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破头也要读美本,到底图什么?

puppy

讲真,每年看申请季的各种“神仙打架”,你是不是也偷偷问过自己:花这么多力气挤进美本,到底图个啥?如果答案只是一个好排名或者一张烫金文凭,那可能真的不值。但美本的魅力,恰恰在于那些看不见的东西:你可以自由地探索各种专业,找到自己真正的热爱;课堂之外有无数的机会让你去折腾、去试错;你还能结识一群来自天南地北、背景各异却同样有趣的灵魂。这四年,收获的远不止是知识,更是一种脱胎换骨的成长。所以这趟“折腾”究竟值不值?这篇文章或许能给你一些过来人的实在答案。

在往下读之前,先问问自己这几个问题

你申请美本,最看重的是学校的排名,还是别的什么?

如果可以不考虑就业和父母的期望,你最想学的专业是什么?

你希望大学四年,是安安稳稳拿到一张文凭,还是尽情“折腾”一番,哪怕会失败?


挤破头也要读美本,到底图什么?

嘿,我是 lxs.net 的小编。

还记得去年申请季的某个凌晨三点吗?我窝在书桌前,盯着屏幕上闪烁的光标,Common App 的主文书题目“Describe a topic, idea, or concept you find so engaging that it makes you lose all track of time”显得格外讽刺。我唯一 lose track of time 的事情,就是写这该死的文书本身。

咖啡因在血管里横冲直撞,我妈悄悄推门进来,放下一碗银耳羹,轻声问了句:“孩子,你说咱们花这么多钱,你熬这么多夜,就为了去那么远的地方读个大学,到底值不值啊?”

当时我累得说不出话,只是含糊地点了点头。但这个问题,像一颗种子,在我心里埋下了。现在,我已经在美国的大学里度过了一段时间,我想,是时候好好回答我妈,也回答当时那个迷茫的自己了。

每年申请季,我们都会看到各种“神仙打架”的录取结果,GPA 4.0、SAT 1550+、手握各种国际大奖……好像不卷出一个新高度,就够不上常春藤的门槛。于是我们拼命刷分,疯狂包装履历,好像申请本身成了一场军备竞赛。但挤进去之后呢?如果答案仅仅是一张印着学校名字的烫金文凭,那这场“战役”的性价比,可能真的不高。

但我想告诉你,美本真正的魅力,藏在那些排名和录取率背后,那些看不见、摸不着,却能让你脱胎换骨的东西里。

“走错路”的自由:在这里,没人逼你从一而终

在国内,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选对路”。高考填志愿,可能就是未来几十年职业生涯的起点,选了计算机就很难转金融,学了土木就似乎告别了文学。专业选择,更像是一场赌注,而且不能反悔。

但美本给了你最大的奢侈品之一,就是“试错的权利”。

刚来的时候,我也是个目标明确的“准CS专业学生”。原因很简单:热门、好就业、爸妈放心。我的选课表上清一色是编程、算法、数据结构。直到大一的必修通识课(Core Curriculum),学校强制我选一门艺术史。我当时心里一万个不乐意,觉得纯属浪费时间。

那门课的教授是个顶着白发、眼睛里闪着光的老头,他讲到文艺复兴时期的透视法,如何改变了人们观看世界的方式;讲到荷兰画派的静物画,背后反映的17世纪全球贸易和中产阶级的崛起。我第一次发现,原来几百年前的几幅画,能解读出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和哲学密码。那种智识上的震撼,比解出一道复杂的算法题要强烈得多。

学期末,我“不务正业”地跑去修了更多的人文课程,从哲学到社会学,再到城市研究。我发现自己对“人”和“社会”的兴趣远远超过了代码。大二那年,我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跌破眼镜的决定:我把主修改成了“城市研究”,辅修“数据科学”。我想用数据分析的方法,去研究城市规划、社区发展这些充满烟火气的问题。

这个决定,在国内的亲戚朋友看来,简直是“自毁前程”。但我知道,我找到了真正让我废寝忘食的东西。而这种转变,在美本校园里再正常不过了。

不信你看数据。根据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的报告,大约有30%的本科生至少会更换一次专业,其中有十分之一的学生会换两次以上。学校不仅不阻止,甚至非常鼓励。像布朗大学(Brown University)著名的“开放课程”(Open Curriculum),学生完全不用上任何必修课,可以百分之百自由地设计自己的课程表。纽约大学(NYU)的 Gallatin School of Individualized Study 更是支持学生自己“创造”一个专业。这种制度设计的核心理念就是:我们相信你在18岁时,还不知道自己真正热爱什么,所以大学前两年,就是给你一个安全的环境去探索、去“浪费”时间。

这种自由,不是让你放任自流,而是让你有机会在尝试中,构建一个真正属于你自己的知识体系,找到那个能让你心甘情愿投入一生的事业。这比一份看似“正确”却毫无热情的职业规划,要珍贵得多。

课堂只是起点:这里有无数让你“瞎折腾”的舞台

如果说学术自由是美本的A面,那课堂之外的无限可能就是它的B面,而且往往更精彩。

我认识的一个学姐,叫Cathy,一个看起来文静的化学系女生。但她在这里的四年,简直是一部“折腾”史。大一,她加入了学校的机器人社团,跟着一群工程系的男生焊电路板、写代码,最后他们团队的格斗机器人在全美大学生比赛中拿了奖。

大二,她对可持续农业产生了兴趣,申请了学校的“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 UROP)。这种项目在很多大学都有,比如MIT的UROP就极其有名,它给本科生提供经费和机会,让他们直接进入教授的实验室参与前沿研究。Cathy跟着一位植物学教授,在学校的温室里研究新型有机肥料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她说,每天看着培养皿里的菌落变化,比在课堂上听理论有意思一百倍。

