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吗?那个清晨,奥克兰机场的空气带着一种咸湿的海风味儿,裹挟着一丝若有似无的青草香,和从飞机上走下来的我那颗砰砰直跳的心脏,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共振。我拖着两个超重的大箱子,在人群中笨拙地挪动,脑子里全是电影里新西兰的碧海蓝天和纯净牧场,还有自己即将开启的“完美”留学生活。那会儿我真是天真得可以,以为所有的难题都会被南半球的阳光融化,却不知道,真正的“探险”才刚刚开始,而且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也真实得多。
刚到宿舍,我被安排和两个来自不同国家的室友住在一起。第一个晚上,我翻来覆去睡不着,不是因为认床,而是隔壁床那位室友的呼噜声震耳欲聋,简直就是一场交响乐。第二天早上,我顶着一对熊猫眼去报到,结果发现,就连最简单的注册表格都让我卡壳了,那些密密麻麻的英文术语,让我觉得自己高中英语怕是白学了。我当时的心情简直是五味杂陈,一半是对未来的憧憬,另一半是面对未知世界的巨大茫然。据教育国际新西兰(Education New Zealand)官网数据显示,每年有数万名国际学生涌入新西兰,其中不乏像我这样,在初来乍到时面临语言和文化双重冲击的新生。
你可能觉得语言障碍无非就是听不懂、说不清,大不了多学多练。但真实的体验远不止于此。有一次我在超市买东西,想问店员某种酸奶是不是脱脂的,结果我把“skimmed milk”说成了“skinned milk”,店员一脸困惑地看着我,我俩对着彼此傻笑了几分钟,最后我只好指了指包装上的文字。这种小尴尬几乎每天都在上演,它会让你在日常生活中产生一种微妙的疏离感。我记得刚到大学的时候,为了更好地适应,我报名了学校提供的语言强化课程。据奥克兰大学官网介绍,他们为国际学生提供了专门的英语语言支持,包括学术英语课程和会话小组,帮助学生更快融入学术和社交环境。
文化差异带来的冲击也无处不在,尤其是在社交方面。我们中国人习惯了含蓄内敛,遇到问题常常自己消化。新西兰人则更直接,他们喜欢把事情摊开来说。有一次小组作业,我有个点子,但觉得可能不够成熟,就没好意思直接提出来,结果被小组里一个新西兰同学误解为我没有参与感,甚至觉得我有些消极。后来他直接问我:“你有什么想法吗?别藏着掖着啊!”我当时真是又窘迫又惭愧。这件事让我意识到,融入当地文化,不仅仅是学英语,更是要理解并适应他们的思维模式和沟通方式。基督城林肯大学在其国际学生手册中就特别强调了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并建议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活动以增进理解。
当然,除了这些心理上的挑战,最让人“肉疼”的可能就是经济上的压力了。在来新西兰之前,我大概算过学费和生活费,觉得准备的资金应该绰绰有余。我很快发现自己错了。学费虽然是明码标价,但其他隐形开销简直是无底洞。举个例子,大学的教科书,动辄就是几十上百纽币一本,而且很多课程需要好几本。我当时为了省钱,只能去图书馆排队借阅或者买二手书,有些二手书上面写满了前任主人的笔记,像寻宝一样有趣。据新西兰大学联盟(Universities New Zealand)的数据显示,本科课程的学费每年大致在22,000到32,000纽币之间,硕士和博士课程更高,这还不包括书本费、学习材料费等。
生活费更是让我大开眼界。我租住在奥克兰市中心附近的一间单人房,每周房租就要280纽币。刚开始还觉得可以接受,但当我第一次去超市购物时,我才真正感受到了什么叫“物价飞涨”。一把香菜要3纽币,一小盒草莓要5纽币,就连最普通的牛奶和面包,价格也比国内高出一大截。我记得第一次买菜,结账时看着账单上的数字,我的心都在滴血。据新西兰政府移民局网站(Immigration New Zealand)建议,国际学生每年需要至少20,000至25,000纽币用于生活开销,这还不包括学费,而这仅仅是一个基本估算,像奥克兰这样的大城市,实际开销往往更高。
