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澳洲,解锁松弛感和高级审美

puppy

还在为GPA和实习焦虑得睡不着觉吗?或许来澳洲留学会给你一个惊喜的答案。这里不只是阳光沙滩,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 work-life balance。你会发现,下午五点,教授和同学可能真的已经冲去海边享受生活了。但这种“松”不是摆烂,而是一种更高级的审美:它藏在街角那杯讲究的Flat White里,在周末说走就走的徒步路线中,也在于更关注自我感受、追求精神富足的生活方式上。想知道如何在这里摆脱焦虑,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并悄悄提升品味吗?这篇文章不是留学攻略,更像是一份帮你解锁全新生活方式的指南,快来看看吧!

小编温馨提示
这篇文章不是要你来澳洲“摆烂”哦!真正的松弛感,是建立在认真完成学业、对自己负责的基础上的。它是一种更高效率、更可持续的生活哲学,帮你更好地学习,而不是放弃学习。咱们的目标是,GPA和快乐,我全都要!

嘿,各位在 lxs.net 的小伙伴们,我是你们的老朋友,小编 Lily。

还记得上周,我在后台收到一条私信,是一个在悉尼读商科的学妹发来的。她说她快被逼疯了,凌晨三点还在改一份 market research report,微信群里,国内的同学在晒大厂的实习 offer,朋友圈里,美国的同学在讨论着如何刷高 GPA 进投行。她问我:“Lily姐,我是不是来错地方了?感觉澳洲这边,除了阳光好一点,好像在‘搞事业’这件事上,所有人都慢吞吞的。我是不是正在被同龄人抛下?”

我仿佛看到了几年前的自己。刚来墨尔本的时候,我也是个“鸡血”打满的奋斗型选手。课程表排得满满当当,周末不是在图书馆,就是在去图书馆的路上。有一次,我为了一个小组作业,拉着我的 local 组员讨论到下午五点半,结果他看了看手表,一脸抱歉地对我说:“Sorry, I have to go. The waves are perfect today.”(抱歉,我得走了,今天的浪特别好。)

我当时简直是黑人问号脸。浪?什么浪?比我们的成绩还重要吗?看着他抓起背包,里面塞着一条毛巾,兴高采烈地奔向海边的身影,我第一次对这里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困惑和一丝……说不清的羡慕。

后来我才慢慢明白,他不是不负责任,我们的小组作业最后也拿了 HD (High Distinction)。他只是把生活和学习的边界划分得清清楚楚。那种“到点了,我该去冲浪了”的理直气壮,那种不被 deadline 绑架的自由,其实不是“摆烂”,而是一种我们这些在高度竞争环境里长大的人,早已丢失的能力——我们称之为“松弛感”。

所以,如果你也曾有过和那个学妹一样的焦虑,如果你也在怀疑自己来澳洲是不是一个“错误”的选择,那么这篇文章,我想和你聊聊,如何在澳洲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摆脱焦虑,解锁一种叫“松弛感”的全新生活方式,并在这个过程中,悄悄提升你的高级审美。

“松”不是摆烂,是下午五点的冲浪自由

我们先来聊聊“松”。很多同学把它和“懒”、“不上进”、“虚度光阴”划等号。但在澳洲,你会发现“松”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社会共识,它的名字叫 Work-Life Balance。

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有数据支撑的。根据世界经合组织(OECD)的“美好生活指数”(Better Life Index)最新数据,澳大利亚在工作与生活平衡这项指标上,常年位居世界前列。报告显示,澳大利亚只有不到4%的员工表示自己工作时间非常长,远低于 OECD 10% 的平均水平。这个数字背后,是一种强大的社会文化: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不是反过来。

这种文化在大学里体现得淋漓尽致。我记得我的导师,一位在国际上都很有名的经济学教授,他的 office hour 永远雷打不动地在周三下午 2-4 点。有一次我因为问题比较复杂,拖到了 4 点 10 分,他一边耐心解答,一边已经换上了骑行的运动装。他笑着告诉我:“My brain works better after a ride.”(骑行之后我的大脑转得更快。)

他没有因为我是学生就牺牲自己的个人时间,也没有因为要赶去骑车就敷衍我的问题。他只是高效地完成了工作,然后心安理得地去享受生活。这给我上了震撼的一课。我们习惯了“牺牲式”的努力,觉得熬夜、内卷才是通往成功的唯一路径。但在这里,人们推崇的是“可持续性”的努力。

