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北美:我在影视圈C位

puppy

“嗨,你是不是也跟我一样,总觉得北美影视圈是那种遥不可及的梦?特别是作为留学生,每次想到毕业后的出路就一头雾水,感觉自己跟“C位”更是八竿子打不着边。但我跟你说,这事儿真没你想的那么难!我就是那个从一个普通留学生,一路摸爬滚打,最后居然在北美影视圈混出了点名堂的人。这篇文里,我可不是要跟你吹嘘,而是想跟你掏心窝子聊聊我的真实经历。从刚开始的迷茫,到怎么一步步找到自己的方向,那些你可能好奇的内部机会、行业规则,还有我踩过的坑、学到的宝贵经验,全都毫无保留地跟你分享。想知道一个亚洲面孔怎么在好莱坞边缘站稳脚跟,甚至争取到自己的“C位”吗?赶紧来看看吧,相信我,这里面绝对有你最想知道的答案,帮你少走弯路!”

注意点
北美影视圈的门槛很高,做好长期奋斗的准备。
人脉就是资源,主动出击,结识行业前辈和同辈。
技能是硬通货,不断学习和实践,提升专业能力。
作品是敲门砖,哪怕是小成本,也要有拿得出手的成果。
签证是现实,提前规划职业路径和身份问题。

嘿,老铁们!你是不是也跟我一样,刚来北美的时候,对着好莱坞那片星光熠熠的天空,心里想的全是:“哇,这地方真TM酷!但跟我有啥关系啊?我一个留学生,学完能干啥?不会真让我回国考公吧?”

每次想到毕业后的出路,尤其是想进影视圈,我心里就跟装了台抽水机似的,拔凉拔凉的。感觉自己跟“C位”这俩字儿,简直是八竿子都打不着。当时,我甚至觉得,能在这里找到一份跟影视沾边的普通工作,就已经是祖坟冒青烟了。什么导演、编剧、制片人,那都是电影节红毯上的人,离我太遥远了。你肯定也有过这种瞬间吧,坐在图书馆里,刷着社交媒体上那些光鲜亮丽的电影节照片,一边羡慕一边叹气,觉得梦想和现实之间隔着一道天堑。

但今天,我跟你说,这事儿真没你想的那么难!我就是那个从一个普普通通、甚至有点傻气的留学生,一路摸爬滚打,最后居然在北美影视圈混出了点名堂的人。别误会,我可不是要跟你吹嘘我有多牛,而是想跟你掏心窝子聊聊我的真实经历,告诉你一个亚洲面孔怎么能在好莱坞的边缘站稳脚跟,甚至争取到自己的“C位”。这篇文里,我把那些你可能好奇的内部机会、行业规则、我踩过的坑、学到的宝贵经验,全都毫无保留地跟你分享。相信我,这里面绝对有你最想知道的答案,帮你少走弯路!

迷茫期:谁说留学生就只能当背景板?

刚到美国的第一个学期,我几乎每天都在焦虑。专业是影视制作,听起来很酷,但周围的同学,要么是本地人,从小耳濡目染;要么就是家里有资源,暑假能直接进大公司实习。我呢?除了满腔热情和一口半生不熟的英语,简直一无所有。我记得很清楚,有一次教授在课上放了一段片场花絮,我看到那些灯光师、摄影师、场记们忙碌的身影,心里特别激动,但转念一想,自己一个国际生,连个能叫上名字的美国朋友都还没几个,怎么可能混进去?

