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篇文章,想和你说几句心里话 |
|---|
| 这篇文章不打算给你打鸡血,也不想熬一锅“留学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的浓鸡汤。只想在一个特别的时刻——国内高考季,和你隔着时差聊一聊。聊聊我们为什么出发,聊聊那些深夜里啃着面包赶due的孤独,也聊聊如何不把留学这条路,走成另一场焦虑的“高考”。你的B面人生,可以不那么紧绷,可以更精彩。 |
又是一年六月。朋友圈被各种“高考加油”的刷屏,隔着几万里和十几个小时的时差,那股熟悉的、混杂着紧张与期待的空气,仿佛也飘到了我所在的城市。
我记得去年这个时候,我正坐在多伦多大学Robarts图书馆13楼的“孔雀厅”,窗外是傍晚的紫霞,美得像一幅油画。但我无心欣赏,正为了第二天要交的社会学论文焦头烂额。手机屏幕亮起,高中班级群里,大家正热火朝天地讨论着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分享着自己当年的“高光时刻”。
那一瞬间,一种奇妙的抽离感包裹了我。我好像一个局外人,看着国内的朋友们为一场我已然错过的盛大仪式而激动。我低头看了看屏幕上密密麻麻的英文文献,又抬头看了看身边来自世界各地、同样在奋笔疾书的同学们,突然问了自己一个问题:我放弃了那条千军万马的独木桥,选择了人生的B面,现在,我快乐吗?
这个问题,我想,每一个留学生可能都在某个深夜问过自己。我们是那群在18岁就做出重大选择的人,或是因为不甘于“一考定终身”的剧本,或是因为心中有一个更广阔世界的梦想。我们勇敢地翻开了人生的B面,以为这边会是鸟语花香的坦途。但只有我们自己知道,这边的风景固然壮丽,可狂风暴雨也同样猛烈。
我们逃离了独木桥,又走上了另一条更卷的赛道?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出国留学是逃离内卷,是换一种活法。可现实是,我们只是从一个熟悉的、规则明确的赛场,跳到了一个更广阔、但也更残酷的国际赛场。
我们不再为高考分数焦虑,但开始为GPA(平均绩点) sleepless。4.0的绩点成了新的“清华北大”,少一个0.1都可能让我们辗转反侧。我身边有个读商科的朋友小A,他的生活就是一本行走的“绩点最大化”指南。为了拿到A+,他可以连续一周每天只睡4个小时,把教授推荐的每一个reading都嚼烂了。他成功了,简历漂亮得闪闪发光,但他却对我说:“我感觉自己像一个精密的计算器,每天都在计算投入产出比,但我忘了怎么笑。”
这不就是另一种形式的“题海战术”吗?我们把对分数的执念,无缝衔接到了对GPA的追求上。根据加拿大《麦克林》杂志(Maclean's)的一项调查,超过65%的大学生表示感到“压倒性的焦虑”,而国际学生的压力指数通常更高,因为我们还面临着语言、文化和财务的多重压力。
除了GPA,实习和“背景提升”成了新的焦虑源。好像身边每个人都在大一进投行,大二进大厂,大三手握好几个return offer。社交媒体上,“20岁,我如何拿到高盛offer”的故事层出不穷,刺激着每一个普通留学生的神经。我们开始疯狂地“networking”,参加各种我们并不感兴趣的活动,只是为了在领英(LinkedIn)上多一个连接,简历上多一行经历。
我们害怕落后,害怕自己不够“优秀”,害怕辜负父母的期望和高昂的学费。这种恐惧,和当年那个害怕考砸了会让父母失望的高中生,何其相似。我们只是把赛道从国内搬到了国外,把对手从同班同学换成了全球精英,但那种被推着往前跑的窒息感,一点也没少。
《中国留学生发展报告(2022)》蓝皮书中的数据显示,留学生群体中存在抑郁和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不容忽视。近45%的受访者表示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我们一个人扛下所有,报喜不报忧,在深夜的崩溃和第二天的“I'm fine”之间无缝切换。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B面人生吗?