再举个例子,澳洲的兼职文化。根据澳大利亚统计局(ABS)的数据,超过 40% 的全日制大学生都在从事兼职工作。但这和我们理解的“为了生计拼命打工”不太一样。我身边很多同学去咖啡馆、去零售店、去农场打工,不仅仅是为了赚钱,更是为了体验生活、融入社区、交新朋友。法律规定了最低时薪(目前已经超过23澳元/小时),保障了你的权益,也让你有底气在工作和学习之间找到平衡。你很少会看到一个老板要求你“无偿加班”,因为“到点下班”是所有人的默契。

这种“松”,让你有时间去思考,去感受。当你的生活不只有 due date 和 GPA,你才有机会去发展一个爱好,去认识不同背景的人,去真正地“生活”在这个城市,而不是仅仅“生存”。这种从紧绷状态中释放出来的能量,反而会让你在学习时更专注、更有效率。

高级审美,从一杯“澳白”开始

如果说“松弛感”是澳洲生活方式的骨架,那“高级审美”就是它的血肉。这种审美,不是指奢侈品和名牌,而是一种对生活细节的讲究和追求。

最好的例子,就是咖啡。

来澳洲之前,我以为咖啡就是星巴克。来了之后,我发现这里简直是“独立咖啡馆”的天堂。尤其是在墨尔本,你走在任何一条小巷(laneway)里,都能闻到浓郁的咖啡香。根据德勤2023年的一份城市报告,墨尔本是全球人均拥有咖啡馆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在这里,喝咖啡是一种文化,一门艺术,一种社交方式。

澳洲人发明了 Flat White(澳白),并把它做到了极致。它不是简单的一杯拿铁,而是对牛奶打发得厚度、咖啡豆的产地和烘焙方式、拉花图案都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一杯好的 Flat White,入口是丝滑的奶泡,紧接着是浓郁的 espresso,回味甘甜,层次分明。

在这里,你很少看到人们端着一个巨大的纸杯行色匆匆。大家更愿意花上 4.5 到 5.5 澳元(约合人民币21-26元),在店里坐一会儿,或者和 barista(咖啡师)聊上几句。Barista 在这里是一个备受尊敬的职业,他们可能比你更了解埃塞俄比亚耶加雪菲和哥伦比亚慧兰咖啡豆的区别。

这种对咖啡的讲究,其实是一种生活态度的缩影:不将就,重品质,享受过程。它教会我,即使是日常最微小的一件事,也值得用心对待。当我开始能品出不同咖啡豆的风味,当我开始寻找自己喜欢的烘焙程度,我发现我的感官被打开了。我开始留意路边的花是什么品种,开始欣赏不同建筑的光影,开始在超市里研究不同产地的奶酪。

这种审美,还体现在对“美”的包容性上。在澳洲的街头,你几乎看不到千篇一律的“网红脸”或者“BM风”。每个人都穿得非常自我,可以是一个踩着滑板的酷女孩,也可以是一个穿着复古连衣裙的老奶奶。审美是多元的,没有人会用奇怪的眼光打量你。这种环境极大地释放了我的“穿衣自由”,我开始敢于尝试以前不敢穿的颜色和款式,不是为了取悦别人,而是为了表达自己。

从一杯咖啡,到一身穿搭,再到一个城市的建筑风格,澳洲的“高级审美”不在于价格,而在于背后的用心、故事和对个体的尊重。这是一种需要你慢下来,静下心才能体会到的美。

把“附近”玩明白,才是精神富足的开始

在国内,我们的周末娱乐可能是逛商场、看电影、唱K。这些在澳洲当然也有,但这里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更痴迷于一件事——探索“附近”。

澳洲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根据澳大利亚公园管理局的数据,全澳洲有超过600个国家公园,覆盖了近4%的国土面积。这些大自然的宝藏,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景点,而是城市生活的一部分。

住在悉尼,你坐半小时火车就能到皇家国家公园(Royal National Park),走一走经典的 Coast Track,一边是悬崖峭壁,一边是湛蓝的太平洋。住在墨尔本,周末可以和朋友拼车去大洋路(Great Ocean Road)看十二门徒岩的日落,或者去丹顿农山脉(Dandenong Ranges)坐一坐普芬比利蒸汽小火车。住在布里斯班,开车一小时就能到黄金海岸,冲浪、晒太阳,或者去春溪国家公园(Springbrook National Park)看蓝光萤火虫。

这些活动,成本极低。你需要的只是一双舒服的徒步鞋,一个背包,一些简单的食物和水。我曾经无数次,在周五的晚上临时起意,和朋友们约好第二天去爬山。我们早上在中央车站集合,买一张往返票,在山脚下的小镇买个肉派当午餐,然后在森林里徒步一整天。傍晚回到市区,虽然身体疲惫,但精神却像是被充满了电。

