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硕毕业:留下或回家,我太难了!

puppy

港硕毕业季,是不是你也在为“留下还是回家”这个问题挠头抓耳?在香港读了几年书,好不容易拿了硕士学位,本来以为毕业了就一身轻,结果发现更大的难题还在后头!留港吧,高昂的生活成本、激烈的就业竞争、续签的压力,还有那种融入与不融入的拉扯,都让人觉得步履维艰。可要是回内地呢,虽然能和家人团聚,有熟悉的环境,但又担心放弃了在香港打拼的一切,会不会错过什么?那种选择的焦虑,每天都在内心上演“小剧场”。这篇文章就是想和大家真诚聊聊,作为过来人,我是怎么在这些纠结里反复挣扎的,希望能给你一些参考和共鸣,也许你也能在我的故事里找到一点点方向感!

港硕毕业季:不得不面对的“灵魂拷问”
 
注意点
1. 毕业只是起点,新的选择题才真正开始。
2. 留港,意味着高成本、强竞争、签证压力和身份认同的拉扯。
3. 回家,意味着团聚、熟悉,但也可能面临“错过”的担忧。
4. 重要的是倾听内心,结合实际,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5. 无论选择哪条路,准备充分、心态积极是关键。

深夜,香港的夏天格外闷热,我对着电脑屏幕发呆。邮件里,是两份截然不同的offer:一份来自中环一家不大不小的金融公司,薪水还行,但每天对着维港夜景加班是常态;另一份,是我老家附近一家不错的国企,稳定、清闲,离爸妈家就一脚油门。空气里弥漫着廉价外卖的油烟味,我的心却像被两股无形的力量撕扯着,一边是梦想和港漂的倔强,一边是家人的期盼和那种熟悉的安稳。窗外,万家灯火,可哪一盏,才是我的归属?

你是不是也跟我一样?在香港念完硕士,拿到了梦寐以求的学位证书,以为终于可以松口气了。结果发现,更大的难题,更让人焦头烂额的选择题才刚刚摆在面前。是继续留在这个高楼林立、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国际都市,还是回到内地,拥抱熟悉的一切?这个问题,就像一个巨大的问号,悬在每个港硕毕业生的头顶,无论你多优秀,多有规划,都无法完全绕开。

我还记得,刚来香港的时候,机场大巴穿梭在高架桥上,看着窗外密密麻麻的摩天大楼,心里全是憧憬。这里有全球顶尖的学府、多元的文化、近在咫尺的国际视野。那时候觉得,只要努力,未来无限可能。可真到了毕业关头,才发现现实远比想象中复杂。我身边的朋友们,也都经历着同样的煎熬。小A,拿到了四大审计的offer,每天在公司睡几个小时,算下来时薪还不如便利店打工;小B,想留港发展IT,投了上百份简历,连面试机会都寥寥无几,最后只能考虑回深圳;小C,家里条件不错,父母希望她回去考公,但她又舍不得在香港结识的这群朋友和这里的自由空气。

这种“留下还是回家”的困境,不是简单地二选一,它裹挟着我们对未来的迷茫、对现状的不安、对亲情的依恋和对梦想的执着。今天,就让我这个“过来人”,跟大家聊聊我在这场选择拉锯战中的亲身经历和思考,希望能给大家一点点参考,至少让你知道,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留港:勇气与压力的双重考验

先说说选择留港这条路吧。光听起来就充满挑战,不是吗?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机会确实多,但对于我们这些初出茅庐的毕业生来说,要在这里站稳脚跟,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首当其冲的就是签证问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IANG签证。顺利毕业后,香港政府会给我们一个12个月的“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签证。这段时间就是我们的黄金求职期。听起来不错,但你知道吗,很多同学在这个一年里都心急如焚。我有个朋友,叫小方,他读的是商科,毕业后一心想进投行。结果投行竞争激烈到什么程度?据香港入境事务处的数据显示,虽然IANG申请通过率相当高,但就业签证(续签)就没那么轻松了,你需要有公司担保,有符合市场标准的薪资。小方在找工作那一年,每天晚上都失眠,生怕签证到期还没找到工作,就得卷铺盖走人。他告诉我,光是面试,他就跑了二十几家公司,最后才勉强拿到一个私募公司的初级分析师岗位,月薪2.2万港币。他感慨,这种压力,比当年考研还大。

