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港大读Marketing前,你需要知道的几件事 |
|---|
| 1. 团队合作是这里的“生存法则”:几乎每门课都有小组项目,你可能会遇到来自全球各地的“神仙”队友或“猪”队友。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学会跨文化沟通和项目管理是必修课。 |
| 2. Pre-so(Presentation)比吃饭还频繁:做好每周都要上台展示的准备。这里的pre-so不仅看内容,还非常看重你的台风、逻辑和视觉呈现。英语口语和PPT技能需要提前点满。 |
| 3. 告别纯理论,拥抱真实商业世界:教授们更喜欢用最新的哈佛商业评论案例、甚至是昨天刚发生的新闻来上课。你需要快速学习、独立思考,并能马上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
| 4. 香港这座城市就是你的教科书:别只埋头在图书馆。多去中环、铜锣湾逛逛,看看顶级品牌的橱窗陈列和快闪活动,感受这座城市独特的商业脉搏。你的很多灵感都会来源于此。 |
嗨,大家好!我是你们在 www.lxs.net 的老朋友,今天想跟你们聊一个超火的话题——在港大(HKU)读市场营销,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还记得去年这个时候,我也和你们一样,抱着电脑刷遍了各大留学论坛。屏幕上闪烁着各种官方的课程介绍和光鲜的校园照片,但我心里最想知道的,却是那些宣传册上看不到的东西:这里的学习节奏真的那么快吗?小组作业会不会遇到奇葩队友?教授讲的东西真的有用吗?
我甚至在一个深夜,点开了一个学姐的Vlog。她顶着黑眼圈,面前摆着三杯咖啡,背景是港大著名的“智华馆”(Chi Wah Learning Commons)。她说:“今天是我们小组pre-so的前一晚,我们已经连续熬了两个通宵了,但刚刚我们为一个虚拟的美妆品牌想出了一个超酷的AR试妆营销方案,我感觉自己快累死了,但也快兴奋死了!”
就是那个瞬间,那种疲惫又闪着光的眼神,让我下定了决心。现在,一年过去了,我也成了那个在智华馆熬夜、为一个个case兴奋不已的人。所以,如果你也在纠结和好奇,那么请坐好,泡杯茶,让我把这一年的“港大营销奇遇记”原原本本地讲给你听。
理论?不存在的,我们直接上手干!
来之前我以为,读硕士嘛,肯定就是抱着几本厚厚的营销理论经典,比如菲利普·科特勒的《营销管理》,然后考试、写论文。来了之后发现,我真是图样图森破(too young, too simple)。港大的Marketing项目,几乎把“实战”两个字刻在了骨子里。
就拿我们的核心课程《战略营销管理》(Strategic Marketing Management)来说吧。第一节课,教授就扔给我们一个真实的商业咨询项目。我们小组当时抽到的客户是香港一家知名的本地连锁咖啡品牌,他们正面临着像星巴克、Blue Bottle这些国际巨头的激烈竞争,市场份额逐年下滑。我们的任务,就是在六周内,为他们制定一套完整的品牌复兴计划。
这可不是纸上谈兵。我们真的像咨询顾问一样,一头扎进了市场里。我们花了一周时间,跑遍了香港十八区超过30家竞品咖啡店,蹲点计算客流量,偷听顾客聊天。我们用Qualtrics设计了复杂的调查问卷,收集了超过500份有效样本,然后用SPSS软件跑数据,分析消费者画像和品牌认知度。我还记得我们为了一个关于“消费者对可持续包装偏好”的回归分析结果,在小组会议上争论了整整三个小时。
最后的方案,我们不仅提出了“城市文化补给站”的新品牌定位,还设计了具体的落地执行方案,包括与本地插画师联名的杯套设计、基于LBS(基于位置的服务)的会员积分小程序,甚至还做出了详细的未来三年财务预测。当我们在全班和教授面前展示我们的成果时,那种成就感,是写一百篇论文都换不来的。
还有一门叫《消费者洞察》(Consumer Insights)的课,也特别有意思。我们不学空洞的理论,而是直接上手最新的研究工具。教授会教我们怎么用眼动仪(Eye-tracking)来分析消费者在逛超市时,视线首先落在哪个货架、哪个包装上。我们还学习了如何运用面部编码技术(Facial Coding)来捕捉用户观看广告时无意识的微表情,从而判断他们是真的开心还是假笑。期末项目,我们小组给一个运动耳机品牌做用户体验分析,最后发现他们的产品虽然音质很好,但佩戴舒适度在用户跑步30分钟后急剧下降——这个洞察,就是通过分析用户在跑步机上测试时细微的皱眉表情得出的。
这种把知识用在刀刃上的感觉,真的太爽了。你学到的每一个模型、每一个工具,都能立刻在实践中看到效果。港大商学院与很多世界500强企业都有合作,比如宝洁(P&G)、联合利华、欧莱雅等,他们会把真实的商业难题带到课堂上,作为我们的案例。在这里,你不是在“学习”营销,你就是一名真正的Marketer。
