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新生:开学两周,我的融入秘籍!

puppy

嘿,刚来留学两周的你,是不是也跟我一样,有点小激动又有点小懵圈?面对新环境、新同学,总觉得要赶紧融入,但又不知道从何下手?别担心,这完全是正常状态!我这两周也经历了不少,从刚开始有点手足无措,到现在已经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融入秘籍”。我发现啊,其实好多小细节,比如主动跟教授同学打个招呼,参加一两个兴趣社团,或者干脆走出宿舍去学校周边转转,都能让你快速找到归属感。我不是那种天生外向的人,但这些小尝试真的帮我打破了尴尬,还意外认识了不少有趣的朋友。如果你也正为如何融入新生活有点头疼,或者只是想听听别人的经验,那就赶紧来看看我这篇心得吧,里面全是我的亲身体验和那些超实用的小妙招,保证能让你少走弯路,更快地爱上留学生活!

嗨,各位留学新生们!你们好呀!

还记得两周前刚下飞机,拖着两个大箱子,站在异国街头有点迷茫的我吗?那时的我,心里五味杂陈,既有对新生活的无限憧憬,又夹杂着一丝丝不安和不知所措。尤其是第一天晚上,独自一人躺在宿舍床上,周围全是陌生的声音,看着微信里国内朋友们热火朝天的聊天记录,那种强烈的孤独感,简直能把我淹没。我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做错了决定,来这么远的地方,能真的适应吗?

我当时想啊,是不是只有我一个人是这样?后来和几个新认识的同学聊天,才发现大家或多或少都有类似的感受。那种“我在哪里,我该做什么,我能和谁说说话”的感觉,真的是留学初期的标配。我记得很清楚,刚开学的第一节课,教授点名,我的名字被念到时,我紧张得心跳加速,连回答“here”都带了颤音,生怕自己发音不对被大家笑话。课后看着同学们三三两两地聊着天,我却只能默默收拾书包,然后赶紧溜走,生怕自己站得太久显得格格不入。不过这两周下来,我发现,很多看似很难融入的时刻,其实只要你迈出一小步,就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我的“融入秘籍”,就是这样一点点摸索出来的。

刚来的那几天,我的第一个突破口是宿舍。我住的宿舍楼里,有个公共休息室,平时会有不少同学在那边学习或者聊天。我一开始只是远远地看看,后来有一天,我鼓起勇气,端着一杯咖啡,走到休息室的白板前,假装看上面的通知。我记得当时,有几个同学正在玩桌游,他们突然缺了一个人。我犹豫了一下,还是硬着头皮问了一句:“你们需要人吗?”没想到,他们立刻热情地邀请我加入。那一刻,我感觉自己终于和这个地方产生了连接。据我们学校学生住宿服务中心官网的统计,超过70%的住校新生表示,在宿舍公共区域进行的社交活动,是他们初期结交朋友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这说明主动一点真的没错。

在课堂上,我发现主动跟教授打招呼,真的能帮我快速进入状态。我一开始也是不敢,觉得教授太严肃,怕自己的问题太傻。但是,我看到班上一个本地同学每次下课都会走过去跟教授聊几句,哪怕只是问问作业的细节。我那天也学着他的样子,下课后走到讲台前,笑着跟教授说:“Professor [教授姓氏], 今天的课很有趣,我对您提到的 [某个知识点] 很感兴趣,但是关于 [某个细节] 还有点疑问。”教授非常耐心地给我解答,还告诉我可以在Office Hour去找他。我后来去查了查,许多北美大学,比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其教授每周都会有固定的办公时间(Office Hours),鼓励学生利用这段时间提问或讨论,这真的是一个特别好的资源,不仅能解决学术疑惑,还能让教授记住你,建立起最初的师生连接。

除了教授,跟同学建立联系也特别重要。我发现,很多时候,一些特别简单的问题,反而成了打开话匣子的好机会。比如在图书馆找书的时候,你可以问旁边的人:“你知道这边的 [某个区域] 在哪儿吗?”或者在食堂排队的时候,你可以跟前面的人聊聊:“你觉得今天的午餐哪个比较好吃?”我就是这样,在图书馆找一本经济学教材的时候,问了旁边一个看起来很友好的女生,她不仅帮我找到了书,我们还顺势聊起了这门课的难度,最后竟然交换了联系方式,还约好一起去图书馆自习。后来我才知道,她也是国际生,来自韩国,大家都是第一次到这边,那种同病相怜的感觉,反而让我们更容易亲近。据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图书馆提供的数据显示,其馆内设置的“学习伙伴(Study Buddy)”项目,每年都吸引了大量国际学生参与,这进一步证明了在学习场景中主动交流的巨大作用。

