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我的美国梦还在吗?
还记得吗?刚下飞机,纽约的霓虹灯也好,加州的阳光也罢,空气里都弥漫着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希望”。那会儿,我们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感觉离自己的“美国梦”前所未有的近。每一个深夜在图书馆熬的通宵,每一次为小组作业头秃的经历,每一次在咖啡馆里和朋友们畅谈未来的场景,都仿佛在描绘一张蓝图:毕业、找到好工作、站稳脚跟,也许还能留下来,把这里当成第二个家。但最近,朋友圈里时不时跳出来那个让人心头一紧的“11.7%”,就像一盆冷水,浇得人有点透心凉。这个数字,它不再只是一个冷冰冰的统计,而是实实在在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前途和规划,感觉就像是有人悄悄把我们“美国梦”的进度条,突然回拨了一大截。我们当初的那些憧憬,那些信誓旦旦的计划,是不是真的越来越难实现了?如果你也和我一样,对未来有点迷茫,或者想知道我们到底还能不能抓住自己的美国梦,那就赶紧点进来看看吧,也许我们能找到一些共鸣,甚至一点点方向。
我们先来聊聊这个让大家心惊胆战的“11.7%”到底是个啥。它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魔法数字,但根据最近几年的情况,它大概率指的是我们在H1B抽签中的中签概率,特别是对于那些没有美国硕士或更高学历的普通本科生,或者在竞争异常激烈的行业中,中签率可能就徘徊在这个残酷的区间。例如,美国公民及移民服务局(USCIS)在2023年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财年H1B首轮抽签中,共收到了超过78万份注册申请,而可用的H1B名额只有8.5万个。即使考虑到硕士及以上学历有额外的2万个名额,并且移民局会剔除重复注册的申请,但如果按照最简单的比例来计算,一个普通本科申请者的中签概率,甚至可能远低于11.7%。这简直比买彩票中大奖的概率还要低上不少,让很多同学直呼“抽不中,不是我运气差,是这本身就是地狱模式!”
这个数字背后,藏着多少留学生毕业后的焦虑与不安啊。我认识的小李,在纽约大学读完金融硕士,毕业后在一家中型投行找到了一份非常不错的工作,公司也愿意帮忙办H1B。他去年信心满满地注册了,结果没中。第二次抽签又没中。现在他OPT快到期了,眼看着就要面临“走”或“留”的抉择。小李告诉我,他每天都在刷各种新闻,看有没有新的签证政策出台,或者哪个国家又开放了新的技术移民通道,那种不确定性几乎把他逼疯了。据美国劳工统计局(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的数据,金融服务业虽然对人才需求旺盛,但由于经济下行压力和行业竞争加剧,不少企业在招聘和签证赞助方面也变得更加谨慎,这无疑给小李这样的同学带来了额外的挑战。
除了H1B的抽签压力,找工作本身就是一场硬仗。我们常说“学历镀金”,可真到了找工作的时候,才发现“身份”才是最大的门槛。我有个朋友叫小陈,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读的计算机科学,成绩非常优异,实习经历也很亮眼。他参加了无数场招聘会,投了数百份简历,面试了数十家公司。每一次面试结束后,对方都会问:“Do you require visa sponsorship now or in the future?”一听到这个,小陈心里就咯噔一下。很多时候,哪怕他表现得再好,对方一知道他需要H1B,可能就直接在候选人名单里把他划掉了。根据美国国家学生交流信息中心(National Student Clearinghouse Research Center)的报告,近年来,美国大学的国际学生毕业率虽然稳定,但找到需要签证赞助的全职工作的比例却并未显著增长,特别是在非STEM领域,竞争更是白热化。
那些热门的科技公司,以前是留学生们的香饽饽,现在也变得非常挑剔。大家挤破头想进Meta、Google、Amazon,可是这些巨头公司,不仅要求你技术过硬,还要看你有没有“绿卡命”。前两年科技行业大裁员,更是让不少H1B持有者心惊胆战,因为H1B签证有60天的Grace Period,一旦被裁,就必须在这60天内找到新的工作并提交H1B transfer申请,否则就得离境。据全球再就业服务公司Challenger, Gray & Christmas的数据,2022年至2023年,科技行业裁员超过40万人次,这其中有不少是H1B员工。这样的背景下,即使幸运中签,也得时时刻刻提心吊胆,这种心理压力,真的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
那么,面对H1B的低中签率和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难道就只能束手就擒了吗?肯定不是!很多同学开始积极寻求“曲线救国”的道路。比如,申请STEM OPT延期。如果你的专业在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领域,那么恭喜你,你的OPT(Optional Practical Training)可以从12个月延长到36个月。这无疑大大增加了你抽H1B的机会,因为你有了三次甚至更多次的抽签机会。据美国国土安全部(DHS)的数据,STEM OPT项目每年都有大量的国际学生申请并获批,这成为了许多科技、工程类毕业生留在美国的重要途径。像我认识的编程大神小王,就因为是计算机专业,拿到了3年OPT,给自己争取到了宝贵的抽签时间,最终在第三次抽签时成功上岸。
除了STEM OPT,很多同学也在考虑继续深造,读博士或者第二个硕士。这听起来有点像“拖延战术”,但其实也是在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可能性和竞争力。读博不仅能让你在学术上更上一层楼,还能让你积累更多研究经验,发表论文,这在某些特定领域,可能会让你在未来申请H1B时更有优势,甚至有些大学或科研机构会提供H1B豁免权。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的报告,美国博士生中,国际学生的比例持续较高,尤其是在工程和自然科学领域,他们是重要的科研力量。小张就是个例子,他本科毕业后H1B没中,毅然选择了在原来专业领域读博,现在不仅拿到了全额奖学金,还在读博期间发表了好几篇顶会论文,未来毕业时,他的选择会比当年宽广得多。