为了节省开支,我开始研究各种省钱妙招:去亚洲超市买米面粮油会便宜很多,每周固定去一次打折超市采购特价商品,学着自己做饭而不是顿顿外卖。我甚至还学会了利用公共交通而不是打车,奥克兰的AT Hop卡虽然方便,但高峰期的公交车票价也不低。根据奥克兰交通局(AT Auckland)官网的票价信息,成人乘坐公共交通的费用根据区域和距离有所不同,如果每天通勤,累积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除了金钱上的压力,刚到新西兰的那段日子,孤独感也像潮水一样不断涌来。国内的朋友都在微信群里热热闹闹地聊天,家里人也时不时地嘘寒问暖,而我这边,除了室友偶尔的问候,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人。特别是周末,当看到当地学生和朋友们结伴出去玩,或者国际学生小团体用自己国家的语言开心地交流时,我常常觉得自己像个局外人。有一次,我独自坐在学校草坪上,看着蓝天白云,突然鼻子一酸,特别想家。新西兰心理健康基金会(Mental Health Foundation of New Zealand)发布的报告中就曾指出,国际学生是抑郁和焦虑的高风险群体之一,孤独感是主要的诱因。
我很快意识到,如果再这样下去,我的留学生活会变得特别压抑。我开始强迫自己走出宿舍,去参加学校的各种社团活动。我加入了大学的国际学生俱乐部,也报名了他们组织的徒步旅行。在一次徒步中,我认识了一个来自德国的女生,我们因为都喜欢摄影而聊得很投机。那次聊天让我意识到,原来大家都有着同样的孤独和困惑,只是表达方式不同。据奥克兰理工大学(AUT)官网介绍,学校有超过80个学生社团,涵盖了学术、文化、体育等多个领域,积极参与这些社团是融入校园生活、结识新朋友的绝佳途径。
为了缓解经济压力,我萌生了找兼职的想法。新西兰的学签允许国际学生每周工作20小时。找工作比我想象的要难,尤其是语言不是母语的我。我投递了几十份简历,大多数都石沉大海。记得有一次去一家咖啡馆面试,店主问了我很多关于咖啡的知识,我完全答不上来,只能尴尬地笑着。我当时觉得自己特别没用。根据新西兰劳工部(Ministry of Business, Innovation and Employment)的数据,零售业、餐饮业和服务业是国际学生最常找到兼职的领域,但竞争依然激烈。
但我没有放弃。我把简历修改了一遍又一遍,强调我的学习能力和对新事物的热情。终于,我在一家中餐馆找到了一份服务员的工作,每周工作15个小时。虽然工资不算高,每小时23.15纽币(这是新西兰2024年的最低工资标准,据新西兰政府官网数据),但至少能够覆盖我每周的房租和一部分生活费。更重要的是,这份工作让我接触到了当地社会,锻炼了我的英语口语,也让我建立起了自信。我学会了如何与不同背景的顾客交流,如何高效地完成任务,这些都是课堂上学不到的宝贵经验。
学业方面,新西兰大学的教育模式也和国内有很大不同。他们非常注重批判性思维和独立研究能力。教授们鼓励你质疑,鼓励你提出自己的观点,而不是死记硬背。刚开始我很不适应,总觉得自己的观点不够成熟,不敢轻易表达。我的第一份论文,因为引用格式不规范,被教授要求重写。我当时非常沮丧,感觉自己拖了后腿。但后来我意识到,这是他们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方式。据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的学术指导,学生被鼓励在研究中发展批判性分析能力,并提供了大量的写作中心和学术支持服务来帮助学生。