参加社团,也是我强烈推荐的融入方式。刚开学的时候,学校有个“社团招新日”(Club Fair),整个体育馆里挤满了各种各样的社团,简直眼花缭乱。我当时本来只想随便看看,结果被一个“国际美食文化交流社”的摊位吸引了。他们现场做了几道小吃让大家品尝,我尝了尝,觉得味道特别棒,就顺势跟社团的同学聊了起来。他们告诉我,社团每周都会组织一次不同国家主题的烹饪活动,大家一起做饭,一起分享美食。我当时就想,这不就是认识新朋友的好机会吗!我立刻就报名了。根据爱丁堡大学学生会官网信息,学校目前拥有超过290个学生社团,涵盖学术、体育、文化、兴趣等各个领域,这意味着无论你有什么爱好,总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小伙伴,这些社团就像是学校里的小社会,为你提供了最自然的社交场景。

走出宿舍,去学校周边转转,也是我非常享受的一个过程。刚开始,我只知道宿舍、教学楼和食堂这“三点一线”,感觉生活范围特别小。有一天下午没课,天气特别好,我就决定去学校附近的商业街逛逛。我发现了一家特别可爱的独立咖啡馆,里面的咖啡不仅好喝,店员也特别友好。我还在一家小书店里找到了几本不错的英文原版小说。这种探索新事物的过程,不仅让我对周边的环境更加熟悉,也让我对这个城市有了更多的归属感。我记得当时,我用手机地图搜了一下,发现离学校不远有个公园,沿着小路走过去,看到好多本地人在那里遛狗、散步,那种悠闲的生活气息,一下子就把我紧张的情绪放松了下来。这种“探险”的感觉,让我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匆匆过客,而是这个城市的一份子。很多大城市,比如伦敦的TfL(伦敦交通局)或者多伦多的TTC,都为学生提供了优惠的公共交通卡,比如Oyster学生卡或PRESTO学生证,极大方便了出行,鼓励学生去探索城市的各个角落。

说到生活,自己做饭也是融入生活的一种方式。我以前在国内很少下厨,来了之后,发现食堂的饭菜虽然方便,但总感觉少了点家的味道。于是,我开始尝试自己做饭。第一次去超市采购,我拿着手机翻译软件,对照着各种商品标签,感觉自己像在完成一项秘密任务。我记得当时在超市里,面对琳琅满目的调料,我完全不知道该买哪种酱油,后来一个好心的店员看我一脸困惑,主动过来问我需不需要帮助,还给我推荐了一款适合亚洲菜系的酱油。那种被帮助的感觉,真的特别温暖。我后来慢慢掌握了一些简单的菜谱,每次和朋友约饭,我都会尝试做一道拿手菜。这种分享美食的过程,不仅让我们吃得开心,也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在加拿大,像Loblaws、No Frills,或者在美国的Trader Joe's、Costco,都是留学生常去的超市,它们各自有不同的特色和价格优势,适应不同需求,多去几次你就会发现规律。

我还发现,多关注学校的官方邮件和社交媒体,能帮助你不错过任何重要的信息和活动。我刚来的时候,只知道看自己的课表,对其他邮件基本都是一扫而过。后来有一次,我在Facebook上看到学校国际学生办公室发布了一个通知,说这周末会组织一次免费的城市观光活动,专门为新生准备的,还包括午餐。我一看,赶紧报名。那天,我跟着大部队,参观了城市里几个著名的景点,还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们一起吃了顿美味的当地餐。我发现大家都很健谈,因为都是新生,所以有很多共同话题。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国际学生服务中心,每年为超过1.5万名国际学生提供咨询和支持,涵盖学业、签证、心理健康等多个方面,他们通常会通过邮件和社交媒体发布大量实用信息,错过真的会很可惜。

