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编划重点:这笔巨款你必须知道的几件事 |
|---|
| 钱从哪来?不只是一笔钱,而是来自联邦政府、顶级富豪和各大基金会的一大波“组合拳”,总额超过22亿美元。 |
| 钱花在哪?重点是生物医学、人工智能(AI)、气候变化、量子科学等前沿“烧钱”领域。 |
| 和我们留学生有啥关系?直接关系到你的RA/TA岗位、奖学金(Stipend)、实验室设备更新,甚至是毕业后的就业前景! |
| 我该怎么做?主动出击!多和你导师聊,多关注新成立研究所的官网和招聘信息,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
家人们,咱就是说,今天必须来聊个大事!
就在上周,我跟我在哈佛医学院读博的朋友小A视频,她整个人都快愁秃了。为啥?她的毕业课题需要用到一台最新的高分辨率冷冻电镜,但整个系的几台设备档期排得满满当当,预约已经排到了三个月后。她导师摊摊手,说经费紧张,想买新的?“Dream on.” 小A当时就感觉自己的毕业证,离家出走的速度比博尔特还快。
挂了视频,我还在替她发愁,结果今天一早,就刷到了这条新闻——哈佛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科研经费和捐赠,总计已经超过了22亿美元!没错,你没看错,是22亿,美金!我赶紧把新闻转发给小A,她那边隔了五分钟才回过来三个字:“我活了。”
这感觉,就像在沙漠里快渴死了,突然天降一个超大的水坝,而且还是依云矿泉水建的。这笔钱,对我们这些靠着RA、TA工资和微薄Stipend过活,天天盼着实验室能换个新电脑、买点新耗材的留学生来说,简直就是天降甘霖,是学术生涯的“强心针”!
所以,这22亿到底是怎么来的?又会流向哪里?咱们的专业能不能喝到汤?你的导师会不会一夜之间变成手握重金、带你“起飞”的“大老板”?别急,今天咱们就来把这笔“巨款”扒个底朝天!
联邦“大金主”撑腰,生物医学的春天来了!
首先,这波经费里最大的一块,来自咱们的“老熟人”——美国联邦政府。大家可能都听说了,拜登政府这两年疯狂砸钱搞科研,尤其是生物医学领域。一个叫ARPA-H(美国高级健康研究计划局)的机构,就是他们的“亲儿子”。这个机构的目标,说白了就是要搞那些最高风险、最高回报的健康研究,比如攻克癌症、阿尔兹海默症这些“世纪难题”。
就在不久前,ARPA-H宣布了一个大动作:在全美建立三个核心枢纽。其中,负责整合投资者和产业资源的“投资者催化剂中心”(Investor Catalyst Hub)就花落大波士顿地区。而哈佛大学,正是这个中心联盟的核心成员之一!根据官方披露,这个项目在未来几年内将调动数十亿美元的资金,用于加速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化。
这是什么概念?这意味着,如果你是学Medicine、Bioengineering、Public Health、Biostatistics这些专业的,那恭喜你,你可能正站在风口上。
举个真实的例子,哈佛Wyss研究所的David Mooney教授,他的团队一直在研究一种能够“训练”免疫系统攻击癌细胞的疫苗。这种研究前期投入巨大,失败风险也高,在以前可能很难拿到持续的资助。但现在有了ARPA-H这样的机构,他们就敢于去尝试。根据《哈佛公报》(The Harvard Gazette)的报道,Mooney的实验室已经获得了超过3300万美元的资助,用于开发癌症疫苗和治疗平台。这3300万美元,会转化成什么?会变成实验室里崭新的仪器设备,会变成一个个给博士生、博士后的RA岗位,会变成一篇篇顶刊论文上你的署名。
所以,如果你发现你的导师最近总是笑眯眯地开会、写proposal,那他很可能就是在申请类似ARPA-H的项目。一旦申请成功,整个实验室的生活质量都会直线上升。以前抠抠搜搜舍不得买的抗体,现在可以大胆下单了;以前跑个数据要排队的服务器,现在可能直接给你整个集群。这种“一夜暴富”的快乐,谁不想要呢?
5亿美金砸向AI,扎克伯格的“钞能力”有多强?
如果说联邦经费是“国家队”的扶持,那来自顶级富豪的捐赠,就是简单粗暴的“钞能力”了。
去年,哈佛收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捐赠之一:来自Meta公司CEO马克·扎克伯格和他的妻子普莉希拉·陈的“陈-扎克伯格倡议”(Chan Zuckerberg Initiative, CZI)捐赠的5亿美元!这笔钱只有一个目的——在哈佛建立一个全新的研究所,专门研究“自然与人工智能”(Natural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这个研究所的名字叫“肯普纳研究所”(Kempner Institute),听起来就科技感十足。它的核心使命,是解开一个终极谜题:我们的大脑是如何产生智能的?以及,我们如何利用这些原理来创造更强大、更安全的AI?
家人们,这简直是给Computer Science、Neuroscience、Cognitive Science、Psychology等专业的同学量身定做的“黄金屋”。这个研究所一成立,就宣布要在未来十年内招聘20位核心教职员工,并且大力资助博士生和博士后研究员。
这意味着什么?
