽然没有直接指出家长和子女在同一机构的比例,但这种年龄跨度带来的文化和代际碰撞,确实是加拿大校园多元化的一部分。
我的父母并非心血来潮。我爸妈属于那种在国内打拼了大半辈子,眼看着我出国留学,家里突然空了下来,一下子不知道该干嘛的人。我妈退休前是单位的财务,我爸在一家国企做技术管理,他们这辈子基本都围绕着工作和家庭转。我出国后,他们俩开始琢磨着,这下半辈子是不是能有点不一样的活法。我爸一直有个没实现的工程师梦,我妈则想学点实用技能,以后说不定能自己做点小生意。他们先是通过一些中介了解了加拿大的移民政策和教育体系,发现有些职业培训课程对年龄和学历的要求相对宽松。据我了解,他们是通过加拿大移民、难民及公民部(IRCC)的规定,以成熟学生的身份申请的学签。他们的专业选择也很有意思,我爸报了工程技术类的证书课程,我妈则选了西点烘焙和餐饮管理,简直是各得其所。
刚开始,他们俩的校园生活简直就是“菜鸟闯关”。最要命的就是英文。虽然在国内也上过老年大学的英语班,但那毕竟是“纸上谈兵”,到了加拿大这真枪实弹的环境,听力和口语就像突然升级了几个难度等级。我妈有次给我打电话,哭笑不得地说,教授讲到“dough”(面团)这个词,她愣是听成了“toe”(脚趾头),还以为教授在课堂上教大家如何用脚揉面粉呢!我爸也好不到哪去,他那个工程课的专业词汇更是让他叫苦不迭,有一次在小组讨论里,他想表达一个技术概念,结果词不达意,急得直冒汗。据加拿大应用语言学协会(CAAPL)的研究指出,成年留学生在语言适应方面常常面临更大的挑战,尤其是在学术英语和日常社交英语之间切换时。
除了语言,技术也是个大坎。他们那代人,对智能手机玩得溜,但要让他们熟练使用学校的在线学习平台、提交电子作业、参加 Zoom 会议、制作 PowerPoint 演示文稿,那简直就是“噩梦模式”。我爸有一次为了上传一份CAD图纸,折腾了半个晚上,最后还是我远程视频指导他一步步操作才搞定。我妈更惨,她有节网课需要用学校的某个特定软件,结果怎么都打不开,最后发现是浏览器不兼容。我那时候才意识到,他们不是不聪明,只是对这些新事物需要一个适应过程。我甚至去帮他们了解了一下,像西蒙弗雷泽大学(SFU)的继续教育部门,就专门为成熟学生提供技术培训和一对一的数字素养辅导,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现代教学环境。
看着他们为期末考熬夜,为了小组作业跟比他们小一轮的同学积极讨论,我这个“女儿同学”的心态也慢慢发生了变化。以前,我总觉得爸妈是无所不能的超人,现在,我看到了他们努力、挣扎、偶尔犯错,然后又重新站起来的样子。我开始主动给他们当“家庭教师”。我教我妈怎么用 Google Scholar 找论文资料,怎么格式化 Word 文档;我给我爸讲解一些工程术语的口语表达,帮他修改小组展示的幻灯片。有一次,我妈的烘焙课需要做一个复杂的法式甜点,她怎么也搞不定配方比例,急得团团转。我利用我理科生的优势,帮她把所有配料都换算成了她更习惯的单位,还跟她一起在厨房里“做实验”。那个晚上,我们家的厨房简直成了小型实验室,充满了面粉和糖的香气。后来我妈的甜点得了A,她高兴得像个孩子。
我们甚至开始有了共同的“槽点”。比如,我妈抱怨她的烘焙教授讲课太慢,一个简单的步骤能重复半小时;我爸吐槽他工程课的那个小组搭档太“佛系”,总是拖延到最后一刻才动手。而我,也正为我那个宏观经济学教授的口音头疼。这些平常的抱怨,反而成了我们之间新的连接点。我们不再是只有“你学习怎么样”和“在外面要照顾好自己”这种老生常谈的对话,而是开始交流各自在校园里的新鲜事、遇到的难题和有趣的同学。有一次,我们在学校食堂偶遇,我爸妈还热情地把我介绍给他们的同学,那一刻,我感觉自己不只是他们的女儿,更像是一个被认可的“校友”。IRCC的最新数据显示,加拿大的国际学生来源地非常多元化,这种多元性也体现在了学生年龄层上,所以校园里出现像我们家这样独特的组合,或许也并不那么稀奇。
这种全新的家庭模式,让我对我爸妈有了前所未有的认识。我看到他们为了一个概念争论得面红耳赤,为了赶一个作业通宵达旦,为了一个高分而欣喜若狂。他们不是来“监督”我的,他们是真的在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体验着另一种人生。我妈有次跟我说:“闺女啊,你以为留学就是来玩儿的啊?我们现在才懂,学习这回事,真的是活到老学到老,一点都马虎不得。”她这话说的,让我瞬间有点惭愧。以前我总觉得学习是我的“任务”,但现在,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学习的纯粹乐趣和毅力。我开始更积极地参与课堂讨论,更认真地对待每一次作业,因为我知道,我的榜样就在我身边。