我开始主动去参加学校的各种研讨会,向教授请教,也去利用学校的写作中心寻求帮助。写作中心有专业的老师会帮你修改论文,给出建议,这对我提升学术写作能力帮助非常大。我的室友还告诉我,可以多利用大学图书馆的线上资源,很多学术期刊和数据库都是免费对学生开放的。这些资源的有效利用,让我逐渐适应了新西兰的学术节奏,也提升了我的学习效率。例如,坎特伯雷大学(University of Canterbury)图书馆就提供了包括RefWorks、EndNote等在内的多种引用管理工具的培训,以及一对一的学术咨询服务。
除了学习和打工,我也尽量抽出时间去探索这个美丽的国家。新西兰的自然风光真的名不虚传,每一寸土地都像从画里走出来的一样。我利用课余时间,和朋友们一起去了南岛的皇后镇,体验了刺激的跳伞和喷射快艇;还在北岛的罗托鲁瓦感受了毛利文化,看了地热奇观。这些经历不仅让我放松了身心,也让我对新西兰这个国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喜爱。虽然旅行的费用也不便宜,比如一次皇后镇的跳伞体验,可能就要花费数百纽币,但这绝对是值得的投资,那些震撼的瞬间成为了我留学生活中最宝贵的回忆。
毕业季来临时,我又面临了一个全新的挑战——职业规划。是留在新西兰找工作,还是回国发展?这是每个国际学生都会纠结的问题。新西兰的就业市场相对较小,尤其对于非热门专业的国际学生来说,找一份与专业对口的工作并非易事。我当时特别迷茫,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据新西兰统计局(Statistics New Zealand)的数据,虽然整体失业率较低,但在特定行业和地区,对国际毕业生的需求和签证政策紧密度会影响就业机会。
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职业规划讲座,也积极地去参加各种招聘会。我了解到,新西兰政府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提供了一系列毕业生工作签证,比如在完成符合条件的学业后,可以申请长达1-3年的开放式工作签证,这给了我宝贵的缓冲期。据新西兰移民局官网显示,绝大多数在2021年12月后毕业并获得学位的国际学生,可以申请为期三年的Post-Study Work Visa,但这同样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
我在毕业前就开始积极地投递简历,并努力拓展人脉。我发现很多当地公司更看重你的实际工作经验和与团队的契合度,而不仅仅是学历。我利用在餐厅打工的经验,强调了自己的沟通能力和服务意识,也把参与学校项目和社团的经历写进了简历。我甚至还主动联系了一些在当地工作的学长学姐,向他们请教经验。他们的建议让我茅塞顿开,也让我对新西兰的就业市场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现在回想起来,在新西兰的这些年,我真的是摸爬滚打,经历了很多的第一次:第一次独自生活在异国他乡,第一次感受到文化冲击带来的茫然,第一次为生活费精打细算,第一次在陌生人面前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第一次在面试中被拒绝,又第一次在工作中找到自信。这些经历,无论是酸甜苦辣,都让我成长为一个更加独立、坚韧,也更加了解自己的大人。它不是官方宣传片里那样无忧无虑的完美,它充满了挑战,充满了未知,但也因此,变得更加真实,更加刻骨铭心。
如果你也正在考虑新西兰留学,或者已经准备踏上这片土地,我只有一句最最真诚的大白话想告诉你:别再盯着那些漂亮的宣传图和模板化攻略啦!真正的留学生活,是需要你自己去闯,去感受,去发现的。你得提前做好心理准备,知道生活可能没那么光鲜,会有无数小问题等着你去解决。但同时也要放宽心,别怕犯错,别怕丢脸,大胆去尝试,多和人交流,把自己彻底打开。你可能会哭鼻子,可能会抱怨,可能会想家,但每当你克服一个困难,你就会发现一个全新的自己。相信我,等你回头看,你会感谢当初那个勇敢的你,选择踏上了这条充满挑战却也收获满满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