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申请背景一览(非典型上岸选手) | |
|---|---|
| 本科院校 | 双非一本 (Non-985/211, Tier 1 University) |
| 专业 | 电子信息工程 |
| GPA | 3.4/4.0 (均分84/100,真的卡在了很多项目的及格线上) |
| 雅思 | 7.0 (小分6.5,不高不低) |
| 实习 | 一段国内中厂硬件测试 (非大厂,非核心岗) |
| 科研 | 一段省级“大创” (跟着老师打杂,没发paper) |
| 获奖 | 几个校级奖学金和电子设计比赛奖项 |
| 申请项目 | 港大MSc in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EEE) |
| 申请结果 | Offer Get! (2月中旬收到) |
凭什么拿下港大王牌工科硕士offer?
深夜十二点,我电脑屏幕的光照亮了书桌前的一片狼藉。港大工学院的申请页面上,那些密密麻麻的要求像是在对我公开处刑:“建议GPA 3.5以上”、“有知名企业实习经历者优先”……
我下意识地切换到小红书和“一亩三分地”,搜索框里输入了“港大工科申请”。屏幕上瞬间刷满了各种“大神”的背景:GPA 3.8、清北复交、手握三篇SCI、实习经历不是腾讯就是阿里。我默默关掉页面,把头埋进臂弯里,感觉自己就像个陪跑的炮灰。我的背景,就像上面表格里写的,普通得不能再普通,扔在申请大军里,连个水花都溅不起来。
但几个月后,当我收到港大EEE项目那封带着logo的邮件时,我才真正明白,申请季不只是一场硬件的比拼,它更像一场精心策划的战役。你的GPA和实习固然是你的武器,但如何布局、如何讲好你的故事,才是决胜的关键。今天,我就想跟你聊聊,我这个“背景平平”的选手,是如何在这场信息战和策略战中,突围上岸的。
项目选择:别当“无情的彩票党”
申请季一开始,很多同学都有一种“彩票心态”,觉得多投几个总能中一个吧?于是,英国G5、新加坡国立南洋、香港前三,一口气申请十几个项目。这种“海投”策略听起来很保险,但其实是最大的坑。招生官每天看成百上千份申请,一眼就能看出你是不是在广撒网。
我的策略恰恰相反:少而精。我把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研究项目上,而不是填写申请表。我申请港大,不是因为它在QS排名上有多亮眼(2024年QS工程技术学科全球排名42,确实很牛),而是我真的把它的EEE项目网站翻了个底朝天。
我发现,港大的EEE硕士项目下面分了好几个stream(方向),比如通信工程(Communications Engineering)、电力工程(Power Engineering)、光子学(Photonics)等等。这是一个关键信息!很多同学申请时只看到了“EEE”这个大类,但忽略了里面的细分方向。
我的本科专业是电子信息工程,做过一个关于“基于WiFi信号的室内定位算法优化”的大创项目,虽然项目很水,也没发表论文,但它让我对无线通信产生了兴趣。我的那段中厂实习,虽然只是做硬件测试,但也接触到了很多通信协议和射频电路的调试。这两段“不起眼”的经历,恰好和“通信工程”这个stream完美契合。
于是,我的申请逻辑就清晰了:我不是要申请一个笼统的EEE硕士,而是要申请港大EEE项目下的“通信工程”方向。我甚至去看了这个方向的具体课程设置,像《Wireless Communications》、《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这些,都是我想深入学习的。我还去查了教这些课的教授,比如通信领域的权威Victor O. K. Li教授,了解了他的研究方向。这些功课,在后面写文书和面试时,都成了我的“独家武器”。
你看,这么一操作,你就不再是一个冰冷的GPA数字,而是一个对特定领域有热情、有思考的申请者。招生官会觉得:“哦,这个学生很清楚自己想干什么,他不是随便投的,他是真的想来我们这里学通信。”这种“匹配度”,远比一个漂亮的绩点更能打动人。
时间线规划:早起的鸟儿才有虫吃
港校申请,尤其是热门项目,普遍采用“滚动录取”(Rolling Admission)的模式。这是什么意思?就是先到先审,择优录取,录满为止。越到后面,名额越少,竞争对手的背景也可能越强。所以,“赶早不赶晚”是铁律。
我的时间线拉得很长,这让我后期从容不迫:
大三下学期(4月-6月):信息搜集与语言准备。
这个时候我开始疯狂刷官网,确定了香港是我的主申地区。我对比了港大、港科大、港中文的同类项目,最终把港大EEE作为我的dream program。同时,开始背雅思单词,报了周末的培训班。我还利用学校的资源,提前跟我的大创指导老师和一位专业课老师打了招呼,询问他们是否愿意做我的推荐人,得到了肯定的答复。
大三暑假(7月-8月):软实力提升与文书初稿。
这个暑假,我认认真真地去做了那段硬件测试的实习。很多人觉得实习水,但关键在于你有没有用心。我每天写实习日志,记录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同时,我开始动笔写个人陈述(PS)的初稿。记住,第一稿肯定惨不忍睹,但一定要逼自己写出来。这个阶段,我还去考了第一次雅思,虽然分数不理想,但摸清了考试流程,减轻了后面的压力。
大四上学期(9月-10月):黄金申请期。
港校的申请系统通常在9月初开放。我几乎是掐着点完成的申请。9月份,我把PS改了不下十遍,请教了学长学姐和英语老师。同时,我把我的简历、PS、成绩单等材料打包发给了我的推荐人,并附上了一个“贴心指南”,告诉他们这个项目的特点和我希望他们强调的我的闪光点。10月中旬,我提交了所有申请材料。当时港大EEE的申请截止日期是12月31日,但我提前了两个多月。
早申请的好处是实实在在的。我的一个同学,背景比我好,GPA 3.6,拖到12月DDL前才提交,结果就进了waiting list,最后也没转正。而我,在2月中旬就收到了面试通知,3月初拿到了offer。这就是时间差带来的优势。
