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澳洲:见证孩子多元成长!

puppy

嘿,大家好!自从来了澳洲,我最大的收获不是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而是真真切切地看到了我家孩子在这里的“野蛮生长”。一开始我也担心,这里的教育模式跟国内差那么多,孩子会不会跟不上?结果呢,完全是惊喜!澳洲的学校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那种发自内心的自信和对世界的好奇。不像我们以前,老是围着分数转,这里的孩子更像是一颗颗自由的小树苗,可以自由地伸展枝丫,去探索、去体验。他们不仅在课堂上学知识,更多是在各种户外活动、团队合作中学习成长。看到他们跟不同文化背景的小伙伴打成一片,学会包容,学会表达自己,真的觉得当初的决定太对了!如果你也好奇澳洲的教育到底是怎么让孩子变得这么有活力、这么全面发展的,那就赶紧点进来,我把我的亲身经历都写在里面了,希望能给你一些启发!

我在澳洲:见证孩子多元成长!

还记得我家小宝刚来澳洲上小学那会儿,他每天最开心的事,不是又学会了什么新单词,也不是考了多少分,而是放学回家,满头大汗地冲进门,大声喊着:“妈妈!我今天又在树上发现了一只蜥蜴!”或者“你知道吗,我们的科学课今天去花园里找昆虫了!”那时候,我心里五味杂陈。在国内,我可能还在为他某个数学题没做对而着急,为他语文背诵不熟练而焦虑。结果到了澳洲,这些“标准”的焦虑好像突然就没了市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我从未预料到的、蓬勃的、甚至有点“野蛮”的生长。一开始我也没底,这跟国内的教育模式差异实在太大了,孩子真的能适应吗?会不会跟不上?现在回过头来看,真是庆幸当初的决定,因为眼前的一切,完全是惊喜!

你可能想象不到,澳洲的学校到底有多“不务正业”。我们以前对学校的印象,是不是就是坐在教室里,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我们在下面奋笔疾书?但在这里,我看到的是另一种景象。我家大宝有一次跟我讲,他们学校的数学课,老师让大家分组,拿着尺子去操场上量足球门的面积,还要计算周长,然后根据这个数据,自己设计一套“更合理”的足球规则。我当时听得一愣一愣的,这哪是数学课啊,这简直就是一场实践性的项目管理!根据澳大利亚课程评估与报告局(ACARA)发布的《澳大利亚课程》(Australian Curriculum)指导方针,数学教育特别强调“解决问题、推理、理解和流利性”,而实践活动是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途径。

他们那种独立思考的能力,真的是从小就熏陶出来的。我发现这边的老师很少直接给出答案,更多的是引导孩子们去提问、去探索。记得有一次,小宝的班级在学习海洋生物。老师并没有直接放纪录片或者讲解,而是让每个孩子自己选择一种海洋生物,然后用任何他们喜欢的方式去研究,去找出这种生物的特点、生活习性,最后用绘画、制作模型或者口头报告的形式分享给全班。我家小宝选了水母,那阵子他天天在网上搜水母的资料,还自己动手用透明塑料袋和彩纸做了一个“会发光”的水母模型。这股求知欲,完全是发自内心的。据墨尔本大学教育学院的研究,这种以探究为基础的学习模式,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信息素养能力。

而且,这里的孩子真的特别自信,那种自信不是靠“考第一名”堆出来的,而是源于被尊重、被鼓励。无论孩子做出了什么,哪怕是有点奇奇怪怪的创意,老师都会给予正面的肯定,然后问他们:“你是怎么想到这个的?”或者“你觉得下次还可以怎么做得更好?”这种对话模式,让孩子们知道自己的想法是有价值的,犯错也是学习的一部分。我亲眼看到过一个孩子在班级展示的时候有点紧张,支支吾吾说不出来,老师没有催促,而是耐心等待,鼓励他深呼吸,最后全班同学都为他鼓掌。这种从小建立起来的心理支持,对于孩子未来面对挑战的勇气至关重要。根据澳大利亚儿童与青少年精神健康基金会(KidsMatter)的报告,积极的学校环境和强大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和自信心的关键因素。

户外活动在澳洲孩子的成长中,简直是家常便饭。你以为的户外活动,可能就是去公园玩玩滑梯,踢踢球?太天真了!我记得我家大宝刚上初中那会儿,学校就组织了一次为期一周的荒野生存训练,他们要学着搭帐篷、生火、辨别方向,甚至还有野外急救。虽然我知道澳洲人爱户外,但没想到学校也这么“玩真的”。小宝的学校更是频繁,几乎每周都有一次“森林日”或者“海滩日”,老师会带着孩子们去附近的自然保护区或者海边,让他们观察植物、收集贝壳、画画。这可不是简单的玩耍,他们会把观察到的东西带回学校,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讨论。这种教育方式,让孩子们从小就懂得亲近自然、保护环境。维多利亚州教育与培训部的数据显示,该州超过90%的中小学都会将户外教育纳入其年度课程计划,强调其在培养环境意识和实践技能方面的重要性。

