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摇滚和足球,曼大学术有多硬核?

puppy

这座城市当然酷,但藏在这份不羁下的曼彻斯特大学,学术实力更是硬核到炸裂!别不信,这里可是诞生了25位诺奖得主的地方,连改变世界的石墨烯都是从这儿走出来的。从商科到计算机,它的王牌专业远比你想象的要多。想知道曼大的学霸光环到底有多亮眼,又是如何跟这座城市的摇滚气质完美融合的?快来看看这篇文章,带你解锁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学术曼城!

小编悄悄话
嘿,未来的曼城er!选校是不是特纠结?总有人跟你说曼城就是个“趴体之城”,学习氛围不行?这篇文章就是来帮你“正名”的。咱们今天不聊Oasis,不聊曼联,就纯粹聊聊,曼大的学术光环到底有多亮眼。看完这篇,保证你下次可以底气十足地跟爸妈说:“我选曼大,是因为它真的牛!”

去年夏天,我还在lxs.net的后台回私信,一个叫Leo的学弟问了我一个特经典的问题。他刚拿到曼大和另一所伦敦高校的Offer,专业差不多,排名也接近,但他爸妈死活不同意他来曼城。

“我妈说,曼彻斯特天天不是摇滚就是足球,整个城市都闹哄哄的,能有心思学习吗?他们觉得伦敦才是学术中心。” Leo的语气里全是无奈。

我当时就笑了。这个误解,简直是刻在每一个不了解曼城的人DNA里的。我跟Leo说:“你先别急,我问你,你知道改变世界的石墨烯是在哪儿被发现的吗?你知道世界上第一台可存储程序的计算机是在哪儿诞生的吗?”

Leo在那头沉默了。我接着说:“都在曼大。你以为的‘趴体之城’,其实是座低调的‘科研王城’。”

这个故事,我想送给所有正在犹豫的你。别被城市的表象迷惑了,曼彻斯特的酷,是刻在骨子里的不羁和创造力。而曼彻斯特大学的“硬核”,则是撑起这座城市底气的绝对实力。今天,咱们就一层层剥开曼大的洋葱,看看它到底有多“呛人”。

诺奖天团:25颗星星到底有多亮?

咱们先不上数据,就说一个事实:曼彻斯特大学,算上现在和过去的教职员工和学生,一共诞生了25位诺贝尔奖得主。这是什么概念?这个数字,比世界上很多国家拥有的诺奖总数还要多。

这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改变世界的名字。

计算机科学的同学肯定都拜过“祖师爷”艾伦·图灵(Alan Turing)。没错,这位人工智能之父,就是在曼彻斯特大学工作期间,奠定了现代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的基础。他参与设计的“曼彻斯特一号”原型机,是世界上第一批存储程序计算机之一。可以说,你现在能用电脑愉快地上网冲浪,都得感谢当年在曼城实验室里敲代码的图灵大佬。

物理系的同学就更不用说了。还记得高中物理课本里那个用α粒子轰击金箔,从而发现原子核的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吗?他的这个世纪发现,正是在曼彻斯特大学完成的,并因此获得了190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曼大的物理系,从根上就流淌着“颠覆世界”的血液。

最新的传奇,当然是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安德烈·海姆(Andre Geim)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Konstantin Novoselov)。他们俩在2004年,用我们平时粘东西的普通胶带,从石墨上“粘”出了只有一个原子厚度的二维材料——石墨烯。这个看似“异想天开”的操作,直接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材料科学时代。这个故事也完美诠释了曼大的学术气质:不拘一格,敢于想象,动手为王。

25位诺奖得主,就像25座灯塔,照亮了曼大的学术殿堂。这不仅仅是历史的荣光,更是一种传承下来的创新精神。在这里学习,你呼吸的空气里,可能都飘着诺奖得主的灵感因子。

商学院(AMBS):不止是“三皇冠”那么简单

聊完顶尖的科学成就,我们来说点实际的,特别是商科同学们最关心的——曼彻斯特大学商学院(Alliance Manchester Business School,简称AMBS)。

“三皇冠认证”(AACSB, AMBA, EQUIS)是世界顶级商学院的标配,AMBS当然早就拿下了。全球只有不到1%的商学院能集齐这三顶“皇冠”,这就像是商学院里的“米其林三星”,是质量的绝对保证。

但AMBS的硬核,远不止于此。我们来看点具体的。

根据2023年《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的全球MBA排名,AMBS位列全球第46位,英国第5位。它的市场营销(MSc Marketing)专业,在2024年的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高居全球第6位,英国第2位!而金融硕士(MSc Finance)项目,常年稳居英国前列,是无数金融学子的梦校。

数据背后是什么?是“曼彻斯特方法”(The Manchester Method)。这套教学理念的核心就是“边做边学”(Learning by Doing)。在AMBS,你不会只是一个坐在教室里听课的学生。以著名的国际商务项目(International Business Project)为例,学生需要组成团队,为真实的企业(比如汇丰银行、联合利华)解决实际的商业问题。这不是模拟,是真的拿着公司的数据,面对真实的挑战,最后向公司高管做报告。

我认识一个读MSc Management的学姐,她的毕业项目就是给一家英国本土的美妆品牌做中国市场进入策略。她们团队飞到上海做了半个月的市场调研,采访了无数消费者和渠道商,最终的报告被那家公司高度采纳。她说:“那三个月,比我本科四年学到的东西都多。你被迫去思考、去沟通、去解决那些课本上永远不会告诉你的难题。”

这就是AMBS的硬核之处:它不培养纸上谈兵的理论家,而是把你直接扔进商业世界的“泳池”里,让你在实践中学会游泳。这种经历,是写在简历上最有分量的“实习经验”。

计算机科学:在“计算机诞生地”敲代码是种什么体验?