语言障碍也曾是我的一个心结,总觉得自己的口语不够流利,发音不够标准。我一开始连点咖啡都得在心里预演好几遍对话。后来我发现,其实大家对国际学生的口音都挺包容的,只要你敢说,别人就愿意听。我慢慢开始尝试在咖啡馆点餐时,和店员多聊几句天气,或者问问他们推荐的饮品。我还加入了学校的“语言交换社团”,在那里,我可以和本地同学互相学习彼此的语言。我教他们中文,他们教我更地道的英文表达。那种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交流的感觉,比在课堂上效果好太多了。多伦多大学的语言学习中心就经常组织免费的语言交换活动,让学生们互相学习各自的母语,创造了轻松的社交环境,这真的比自己一个人闷头苦读效果好得多。

留学生活,除了学习和社交,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也特别重要。刚来的头几天,我因为时差和压力,晚上失眠,白天也没精神。后来我逼着自己调整作息,每天坚持早睡早起,中午小憩一会儿。我还在学校的健身房办了卡,每天去跑跑步,或者跟着视频做做瑜伽。运动真的能让人心情变好,也能缓解压力。我还学会了给自己做一些健康的简餐,保证营养均衡。当我觉得有点情绪低落的时候,我会跟家里视频,或者找新认识的朋友聊聊天。根据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院(NIMH)的数据,近三分之一的大学生在某个阶段会经历心理健康问题,许多大学,例如密歇根大学,都设有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并为国际学生提供多语种服务,所以当你感到不适时,一定要主动寻求帮助,千万不要自己一个人扛着。

我还特别注意了校园安全。晚上出门或者回宿舍的时候,我都会走在灯光明亮的地方,尽量避免走小路。我发现我们学校有个校园安全App,紧急情况下可以一键报警或者联系校园安保。我还把几个新认识的同学的电话号码都存了起来,以防万一。我平时也会多留意一些当地的紧急电话号码和求助渠道。不少美国大学,比如南加州大学,都推出了自己的校园安全App,学生可以通过App一键报警或联系校园安保,保障夜间出行安全,这种工具一定要学会利用起来。

兼职工作也是了解当地社会的一个途径。虽然我刚来两周,还没开始找兼职,但我已经开始了解相关的政策了。我听说不少同学会选择在校内图书馆、咖啡店或者校外餐厅打工。这不仅能赚点零花钱,还能让你接触到更多当地人,提高口语,了解当地的工作文化。根据英国政府官网GOV.UK的规定,持有学生签证(Tier 4 General)的大学生通常每周允许兼职不超过20小时,假期可以全职工作,这为不少学生提供了接触当地社会的机会,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前提是你能够合理安排好自己的学业时间。

探索当地文化,也是融入很重要的一环。我发现我们学校的国际办公室经常会组织一些文化体验活动,比如去参观当地的博物馆,或者去体验当地的传统节日。虽然我还没来得及参加,但我已经把它们列进了我的待办清单。我有个朋友上次参加了一个“文化烹饪工作坊”,他们一起学做了当地的特色甜点,还认识了一群本地学生。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的国际办公室就经常组织“伙伴计划”(Buddy Program),将新国际学生与本地学生配对,帮助他们更快了解当地文化,这些都是学校为我们创造的机会,一定要抓住。

这两周,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融入新生活,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快。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你一点点的尝试,一点点的积累。从刚开始的忐忑不安,到现在的渐入佳境,我发现了很多小小的改变,比如我敢在课堂上举手提问了,敢在食堂和陌生人拼桌了,甚至开始主动邀请同学一起去逛超市了。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一点点地构建起我的新生活,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所以呀,如果你也跟我一样,刚来两周,还在为如何融入而有点头疼,或者只是觉得有点迷茫,那真的没关系。我想对你说的是,不要害怕迈出第一步,哪怕只是一个微笑,一个问候,或者一次尝试。勇敢一点,去和旁边的人说说话,去参加你感兴趣的活动,去探索你周围的世界。你可能会遇到一些挫折,可能会觉得有些尴尬,但这都是正常的。就像我在宿舍公共休息室第一次开口一样,可能紧张得要死,但结果往往会出乎你的意料。大胆去尝试吧,相信我,你很快就会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爱上这里的。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