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S 写作避坑指南 |
|---|
| 别做:单纯罗列简历上的经历,写成一篇“我的成就列表”。 |
| 别做:使用“贵校享誉全球”、“我从小就梦想...”这类空洞、陈词滥调的句子。 |
| 别做:在“Why School”部分复制粘贴官网介绍,看不出你的思考。 |
| 别做:写一个平淡的结尾,比如“感谢您的考虑”,要展示你对未来的热情和规划。 |
嘿,朋友,让我猜猜你现在的状态:是不是正开着一个名叫“PS_final_final_v3.docx”的文档,对着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文字发呆?
我上周就跟一个学妹聊了两个小时,她叫Sarah,申的是市场营销硕士。她的硬件条件没得说:GPA 3.8,实习经历三段,其中一段还在一家挺有名的快消公司。可她把初稿发我一看,我头都大了。那篇PS,就像一份加长版的简历说明书。第一段写了自己绩点多高,第二段罗列了A公司的实习,第三段讲了B公司的项目,第四段又换到了C公司的经历……我读完只觉得:“嗯,这姑娘挺忙的。” 但她是谁?她为什么对市场营销充满热情?她未来的规划是什么?完全没看出来。
Sarah很委屈:“小编,我的经历都是真的呀,难道写出来还不行吗?”
当然不行!你想想,招生官一天要看几十上百份申请材料,大家的GPA和实习背景可能都差不多。如果你的PS只是一份冷冰冰的“经历流水账”,怎么可能在人堆里发光?根据美国大学招生咨询协会(NACAC)的一项调查,接近60%的大学认为申请文书(包括PS)在录取决定中具有“相当重要”或“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申请顶尖研究生项目时,当所有申请者的硬件条件都趋于完美,你的故事——也就是你的PS——就成了决定性的胜负手。
所以,这篇文章就是来拯救你的“流水账”的。忘掉那些按时间顺序罗列经历的写法吧,我们来试试这个被无数成功案例验证过的“五段论”结构。它会帮你把零散的经历串成一个有说服力的故事,精准地“砸”在招生官的心上。
第一段:钩子故事 —— 别再用“我从小就...”开头了!
我们先来做个小实验。这两个开头,你觉得哪个更吸引人?
A:“我从小就对计算机科学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并一直梦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软件工程师。”
B:“凌晨三点,宿舍里一片寂静,只有我的键盘敲击声和屏幕上不断滚动的红色错误代码。我正试图为一个校园二手交易App修复一个顽固的内存泄漏bug。在连续奋战了48小时,尝试了十几种解决方案后,当App终于流畅运行的那一刻,我感受到的不是疲惫,而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创造的喜悦。”
答案显而易见吧?A开头是90%的申请者会写的陈词滥调,招生官看到第一句可能就已经开始走神了。而B开头,用一个具体的场景、一个挑战、一个情绪的转折,瞬间就把招生官拉进了你的世界。他会好奇:这个bug是怎么解决的?这个App后来怎么样了?这个学生身上有什么特别的品质?
这就是“钩子故事”的魔力。你的PS第一段,就是要创造这样一个钩子。它不需要惊天动地,但必须是具体的、个人的、能展现你性格或热情的某个瞬间。
怎么找你的“钩子故事”?
回想一下,是什么“瞬间”点燃了你对这个专业的热情?
- 对于申请金融工程的你:可能不是因为“想赚钱”,而是高中时第一次用Python写了一个简单的股票回测模型,看着那条模拟收益曲线跑赢大盘时内心的激动。
- 对于申请公共卫生的你:可能不是因为“想帮助别人”,而是来源于一次在社区做志愿者时,你发现老年人因为看不懂复杂的药品说明书而重复用药,这让你开始思考如何设计更友好的健康信息传播系统。
- 对于申请教育学的你:可能是在一次支教中,你教一个平时最调皮的孩子写出了他人生的第一个完整句子,他眼睛里闪烁的光芒让你确信,教育是能够点亮生命的力量。
记住,这个故事是你整个PS的“定海神针”。它为你接下来的所有论述设定了基调和情感背景。斯坦福大学前招生官Grace Kim曾说:“我们寻找的不是完美的学生,而是真实的学生。一个真诚的故事远比一堆华丽的辞藻更能打动我们。”
第二段:成长与动机 —— 你的热情是如何演变的?
有了精彩的开头,第二段的任务就是“承上启下”。你需要解释,那个“钩子故事”里的瞬间,是如何发展成你持久而深刻的学术追求的。这一段是展示你“ intellectual curiosity”(学术好奇心)的关键。
千万不要只是简单地说:“从那以后,我就立志要学习XX专业。”这太跳跃了。招生官想看到的是一个连贯的成长轨迹。你的兴趣是如何从一个点,发展成一条线,再编织成一张知识网络的?