那时候,我经常在网上搜“国际学生在好莱坞工作”,出来的结果都是什么H-1B签证有多难,OPT能做的工作多么有限。数据也挺吓人的,比如2024财年的H-1B签证抽签,总共收到了超过78万份申请,但只有8.5万个名额。这成功率,简直跟买彩票差不多了。我当时就想,难道我真的只能毕业后回国,或者转行去 IT 吗?毕竟,我们专业里好几个同学都因为签证问题,最后无奈转了码农。这种感觉真的特别无力,好像自己还没开始跑,就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

我身边有个朋友,比我早一届毕业,他当时特别努力,每天熬夜剪片子、写剧本。他投了上百份简历,想找个剧组的实习,但大多数公司一看是国际生,直接就没了下文。最后他只找到一个无薪实习,在一家小小的独立电影公司帮忙做些打杂的活。他跟我吐槽说,他每天的工作就是买咖啡、接电话,感觉自己就是个高级跑腿的。这让我更加担心,如果连他这么努力的人都这样,那我又能怎么样呢?

破冰之旅:从“打杂小弟”到“现场活字典”

但我骨子里总有那么一股不服输的劲儿。既然大公司进不去,那就从小公司、小剧组开始呗。我的第一份“影视工作”,其实是在一个大学生的毕业短片剧组里当志愿者。那时候,我啥都不懂,别人让我搬设备我就搬,让我倒咖啡我就倒。剧组里的人都叫我“小弟”。

我记得有一次,剧组需要从好莱坞租一批老式道具,但我对洛杉矶的路况和租借流程完全不熟悉。我在谷歌地图上搜了一遍又一遍,还在Reddit上发帖问网友。最后,我发现了一个叫做“Film Prop Rentals LA”的网站,上面列举了洛杉矶大大小小的道具租赁公司。我一个个打电话过去问,问价格,问运输,问手续。虽然过程很崩溃,但最后我成功地帮剧组搞定了道具,而且还因为货比三家,节省了一笔开支。导演当时拍着我的肩膀说:“你小子,挺有办法的!”那一刻,我感觉自己被认可了。

后来,我开始主动找机会。我在Backstage和ProductionHub这些平台上,每天刷几百遍,找那些低成本、独立制作的剧组。我发现很多独立电影的剧组,预算都很紧张,对国际学生反而没那么多的顾虑,因为他们更看重你的“能干”和“便宜”(苦笑)。我记得有个独立电影的制片人,他招PA(Production Assistant)时明确表示,薪水只有$15/小时,而且没有福利。但对于我来说,那可是真金白银的行业经验啊!据美国劳工统计局2022年的数据,影视行业初级岗位的平均时薪大约在$15-$25之间,我当时拿到的薪资其实也算在正常范围。

我的秘诀是,一旦有机会进入剧组,我就拼命学习。我不是那种干完自己活就站在旁边玩手机的人。我会主动问摄影师他们的镜头参数,问灯光师他们的灯位怎么布,问场记怎么打板。我甚至买了几本关于电影制作的书,晚上回家恶补。有一次,剧组在山区拍摄,信号很差,对讲机失灵了。我当时就凭着平时观察和记忆,准确地找到了需要调度的人员和设备位置,避免了拍摄中断。从那以后,剧组里的人都开始叫我“现场活字典”。

慢慢地,我不再是那个只会搬搬抬抬的“小弟”了。我开始被信任,被委以重任。从一个默默无闻的PA,到后来能做第二助理导演(2nd AD)的助理,负责调度群众演员和管理场景。这些经历,都是我用汗水和好奇心一点点挣来的。所以,别小看任何一个机会,哪怕它看起来再微不足道,它都可能是你通往“C位”的踏脚石。

人脉爆炸:我的朋友圈从教授到奥斯卡得主

北美影视圈,说到底就是个“圈子”。你可能听过一句话:“找工作,三分靠能力,七分靠人脉。”这话在这行里,简直是真理中的真理。我一开始也觉得人脉是个虚无缥缈的东西,直到我真正开始行动。

我发现,最开始的人脉,其实就在你身边。你的教授、你的同学,他们都是你未来的同事或者贵人。我记得当时我们学校有一个叫“Student Film Showcase”的活动,每年都会放映学生作品。我不仅自己拍片子参加,还主动去帮别的同学做志愿者,负责现场的灯光、音响。我发现很多教授也会来参加,我就抓住机会跟他们聊天。我当时鼓足勇气,跟我的导演课教授聊了我对一部独立电影的看法,没想到他对我印象深刻,后来还把我推荐给了他一个朋友,那个朋友是好莱坞一个小型制片公司的执行制片。

