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高光:我的文艺复兴
嘿,还记得吗?刚来留学那会儿,我兴奋得不行,觉得全世界都在等着我去探索,生活会像电影一样精彩。结果呢?没多久,现实的砖头就拍到了我脸上。每天就是图书馆、教室、出租屋三点一线,各种due像潮水一样涌过来,写不完的论文,看不懂的专业词汇,偶尔和朋友吐槽几句,然后又一头扎进书本里。有那么一段时间,我甚至觉得,自己是不是变成了个只会学习的机器?那个曾经喜欢画画、爱逛书店、对所有新奇事物都充满好奇的我,好像被遗忘在了某个角落,留学生活的“高光”时刻,似乎只剩下了成绩单上的那几个数字,心里的那团火,好像快要熄灭了。
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异国他乡的孤独感,加上学业的压力,让人的精神状态特别容易陷入低谷。我那时就是这样,总觉得生活缺少了点什么,但又说不出来。我记得有一次,我在学校的自习室里熬夜写报告,看着窗外万家灯火,突然涌起一股强烈的茫然感。我来这里到底是为了什么?不只是为了那张文凭吧?那张纸片背后,难道不应该是我变成了一个更丰盛、更有趣的人吗?美国大学健康协会(ACHA)2023年的调查就指出,国际学生在适应期内报告的压力水平确实高于本地学生,很多时候,这种压力来自学业之外的文化冲击和社交困境,而我,正是其中的一份子。
也许是这种内心的呼唤太强烈了,某个周末,我决定不再把自己锁在宿舍里。那天,我去了市中心,漫无目的地走着,直到被一家画廊橱窗里的一幅油画吸引住了。那幅画色彩鲜艳,笔触大胆,瞬间点燃了我内心深处对艺术的渴望。我曾经也是个喜欢涂涂画画的人啊!只是后来为了考学、为了出国,把所有“不实用”的爱好都抛到了一边。站在画廊里,我突然意识到,这种“没时间”“不合适”的想法,其实是我给自己设的限。这份突如其来的灵感,就像一道闪电,劈开了我灰蒙蒙的留学日常,我的“文艺复兴”之旅,就这样毫无预兆地开始了。
我的第一步,是重新拿起画笔。说起来有点好笑,我那时候连画板、颜料都不知道去哪里买,就在网上搜。结果发现,学校附近竟然有好几家艺术用品店,而且有的还给学生打折呢!我买了一套最基础的水彩,回到宿舍就开始笨拙地尝试。刚开始画出来的东西简直不能看,但我就是觉得开心。那份专注投入的感觉,太久违了。一份发表在《艺术与健康》期刊上的研究表明,定期参与绘画、音乐等创意活动能显著提高个体的幸福感和应对压力的能力,我现在完全能体会到这一点,那种创作的愉悦,真的是治愈一切的良药。
画画只是个开始,它像一个引子,让我开始关注身边的艺术世界。我开始疯狂地跑去博物馆。要知道,在留学城市,很多博物馆对学生都是免费或者有学生票优惠的。比如,我所在的城市,大英博物馆官网显示,他们常年为学生提供免费入场和特别讲座,每年吸引数百万访客,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学生群体。我以前总觉得博物馆是老年人或者专业人士才去的地方,去了才发现,那简直是一个宝藏!每一件展品背后都有故事,每一次参观都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我不再只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去感受、去思考,去想象那些艺术品背后的文化和历史。
这种对艺术的重新热爱,也让我开始走出自己的“小圈子”。我记得有一次,我在博物馆里看到一幅特别震撼的雕塑,想跟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却发现身边没人能听懂我的“兴奋”。这促使我主动去寻找那些对艺术同样感兴趣的朋友。我发现学校里有一个艺术社团,里面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大家水平不一,但都热爱创作。据英国大学招生服务中心(UCAS)数据,英国高校平均提供超过200种社团活动,其中艺术和文化类社团占很大比例。加入这个社团后,我不仅学到了更多绘画技巧,更重要的是,我找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可以一起去写生,一起讨论作品,甚至一起去参加当地的艺术市集。
除了视觉艺术,我还重新投入了文字的怀抱。以前在国内,我特别喜欢看书,但来了国外,除了教材,好像就没怎么认真读过其他东西了。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学校的公告板上看到了一个读书会的招募信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报名参加了。第一次参加的时候有点紧张,怕自己表达不好,或者跟不上大家的讨论。但出乎意料的是,大家都很友好,讨论的氛围也特别好。纽约公共图书馆数据显示,其在全市范围内的分馆提供了数百个面向公众的免费读书会,许多国际学生都从中找到了归属感和学习资源。在读书会里,我们读各种流派的书,从古典文学到现代小说,从哲学思辨到社会评论。我发现,通过阅读,我的思维变得更加开阔,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也更深入了。
读书会不仅仅是读了几本书,更是一个交流思想的平台。我们每次讨论完一本书,都会各自发表看法,这种思想的碰撞,比任何课堂上的讨论都来得真实和深刻。在一次关于哲学经典的讨论中,我提出了一个比较独特的观点,虽然语言表达得磕磕绊绊,但大家都认真倾听,并给出了积极的反馈。那一刻我意识到,我的声音,我的想法,是被尊重的。这份被认可的感觉,让我对自己的认知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不再觉得自己只是个“外国学生”,而是一个有思想、有贡献的个体。