让我们继续用计算机科学的例子。在讲完那个凌晨三点debug的故事后,你可以这样延伸:
“那个小小的成功没有让我止步。为了理解内存泄漏的底层原因,我开始自学操作系统原理,啃完了《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这本书。我发现,软件的优雅不仅仅在于功能实现,更在于对系统资源的极致优化。这份好奇心驱使我选修了《数据结构与算法》,在课程项目中,我主动请缨,用A*算法将路径规划模块的效率提升了30%。这个过程让我意识到,我对计算机科学的热爱,已经从最初‘让程序跑起来’的成就感,深化为对‘如何让程序跑得更高效、更稳定’的痴迷。”
看到区别了吗?这段话展示了一个清晰的成长路径:
- 触发点:修复bug的经历。
- 主动探索:自学《CSAPP》,展现了你的主动性和求知欲。
- 学术验证:在专业课中应用所学,并用具体数据(效率提升30%)来量化成果。
- 认知升华:清晰地阐述了你对专业的理解从表面深入到了核心。
这一段的核心是把你的经历和学术追求紧密地联系起来。你可以提到你读过的关键书籍、影响你的某位教授的论文、让你废寝忘食的某门课程,或者参加过的某个学术讲座。这些具体的细节,都在告诉招生官:你不是一时兴起,你对这个领域有深入的思考和持续的热情。根据哈佛大学招生办公室的建议,他们希望看到申请者“不仅仅是完成作业,而是真正享受学习和探索的过程”。
第三段:核心能力展示 —— 用STAR法则讲好一个代表性经历
如果说第二段展示了你的“心”,那第三段就要展示你的“手”——你的实际能力。这是PS中最“硬核”的部分,也是你把简历上的条目变得有血有肉的地方。
这里的关键是:不要罗列,要聚焦。
从你所有的实习、科研或项目中,挑选一个最相关、最能体现你核心能力的经历,然后用细节把它讲透。这里,我们可以借用一个经典的工具——STAR法则,但要用讲故事的方式包装它。
- S (Situation): 当时是什么情况?项目背景是什么?
- T (Task): 你的具体任务或目标是什么?面临什么挑战?
- A (Action): 你具体采取了哪些步骤?你如何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这是最重要的部分!)
- R (Result): 最终取得了什么成果?用数据量化!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假设你申请的是数据科学硕士,你想写一段在电商公司的实习经历。流水账的写法是:“我在XX公司担任数据分析实习生,负责用户行为分析,使用了SQL和Python,并提交了分析报告。”
这样的描述,招生官看完毫无感觉。现在我们用STAR法则来改造一下:
“(S)在我担任XX电商平台数据分析实习生期间,公司正面临用户流失率环比上升15%的困境。(T)我的任务是深入分析过去六个月的用户行为数据,找出导致流失的关键因素,并为产品优化提供数据支持。(A)我首先使用SQL从超过500万条的用户日志中提取了点击、浏览、加购、下单等关键行为数据。在数据清洗和预处理后,我利用Python的Pandas和Matplotlib库进行了探索性数据分析,发现流失用户在‘搜索-首次点击’环节的平均耗时比留存用户高出50%。我猜测是搜索结果的精准度问题。为了验证这个假设,我进一步构建了一个逻辑回归模型来预测用户流失概率,并将‘搜索结果满意度’(通过一个代理变量衡量)作为一个重要特征引入。模型验证了我的假设,该特征的权重非常显著。(R)最终,我撰写的分析报告直接促使产品团队启动了搜索引擎优化项目。两个月后,新算法上线,平台的用户流失率下降了8%,预计每年能为公司挽回近50万美元的潜在损失。这次经历让我深刻理解了数据如何驱动商业决策,也让我熟练掌握了从提出假设到模型验证再到价值呈现的全流程。”
对比一下,是不是天差地别?这个版本包含了:
- 明确的商业问题(流失率上升15%)。
- 清晰的个人职责(分析数据,找出原因)。
- 具体的行动和使用的工具(SQL, Python, Pandas, Matplotlib, 逻辑回归)。
- 体现思考过程(发现问题 -> 提出假设 -> 验证假设)。
- 可量化的成果(流失率下降8%,挽回50万美元损失)。
- 深刻的反思和成长(理解了数据驱动决策)。
这才是招生官想看到的,一个能解决问题的、有思考能力的未来研究生。
第四段:精准匹配 —— 为什么是我们学校?(送命题!)