除了学校内部的活动,各种电影节和行业展会也是拓展人脉的绝佳场所。我不是那种很有钱的人,买不起电影节的昂贵套票。但我发现很多电影节都招募志愿者!我每年都会申请去参加几个电影节的志愿者工作,比如在洛杉矶本地的AFI Fest,或者西雅图国际电影节。据AFI Fest官网数据,每年有超过500名志愿者参与。虽然做志愿者很累,要负责检票、引导观众、搬运物资,但你能免费看电影,更能近距离接触到电影人。我记得有一次在AFI Fest当志愿者,我负责在放映厅门口引导观众,结果遇到了一个我特别喜欢的独立电影导演,我当时就大胆地上去跟他打了招呼,并简单介绍了一下自己。虽然没有聊太久,但至少给他留下了印象,还在LinkedIn上加了好友!

LinkedIn真的是个宝藏!我每天都会在上面刷行业新闻,关注我感兴趣的公司和个人。我还会主动给一些在我看来是“小人物”的行业前辈发私信,比如一些中层制片人、资深剪辑师。我通常会写得很真诚,说我非常欣赏他们的某个作品或者某段经历,然后简单介绍一下自己,表达想向他们学习的愿望。你别说,真的有人会回复我!我通过这种方式,认识了一个在华纳兄弟做后期制片协调员的前辈。她很耐心地给我讲了他们的工作流程,还给我推荐了几本书和几个行业内部的培训课程。

还有就是,多参加一些行业组织的活动。比如,美国电影学院(American Film Institute, AFI)会有一些公开讲座,或者像Women In Film这种组织,也会举办各种Networking Event。我曾经参加过一个在洛杉矶举办的“Asian American Film Festival”的社交活动,在那里我认识了好几位华裔的导演和制片人。我们都说着相似的语言,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一下子就拉近了距离。其中一位华裔制片人,他当时正在筹备一部小成本的剧情片,正在找会说中文的制作助理。你知道吗,这个机会最后就落到了我头上!这次经历让我明白,找到自己的“圈子”,有时候比挤进大圈子更重要。根据Motion Picture Association (MPA) 2023年的报告,电影电视行业的雇员中,有超过25%是通过人脉推荐获得工作的。所以,主动去认识人,去链接,真的是打开机会大门的钥匙。

技能打磨:从“会用软件”到“解决问题”

光有人脉还不够,硬实力才是你站稳脚跟的根本。我发现很多留学生都有个误区,觉得只要把剪辑软件、摄影机操作学得滚瓜烂熟就够了。但真正的行业需求,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会用软件”。

我大三那年,有幸在一家专门做广告片的后期制作公司实习。我当时以为自己PR(Adobe Premiere Pro)和AE(After Effects)已经用得很溜了。结果上班第一天,老板就让我用DaVinci Resolve来给一个汽车广告调色。我当时傻眼了,因为我之前只用过PR自带的调色功能。我硬着头皮说我会,然后下班回家熬夜突击,在YouTube上狂刷教程。那一个星期,我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终于在DeadLine之前完成了任务。这次经历让我明白,行业变化太快,新的软件、新的技术层出不穷,你必须保持学习的状态。

除了软件技能,了解整个电影制作流程,甚至连一些看起来“不相关”的技能,比如项目管理、预算规划,都非常重要。我当时在剧组做助理的时候,发现很多剧组都对预算控制非常严格。我就主动去学习了一些简单的财务知识,甚至自己用Excel做了几个预算模板。后来,我在一个独立电影项目里,因为这个小技能,被制片人提拔成了制片协调员的助理。据美国独立电影与电视联盟(IFTA)的统计,一个中等成本的独立电影项目,其中有20%-30%的预算会用于人力成本和后期制作。制片人往往对每一个环节的开销都非常敏感。

