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我刚到新加坡的那会儿吗?机场大巴把我送到宿舍楼下,拖着几个沉甸甸的行李箱,心里一半是兴奋,一半是紧张。那会儿,我爸妈最后一次跟我确认银行卡里生活费够不够,我嘴上说着“放心啦!”,其实心里一点谱都没有。我只知道学费是大头,住宿也要不少钱,但具体的“不少”是多少,我完全没概念。接下来的几年,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生活处处是开销”,每次打开银行APP,看到余额慢慢减少,那种心慌的感觉,相信每个留学生都懂。
我也和你们一样,老是问学长学姐“新加坡到底要花多少钱啊?”他们给的答案通常是模棱两可的“看你怎么花咯,有人一个月两三千,有人四五千”。这种回答一点也不解渴!所以,我决定自己当一次“侦探”,把我这几年在新加坡留学的每一笔账都仔仔细细地翻出来,整理出一份实打实的开销清单。我不是要吓唬你,而是想帮你把账算得明明白白,看看这笔钱到底花在了哪里,哪些是“刚需”,哪些又是可以省下来的“弹性消费”。
学费:这笔钱,再肉痛也要交
留学最大的开销,毫无疑问就是学费了,它就像一块巨石,稳稳地占据了预算清单的C位。对于像我这样选择在新加坡公立大学读本科的国际学生来说,学费确实不便宜,但幸好新加坡政府提供了一个非常慷慨的“学费津贴”(Tuition Grant)。以我所在的国立大学(NUS)为例,根据新加坡国立大学官网(nus.edu.sg)公布的最新数据,2023/2024学年,国际本科生在获得学费津贴后,人文学科的年学费大约在17,550新币左右。如果没有这个津贴,同样的课程一年可能就要飙升到38,200新币以上了。所以,如果你符合申请条件,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因为这笔津贴真的能让学费瞬间减半,极大减轻经济压力。
当然,学费还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同大学、不同专业,学费标准都会有差异。比如,南洋理工大学(NTU)的官网(ntu.edu.sg)也显示,2023/2024学年,国际本科生在获得学费津贴后,其人文艺术与社会科学学院的年学费同样也是17,550新币。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等热门专业可能会略高一些。我当时选择的专业,每年的学费基本上就在这个范围浮动,并没有出现太大的波动。除了主课学费,有时还会有些零星的注册费、行政费,虽然每次几百新币看起来不多,但一年下来也是一笔小钱,我都会提前预留出这部分预算。
住宿费:租房就像开盲盒,有惊喜也有惊吓
学费这关过了,接下来就是房租了,这可是留学生生活费里最考验钱包的地方。新加坡地小人多,房价一直居高不下,所以怎么住、住哪里,就成了我们省钱的关键。刚开始,我首选当然是学校宿舍,因为方便、便宜、安全。我申请的是NUS的宿舍,据NUS住宿办公室官网信息,2023/2024学年,单人间不含餐的月租费大约在400-800新币之间,根据房型、是否有空调等条件浮动。我当时住的是一个没有空调的双人间,每个月大概350新币左右,虽然有点热,但是能省下不少钱。宿舍生活真的很有趣,认识了一大帮来自不同国家的朋友,但宿舍名额有限,竞争非常激烈,不是所有人都能申请到。
后来我大二的时候没能继续住校,就只能转战校外租房了。这又是一个全新的烧钱体验。新加坡的校外租房主要有两种:组屋(HDB)和私人公寓(Condo)。组屋通常是新加坡本地人居住的政府补贴房,价格相对便宜;私人公寓设施更好,有泳池健身房,但租金也贵得多。根据PropertyGuru等房屋租赁平台的数据,2023年新加坡HDB普通房间的月租金普遍在700-1200新币之间,而私人公寓的普通房间则可能要1000-1800新币甚至更高。我当时和两个朋友合租了一套三室一厅的HDB组屋,每人分摊下来大约是900新币,水电煤气和网络费另算,平均每人每月还要再加50-80新币。这笔钱比宿舍翻了一倍,确实让我很肉痛,但考虑到居住环境和隐私,也算是“值得”了。
