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中学留学:学姐亲测避坑指南!
还记得我刚下飞机的那一刻,悉尼机场的空气里混着一股淡淡的桉树叶味道,有点陌生,又有点新鲜。那会儿我才十五岁,第一次一个人出远门,心里说不紧张是假的,感觉自己像个刚被捞上岸的小鱼,茫然地看着周围的一切。手里紧紧攥着我妈写的“注意事项”小纸条,上面密密麻麻全是叮嘱。我看着那些金发碧眼、说我听不太懂的英文的人,突然觉得自己像个外星人,当时真有点后悔,是不是脑子一热就跑这么远了?那种人生地不熟的懵圈劲儿,我敢说,每个初来乍到的留学生都或多或少经历过。所以学弟学妹们,你们心里的那些小忐忑,我都懂,我都经历过。
留学中介在你们面前描绘的澳洲中学生活,是不是都是阳光沙滩、成绩斐然、同学友爱?哈哈,那只是美好的一面啦!真实的生活里,可是充满了大大小小的“坑”,等你一不小心就可能踩进去。就拿选学校这事儿来说吧,别以为中介推荐的就一定适合你。我有个好朋友,叫小艾,她当时听中介忽悠,去了昆士兰州黄金海岸一所号称“环境优美、华人极少”的学校。结果去了发现,那学校确实环境美得像度假村,可华人极少是真的,白人也少,全校几乎都是韩国和日本学生!她想练口语、想融入当地文化的目的,一下子就落空了,每天放学就跟着亚洲同学扎堆,语言进步慢得让她一度很沮丧。据QS发布的《2023年全球留学报告》显示,有近30%的国际学生表示在选择留学目的地和院校时,曾对所获得的信息真实性有所怀疑,这真的不是个小数目。
学校地理位置的选择也藏着大学问。你可能觉得大城市机会多,交通便利,但大城市的生活成本也高得吓人。比如悉尼,据Domain房地产网在2024年初的数据统计,悉尼的普通两居室公寓租金中位数已经突破每周800澳元,而像卧龙岗这样离悉尼仅一个半小时车程的城市,同样的房型可能只需要每周500-600澳元。我有个学长,他家境一般,为了省钱选择在悉尼市中心读书,结果每个月房租占了生活费的一大半,连想多买几本课外书都得抠抠搜搜。反观我在珀斯读书时,生活开销就相对轻松很多,而且珀斯的公共交通系统比如Transperth,学生持SmartRider卡还能享受打折优惠,每周的交通费甚至不到20澳元,这在大城市简直不可想象。
寄宿家庭(Homestay)的选择更是个玄学!我刚来的时候,中介给我匹配的家庭,照片上看着房子挺大,房东也笑眯眯的。可实际住进去才发现,房东是对七十多岁的老夫妻,他们作息和饮食习惯跟我们完全不一样。每天晚上七点准时吃饭,吃完八点就洗漱睡觉,我刚放学回来,肚子还饿着,他们已经睡了,想做点夜宵都不敢出声怕打扰。有一次我半夜起来上厕所,不小心弄出点声响,老奶奶第二天就委婉地跟我说,“孩子,晚上动静小一点,我们年纪大了觉轻。”那时候我才明白,不是所有的好心人都适合做你的寄宿家庭。根据澳大利亚寄宿家庭协会(Australian Homestay Network, AHN)的数据,每年有超过50%的国际学生会在留学期间更换寄宿家庭,原因不外乎文化差异、沟通障碍或是对生活习惯的不适应。所以,选择寄宿家庭时,别光看房子好不好,一定要多跟中介沟通,表达你的生活习惯和期望,比如你是不是夜猫子,喜不喜欢吃中餐,有没有宠物过敏等等,这些看似细枝末节的东西,直接决定了你每天回到家是不是能真正放松。
学校的选择不光看排名,更要看它的“性格”和是否适合国际学生。有些学校学术氛围特别浓厚,竞争激烈,如果你是个想冲刺八大名校的学霸,那当然很棒。但如果你更希望全面发展,或者对自己目前的英语水平不太自信,去了那种“神仙打架”的学校,可能就会压力山大。我当时选学校的时候,特意避开了华人特别多的“网红”中学,去了一所公立中学,因为我听说公立学校的本地学生比例更高,更有利于融入。结果证明我是对的,我们学校国际学生比例大概只占到10%左右,据澳大利亚教育与培训部的最新统计(2023年数据),澳大利亚公立中学国际学生平均占比仅为7.8%,这保证了你每天都会有很多机会和本地同学交流。我还记得有一次英语课上,老师让我们分组讨论,我的小组里就我一个亚洲面孔,虽然一开始我有点紧张,但同学都很耐心听我表达,还帮我纠正发音,慢慢地我就敢开口了,口语突飞猛进。