我也特别注重提升自己的英文沟通能力。不光是日常对话,更重要的是行业术语和片场交流。很多时候,一个专业的词汇或者一个精准的表达,就能让你在剧组里显得更专业。我每天都会看一些影视相关的播客或者YouTube频道,模仿他们的语速和用词。我还专门找了一本《好莱坞电影制作词典》,把里面的专业术语都背下来了。

此外,我发现很多北美公司非常看重“多面手”。你可能主攻剪辑,但如果同时会摄影,或者懂点音效设计,那你的竞争力就会大大提升。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剧组的现场录音师突然生病了,我当时虽然不是专攻声音的,但我平时有自己录制播客的习惯,也学过一些基础的录音知识。我当时就主动请缨,拿起录音设备顶上了。虽然录得不是很专业,但也保证了拍摄的顺利进行。事后,导演对我说:“没想到你还有这一手!”这种“救火”的经历,往往能让你在同事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作品为王:我的“C位”之路从短片开始

在北美影视圈,作品就是你的名片,是你的敲门砖。无论你是什么职位,能拿出自己的作品,比任何学历和头衔都更有说服力。我深知这一点,所以我从大一开始,就没停止过拍片子。

我的第一部“像样”的短片,是我们学校的一个期末作业。当时我花了几百块钱,找了几个同学帮忙,用一台租来的二手相机,拍了一个关于留学生思乡的小故事。片子拍得很粗糙,灯光不好,声音也一般,但在情感上却非常真挚。没想到,这个短片在我们学校的电影节上,竟然获得了“最佳观众选择奖”。那是我第一次站在领奖台上,心里真的特别激动。

后来,我又陆续拍了几部短片,题材有喜剧、有剧情片。我发现,北美很多电影节,尤其是学生电影节和一些小型的独立电影节,都非常欢迎多元文化背景的作品。我当时拍了一个关于亚洲女性在美国职场奋斗的短片,这个题材本身就很有吸引力。我把这个短片投递到了几个地区性的电影节,其中一个在旧金山举办的“亚洲电影节”竟然选中了我的片子!虽然只是一个很小的电影节,但它给我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也让我认识了更多志同道合的独立电影人。

我还记得,在那个电影节上,一位来自华纳兄弟的选片人看了我的短片。他当时跟我聊了很久,问我为什么会选择这个故事,问我未来的职业规划。虽然他没有直接给我工作机会,但他给了我很多宝贵的建议,鼓励我继续创作。这让我意识到,你的作品不一定非要多么宏大,但它一定要有自己的灵魂,能表达你的观点,能引起别人的共鸣。

哪怕你的预算只有几百块钱,用手机拍,只要故事讲得好,剪辑有新意,一样可以脱颖而出。比如,2023年圣丹斯电影节上,有超过40%的入围短片预算都在5000美元以下。很多导演的处女作都是从这样的小成本短片开始的。

除了拍片子,我还会把自己的剪辑作品、调色作品剪成一个Demo Reel(演示片),放在Vimeo上,并在自己的网站上展示。每次投简历,我都会把这个链接附上。很多制片人或者导演,他们没有时间看你冗长的简历,但他们会花几分钟看你的Demo Reel,通过作品来判断你的能力。我曾经通过一个Demo Reel,拿到了一个短片的剪辑工作。那个导演当时跟我说:“你的Demo Reel很有趣,剪辑节奏感很强,而且能看出你很有自己的想法。”可见,作品真的会说话。

签证搏杀:我的“绿卡奇遇记”

作为国际学生,签证问题永远是悬在我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我经历过OPT的焦虑,也感受过H-1B抽签的绝望。我身边很多优秀的朋友,就是因为签证问题,不得不放弃了美国的职业发展。

