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加拿大上高中:亲身经历全解析!

puppy

是不是也对加拿大高中生活充满了好奇和一点点忐忑?别急,我刚从那边“毕业”,想把我的亲身经历一股脑儿地掏心窝子分享给你们。从一开始怎么决定去加拿大,到申请材料那些让你头大的事儿,再到落地后怎么选课、适应完全不一样的课堂氛围、以及怎么交到第一批外国朋友,甚至还有大家最关心的寄宿家庭和衣食住行,我都会详细说说。当然啦,不是所有事情都像电影里那么美好,遇到文化差异、语言障碍、想家的时候怎么办?我也会分享我是怎么一步步克服的。如果你正纠结要不要出国读高中,或者已经准备出发,这篇绝对能给你最真实、最接地气的参考,帮你提前“踩点”,少走弯路,快来一起看看我在枫叶国的那些日子吧!

还记得我第一次踏上温哥华机场那块地面,心里那种复杂劲儿,到现在都记忆犹新。飞机刚落地,机舱门一开,一股湿润又带着点松针味的空气就扑面而来,我攥着护照的手心微微出汗。当时我才十五岁,未来几年的生活,完全是未知数,心里又激动又忐忑,感觉自己像是在玩一场大型的闯关游戏,而加拿大就是我的第一个大关。

决定出国读书,这事儿家里讨论了很久。一开始我妈是有点犹豫的,怕我太小不适应,但我爸觉得加拿大教育体系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综合素质,这点对我的长远发展很有利。我们在网上查了好多资料,发现加拿大在国际教育领域确实口碑不错,尤其是一些研究机构的报告,比如QS全球最佳留学城市排行榜上,蒙特利尔、多伦多和温哥华常年榜上有名,这些数据都让我们对加拿大的教育质量充满信心。

选学校的时候,我和家人没少费劲。加拿大地广人稀,每个省的教育体系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最后选择了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主要考虑到那边的气候比较宜人,而且华人社区也相对成熟,文化冲击可能没那么大。我当时申请的是温哥华市中心一所公立高中,申请材料堆起来像座小山,成绩单、老师推荐信、护照复印件,最让我头疼的是英文的个人陈述。根据加拿大移民、难民及公民部(IRCC)官网的信息,中国境内的学习许可(Study Permit)审理周期通常需要几周甚至几个月,我当时是提前半年就开始准备了,生怕赶不上开学。

语言测试是必经之路。我考了雅思,虽然高中对雅思成绩要求没大学那么高,但一个漂亮的成绩能让学校更了解你的英语水平,也方便他们安排后续的语言支持课程。我记得我那会儿为了听力分数,每天晚上睡觉都戴着耳机听BBC新闻,把自己活生生练成了半个“新闻迷”。后来有数据显示,很多加拿大高中会为国际学生提供专门的ESL(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课程,帮助大家更快融入,这对我这样刚出国、英语还有提升空间的学生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

飞机落地后,我的寄宿家庭来接我了。初次见面有点拘谨,一对白人夫妇,还有一只胖胖的金毛猎犬。他们非常友善,给我准备了一间温馨的小卧室。第一天晚上我几乎没睡着,不是因为认床,是兴奋得睡不着,窗外是完全陌生的城市夜景。后来通过其他国际学生交流得知,温哥华地区一个月的寄宿家庭费用,根据房间大小和膳食服务不同,普遍在1000到1300加元之间,我当时交的费用也在这个区间里。

正式开学,走进校园的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像个透明人。所有人都说着我听不太懂的俚语,走廊里各种肤色的学生说说笑笑。加拿大高中和国内最大的不同,是选课的自由度。我记得我九年级的时候,除了数学、科学、英文、社会学这几门必修课,我还可以选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选修课。比如我们学校就提供了很多有意思的课程,像烹饪艺术(Culinary Arts)、戏剧(Drama)、视觉艺术(Visual Arts),甚至还有机器人编程(Robotics)。据我们学校(Gladstone Secondary School)的课程手册显示,这些选修课确实非常丰富,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的大学专业方向来选择。

课堂氛围和国内差异巨大。老师很少直接“喂”知识点,更多的是引导我们讨论、思考、做项目。我记得有一节社会学课,老师要求我们分组研究一个社会问题,然后做PPT展示。我第一次站在讲台上用英文给全班同学演讲,腿都在抖,磕磕巴巴地讲完了。但我发现加拿大老师对学生的包容度很高,他们更看重你参与的过程和表达的意愿,而不是完美的表达。据一项针对加拿大教育模式的调查显示,超过80%的课堂时间都鼓励学生主动发言和小组协作,这与亚洲传统教育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

作业和考试的评估方式也完全不一样。国内可能一次期末考试就决定了大部分成绩,这边却更注重平时积累。各种小测验、小组项目、课堂参与度、论文写作,这些都算进最终成绩里。我当时数学老师就明确告诉我,期末考试只占总成绩的30%,剩下70%都来自平时的作业和课堂表现。这意味着你不能指望靠“临时抱佛脚”来取得好成绩,得一点一滴地努力。这种评估方式让我学会了更主动地管理学习进度,也减轻了期末考试的巨大压力。