选课这事儿,别听中介说哪个科目容易拿高分就去选哪个,那绝对是个大坑!我有个朋友小李,她当时想走捷径,报了什么“美食与酒店管理”这类被认为相对容易拿高分的VET(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她压根没兴趣。结果可想而知,每天上课如坐针毡,实操课把她搞得一团糟,每次交作业都头疼。最后她发现自己根本不喜欢这个方向,但想转课又来不及了,直接影响了她申请大学的专业。在澳大利亚,VCE(维多利亚州高中毕业证书)或HSC(新南威尔士州高中毕业证书)体系下的科目选择,是直接关系到你最终的ATAR(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入学排名)分数,而ATAR又是你进入大学的关键。据维多利亚州课程与评估局(VCAA)的数据显示,每年有超过15%的学生在VCE选课后,由于兴趣不符或难度超出预期而感到后悔。我的建议是,除了必修的英语,其他科目尽量选择自己有兴趣的,或者对未来大学专业有帮助的。就算有些科目一开始感觉难,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你会更有动力去学。
融入当地生活,可不是光靠学习好就行。我发现很多留学生喜欢扎堆,平时只和华人同学一起玩,说中文,导致他们的英语口语进步缓慢,也错过了很多了解澳洲文化的机会。我刚开始也是这样,放学就和几个中国朋友去吃中餐、逛华人超市,感觉很舒服,但内心又隐隐觉得是不是来错了地方。后来我强迫自己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比如加入了学校的排球队,虽然我打得不怎么样,但每次训练大家都会互相鼓励,一起喝水聊天。我记得有一次比赛结束后,我们全队去了一个同学家里开Party,那是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澳洲家庭的温馨和开放。我学会了玩“True or Dare”,还被同学的爸爸教怎么用BBQ炉子烤香肠。根据澳洲国立大学(ANU)2022年对国际学生社交融合的研究,积极参与课外活动和志愿者工作,能显著提高国际学生的归属感和语言能力。所以,勇敢迈出舒适圈,才能真正拥抱新生活。
和外国同学打成一片,关键在于主动和真诚。别害怕犯错,也别怕自己口语不好。我刚开始的时候,老是担心自己说错话被嘲笑,所以很少主动搭讪。后来我发现,其实大部分澳洲同学都挺友善的,他们习惯了国际学生有口音,也理解我们语言还在学习阶段。有一次我上数学课,遇到一道题不会,正抓耳挠腮的时候,坐在旁边的白人小哥主动问我需不需要帮助,他特别耐心地给我讲解,还用手绘图来帮助我理解。从那以后,我们就成了好朋友,他会给我推荐好听的当地乐队,我也会给他分享中国的美食。后来我才知道,他其实是个“学霸”,还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去当地社区做义工。主动求助或者主动分享,都是打开话题的好方式。根据澳大利亚教育咨询委员会(AECC)的调查,超过70%的澳洲本地学生表示,他们乐意与国际学生交朋友,并愿意帮助他们融入。
除了学习和社交,日常生活中的“潜规则”也得了解。比如,在澳洲乘坐公共交通,上下车都要刷卡,如果你只刷了上车没刷下车,可能会被扣掉最高票价。我刚来的第一个月就因为这个,白白多付了好几次冤枉钱,后来才发现我的同学每次下车都会记得刷一下卡。据悉尼交通部(Transport for NSW)发布的 Opal卡使用指南,未能正确刷卡可能导致乘客支付“默认最高票价”,这对学生党来说可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啊!还有,澳洲的人工费特别贵,所以很多事情都要自己动手。像修理电器、通下水道这些小事,如果你请专业人士来,可能几百澳元就飞了。我学会了自己换灯泡、组装宜家家具,甚至还跟着YouTube视频修过一次水龙头。这些都是中介不会告诉你的生活技能,但在澳洲却非常实用。别指望什么都有人帮你搞定,自立自强是留学的必修课。