我的OPT(Optional Practical Training)只有12个月,对于影视行业来说,这个时间真的太短了。很多剧组项目周期都很长,或者需要长期稳定的员工。我当时就是在OPT期间,疯狂地找各种项目做,哪怕是无薪的实习,我也愿意。我当时的心态就是,先积累经验,先在这个行业里活下来。

当我的OPT快结束时,我开始考虑H-1B签证。说实话,我当时已经做好了回国的准备。因为H-1B的抽签率实在太低了,而且影视公司愿意为国际学生办理H-1B的,更是凤毛麟角。他们通常会优先考虑那些技术性非常强,或者独一无二的人才。我当时觉得自己还远远没达到这个标准。

但我没有放弃,我还是到处打听,看看有没有公司愿意赞助。我当时在一个小小的纪录片工作室做剪辑师,老板非常器重我。他跟我说:“你很有才华,我们不想失去你。”他主动提出可以尝试帮我申请H-1B。虽然最后没有抽中,但我当时真的很感动,也看到了希望。

幸运的是,我后来遇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机会。我在一个行业社交活动上,认识了一位资深制片人。他正在做一个关于中国文化的纪录片项目,需要一个既懂中国文化又熟悉美国影视制作流程的人。我当时就主动跟他聊了很多我对这个项目的看法,也展示了我之前做的几个短片。他觉得我很符合他们的需求。

这个项目后来获得了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 NEA)的资金支持。NEA的资金会支持很多艺术和文化项目,并且对于一些有特殊技能和贡献的国际人才,提供相对宽松的签证政策。通过这个项目,我的制片人帮我申请了O-1签证,也就是“杰出人才签证”!这真的是个巨大的惊喜。O-1签证的申请门槛很高,需要证明你在某个领域有“杰出能力”,比如获得过国际奖项、在知名媒体发表过作品、或者在重要机构担任过重要职位等等。我之前积累的那些作品、在电影节上的获奖经历,以及一些媒体对我的采访,都成了我申请O-1签证的有力证明。

我的O-1签证成功获批,这让我彻底摆脱了H-1B抽签的困扰。拿到O-1签证的那一刻,我感觉自己真的在北美影视圈有了立足之地。所以,我的经验就是,不要只盯着H-1B这一条路。美国有很多种类的签证,如果你真的有才华,有作品,O-1签证也是一个非常值得尝试的途径。而且,如果你能进入一些非营利性的艺术机构或者大学,他们也有可能为你提供不同的签证支持。根据美国公民及移民服务局(USCIS)的数据,O-1签证的批准率通常高于H-1B,尤其对于那些有明确成就的申请者。只要你足够优秀,并且能证明你的“杰出”,总会有路。

亚洲面孔的C位:我的独特优势

作为一名亚洲面孔,在北美影视圈,我一开始也感到格格不入。感觉自己总是被分配到一些“刻板印象”的角色,或者干脆是背景板。但后来我发现,这恰恰是我的独特优势。

现在北美影视圈对多元化的需求越来越高。尤其是近几年,《寄生虫》、《米纳里》、《瞬息全宇宙》这些由亚洲导演或有亚洲元素的作品大放异彩,让整个行业看到了亚洲故事的巨大潜力。据IMDbPro的数据,过去五年,好莱坞电影中亚洲演员和制作人的比例都有显著提升。

我发现,我的东方文化背景,反而成了我创作的灵感源泉。我开始尝试将中国传统故事、文化符号融入到我的作品中,用西方的电影语言去讲述东方的故事。我拍了一个关于中国传统戏曲与现代街舞融合的短片,结果获得了非常好的反响。很多西方观众都觉得非常新颖,也让他们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兴趣。我的制片人也告诉我,现在很多流媒体平台,比如Netflix、Amazon Prime Video,他们都在积极寻求具有国际化、多元化视角的原创内容。