这一段是很多同学写得最敷衍,也最容易被看穿的地方。如果你还在写“贵校历史悠久、声誉卓著,拥有世界一流的师资”,那这封PS基本可以宣告失败了。
招生官想知道的不是你有多会夸他们,而是你为什么觉得你是我们这儿的人?你和我们这个项目之间,到底有多“配”?
要回答好这个问题,你需要做大量的功课。忘掉那些泛泛的排名和介绍,去项目的官网上“挖矿”吧!
你需要找的是:
- 具体的教授和他们的研究方向:不要只提名字,要说你看过他们最近发表的哪篇论文,或者他们的哪个研究项目让你特别感兴趣,以及这个研究如何与你的背景和未来目标相契合。例如:“我尤其对Dr. Evelyn Reed在利用生成对抗网络(GANs)进行药物分子设计方面的研究深感兴趣。我阅读了她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最新论文,其中提到的分子结构优化算法,正是我在本科毕业设计中试图解决但未能突破的难题。我非常渴望能在她的指导下,继续深入探索这个方向。”
- 独特的课程设置或项目特色:这个项目有没有一门别的学校没有的课?有没有一个特别的实践项目(Capstone Project)?有没有一个独特的交叉学科设置?把它们指出来,并说明为什么这个设置对你特别有吸引力。例如:“哥伦比亚大学的SIPA项目吸引我的不仅是其核心课程,更是其独特的‘城市与社会政策’专业方向,特别是其中与法学院合开的《住房政策》课程。这与我之前在NGO参与社区住房改造的经历完美契合,能为我提供理论与法律的双重视角。”
- 实验室、研究中心或合作机构:学校有没有你心驰神往的实验室?有没有与业界知名公司合作的项目?这都表明你对项目有超越课程表之外的深入了解。例如:“MIT Media Lab的‘Personal Robots’研究小组一直是我关注的焦点。其致力于开发能与人类进行情感交互的社交机器人的理念,与我的研究兴趣不谋而合。我希望能有机会参与其中,贡献我在此前机器人竞赛中积累的人机交互界面设计经验。”
这一段的写作原则是:细节,细节,还是细节。你的每一个论点,都必须有来自学校官网的具体信息作为支撑。这不仅展示了你的诚意和研究能力,更重要的是,它描绘出了一幅你入学后的学习蓝图,让招生官相信,你来了之后能立刻融入,并能最大化地利用学校的资源。
第五段:展望未来 —— 你的终点在哪里?我们如何帮你到达?
终于到了结尾。一个好的结尾不是简单地总结全文,或者说一句“谢谢您的考虑”,而应该是充满力量和信心的“临门一脚”。
你需要清晰地告诉招生官两件事:
- 你的短期和长期职业目标是什么?目标要具体,但又不能太死板。不要说“我想在三年内进入谷歌成为一名软件工程师”,这太狭隘了。可以更宏大一点,更有社会价值一点。例如:“短期内,我希望能在一家领先的科技公司担任机器学习工程师,专注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研发。长期来看,我希望能利用AI技术,为解决教育资源不平等问题开发智能化的个性教育平台。”
- 为什么这个项目是你实现这些目标的不可或缺的一步?把你的未来规划和这个项目再次紧密地捆绑在一起。你需要强调,通过这个项目的学习,你将获得哪些关键的技能、知识或人脉,从而让你能顺利地走向你的职业目标。
一个强有力的结尾段落应该是这样的:
“凭借在[大学名]的[项目名]中所学到的前沿知识,特别是在[某门核心课程]中获得的量化分析能力,以及在[某个教授]的实验室中积累的研究经验,我确信自己能为实现‘通过技术推动教育公平’的长期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我期待着能为贵校多元化的学术社区贡献我的热情和独特的视角,并与未来的同学们一同成长,共同应对未来的挑战。”
这个结尾,既重申了你对项目的渴望,又展现了你的远大抱负和回报社区的意愿,给招生官留下一个积极、自信、有远见的最终印象。
好了,关于“五段论”的拆解就到这里。我知道,写一篇好的PS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它需要你反复地自我剖析、挖掘和打磨。
别怕麻烦,也别怕把自己的故事讲出来。你电脑里的那个PS文档,不应该是一份冰冷的材料清单,它应该是你的声音,是你隔着屏幕在跟招生官进行的一场真诚的对话。
现在,关掉那些让你分心的网页,重新打开你的文档。试着忘掉那些条条框框的“成就”,先问问自己:最初打动我的那个瞬间是什么?我最引以为傲的一次挑战是什么?我最想改变的未来是什么?
把这些问题的答案,用你的话,真诚地写下来。你的故事,独一无二,值得被用心倾听。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