你的世界,远比一张成绩单广阔
如果我们把留学仅仅看作是获取一张海外文凭、一份高薪工作的跳板,那我们就真的把这条路走窄了。
留学真正的价值,不应该被GPA、实习、offer这些功利性的指标所定义。它最珍贵的部分,在于提供了一个机会,让我们跳出原有的思维框架,去探索一个更多元、更包容的世界,也更深入地去探索自己的内心。
还记得我刚到国外时,选了一门“西方艺术史”的选修课。当时只是为了凑学分,觉得好玩。我的专业是数据科学,每天和代码、模型打交道。第一次上艺术史课,教授带着我们在美术馆里看画,从文艺复兴时期的光影,讲到印象派的笔触。我这个“艺术白痴”,第一次感受到跨越时空的美的力量。
这门课的GPA并不高,对我的专业毫无“用处”,但我却因此爱上了逛美术馆,学会了从另一个维度去观察世界。我开始理解,原来成功的人生不只有一种模板,世界的评价体系也不只有“有用”和“没用”两种。
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CES)的数据显示,大约有30%的本科生在大学期间至少更换过一次专业。这说明什么?说明探索和“走弯路”是大学教育中非常正常且有价值的一部分。留学给了我们一个绝佳的试错机会。你可以去上一门你完全不懂的哲学课,可以加入一个听起来很“奇葩”的社团,比如“魁地奇协会”或者“即兴戏剧社”,你也可以利用假期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做义工。
我认识一个学工程的学姐,她利用暑假去肯尼亚参与了一个为当地社区建造净水系统的项目。回来后,她告诉我,那段经历彻底改变了她。她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所学的知识,可以如此直接地改变他人的生活。她不再只想着毕业后去哪家大公司,而是开始思考如何用科技去解决更多社会问题。她的世界,因为这次“不务正业”的经历,被拓宽了无数倍。
留学,不是让我们成为一个更完美的“做题家”,而是让我们成为一个更完整、更有趣的人。那些看似“无用”的经历,那些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交流,那些独自旅行中遇到的困难和惊喜,最终都会内化成我们的一部分,塑造我们的视野和格局。而这些,是任何一张成绩单都无法给予的。
如何书写好我们人生的B面剧本?
说了这么多,并不是要否定努力的意义。追求好的成绩和职业发展当然重要。但我们不能让这种追求,吞噬掉我们留学生活的全部,让我们再次陷入“一考定终身”的焦虑循环。
那我们到底该怎么做?这里没有标准答案,只有一些或许能让你稍微喘口气的大白话。
允许自己“浪费”一点时间。
不要把每一分钟都安排得明明白白,像一个项目管理大师。给自己留出一些空白的时间,去城市里随便走走,去图书馆找一本和专业无关的书看,或者干脆就在宿舍的床上躺着发呆。很多时候,灵感和对生活的热情,恰恰是在这些“无所事事”的时刻里冒出来的。我们不是机器,我们需要“待机时间”。
多交一些“没用”的朋友。
这里的“没用”,指的是那些对你找工作、拿高分可能没有直接帮助的人。他们可能是学艺术的,可能是热爱运动的,也可能是本地一个和蔼的咖啡店老板。和他们聊天,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千姿百态的活法。一个学电影的朋友,曾拉着我去看了一场长达三小时的黑白文艺片,虽然我看得昏昏欲睡,但映后他和导演的交流,让我看到了一个人对自己热爱的事业眼中闪烁的光芒。那种光,比任何一份offer都更动人。
把“体验”的优先级提到“结果”前面。
去尝试一份你觉得有趣的兼职,哪怕薪水不高;去参加一次你一直想去的音乐节,哪怕会耽误你复习;去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哪怕语法并不完美。留学生活不是一场结果导向的考试,而是一场体验导向的旅行。过程中的风景,远比终点的照片重要。IES Abroad的一项校友调查显示,超过95%的参与者认为,留学经历对他们的个人成长、独立性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你看,很多年后,我们记住的,往往是那些鲜活的体验,而不是某个具体的GPA数字。
建立你自己的“支持系统”。
一个人在外面,真的很难。别硬扛。这个支持系统可以是一个和你一起吐槽的朋友,可以是学校的心理咨询服务(大部分学校都是免费且保密的),也可以是远方的家人。定期和他们打个电话,告诉他们你的困惑和难过。承认自己的脆弱,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寻求帮助,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智慧。
高考季,对我们这些身在海外的学子来说,是一个回望的坐标。它提醒我们,曾经为了一个目标,我们是多么奋不顾身。
但它也应该提醒我们,人生不是只有一条跑道,也不是只有一种计分方式。我们选择了B面,不是为了在另一场考试中再拿一个高分,而是为了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活出更丰富的自己。
所以,下次当你为了一个不那么完美的pre而沮丧,或者因为没能进某个“大神云集”的社团而失落时,请告诉自己:没关系。你的世界,不必是一份完美的答卷,但可以是一本精彩纷呈的故事集。而你,就是唯一的作者。请慢慢写,好好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