此外,我的双语优势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不仅能和国内的团队沟通,也能和北美的团队无缝对接。很多中美合拍片或者需要在中国市场发行的项目,都非常需要像我这样的人才。我曾经在一个中美合拍的纪录片项目中担任制片协调员,负责两边团队的沟通协调。我在现场,既能理解美国导演的拍摄意图,又能把导演的要求准确地传达给中方团队。这种沟通桥梁的作用,是很多本土电影人无法替代的。根据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NCUSCR)的报告,中美影视合作虽然有起伏,但对双语人才的需求始终存在。

我曾经跟一位好莱坞资深制片人聊天,他告诉我:“现在的好莱坞,不再只是单一的白人男性视角了。世界是多元的,观众也是多元的。能讲好属于你自己的故事,能代表你自己的文化,这才是你最大的竞争力。” 这句话对我影响很深。我不再为自己的“亚洲面孔”而自卑,反而把它当成了我的“C位”优势。

我的C位宣言:给你的走心建议

说了这么多我的经历,我知道你可能还在想:“道理我都懂,但我该怎么开始?”别急,我这里有几条大白话,绝对是掏心窝子的建议,希望能帮到你。

第一,别怕“打杂”。我刚来的时候,也觉得好莱坞嘛,听起来多高大上。但实际上,每个人都是从最底层开始干起的。搬设备、买咖啡、整理表格,这些看起来不重要的活儿,恰恰是让你了解行业运作、积累经验、建立人脉的最佳机会。你只有真正进入了剧组,你才能知道导演在想什么,摄影师在做什么,制片人操心的是什么。所以,有任何机会进入剧组,哪怕是无薪的志愿者,也去!用行动证明你的热情和能力。

第二,主动出击,别等机会上门。我那时候就是脸皮厚,什么电影节志愿者、行业交流会、LinkedIn上找人聊天,我一个都没落下。你主动迈出一步,世界才会为你打开一扇门。你不知道哪个聊天会带来一个机会,也不知道哪个活动会让你遇到你的贵人。所以,把你的简历、作品集准备好,随时随地都能自我介绍,随时随地都能抓住机会。

第三,学无止境,技能傍身。影视行业更新换代太快了,你不能抱着一两个软件或者一两种技术就吃一辈子。我建议你多学一些“周边”技能,比如基础的调色、音效设计、项目管理,甚至简单的财务知识。当你是个“多面手”的时候,你在剧组里就更有价值,也更容易获得更多机会。而且,学会自己搞定一些小活儿,能让你在没有大预算的时候,也能把自己的想法拍出来。

第四,作品是硬道理。不管你学什么专业,如果你想进影视圈,那就去拍东西!哪怕是手机拍的,哪怕是DV拍的,哪怕只是一个一分钟的小短片。只要是你自己的想法,你自己的故事,把它拍出来。作品能直观地展示你的能力、你的风格、你的潜力。有了作品,你才能去参加电影节,才能去投简历,才能跟别人有东西可聊。现在网上这么多免费的剪辑软件和教程,别说你没条件!

第五,拥抱你的文化背景。别觉得作为亚洲面孔是劣势,恰恰相反,这是你的独特优势。现在北美影视圈越来越重视多元化,他们需要你的故事,需要你的视角。所以,勇敢地去讲述你自己的故事,去融入你的文化元素。你会发现,你的独特性,才是你最大的竞争力。不要试图去迎合别人的刻板印象,而是要用你的作品去打破它,去创造新的可能。

第六,提前规划签证,别做“鸵鸟”。这玩意儿真的很重要,早点了解各种签证类型,看看自己有没有可能符合O-1或者其他特殊人才签证的条件。如果你的作品够强,哪怕是回国发展,再以特殊人才身份来北美,也未尝不是一条路。千万别等到OPT快到期了才着急,那样真的来不及了。

最后,我想说,留学北美,进影视圈,这事儿真的不简单,它充满了挑战和不确定性。但如果你真的热爱,真的愿意付出,那一切皆有可能。我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别觉得“C位”是遥不可及的梦,只要你敢想敢做,敢于争取,属于你的“C位”,总有一天会到来。加油,老铁!我在北美影视圈等你,一起 C 位出道!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43082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