第一,更多的“坑位”。以前你想跟的大牛导师,可能一年只招一个学生,几十上百人挤破头。现在,Kempner研究所直接创造了新的Faculty岗位,这些新来的教授需要组建自己的团队,自然会放出大量的博士和博后名额。你被录取的机会,直接翻倍。
第二,最前沿的交叉课题。你是不是也觉得,纯搞CS的有点“卷”,纯搞生物的有点“苦”?Kempner研究所就是要打破这两个学科的壁垒。在这里,一个搞机器学习的博士生,可以和研究大脑神经元连接的科学家合作;一个研究记忆形成的心理学博士后,可以和开发新型神经网络模型的工程师一起发论文。比如,哈佛教授Sham Kakade,他本身就是横跨计算机科学和统计学的顶尖学者,现在作为Kempner的联合负责人,他的研究方向就是探索深度学习和大脑学习机制的理论联系。跟着这样的导师,你做的课题想不前沿都难。
第三,实打实的资源。5亿美金不是个小数目。它会变成最顶级的计算资源(想想看,用不完的GPU!),会变成各种学术会议的差旅费,会变成邀请世界级大牛来开讲座的机会。在这样的环境里,你的学术视野和人脉网络,都会得到极大的拓展。
气候变化不再是空谈,2亿美金改变未来
除了生物医学和AI这两大热门,还有一个领域也得到了重磅加持,那就是气候变化。
很多人可能觉得,气候变化这个话题有点“虚”,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点远。但哈佛不这么认为。去年,哈佛宣布成立了“萨拉塔气候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Salata Institute for Climate and Sustainability),这背后是来自萨拉タ家族(the Salata family)一笔高达2亿美元的慷慨捐赠。
这笔钱,让哈佛在气候研究领域的野心彻底释放了。
这个研究所的目标非常明确:把全校所有和气候相关的研究力量都整合起来。不管你是来自肯尼迪政府学院(HKS)研究公共政策的,还是来自设计学院(GSD)研究绿色建筑的,或者是来自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SEAS)研究新能源材料的,甚至是来自法学院研究环境法的,萨拉塔研究所都会为你提供支持。
根据研究所官网的信息,他们已经启动了一个名为“种子基金”(Seed Grant)的项目,每年提供500万美元,资助那些有潜力但处于早期阶段的气候研究项目。每个项目的资助额度在5万到10万美元不等。这对于很多刚刚起步的实验室和年轻教授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
这对我们留学生意味着什么?
你的研究课题有了更多的可能性。比如,你是一个学化学工程的,以前可能主要研究石油化工。现在,你可以向导师提议,申请萨拉塔的种子基金,把研究方向转向碳捕捉或者氢能源技术。这不仅让你的研究更有社会意义,也更符合未来的就业趋势。
再举个例子,哈佛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Harvard T.H. Ch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的Augusta Williams博士,她就在萨拉塔研究所的支持下,研究气候变化(比如极端高温和空气污染)对孕妇和新生儿健康的影响。这是一个典型的交叉学科研究,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平台,公共卫生和环境科学的资源很难如此高效地结合在一起。
所以,如果你对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新能源等领域感兴趣,现在绝对是加入哈佛相关项目的最佳时机。多去萨拉塔研究所的网站逛逛,看看他们最近资助了哪些项目,说不定就能找到你感兴趣的方向,甚至直接找到你未来的导师。
“泼天富贵”如何影响你我的校园生活?
聊了这么多宏大的项目,我们再拉回近景,看看这几十亿美金的经费,会如何像毛细血管一样,渗透到我们留学生活的方方面面。
首先,最直接的,就是RA和TA岗位的增多。在美国读研读博,尤其是理工科,绝大部分同学都是靠RA(研究助理)的工资来覆盖学费和生活费的。经费就是导师的“弹药”,弹药充足,他才敢招兵买马。以前一个教授可能只有一个大项目,带三五个学生。现在他手里可能同时有来自NIH、CZI和Salata研究所的三个项目,他的团队规模可能就会扩大到十几个学生。这意味着,你申请RA岗位的竞争压力会变小,甚至你的Stipend(生活补助)都可能跟着水涨船高。
其次,是实验条件的极大改善。还记得开头我朋友小A的窘境吗?有了新的经费,系里或者研究中心就有了底气去采购那些“镇宅之宝”级别的设备。也许下个学期,小A的实验室不仅能买一台新的冷冻电镜,甚至还能再配一个专门的技术员来维护和指导使用,让大家把宝贵的时间花在科研本身,而不是排队和调试设备上。
再者,是跨学科合作的机会变得触手可及。以前,你想找个CS系的同学帮你跑个模型,可能得欠上一顿大餐的人情。现在,在Kempner这样的研究所里,跨学科合作是常态,是KPI。每周都会有各种Mixer(社交活动)和研讨会,让不同背景的人聚在一起头脑风暴。你甚至可以正式注册一个跨院系的博士项目,同时拥有两个不同领域的导师。这种经历,无论对你做研究的深度,还是未来找工作的广度,都是极大的加分项。
最后,这种积极的信号会提振整个学术社区的士气。当大家不再为经费发愁,当校园里充满了关于新项目、新发现的讨论,整个环境都会变得更有活力、更有创造力。这种无形的氛围,对我们每个人的学习和成长都是一种正向的激励。
说了这么多,这泼天的富贵,看着确实让人心动。但钱再多,也不是直接打到我们每个人的银行账户里。
所以,你能做的,也是你必须做的,就是主动去抓住这些机会。马上就去约你导师的office hour,问问他最近有没有关注ARPA-H或者萨拉塔研究所的新动向,表达你对这些前沿领域的兴趣。如果你的导师暂时没有相关项目,也别灰心,主动去浏览这些新研究所的网站,看看有哪些教授是你感兴趣的,发一封言辞恳切的邮件去介绍你自己,询问有没有合作或者轮转(rotation)的机会。
记住,机会从来不会主动敲响一个沉默者的门。这笔巨款就像一场盛大的自助餐,菜已经备好了,能不能吃到,吃多少,就看你愿不愿意主动拿起盘子,挤进人群里去。行动起来吧,家人们!说不定,下一个诺贝尔奖,就诞生在你即将加入的、由这22亿美金催生出的新实验室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