薪资和生活成本的巨大反差,更是摆在大家面前的一道坎。香港的物价,那可是全球闻名的高!尤其房租,简直是无底洞。你可能觉得港硕起薪2万到3万港币听起来挺高,但实际呢?一个150尺(约14平米)的单间,在旺角或者深水埗,月租轻松破万港币,甚至直逼1.5万。如果你想住得稍微宽敞一点,或者选择港岛,那价格更是吓人。我跟两个同学合租在观塘,一个两房单位,每人也要分摊6000港币左右的房租。这还不算水电煤、交通费、伙食费。香港公共交通虽然发达,但每天通勤往返也要几十港币。一顿普通的午餐也要五六十港币。我之前做过一个粗略的计算,就算你起薪2.5万港币,扣除房租1万,再扣除日常开销,一个月能剩下储蓄的真的不多,除非你是拿高薪的大厂offer,不然想靠自己在这里买房,简直是天方夜谭。根据美世(Mercer)2023年的全球生活成本排名,香港连续多年位居榜首,成为全球外派人员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之一。这意味着,我们在这里的每一步,都需要精打细算。

就业竞争的激烈程度也超乎想象。香港的就业市场,尤其是金融、咨询、法律等热门行业,不仅要跟本地的大学毕业生竞争,还要面对来自全球的精英。我记得毕业那会儿,我们专业一个同学,他成绩特别好,实习经历也很丰富,本来对留港信心满满。结果呢?他投了一份知名投行的简历,据他说,那个职位收到了超过5000份申请,而他们最终只招3个人。这种竞争比例,简直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即便你拿到了offer,工作强度也往往非常大。金融行业“九九六”是常态,甚至“零零七”也并非罕见。我的一个师兄,在一家券商做分析师,经常半夜两三点还在公司改报告,周末也是随叫随到。他说:“在香港,不拼命,你就跟不上。”据香港政府统计处2023年第四季度的数据,香港失业率虽然维持在较低水平(2.9%),但高学历人才的内卷依然严重,初级岗位的平均薪资增长也相对缓慢。

除了这些现实的压力,还有一种更深层次的拉扯,那就是融入感的问题。虽然香港是一个国际都市,普通话在这里也越来越普及,但粤语依然是主流。我在香港待了三年,日常交流没问题,但要真正融入本地生活圈,聊本地文化、看本地节目,还是有些吃力。有时候走在街上,听到周围人都在讲粤语,会突然感到一种莫名的孤独。和本地同事相处,虽然表面客气,但总觉得隔着一层纱。周末想找朋友出去玩,发现身边的内地同学也都在忙着求职、加班,或者干脆飞回内地放松。这种“漂”的感觉,像一个隐形的标签,时刻提醒你,你只是一个“过客”。你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努力适应,但心底里总有一块地方是空的,那种归属感,真的很难找到。

我有个室友,小妍,性格活泼开朗。她刚来香港的时候,很积极地参加学校的各种社团活动,还尝试去学粤语。但后来,她发现很难真正打入本地人的圈子。她说:“他们有他们从小到大的朋友圈,有共同的文化背景,我总觉得自己在插不进去。” 这种融入的困境,让很多原本计划留港的同学,最终选择了放弃。他们开始反思,这份高薪高压的工作,这份没有归属感的城市生活,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吗?

回内地:诱惑与挣扎的复杂选择

那么,回内地呢?这似乎是另一条充满温情和诱惑的道路。最大的吸引力,毫无疑问,是家和家人。

想想看,回到内地,你可以随时吃到爸妈做的饭,周末可以跟老朋友们聚会,不再需要计算昂贵的机票和隔离的风险。这种熟悉的温暖,是你在香港再多的高薪和机会都无法替代的。我的大学室友,小李,他毕业后毅然选择了回成都。他说,在香港虽然收入高,但每天都像在打仗,神经紧绷。回到成都,他找到了一个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经理职位,虽然薪水不如香港,但工作压力小了很多,周末可以和家人一起去周边玩,生活质量反而提高了。他告诉我:“在香港,我只是一个打工人;在成都,我才感觉自己真正地活着。”

内地广阔的市场和快速发展的机遇,也是很多人选择回家的重要原因。尤其是一线城市,比如北上广深,甚至一些新一线城市如杭州、南京、武汉,都充满了活力。互联网、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据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发布的数据,近年来,选择回国就业的留学生比例持续上升,2023年,留学回国人员数量再创新高,其中,硕士学历海归是回国就业的主力军。我一个朋友,小陈,他在香港读完计算机硕士后,回深圳进了腾讯。虽然加班也多,但薪资待遇非常可观,而且深圳与香港毗邻,他可以随时回香港找朋友,也可以享受粤港澳大湾区带来的各种便利。他认为,内地的发展速度和市场规模,能够提供给他更大的职业发展空间。