交朋友是我刚到加拿大时最大的挑战。我性格有点内向,加上语言还没那么流利,一开始总觉得自己插不进别人的对话。后来我发现加入学校俱乐部是最好的方式。我们学校有各种各样的社团,比如国际象棋社、动漫社、环保社、篮球社,甚至还有一个专门的“烘焙社”。我加入了环保社,因为我喜欢大自然,也觉得这个社团的活动比较容易参与。根据我们学校网站的数据,学校里大概有超过40个不同的俱乐部和社团,涵盖了学术、艺术、体育等各种领域,真的提供了很多交朋友的机会。

在寄宿家庭的生活,像是一场微型的文化体验课。我的寄宿妈妈是个很注重健康的女士,做饭喜欢少油少盐,这和国内的重口味菜肴有点区别。一开始吃不惯,觉得味道有点淡,但慢慢发现他们的烹饪方式也挺健康的。学会和寄宿家庭沟通非常重要,哪怕只是简单地问问今天吃了什么,或者分享一下学校的趣事,都能拉近彼此的距离。我还记得有一次,我因为没告诉他们我要晚归,让他们担心了很久,后来才知道加拿大人对时间观念和提前告知非常看重。他们会给学生零用钱,我每个月大概有200加元的零用钱,这些钱主要用来买零食、交通费和一些小物件。

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也需要适应。温哥华冬天经常下雨,一件防水的外套是必备。公共交通很方便,我办了一张Compass Card,有点像国内的交通卡,可以坐公交、天车(SkyTrain)和海上巴士(SeaBus)。据大温哥华地区运输联线(TransLink)官网显示,成人月票大概在100加元左右,学生月票会便宜一些,对我来说,这张卡就是我的“自由通行证”。平时购物去超市,学会看英文商品标签,比较价格,慢慢地我变成了一个会精打细算的小大人。

语言障碍是留学生活中一道绕不开的坎。课堂上老师讲得快的时候,我经常要回去查字典,才能完全理解。和同学聊天,有时候他们抛出个俚语或者流行文化梗,我完全接不上。那种想融入又无力的感觉,真的很难受。我主动申请了学校的ESL课程,每周都有老师专门辅导。据我所在学区的统计数据,约有15%的国际学生在高中阶段会接受不同程度的ESL支持,这说明我的情况很普遍。通过和ESL老师的交流,我发现自己最大的问题在于“敢说”,而不是“说对”,老师鼓励我大胆开口,慢慢地我的口语和听力都有了质的飞跃。

文化冲击也是真实存在的。我记得有一次,我的白人朋友邀请我去她家参加生日派对,我带了一份精心准备的礼物。去了之后发现大家都是轻轻松松地聊天,礼物也只是随手一递,没有国内那种隆重的仪式感。一开始我有点不适应,觉得是不是自己太小题大做了。后来我才明白,加拿大人更注重心意和轻松的氛围,而不是物质的价值。再比如,他们在表达意见时会非常直接,这一点和我们比较委婉的文化习惯很不一样。根据文化交流机构的报告,对于初到加拿大的留学生,前三个月是文化冲击最强烈的时期,需要积极调整心态。

想家的时候,那滋味儿简直是五味杂陈。尤其是过年过节的时候,看到家人朋友在国内热热闹闹地团聚,自己一个人在异国他乡,那种孤独感会特别强烈。我那时每天晚上都会和爸妈视频通话,分享一些学校的趣事,或者吐槽一下遇到的困难。学校的国际学生办公室也提供了心理咨询服务,有专门的辅导员会定期和国际学生聊天,了解我们的情况。据温哥华教育局的国际学生手册介绍,他们会为学生提供包括心理辅导、学业咨询在内的多方位支持,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我曾经去咨询过一次,和辅导员聊完之后,心里堵着的那块大石头也轻了很多。

学业压力同样不容小觑,尤其是在冲击大学的关键时刻。加拿大大学的申请,除了看高中成绩,还会综合考量学生的课外活动、志愿者经历和个人陈述。我申请大学的时候,目标是多伦多大学的商科专业。据多伦多大学罗特曼商学院(Rotman School of Management)官网公布的数据,他们每年录取的国际学生比例大约在25%左右,竞争非常激烈。为了能脱颖而出,我除了保持高GPA,还积极参加了学校的商业挑战赛,在社区做志愿者,甚至利用暑假去一家小公司实习,这些经历都成了我申请大学时的加分项。

回过头看,在加拿大读高中的这几年,确实让我成长了很多。我从一个有点害羞、什么都要依赖父母的小孩,变成了一个能独立处理问题、敢于表达自己想法的青年。我学会了如何在陌生的环境中生存,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与人交流,更重要的是,我找到了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并且为之努力。我不再害怕失败,因为我知道每一次跌倒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

这段经历,不是电影里那种滤镜全开的完美生活,有阳光明媚的枫叶大道,也有深夜里想家掉眼泪的时刻。但它足够真实,也足够宝贵。如果你现在也正纠结要不要出国读高中,或者已经拿到offer准备出发,我的建议是:去吧!但千万别把留学想得太简单,也别把它想得太难。提前做好功课,了解好你将要面对的挑战,同时也要给自己一个开放的心态去拥抱一切可能性。出发前,多和已经在国外的学长学姐聊聊,他们的经验会让你少走很多弯路。最重要的,是相信自己的适应能力和潜力,你比自己想象的要强大得多!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