如果你是学计算机的,来曼大,那简直就是来到了“圣地麦加”。

前面我们提到了图灵,但曼大的计算机历史远不止于此。1948年6月21日,一个叫“Baby”的大家伙在曼彻斯特大学成功运行了第一个存储程序。这个“Baby”,全称是“曼彻斯特小型实验机器”(Manchester Small-Scale Experimental Machine),是世界上第一台存储程序式计算机。这意味着,人类的计算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今天,你依然可以在曼彻斯特的科学与工业博物馆看到这台传奇机器的复制品。走在曼大计算机科学系的大楼里,你能真切地感受到那种历史的厚重感——你脚下的这片土地,是数字世界的原点之一。

当然,曼大计算机系从不“吃老本”。在最新的2024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曼大的计算机科学与信息系统专业位列全英第6,全球前50。它的研究实力极其强悍,特别是在人工智能(AI)、数据科学、健康信息学和人机交互等前沿领域。

举个例子,曼大拥有英国最大的高级处理器技术研究中心。你手机里的ARM架构芯片,其很多核心技术的研发都与曼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校与谷歌、微软、IBM等科技巨头都有紧密的合作项目。这意味着,学生不仅能接触到最前沿的理论知识,更有机会参与到改变未来的真实项目中去。

一个在读AI方向博士的朋友告诉我,他的导师是研究自然语言处理的大牛,他们实验室正在开发一个能够帮助医生更快诊断罕见病的AI系统。“在这里,你的代码不是为了完成一个课程作业,而是真的有可能在未来救人一命。这种使命感,是在别的地方很难体会到的。”

在计算机的诞生地学习编程,本身就是一件酷到骨子里的事。而曼大给你提供的,不仅仅是历史的荣光,更是通往未来的最前沿跑道。

摇滚精神与学术创新的奇妙融合

说了这么多硬核的学术实力,我们再回头看看曼彻斯特这座城市。它的摇滚、足球、后工业风,真的和严谨的学术格格不入吗?

恰恰相反,它们是完美的同谋。

曼彻斯特的城市精神是什么?是“原创”(Originality)和“独立”(Independence)。从工业革命时期全世界第一条客运铁路,到“Madchester”音乐浪潮中The Smiths和Oasis的横空出世,这座城市从不追随潮流,它只负责创造潮流。这种精神,和学术研究需要的创新、批判和颠覆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还记得用胶带发现石墨烯的故事吗?安德烈·海姆教授还有一个更有趣的称号——“搞笑诺贝尔奖”和“诺贝尔奖”的双料得主。他曾经通过磁悬浮技术让一只青蛙飘了起来,因此获得了2000年的搞笑诺贝尔奖。这种玩世不恭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这难道不“摇滚”吗?

正是曼城这种宽容、自由、甚至有点“野”的氛围,才让学者们敢于去做那些看起来“不靠谱”的实验。你可以在Northern Quarter看到最前卫的涂鸦艺术,也可以在约翰·赖兰兹图书馆(John Rylands Library)翻阅中世纪的羊皮卷手稿;你可以在周末去伊蒂哈德或老特拉福德球场嘶吼,也可以在周一与世界顶级的科学家讨论最新的科研成果。

这种巨大的反差和包容性,构成了曼彻斯特独一无二的魅力。它告诉你,学霸不一定非要两耳不闻窗外事,硬核的学术研究,同样可以充满激情和创造力。你的灵感,可能就来自于一场酣畅淋漓的演唱会,或者是一次在废旧工厂改造的艺术展里的漫步。

所以,到底该怎么看曼大?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想告诉你一件事:选择曼彻斯特大学,你得到的绝不仅仅是一张漂亮的文凭。

别再只盯着综合排名那个数字了。当你在选校时,不妨多问自己几个问题:

这个学校的这个专业,是不是真的有“独门绝技”?它的历史传承和业界联系,能不能给你带来课本以外的东西?

你喜不喜欢这座城市的气质?你希望未来几年的留学生活,是在一个循规蹈矩的环境里,还是在一个充满无限可能和惊喜的地方?

如果你渴望的,是一种既能沉下心来做学问,又能随时抬头拥抱多元文化和前沿思想的生活,那么曼彻斯特,真的不会让你失望。

来曼城吧,来这里,不只是为了追逐Oasis的背影和足球的荣耀,更是为了在一个最具原创精神的土壤上,追逐那个更硬核、更闪亮、也更独一无二的自己。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