选房的时候,位置真的是决定价格的关键。靠近地铁站、大学或者市中心的房子,肯定贵得离谱。我为了省钱,特意选了一个离学校稍微远一点的地方,每天要多坐几站地铁,但每月能省下100-200新币。租房时还要特别注意看清楚合同条款,押金、中介费、提前退租的违约金等等,这些都是可能出现的隐性开销。我有个朋友就因为没看清合同,退房时被房东扣了不少清洁费,这种“坑”真的要提前避开。
饮食费:民以食为天,但钱包说它很委屈
“新加坡是个美食天堂!”这是我刚来时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事实也确实如此。从米其林小贩到高档餐厅,应有尽有。但对于留学生来说,我们的“美食天堂”通常都在小贩中心(Hawker Centre)。这里是新加坡的饮食文化精髓,也是我们省钱的宝地。据我的日常消费记录,在小贩中心吃一顿饭,比如一份鸡饭、叻沙或者炒粿条,通常只需要4-8新币。我基本上每天三顿饭都解决在小贩中心或者学校食堂,这样算下来,一天的餐费控制在15-25新币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当然,偶尔我也会和朋友去一些咖啡馆或者普通的餐厅打打牙祭,这样一顿饭可能就要15-30新币。如果隔三差五去吃一顿,那饮食费很快就会超标。为了进一步省钱,我开始尝试自己做饭。在超市买食材,比如昇菘(Sheng Siong)或FairPrice,鸡蛋一盒大概3-5新币,鸡胸肉一公斤10-15新币,蔬菜水果价格也算合理。我发现自己做饭虽然会占用一些时间,但成本确实能降下来,一顿饭的食材费可能只要3-5新币。根据新加坡统计局(singstat.gov.sg)发布的2022年消费者物价指数,食品价格确实有小幅上涨,所以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是最好的策略。我每周会去超市采购一次,一次大概花费50-70新币,这样下来,一个月我的伙食费能控制在400-600新币之间,比天天外食省了将近一半。
交通费:一张EZ-Link,走遍新加坡
新加坡的公共交通系统非常发达,地铁(MRT)和公交车几乎能带你到达任何地方。我刚来的时候,就办了一张EZ-Link卡,类似于国内的公交卡,每次乘车直接刷卡扣费,非常方便。根据陆路交通管理局(LTA)官网提供的票价信息,乘坐地铁或公交车的单程票价通常在1-3新币之间,具体取决于距离。我每天从住处到学校,往返大概需要2-3新币。周末出门逛街或者去景点玩,可能一天交通费会在5-10新币。所以,我一个月的交通费基本在80-120新币左右。
如果你经常需要跨区域出行,也可以考虑购买月度优惠通票,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EZ-Link的按次计费更划算。新加坡的出租车(Grab、GoJek等打车软件)价格相对较高,起步价大概在4-5新币,高峰期和夜间还有附加费,所以我会尽量避免打车,除非是赶时间或者和朋友拼车。我的一个朋友就经常为了省时间打车上学,结果一个月的交通费轻松突破200新币,这笔钱完全可以省下来用来吃好吃的或者买点别的。
杂费与娱乐:生活不止学习,还有诗和远方(和消费)
除了吃穿住行这些大头,留学生活中还有很多零零散散的杂费,这些钱看似不起眼,但加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首先是手机和网络费用。我用的是一张预付费SIM卡,每月充值15-30新币就可以获得足够的数据流量和通话时长,这对我来说完全够用。如果住在校外,还要分摊家里的宽带费用,平均每人每月20-30新币。根据Singtel、StarHub等运营商的套餐信息,学生选择预付费或者轻量级后付费套餐是性价比最高的。