个人陈述(PS):让你的故事“活”起来
如果说GPA是你的“硬通货”,那PS就是你的“故事书”。对于我这种硬件条件不够顶尖的选手来说,PS是我唯一能实现“弯道超车”的机会。
很多人的PS写得像一份说明文版的简历:我参加了XX项目,获得了XX奖,在XX公司实习。这种写法非常枯燥,招生官看不到一个活生生的人。我的思路是,把PS写成一个“我为什么非你不可”的爱情故事。
我没有在开头就罗列我的成绩和奖项,而是从一个具体的问题开始讲起:
“在我的大创项目中,我们团队曾被一个棘手的问题困扰了数周:如何在高密度建筑环境下,消除WiFi信号的多径效应,提高室内定位的精度?教科书上的理论模型在复杂的现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这样开头,一下子就建立了一个场景,一个挑战。接着,我用STAR法则(Situation, Task, Action, Result)来展开我的故事,但绝不是生搬硬套。
我没有说“我负责数据处理”,而是说:“我的任务是设计一种新的滤波算法。为此,我自学了MATLAB,啃完了两本关于卡尔曼滤波的英文专著。我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在实验室里不分昼夜地进行仿真测试,甚至因为一个参数的设置和指导老师争得面红耳赤。”
这里面有我的主动性(自学)、我的毅力(一个月不分昼夜)、我的批判性思维(和老师争论)。这些细节让招生官看到了我的学习能力和科研潜力。
故事的高潮,是把我的经历和港大的项目联系起来。我写道:“最终,我的算法将定位误差降低了15%。这次经历虽然艰辛,却让我对无线通信的魅力深深着迷。当我读到港大EEE项目中由XXX教授主讲的《Advanced Wireless Systems》课程大纲时,我感到无比兴奋,因为其中提到的MIMO技术和信道编码理论,正是我在项目中遇到的瓶颈和渴望深入探索的方向。”
看到吗?我没有空喊“我爱港大”,而是告诉他,你的这门课,能解决我的困惑,能满足我的求知欲。这种具体的、发自内心的连接,才是最有说服力的。我的整个PS,就是由这样一个个小故事串联起来的,从大创项目讲到实习中遇到的挑战,最终都指向一个结论:港大EEE的通信工程方向,是我实现未来职业规划(成为一名通信算法工程师)的唯一且最佳选择。
面试环节:临门一脚,踢出自信
收到港大EEE的面试通知时,我既兴奋又紧张。面试通常是15-20分钟的线上会议,由一到两位教授进行。这是你把文书上的“纸片人”形象变得立体的最后机会。
我的准备工作非常充分。我把我的PS和CV打印出来,逐字逐句地看,预测教授可能会问到的每一个细节。我在网上搜集了几乎所有能找到的港大工科面试经验贴,把高频问题都整理了出来,比如:
- Why HKU? Why this program? (经典必考题)
- Tell me about your final year project / a project you are proud of. (考察专业能力)
- What's your career plan after graduation? (考察目标清晰度)
- Do you have any questions for us? (考察你的思考深度)
我还准备了一些可能会被问到的技术性问题。比如,我的项目是关于WiFi定位的,我就重新复习了相关的基本原理,像OFDM、CSI(信道状态信息)等等。我甚至准备了一个小故事,来解释我那段“不起眼”的实习经历。
面试那天,我提前半小时调试好设备,穿上了一件正式的衬衫。面试官是一位和蔼的教授。他果然问到了我的大创项目。我没有像背书一样复述我的PS,而是用更口语化的方式,生动地描述了我们团队如何从一筹莫展到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强调了我的个人贡献。
当他问到我的实习时,我没有回避它“只是测试岗”这个事实,而是坦诚地说:“虽然我的主要工作是执行测试用例,但这段经历让我第一次从用户的角度理解了通信产品的稳定性是多么重要。我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了测试脚本的编写,并向开发工程师请教了几个bug的底层逻辑。这让我明白,理论和实际工程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而这正是我希望通过贵项目的学习来弥补的。”
我把一段看似平庸的经历,转化成了一次宝贵的学习和反思,展现了我的成长型思维。
面试的最后,轮到我提问。千万不要说“我没有问题了”,这会显得你对项目缺乏好奇心。我问了一个我准备了很久的问题:“我注意到学院网站上提到了新成立的AI for Communications研究小组,请问硕士生是否有机会参与到相关的项目中?具体的参与形式是怎样的?”
这个问题表明,我不仅关注课程,还关心学院的最新科研动态,并且有强烈的实践意愿。教授很详细地回答了我的问题,脸上的表情也显得很欣赏。
整场面试下来,我努力做到的就是真诚、自信、有逻辑。我没有假装自己什么都懂,而是在展示自己已有能力的同时,表达出强烈的求知欲和对项目的热情。这临门一脚,我想我踢得还不错。
申请季是一场漫长而孤独的旅程,充满了自我怀疑和焦虑。但请你一定记住,学校录取你,不只是因为你过去的成绩有多辉煌,更是因为它相信你未来的潜力有多大。你的GPA或许不高,实习或许不大厂,但这都不能定义你。真正能定义你的,是你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你对所爱领域的热情,是你如何把那些看似零散的经历,编织成一个独一无二、引人入胜的故事。
别让那些冷冰冰的数字困住你。去挖掘你的故事,去打磨你的文书,去自信地展示你自己。加油,下一个收到梦校offer的,一定就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