大三,她和两个商学院的朋友,发现校园里学生对健康轻食的需求很大,但外卖又贵又慢。他们仨合计了一下,申请了学校给学生创业提供的种子基金,在宿舍里搞起了一个“能量碗”(Energy Bowl)的订购服务。从设计菜单、采购食材到开发小程序、配送,全都是自己动手。虽然最后这个项目因为学业压力没能做大,但她说,那半年里学到的项目管理、市场营销和团队协作的经验,是任何一门商科课程都给不了的。

你看,Cathy的经历,没有一件是写在她的“化学专业培养方案”里的。但这些“不务正业”的折腾,恰恰塑造了她。她学会了如何与不同背景的人协作,如何把一个想法从0到1地落地,如何在失败后快速复盘。这些能力,远比她多记一个化学方程式要重要。

这样的机会俯拾即是。一所像UCLA这样的公立大学,有超过1000个注册学生社团,从传统的辩论队、模拟联合国,到奇葩的“松鼠投喂俱乐部”、“魁地奇球队”,总有一个地方能安放你无处安放的兴趣。像斯坦福的StartX、伯克利的SkyDeck这样的校园孵化器,更是诞生了无数像DoorDash这样的明星公司。你有点子,学校给你资源、给你导师,甚至给你第一笔投资,鼓励你去闯、去试错。

这四年,你完全可以活出不止一种人生。你可以是实验室里严谨的科研助理,也可以是舞台上挥洒自如的戏剧演员;可以是创业项目里运筹帷幄的CEO,也可以是去阿巴拉契亚山区做志愿者的支教老师。美本提供给你的,是一个巨大的、安全的、资源丰富的游乐场,让你在毕业进入真实世界之前,尽情地探索“我是谁”以及“我能成为谁”。

有趣的灵魂相遇:你最大的收获,是“人”

说了这么多,其实美本最最值回票价的,还是你在这里遇到的人。

这绝不是一句鸡汤。一个人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处的环境和身边的人。美本最大的价值,就是把你扔进一个极度多元化的“人类样本库”里。

我的室友,一个来自尼日利亚的男孩,他的梦想是回到家乡建立一个低成本的医疗诊断系统。我们宿舍的深夜卧谈会,话题可以从非洲的部落文化,聊到美国的种族问题,再到中国的移动支付为什么这么牛。这些对话,让我开始理解世界上不同角落的人们,他们的挣扎、他们的骄傲,以及他们看待世界的独特视角。这种冲击,比看一百部纪录片都要来得真切。

根据美国国际教育协会(IIE)的《2023年门户开放报告》(Open Doors Report),2022-2023学年,有超过100万国际学生在美国学习。在像哥伦比亚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这样的顶尖私校,本科生里国际学生的比例能超过20%。这意味着,你的同学可能来自全球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国家。

你会在课堂上,和一个来自德州农场、观点保守的白人小哥,激烈辩论控枪法案;你也会和一个来自硅谷、父母都是科技新贵的印度裔女孩,一起合作完成一个商业案例分析。你们的背景、经历、价值观可能天差地别,但正是这种差异和碰撞,才让你不断地反思自己的偏见,拓宽自己的认知边界。

我记得有一次上社会学课,教授让大家讨论“成功”的定义。一个华尔街精英家庭出身的同学,理所当然地认为成功就是财务自由和行业影响力。而一个靠全额奖学金才来到这里的、来自肯塔基州矿工家庭的女孩站起来说,对她而言,成功就是成为家族里第一个大学毕业生,并且未来能在家乡开一个免费的法律援助诊所。那一刻,整个教室都安静了。我突然意识到,我过去对“成功”的理解是多么的狭隘。

除了同学,这里的教授也绝不仅仅是“教书匠”。他们很多都是各自领域的执牛耳者,是诺贝尔奖得主,是前政府高官,是畅销书作家。他们带来的不只是知识,更是最前沿的视野和宝贵的人脉。你完全可以在Office Hour(教授答疑时间)和一位经济学大牛聊一个小时关于全球供应链的想法,或者帮你修改简历,甚至为你推荐实习。他们把你当作成年人、当成未来的同行来平等地交流和引导。

这群有趣、多元、优秀的灵魂,共同构成了一个强大的磁场。身处其中,你会被推着、拉着,不断地去学习、去思考、去成为一个更好、也更完整的自己。这种收获,是任何排名都无法量化的。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挤破头读美本,到底图什么?

图的不是那张文凭的光环,而是四年时间里,你有机会去回答关于自己的三个终极问题:我到底喜欢什么(学术探索的自由)?我到底能做什么(课外实践的可能)?我想和谁同行(多元社群的碰撞)?

这趟旅程,肯定不轻松。你要面对语言的障碍、文化的冲击、学业的压力,还有深夜里无尽的孤独。但它就像一次高强度的思想“健身”,过程痛苦,但结果是让你拥有更强健的“心智肌肉”。

如果你现在还在为申请焦头烂额,或者为高昂的学费犹豫不决,别只盯着US News的排名看了。多去学校官网看看他们的课程设置,去YouTube上搜搜在校生的Vlog,去了解一下他们有什么独特的项目、社团和文化。问问自己,那样的环境,是不是你想待四年,并且愿意为之奋斗的地方。

美本给你的,从来不是一个确定的答案,而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过程。它最大的价值,就是让你在最美好的年华,有底气、有资源、有伙伴,去尽情地“折腾”一番,最终找到那个独一无二的、闪闪发光的自己。这笔投资,我觉得值。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