当然,回内地也并非一帆风顺,它也有自己的挑战和顾虑。首先是“海归光环”的逐渐褪色。前些年,海归毕业生在内地就业市场上确实有很大优势,但现在随着留学人数的增加,国内大学教育水平的提高,“海归”标签已经不再是金字招牌。竞争依然激烈,甚至有些公司对港校毕业生的了解并不深入,可能会觉得不如欧美名校。根据智联招聘2023年发布的《海归就业报告》,超过半数的雇主认为海归和本土毕业生能力相当,海归的薪资优势也在逐渐缩小。

再者,是心理上的落差和重新适应。在香港,你习惯了国际化的视野,高效的办事效率,以及相对自由的生活方式。回到内地,你可能会需要重新适应一些“潜规则”,适应职场文化,适应人情世故。我有个朋友,小张,他从香港回上海后,发现自己很难适应内地的“酒桌文化”和“应酬文化”。他觉得自己在香港培养的独立思考和直接沟通的能力,在某些场合反而显得格格不入。这种“逆向文化冲击”,也让一些海归朋友感到困惑和不适。

最重要的是,很多人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我放弃了在香港打拼的一切,会不会错过什么”的担忧。这种担忧,像一根刺,扎在心里。你会不会担心,回内地后,错过了在香港积累的国际人脉?错过了在香港可能遇到的更好机会?错过了那种独特的生活体验?这种“错过恐惧症”(FOMO - Fear Of Missing Out),是很多港硕毕业生回内地后的心理阴影。我甚至听到过有同学说:“感觉自己好像‘逃兵’,没能在香港坚持下来。”这种自我怀疑,会带来不小的心理压力。

我记得我有个学姐,她当时非常纠结,在香港找到了一份还不错的工作,但父母希望她回老家考公务员。她最后还是选择回去了。两年后我们再见面,她虽然工作稳定、生活安逸,但眼神里总带着一丝遗憾。她和我说:“那时候觉得回家是最好的选择,但现在偶尔会想,如果我当初再坚持一下,会不会有不一样的人生?当然,这只是偶尔的念头,毕竟生活没有回头路。”她的故事,让我更加明白,无论选择哪条路,都要尽量让自己的内心没有遗憾。

我的内心“小剧场”:反复拉扯,如何破局?

看了这么多,你是不是觉得更纠结了?哈哈,别急,我当时也是这样。我的内心每天都在上演一部“小剧场”,主角就是“港漂我”和“回家我”,两个小人儿轮番登场,吵得不可开交。

“港漂我”说:“你辛辛苦苦在香港读了三年书,好不容易拿了硕士学位,就是为了回老家混日子吗?这里有更广阔的平台,有更公平的竞争环境,有更国际化的视野!你在这里吃过的苦,见过的人,经历过的事,都是你宝贵的财富,为什么要轻易放弃?再说了,香港的薪资水平普遍高于内地,福利保障也更完善,你在这里能更快实现财务自由!”

“回家我”反驳道:“别傻了,在香港挣再多,也存不下来几个钱。每天对着那几十尺的‘棺材房’,面对无休止的加班和老板的压力,你真的快乐吗?你一个人在这里生病了怎么办?想爸妈了怎么办?回家,你就有家人的温暖,有熟悉的朋友圈,有稳定的生活。而且现在内地发展也很快,机会也很多,不比香港差!”

这两个声音,像魔音一样在我脑海里盘旋,让我焦虑得整晚睡不着觉。我开始列清单,写下留港和回家的所有优点和缺点。留港的优点是职业发展快、国际化视野、高薪资;缺点是生活成本高、竞争激烈、孤独感。回家的优点是家人团聚、生活安逸、熟悉环境;缺点是职业发展可能受限、需要重新适应、怕后悔。但写完之后,我发现这张清单并没有让我茅塞顿开,反而更困惑了,因为很多“优点”也可能是“缺点”,反之亦然。

我跟好几个同学、师兄师姐都聊过,甚至还找了学校的职业发展顾问咨询。大家给的建议都差不多: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有适合不适合。这话听着像废话,但仔细一想,还真是这么回事。别人的“香饽饽”,在你这里可能就是“鸡肋”。

那么,我是怎么走出这个困境的呢?说实话,我并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但我尝试了一些方法,希望能帮助大家梳理自己的思绪:

写给还在纠结的你:我的几点掏心窝子建议

如果你也跟我一样,正处在“留下或回家”的十字路口,那么下面这几点,是我总结出来的一些“大白话”建议,希望能够给你一些方向感:

1.                                             **先搞清楚你到底想要什么,最看重什么。** 你要的是高薪?是稳定的生活?是跟家人在一起?是自我挑战和成长?还是国际化视野?每个人在人生不同阶段,对“成功”和“幸福”的定义是不一样的。拿出笔和纸,写下你目前人生阶段最重要的三到五件事。比如,我当时写的是:职业发展、家庭、生活品质。然后看看留港和回家,哪个选项更能满足你这些“最重要”的需求。这个过程可能很痛苦,但真的很有必要。不要被外界的声音左右,要听听你内心最真实的声音。我身边有个同学,他最后选择了回家乡的一个二线城市,虽然薪资不高,但他找到了一个特别喜欢的设计工作,每天都充满热情。他说:“钱少点没关系,我更看重的是每天早上能开心地去上班。”

2.                                             **做足功课,别靠猜想。** 无论是留港还是回内地,都不能只凭想象。想留港?那就多投简历,多面试,看看自己能拿到什么样的offer,薪资待遇到底如何,工作强度能不能接受。别只听别人说“香港工作难找”,要自己去尝试。想回内地?那就了解你目标城市的就业市场、薪资水平、生活成本,甚至可以提前跟几家公司聊聊,看看有没有合适的机会。我当时就跟我内地老家的几家公司投了简历,也参加了线上面试,这样我对内地的就业情况就有了更具体的了解,而不是盲目地期待或者恐惧。有数据表明,很多留学生在做回国决定前,并没有充分了解国内就业市场情况,导致决策失误。

3.                                             **给自己留条后路,别把路堵死。** 毕业后的选择,不是一次定终身。很多时候,你可以先尝试一下。比如,拿到IANG签证,你完全可以先在香港找一份工作,体验一年。如果发现不适合,或者压力太大,再回内地也不迟。你也可以先回内地,如果发现没有想象中那么好,或者内心依然渴望香港的机会,也可以再回来。现在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人才流动越来越便利。我有个朋友就是这样,先在香港工作了一年半,攒了一些经验和钱,然后回深圳跳槽到一家大厂,薪资反而更高了。她说:“在香港的经验,是我的跳板。”所以,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心理包袱,人生是流动的,选择也是动态的。

4.                                             **跟家人好好沟通,而不是一味顺从或对抗。** 父母的意见,往往是影响我们做决定的重要因素。他们希望我们回家,可能是出于爱,出于对我们健康的担忧,或者对稳定生活的期待。但他们可能并不完全了解我们在香港的经历和感受。所以,花时间跟他们好好聊聊,把你在香港遇到的挑战、感受到的压力、对未来的规划,都坦诚地告诉他们。也听听他们的担忧。很多时候,沟通能化解误解。你可能需要说服他们,或者找到一个折中的方案。我当时跟爸妈沟通了整整一个周末,我把我留港的优势劣势、回家的优劣势都分析给他们听,还给他们看了我在香港的房租和薪水对比。最后他们虽然还是希望我回家,但至少理解了我的纠结,并给了我更多支持。

5.                                             **照顾好自己的情绪,别让焦虑击垮你。** 毕业季本身就充满了不确定性,再加上“去留”的压力,很容易让人情绪崩溃。我记得有段时间,我焦虑到每天晚上都做噩梦。后来我意识到,再这样下去身体会垮掉。所以我开始逼自己每天去跑步,或者找朋友聊天,把心里的郁闷说出来。这种时候,倾诉真的很重要。找一个你信任的朋友、师长或者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聊聊,你会发现,原来有这么多人跟你一样。不要一个人硬扛,记住,你的心理健康比任何一份offer都重要。我们为了硕士学位付出了这么多,可不能在最后关头倒下。

6.                                             **记住你的港硕经历本身就是财富。** 无论最终选择留港还是回家,你获得港硕学位的经历本身,就是你人生中宝贵的财富。你在这里学到的知识、提升的能力、结识的朋友、拓展的视野,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份经历,会让你在未来的任何道路上,都比别人多一份从容和自信。我深信,你在这里磨练出的抗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跨文化沟通的能力,无论你身处何地,都会让你受益匪浅。

最后,我想说的是,选择没有对错,只有是否适合。不管你最终做出什么决定,都请相信自己的选择,并为之努力。这个过程可能会很艰难,会让你感到迷茫和无助,但请记住,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们都在这条路上摸索前行,跌跌撞撞,但最终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祝你我,都能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加油!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