我的组友,来自五湖四海的“神仙”们
如果说课程是港大营销项目的硬核骨架,那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们,就是注入其中的鲜活血液。我们这届MSc in Marketing项目大约有120人,根据学院公布的数据,国际生比例超过了60%,同学们的本科背景五花八门,有来自北美常春藤的经济学霸,有在欧洲做过奢侈品公关的姐姐,还有在东南亚创过业的技术小哥。
这意味着,你的每一次小组合作,都是一次小型的“跨国公司”头脑风暴。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数字营销策略》(Digital Marketing Strategy)课上。我们小组五个人,分别来自中国内地、印度、德国、韩国和加拿大。
我们的项目是为瑞典的燕麦奶品牌Oatly策划一个进入泰国市场的社交媒体推广方案。一开始,我们简直是“鸡同鸭讲”。我提出的方案是找网红、做直播带货,这是在国内非常成熟的打法。但德国小哥听了直皱眉,他觉得这样太商业化,会损害Oatly的品牌形象,他坚持要做有深度的内容营销。韩国同学则提出,应该先在年轻人聚集的Siam商圈开一家快闪店,制造话题。而来自印度的同学,他是技术出身,一直在跟我们强调,任何方案都必须有数据追踪和A/B测试的机制。
那几周,我们办公室的灯几乎天天为我们亮着。我们吵过架,红过脸,也一起分享过外卖披萨。我们最终融合了所有人的想法:以德国同学的深度内容为核心,利用韩国同学的线下活动引爆话题,再通过我提出的社交媒体矩阵进行传播放大,最后用印度同学的数据模型来全程监控效果。
这个过程让我学到的,远比课程本身要多。我学会了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学会了如何倾听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商业逻辑。比如,我从德国同学身上学到了极致的严谨和对品牌价值的尊重;从加拿大同学那里,我看到了如何用幽默感和同理心来化解团队矛盾。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你在任何书本里都学不到的宝贵财富。
毕业后,这些曾经并肩作战的队友,就成了你遍布全球的人脉网络。现在我的微信和LinkedIn里,随时可以找到在纽约、伦敦、新加坡、首尔工作的“前队友”。我们偶尔还会聊起当年一起熬夜赶due的日子,然后互相调侃,那种感觉,真的很奇妙。
教授天团:不是“老师”,是你的行业领路人
港大商学院的教授们,绝对是“王炸”级别的存在。他们中的很多人,都不是那种一辈子待在象牙塔里的纯学者。翻开他们的履历,你会发现他们可能曾是某家跨国公司亚太区的CMO,或者是某个知名咨询公司的合伙人。
比如教我们《品牌战略》的Dr. Joseph Wong,他曾在奥美(Ogilvy)工作了十多年,操盘过无数经典的品牌案例。他上课从来不照本宣科,讲台就是他的故事会现场。他会告诉你,当年为了说服客户接受一个大胆的创意,他是如何在董事会会议上“演了一出戏”;他也会分享,某个刷屏广告背后,其实是经历了28次方案修改和无数次市场测试的结果。这些从真实商战中提炼出来的“战争故事”,比任何理论都更具启发性。
我记得有一次,他讲到品牌定位,没有用传统的SWOT或者波士顿矩阵,而是给我们看了一张香港叮叮车的照片。他说:“你们看,叮叮车又慢又旧,没有空调,但为什么一百多年了,它还在香港人的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因为它不只是交通工具,它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慢节奏的生活态度。这就是品牌的情感价值。” 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对品牌的理解,瞬间被提升了一个维度。
还有一位教《营销分析》的教授,他之前是汇丰银行(HSBC)全球数据分析部门的主管。他能把复杂的统计学模型,用最生动的例子讲清楚。比如讲到“客户生命周期价值”(CLV),他不会只给你一个冰冷的公式,而是会现场打开一个(已脱敏的)数据集,带我们一步步计算一个虚拟客户从第一次购买到最终流失,能为公司带来多少利润。他还告诉我们:“数据分析师的价值,不是做出漂亮的图表,而是从数据中发现别人看不到的商业机会,并把它翻译成决策者能听懂的语言。”