团队合作的能力也是他们从小就在不断磨练的。在澳洲的学校里,很多项目都是以小组形式完成的,从科学实验到艺术创作,甚至体育课上的小比赛,都要求孩子们分工协作。我记得小宝有一次带回家一个他们小组制作的“太阳能小汽车”,虽然看起来有点粗糙,但上面满满都是他们小组六个孩子各自负责的部分,有负责画图纸的,有负责组装的,还有负责测试的。为了这个小汽车,他们放学后还在图书馆讨论了半天。这种经历,让孩子们学会了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了在冲突中找到平衡,更学会了为了共同的目标去努力。据西悉尼大学教育学院的研究,小组协作学习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跨文化理解能力,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

文化背景的多元化更是澳洲教育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家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宝贵的一笔财富。在他们的班级里,你能听到各种口音,看到各种肤色的面孔。亚洲的、欧洲的、中东的、太平洋岛国的……简直就是一个小小的联合国。我记得大宝刚去学校的时候,对一个来自巴西的同学特别好奇,因为那个同学能说流利的葡萄牙语和英语。没过多久,他俩就成了最好的朋友,大宝还跟着学了几句简单的葡萄牙语。这种从小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小伙伴打交道,让他们学会了包容、理解和尊重。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去了解别人的习俗,去欣赏不同的观点。根据澳大利亚统计局(ABS)的数据,2021年澳大利亚有超过20%的学龄儿童出生在海外,或者父母至少有一方出生在海外,这种多元化在学校课堂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培养了孩子们的全球视野。

这种多元化的环境也让孩子们学会了更好地表达自己。因为大家来自不同的背景,表达方式也可能不一样,所以他们需要更清晰、更准确地去阐述自己的想法,才能让别人理解。我观察到,澳洲学校里,孩子们都很敢于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哪怕是跟老师的观点不一样,他们也会有条有理地表达出来。老师也不会打断他们,而是鼓励他们把话说完。这种平等的交流,让孩子们从小就有了“我的声音很重要”的意识。昆士兰大学教育学院的一项研究表明,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自由表达意见,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公众演讲能力和公民参与意识。

学校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也投入了巨大的关注。这不仅仅是说教,而是渗透在日常的方方面面。比如,学校里会有专门的心理辅导员,孩子们可以随时去跟他们聊聊遇到的困惑。每周还有一次“幸福课”(Well-being lesson),老师会带着孩子们讨论如何管理情绪、如何处理友谊中的小摩擦、如何应对压力等等。我记得小宝有一次在学校里跟同学闹了点小别扭,他回家后跟我说,老师让他们坐下来,每个人都说出自己的感受,然后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这跟我们小时候那种“老师一句话,大家就得听”的模式完全不同。这种引导式的教育,让孩子们从小就学会了自我调节和解决冲突。据澳大利亚政府卫生部报告,全国各中小学配备的学校心理学家和辅导员数量在过去五年内增加了15%,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心理健康支持。

你可能会问,那分数呢?成绩不重要吗?当然,成绩也是评估学习成果的一部分,但它绝对不是唯一的标准。在这里,老师们更看重的是孩子的进步,是他们对学习的热情,是他们在团队中的贡献。每次家长会,老师不会上来就跟你讲孩子考了多少分,而是会拿出孩子的作业本、项目报告,跟你分享孩子在某个领域的进步,比如“他之前写作文总是不知道怎么开头,现在已经能写出很有趣的引言了!”或者“他在科学课上虽然实验失败了两次,但他坚持不懈地改进,最后终于成功了!”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和肯定,让家长也能看到孩子更全面的成长。悉尼大学教育学教授Jenny Gore的研究指出,以成长型思维为导向的评估方式,比单纯的分数排名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韧性。

我家孩子在这里,真的就像文章开头说的,是一颗颗自由的小树苗,可以自由地伸展枝丫,去探索、去体验。他们不是被强行塑造成某个模子,而是被鼓励去发现自己独特的闪光点。他们学会了在广阔的世界中寻找自己的兴趣,学会了在与人协作中发挥自己的价值,更学会了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挑战。这种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一个人完整的人格和应对未来复杂世界的能力。我真的觉得,当初为了孩子教育选择来到澳洲,虽然经历了很多不确定和挑战,但看到他们现在这副充满活力、自信阳光的样子,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如果你也在考虑孩子的教育,或者正在为孩子的未来感到迷茫,我的建议是,不妨跳出我们固有的思维框架,去看看这个世界还有哪些可能性。澳洲的教育可能跟你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它不是完美的,但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成长路径。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澳洲学校的细节,比如怎么选学校、申请流程是怎样的、或者如何帮助孩子适应新的环境,别光在网上瞎琢磨了。可以找几个在这边有孩子上学的家长聊聊,他们能告诉你最真实的体验和最实用的建议。或者呢,你也可以去澳洲一些学校的开放日看看,亲身感受一下那里的氛围,听听那边的老师是怎么讲的,亲眼看看孩子们在学校里是怎么学习和玩耍的。别怕麻烦,因为这关乎孩子一生的成长,多看一眼、多问一句,都是值得的!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