其次是学习用品和书籍。虽然新加坡的大学图书馆资源非常丰富,大部分课本都能借到电子版或实体书,但有时为了方便,我也会买一些参考书或者复印资料,一年下来也要200-500新币。还有一些签证和行政费用,比如学生签证申请费30新币、签发费60新币,医疗体检费100-200新币等,这些都是初到新加坡时必须花的钱。据ICA(移民与关卡局)官网说明,这些费用是国际学生申请学生准证的必要开销。
娱乐和社交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不能因为省钱就完全杜绝。看一场电影大概10-15新币,去圣淘沙环球影城玩一次可能要70-80新币。和朋友聚餐、唱K、周末短途旅行,这些都会产生费用。我给自己设定了一个每月100-200新币的娱乐预算。我发现很多大学都会组织免费或者低价的学生活动,比如电影之夜、运动比赛、文化节等,积极参与这些活动既能丰富生活,又能省钱。我还会找一些免费的景点,比如滨海湾花园的室外花园、各种公园绿地,都是消遣的好去处。我有一个学姐,每个月都要去高档餐厅吃几次大餐,周末必去酒吧,结果每月娱乐开销轻松破500新币,这在我的预算里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最后,还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开销,比如生病看医生(虽然学校有保险,但自付部分也不少)、添置衣物、回国机票(如果计划回国的话)。我大学期间因为水土不服,去看过几次医生,每次挂号费和药费加起来也要几十到一百多新币。所以我建议大家一定要买好医疗保险,并且预留一部分“应急基金”,以防不时之需。
我的省钱心得和血泪教训
我这几年在新加坡的留学生活,平均每年的总花费(不含往返机票)大概在3.5万到4万新币左右。其中学费占了绝大部分,生活费则控制在每月1000-1500新币。当然,这个数字还是因人而异的,我的一个土豪同学一个月花掉5000新币也毫不心疼,我也有一个非常节俭的同学,一个月只花800-900新币,但前提是她每天都在宿舍自己做饭,几乎不参加社交活动,这种生活方式对我来说有点过于压抑了。
我的省钱秘诀其实很简单:
第一,**管住嘴,迈开腿。** 多去小贩中心和学校食堂,少去咖啡馆和餐厅。能走路就走路,能坐公交地铁就不要打车。
第二,**善用学校资源。** 图书馆、健身房、学生活动,这些都是你交了学费就能享受到的福利,千万不要浪费。我经常在图书馆泡一天,不仅能学习,还能省下咖啡钱和空调费。
第三,**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煮饭真的能省下很多钱,而且还能锻炼厨艺。我刚开始只会煮泡面,后来都能做一些简单的家常菜了。
第四,**做个有心的“薅羊毛”党。** 关注各种学生优惠、超市促销、信用卡返利。新加坡很多商店都有学生折扣,出示学生证就能打折,这种小便宜不占白不占。
第五,**理财规划要趁早。** 我会用一些记账APP,清楚知道钱花在哪里,每月设定预算并尽量遵守。我还有一个专门的“应急基金”账户,里面会存一笔钱以备不时之需。
说到底,新加坡留学虽然花费不菲,但只要你提前做好规划,合理分配预算,并且掌握一些省钱的小技巧,你的留学生活完全可以过得既充实又不会让钱包“大出血”。那些花得值的地方,比如学费、好的住宿环境、偶尔的体验性娱乐,都是为了提升自我价值和丰富人生经历。那些不必要的“坑”,比如冲动消费、过度社交、盲目攀比,都是可以通过自律和理性消费来避免的。
所以啊,如果你也正准备来新加坡,或者已经在这里奋斗,别光顾着学习,也好好审视一下你的钱包,做个明明白白的“消费家”。你的留学预算应该怎么规划,其实答案就在你自己的生活习惯里。记住,省钱不是目的,是为了能更安心地享受留学生活,为了让每一分钱都花得有价值。赶紧打开你的记账软件或者小本本,开始盘算你自己的新加坡留学账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