有些同学开始另辟蹊径,探索创业这条路。美国虽然H1B门槛高,但对于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也提供了一些可能性。比如,通过成立公司来申请H1B,甚至还有一些州或城市会提供创业加速器和支持项目。虽然自己给自己办H1B,或者直接走EB-1A(杰出人才)、EB-2 NIW(国家利益豁免)等绿卡路径难度极高,但对于那些有资金、有项目、有技术壁垒的同学来说,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硅谷就有不少由国际学生创立的初创公司,他们最初就是利用OPT或者其他签证类型起步,逐渐发展壮大。但这条路资金投入大,风险也高,适合少数有胆识、有资源的同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学院(Haas School of Business)的学生创业项目就吸引了不少国际学生参与,他们将自己的创新想法付诸实践,希望能走出一条不同寻常的道路。
我们也要正视一个现实:美国可能并不是唯一的选择。当我们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时,一旦那个篮子破了,我们的希望也就跟着破灭了。现在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开始将目光投向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这些国家普遍拥有相对更友好的移民政策,比如加拿大有EE(Express Entry)系统,对国际留学生非常欢迎;英国也在脱欧后推出了新的积分制移民系统,对STEM人才有需求。我大学同学小李,本科毕业H1B没中,在OPT结束后就去了加拿大读研,毕业后很顺利地拿到了枫叶卡,现在在多伦多一家科技公司工作得风生水起。据加拿大移民、难民和公民部(IRCC)的数据,近年来,中国留学生在加拿大获得永久居民身份的比例显著上升,这无疑为那些在美国碰壁的同学提供了新的出路。
还有一种选择,就是“回国发展”。这听起来可能有点像“美国梦”的B计划,但对于很多人来说,回到中国,或许能更快地实现自己的职业抱负和生活梦想。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在科技、互联网、金融等领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而且薪资待遇和发展前景也越来越有竞争力。很多海归回国后,凭借在美国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很快就能在行业内脱颖而出了。比如,我的学长小张,在硅谷工作了几年后选择回国,现在在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担任技术总监,不仅薪资翻了几倍,也享受到了更强的归属感。根据中国教育部发布的数据,近年来,出国留学人员学成回国就业的比例持续增长,显示出国内强大的吸引力。有时候,“美国梦”不一定非要在美国实现,更重要的,是你能否在某个地方,施展你的才华,过上你想要的生活。
当然,精神上的支持和调整也同样重要。面对巨大的压力和不确定性,很多留学生都会感到焦虑、抑郁,甚至产生自我怀疑。我身边就有不少朋友,因为H1B抽签不中而情绪低落,怀疑自己的能力。有些大学会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比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咨询和心理服务中心,就为国际学生提供免费或低价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应对文化冲击、学业压力和身份焦虑。学会调节情绪,找朋友倾诉,或者寻求专业的帮助,都是非常必要的。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心理健康更是我们闯荡世界的基石。
所以,那个“11.7%”究竟意味着什么?它提醒我们,实现“美国梦”的道路上确实充满了挑战,但它绝不是我们放弃梦想的理由。它更像是一个筛选器,把那些不够坚定、不够灵活的人筛选出去,留下那些真正有韧性、有智慧、有勇气去适应和改变的人。我们这一代留学生,拥有全球化的视野和适应能力,这本身就是我们最大的财富。我们需要的,不是死守着一个单一的梦想,而是在面对现实的残酷时,学会调整方向,开辟新的路径,甚至重新定义我们心中的“梦想”。
我想跟你说,如果你也和我一样,看着这个数字有点发愁,别钻牛角尖,也别觉得自己一个人在战斗。你首先要做的是,好好审视一下自己的情况,看看你到底想要什么,你有哪些优势,又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如果你是STEM专业的,那就好好利用OPT延期的时间,给自己多争取几次抽签机会。如果你是非STEM专业的,那就想想有没有别的路径,比如考虑去读一个STEM的硕士,或者把目光放远一点,看看加拿大、欧洲有没有更适合你的机会。不要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一个抽签上,那太悬了。多跟学长学姐们聊聊,他们踩过的坑,你就能少走一点弯路。最关键的是,无论你选择留下还是离开,都一定要保持积极的心态,把每一次挫折都当成一次成长的机会。你的美国留学经历,本身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让你变得更强大,更有国际视野。不管最终在哪儿落地生根,你都会是那个闪闪发光的自己,因为你已经具备了在任何地方都能闯出一片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