这些教授,他们更像是你的行业导师和领路人。他们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会塑造你的商业思维和职业格局。他们会推荐你去参加各种行业峰会,会把自己的业界朋友介绍给你,甚至会在你的职业规划上给出非常中肯的建议。有这样一群亦师亦友的人指引方向,你会觉得前路清晰,充满底气。
Pre-so到飞起,赶Due到天明:港大的“速度与激情”
说了这么多好的,也得给你们打打“预防针”。港大的学习强度,绝对不是闹着玩的。用“速度与激情”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
这里的节奏快到什么程度?一个学期通常有四到五门课,而每门课至少有一个期中项目和一个期末项目,这还不算各种小作业和课堂展示。这意味着,在短短的四个月里,你可能要面对8-10个不同主题的大型项目,以及超过15次的正式pre-so。
我最疯狂的一周,是周一要交一份3000字的市场分析报告,周三有一个15分钟的品牌审计pre-so,周五还有一个小组的最终商业计划书要提交。那几天,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高速旋转的陀螺,每天的睡眠时间被压缩到不足五小时。智华馆24小时开放的学习空间,成了我的第二个家。你会看到,凌晨三点的港大,依旧灯火通明,到处都是埋头苦干的身影。
Pre-so的压力尤其大。港大的pre-so非常正式,你需要穿正装,严格控制时间,并且要准备好接受教授和同学们的“灵魂拷问”。教授们的问题往往一针见血,比如“你的这个市场规模预测,数据来源是什么?样本量足够支撑你的结论吗?”或者“你提出的这个创意很好,但预算是多少?预期的ROI(投资回报率)又是多少?”
这种高强度的训练,一开始确实会让人感到焦虑和崩溃。但当你挺过来之后,你会发现自己像被打通了任督二脉一样,脱胎换骨。你的时间管理能力、抗压能力、快速学习能力和公开演讲能力,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实现质的飞跃。
现在回想起来,正是那些赶due到天明的夜晚,和那些被问到哑口无言的pre-so瞬间,才真正把你从一个学生,锤炼成一个专业的准营销人。它让你明白,商业世界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在压力下不断寻找最优解的勇气和能力。
走出教室,香港就是你最大的营销实验室
在港大读Marketing,还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香港这座城市本身。
香港是全球商业和金融中心,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前沿阵地。这里汇聚了世界上几乎所有的顶级品牌,从奢侈品到快消品,从科技巨头到金融服务,为我们提供了无数鲜活的营销案例。你完全可以把整个城市当作你的“营销实验室”。
周末的时候,我不再只是去逛街吃饭。我会带着“营销人”的眼睛去观察。我会去海港城,分析不同奢侈品牌是如何通过橱窗设计和店铺体验来传递它们的品牌故事。我也会去旺角的街头,研究那些小吃店是如何利用社交媒体和口碑营销,在寸土寸金的地方生存下来。我甚至会坐在地铁里,分析不同品牌在地铁广告上的投放策略和文案特点。
港大商学院的职业发展中心(CDT)也会充分利用这一地理优势,为我们组织大量的企业参访和行业分享会。我参加过去Google香港办公室的参观,听他们的营销总监分享最新的数字广告趋势;也去过彭博(Bloomberg)的总部,了解他们是如何为金融客户做B2B营销的。这些活动让你有机会和行业大咖面对面交流,建立起最初的职业人脉。
而且,香港的创业氛围也日益浓厚,诞生了像Klook、Lalamove这样优秀的初创公司。学院也经常会邀请这些公司的创始人来做讲座,分享他们的从0到1的营销心得。这些一手的信息和经验,是你坐在任何地方的教室里都无法获得的。
好啦,不知不觉就跟你聊了这么多。在港大读Marketing的这一年,有挑战,有压力,但更多的是成长和惊喜。
如果你问我,这一切值得吗?我的答案是,绝对值得。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对商业世界充满好奇,不怕挑战,愿意把自己扔进一个高压锅里快速“煮熟”的人,那么港大的Marketing项目,可能就是你一直在寻找的那个地方。
别再犹豫了。与其看再多的攻略,不如现在就去打磨你的文书,思考你能为这个多元化的集体带来什么独特的价值。未来的某一天,或许我们就能在港大的校园里相遇,然后一起去智华馆,开启属于你的,那个疲惫又闪着光的夜晚。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