为了进一步深入当地文化,我还尝试了一些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比如,我报名参加了当地社区中心的一个陶艺工作坊。很多欧洲城市,比如柏林,当地社区中心会提供价格亲民的艺术工作坊,据柏林文化局统计,每年有数千名居民,包括留学生,参与这类活动。在工作坊里,我不仅学会了制作陶器,还结识了一些当地的居民。他们有的是退休教师,有的是家庭主妇,有的是年轻的艺术家。我们虽然背景不同,但都通过双手感受泥土的温度,通过创作表达内心的情感。这种跨越年龄、跨越文化背景的交流,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当地生活的脉搏,也让我对这个陌生的城市产生了更深厚的情感。
我还利用课余时间去一些艺术机构做志愿者。加拿大的政府官网信息显示,持有学生签证的国际学生虽然有每周工作时间限制,但也有大量志愿者机会,例如在美术馆或文化节帮忙,这被认为是融入当地社会的重要途径。我当时在一家小型独立画廊帮忙,负责一些布展和接待的工作。这份工作虽然没有报酬,但却让我有机会接触到更多当地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甚至参与到一些艺术项目的策划中。我学会了如何与人沟通,如何更好地呈现艺术作品,也更深入地了解了艺术产业的运作方式。每次看到参观者因为我的介绍而对作品产生兴趣时,内心都会涌起一种由衷的满足感。
这些经历让我明白,留学不仅仅是学业上的精进,更是对自我的深度探索和重建。我不再是那个只关注GPA和简历的留学生,我是一个更立体、更丰富的人。我开始意识到,我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学业成绩上,更体现在我如何去感受世界,如何去表达自己,如何去与他人连接。国际教育交流协会(CIEE)的一项调查发现,超过90%的留学生认为留学经历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自我认知,我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当然,这个“文艺复兴”的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候,学业压力大的时候,我也会感到时间不够用,甚至想过放弃那些“爱好”。但每当我感到疲惫和迷茫时,那些画笔、那些书本、那些陶泥,还有那些志同道合的朋友,都会像灯塔一样,重新指引我方向。它们提醒我,生活不应该只有一种颜色,它应该五彩斑斓。我也学会了更好地管理时间,合理规划学习和爱好。比如,我会在完成所有学习任务后,奖励自己一个小时的绘画时间,或者在周末给自己安排一场博物馆之旅。这种平衡的感觉,让我每天都充满活力。
我的口语也在这些非正式的场合中得到了飞速提升。课堂上,我可能还会因为怕说错而犹豫,但在读书会、艺术社团或者做志愿者的过程中,我必须用英语与人交流,表达我的想法,分享我的感受。这种真实而自然的语言环境,让我不再害怕犯错,反而变得越来越自信。Duolingo(多邻国)的用户数据显示,全球有数亿人在使用其平台学习语言,其中很多留学生会利用这种工具与当地人进行语言交换,加深文化理解,而我的进步,则更多地来自于这种沉浸式的实践。
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文艺复兴”的旅程,真是我留学生活中最宝贵的财富。它让我从一个被动学习的“工具人”,变成了一个主动探索、积极创造的“生活家”。我重拾了对生活的热爱,也重新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力量。我发现,当我真正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事情中时,学业上的挑战也变得没那么难以克服了,因为我有了更多的动力和更强的韧性去面对它们。我的留学生活,不再是单调的求学之路,而是一段充满惊喜和成长的自我发现之旅。
这份“文艺复兴”带给我的改变是深远的。它不仅仅是让我有了几个新的爱好,更是塑造了我的性格,拓展了我的视野,让我学会了如何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和方向。我现在依然会去博物馆,会去参加读书会,也会拿起画笔。这些爱好已经成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它们让我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也让我成为了一个更完整、更快乐的人。留学,真的不只是拿个文凭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个重新认识自己的机会,一个让你野蛮生长的试验田。
所以,如果你也觉得留学生活有点迷茫,有点平淡,那不如也给自己来一场“文艺复兴”吧!别再犹豫了,从今天开始,试着去探索一下那些你曾经热爱却又放弃的东西,或者大胆地去尝试一些全新的活动。学校官网或者城市文化部门的网站上,总能找到各种各样的社团、工作坊或者志愿者机会。随便选一个你感兴趣的,比如去听一场免费的音乐会,或者参加一次公园里的写生活动,或者就去图书馆里随便翻一本非专业的书。你永远不知道,哪一个不经意的尝试,就能点燃你内心的那团火,让你找回那个闪闪发光的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