关于兼职打工,这也是个大坑,尤其是刚去没多久的留学生。很多学弟学妹急于赚点零花钱,可能会去一些华人餐馆打黑工,工资很低,而且没有保障。我有个朋友,她就在一家中餐馆打过工,时薪只有12澳元,远低于澳洲法定最低工资标准(截至2024年,澳洲全国最低工资标准为每小时23.23澳元)。而且一旦被发现,你的学生签证可能会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被遣返。澳洲政府对学生签证的工作时间有明确规定,中学阶段学生通常是不能打工的,只有18岁以上的本科或以上学历学生才能合法兼职,且每周工作时间通常限制在20小时以内(某些特殊时期可能会有调整)。所以,别听信那些忽悠你打黑工的言论,守法是最重要的,学业永远是第一位。
面对文化冲击和孤独感,这是每个留学生都会遇到的难题,千万别硬扛着。我记得刚到澳洲没多久,有一次生病了,发烧,嗓子也疼,我妈在国内急得团团转,我却只能自己泡药吃,没人照顾,那种委屈劲儿一下子就涌上来了,趴在床上哭了好久。后来我才知道,很多澳洲的学校都设有专门的国际学生辅导员,他们会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服务。像我们学校,International Student Support Coordinator的办公室就在教学楼一层,每周二和周四都有固定的办公时间,你可以随时去和他们聊聊你的困惑,哪怕只是觉得有点想家,他们也会很耐心地开导你。澳大利亚教育心理学会(Australian Psychological Society)的数据显示,近年来针对国际学生的心理健康支持服务需求显著增加,许多高校和中学都加强了这方面的投入。所以,当你觉得不舒服或者情绪低落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寻求帮助,别自己憋着,留学不是一个人的战斗。
关于钱的问题,这也是个实实在在的大坑。很多家长给孩子办了信用卡,结果孩子到了澳洲,一下子接触到“花呗”、“白条”这种超前消费的模式,再加上澳洲便捷的无接触支付,很容易就刷爆了卡。我有个同学,每个月花钱大手大脚,父母给的零花钱不够用,又不好意思开口要,结果就用信用卡各种透支,最后还不上,只能让父母在国内紧急打钱救急。所以,来澳洲之前,一定要和父母沟通好每个月的生活费预算,并学会记账,清楚每一笔钱花到哪里去了。澳洲的几大银行,比如CommBank(联邦银行)、ANZ(澳新银行)、Westpac(西太平洋银行)等,都提供学生账户,通常免年费,有些还有额外的学生优惠。我当时选择的是CommBank的Smart Access账户,不仅可以轻松进行日常收支管理,还有配套的APP可以随时查看交易记录和设置预算提醒,帮我养成了良好的理财习惯。
还有,别以为来了澳洲,就可以把国内那些“学渣”的坏习惯带过来。澳洲中学虽然看起来没国内那么“卷”,但期末考试和平时作业的权重都非常高,而且非常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我有个学妹,她习惯了国内老师划重点、背答案的学习模式,来了澳洲后,老师让写一篇关于“全球变暖对澳洲生态影响”的论文,要求引用不同来源的观点并给出自己的分析,她完全懵了,不知道从何下手。最后论文得了低分,才意识到澳洲的教育模式完全不同。根据澳大利亚政府教育网站Study Australia的指导,澳大利亚中学教育强调项目式学习、小组协作和独立研究,这和亚洲国家的应试教育模式有显著差异。所以,一定要积极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多提问,多思考,学会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主动和老师沟通,才能更好地适应当地的学习节奏。
最后,学姐想说,澳洲中学留学确实充满了挑战,但也充满了无限的可能。那些你踩过的坑,摔过的跤,都会成为你人生中最宝贵的经验。所以,别害怕,别退缩。勇敢地去尝试,去犯错,去成长。多去海边走走,感受澳洲的阳光和海风,多尝尝当地的特色美食,比如肉派和炸鱼薯条,多和不同文化背景的朋友交流,听听他们的故事。这些经历,远比你想象的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