这种对户外的热爱,改变了我对“休息”的看法。以前我以为休息就是躺在床上一整天刷剧。但在这里我发现,走进大自然,让身体动起来,让眼睛看一看绿色,才是更高质量的休息。它能帮你从繁重的学业压力中暂时抽离,让你意识到世界很大,你的烦恼很小。

“把附近玩明白”,意味着你开始真正地与你所生活的这片土地建立连接。你不再是一个匆匆过客,你开始了解这里的季节变化,知道哪条路上的蓝花楹开得最美,哪个海滩的日落最壮观。这种从探索“附近”中获得的确定感和归属感,是任何奢侈品都无法给予的精神富足。

重新定义“成功”:不只GPA,还有你的感受

聊了这么多,其实最终都指向一个核心问题:我们该如何定义“成功”?

在来澳洲之前,我的“成功”模板非常清晰:好大学、高GPA、名企实习、一份体面的高薪工作。这个模板像一个无形的尺子,时刻衡量着我,让我焦虑,让我不敢停歇。

澳洲的生活,像一阵温柔的海风,慢慢吹散了这把尺子的刻度。在这里,我看到了太多种“成功”的活法。

我认识一个学长,他是墨尔本大学金融系的学霸,毕业后所有人都以为他会去投行,但他却选择回到塔斯马尼亚,开了一个小小的生蚝农场。他说,每天看着日出日落,和大海打交道,让他觉得内心无比平静。他的收入可能不如在悉尼的金融精英,但他脸上的笑容,是我见过最灿烂的。

我也认识一个朋友,她在新南威尔士大学读艺术史,毕业后没有去找全职工作,而是成了一名自由职业的策展人,同时在一家画廊做兼职。她的生活不那么稳定,但她可以自由地安排时间,去世界各地看展。她说:“我的财富,是那些看过的艺术品和遇到的有趣灵魂。”

这里的社会,对“多元化的成功”有着极高的包容度。大家普遍认为,能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并以一种自洽的方式生活,就是一种成功。没有人会因为你选择了一条“非主流”的道路而对你指指点点。

大学本身也在传递这种价值观。澳洲的大学非常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几乎每所大学都有免费的心理咨询服务(Counselling Service)。例如,悉尼大学的“Student Wellbeing”服务,不仅提供一对一咨询,还有各种 workshop,教你如何应对压力、管理时间、正念冥想。这背后传递的信息是:学校不仅关心你的成绩,更关心你作为一个“人”,是否健康、快乐。

在这种环境下,我开始慢慢学会把一部分注意力从外部的评价体系,转移到内部的自我感受上。我开始问自己:这个专业我真的喜欢吗?这样的生活节奏我舒服吗?什么事情能让我真正感到快乐?

想明白这些问题,比拿到一个 HD 更重要。因为GPA只是一时的,但你如何与自己相处,如何构建自己的生活,将伴随你一生。

说了这么多,并不是想告诉你澳洲是一个没有压力的乌托邦。学业依然繁重,生活费依然不便宜,想找到一份好工作也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但是,这里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一种让你从高度紧绷的轨道上,稍微喘口气的可能性。

所以,到底怎么解锁这种松弛感和高级审美?

没那么复杂,就从现在开始,做几个小小的改变吧。

第一,给你的日历留点白。别把每一天都安排得滴水不漏,留出一些“什么都不做”的时间。也许就在这段空白里,你会发现一个超棒的展览,或者只是单纯地在阳台上发了会呆,看着晚霞从粉色变成紫色。

第二,从明天早上开始,别用速溶咖啡打发自己。走出门,去找一家你喜欢的街角咖啡馆,点一杯认真做的咖啡。坐下来,花十分钟,什么都别想,就去感受咖啡的香气和味道。这是你一天中最值得的投资。

第三,下次见到你的教授或者 local 同学,在邮件结尾或者当面告别时,大胆地、真诚地说一句:“Have a good weekend!” 别怕他们觉得你奇怪,这是融入的第一步,也是尊重他人和自己生活边界的开始。

最后,找到你的“第三空间”。除了宿舍和图书馆,你需要一个能让你完全放松的地方。可以是一个公园的长椅,一片安静的海滩,一个周末的农夫市场,或者是一个社区的篮球场。在那里,你只是你自己,不是那个背负着家人期望、为GPA焦虑的留学生。

留学澳洲,它给你的,可能不是一份通往世俗成功的标准答案,而是一个机会,一个让你慢下来,重新问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的机会。

别急,也别怕。你的答案,也许就在下一次海边的日落里,或者,就在街角那家咖啡馆的氤氲香气中。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46646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