有一次在图书馆,我看到我爸一个人戴着老花镜,在一堆厚厚的工程书籍里埋头苦读。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他银白的头发上,那一刻,我突然觉得他不再是那个我印象中总是严肃、不苟言笑的父亲,而是一个充满求知欲、勇敢追梦的“大男孩”。我走过去,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他抬头看到我,露出了一个略带疲惫但又满足的笑容。他说:“闺女,这知识啊,越学越觉得不够用。”我当时什么也没说,只是静静地坐在他旁边,陪他看了一会儿书。这种无声的陪伴,比任何语言都更能表达我的理解和支持。这种陪伴,是以前在国内,我们很少有机会体验到的。
他们不仅在学业上有了新的成就,生活上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我妈在烘焙课上认识了一群来自不同国家的朋友,她的英文口语突飞猛进,现在已经能和大家用英文有说有笑地聊八卦了。她还经常做一些她学到的新甜点带回家给我们品尝,我们的餐桌上多出了提拉米苏、马卡龙和各种叫不出名字的精致糕点。我爸则加入了学校的华人工程师社团,经常参加各种讲座和行业交流活动,认识了很多同行。他还在社团里发挥了他的组织能力,成了社团的活跃分子。他们不再只是围着我转,而是有了自己的社交圈和生活重心。我从CIC News 的报道中了解到,国际学生在加拿大的社交网络和社区参与,对于他们的融入和未来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影响,这在他们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这段“全家总动员”的留学生活,彻底颠覆了我对“独立”和“成长”的理解。以前我觉得独立就是远离家人,自己解决所有问题。但现在我发现,真正的独立,也许是能够和家人以一种平等、互相支持的方式共同成长。我不再是那个只被父母关照的孩子,我也成了他们的“引路人”,他们的“技术顾问”,他们的“精神后盾”。我们一起经历了加拿大春天的花海,夏日的烧烤,秋天的枫叶,冬日的雪景。这些共同的经历,让我们的亲子关系变得更加紧密和深刻。以前,我总觉得和父母有代沟,但现在,我们有了共同的话题,共同的经历,甚至共同的作业。这比任何一次家庭旅行都来得意义非凡。
我甚至开始思考,这种“同学模式”的家庭,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对我而言,它让我学会了换位思考,理解父母的不易,也重新燃起了我对学习的热情。对他们而言,这不仅是实现了年轻时的梦想,更是打开了人生的另一扇窗,让他们在退休后依然能保持活力和好奇心。这种经历,是金钱买不来的财富。我们不再是简单的父母与子女,我们是彼此的榜样,彼此的战友,更是彼此人生旅途上最特别的同学。我甚至觉得,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我的加拿大留学生活才变得如此独一无二,充满了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温暖。根据加拿大就业和社会发展部的数据,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选择在退休后继续学习或工作,以保持积极的生活状态,这或许也是我父母选择的驱动力之一。
所以,如果你也正在加拿大留学,或者正计划踏上这段旅程,我想说的是,世界远比你想象的要大,也远比你预设的要精彩。别给自己设限,也别给你的家庭设限。有时候,那些最让你意想不到的“惊喜”,反而能成为你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也许有一天,你也会发现,你的爸妈,甚至你的爷爷奶奶,也突然出现在你的身边,跟你一起开启一段全新的冒险。当你遇到这种“奇葩”情况时,别急着尴尬,别急着逃避。试着去接受,去融入,去发现其中隐藏的乐趣和意义。你可能会发现,这不仅仅是多了两个“特殊同学”,更是一段你们全家人共同成长的奇妙旅程。毕竟,人生那么长,学习那么广,谁说非得你一个人去闯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