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帕库兰加(Pakuranga)新生生存小锦囊 |
|---|
| 住宿选择:刚来可以先住寄宿家庭(Homestay),一般每周320-380纽币包餐,过渡几个月熟悉环境后,再考虑和朋友合租(Flatting),单间每周约220-280纽币,不包水电网。 |
| 交通必备:办一张AT HOP交通卡,坐公交、火车、轮渡都能用,学生身份有折扣。从帕库兰加到市中心,公交车程约40-60分钟。 |
| “中国胃”补给站:Pakuranga Plaza附近和Highland Park都有大型华人超市,比如太平、大华(T-Mark),老干妈、螺蛳粉、火锅底料应有尽有。 |
| 周末去哪儿:东边海滩(Eastern Beach)是野餐和看日落的好地方;Pakuranga Rotary Walkway适合散步骑行;周六晚上的夜市是美食天堂,人均20-30纽币吃到撑。 |
| 银行开户:带上护照、学生签证和学校的录取通知书(或地址证明),主流银行如ANZ, ASB, BNZ, Westpac都可以为留学生开户。 |
还记得我刚到奥克兰的那个下午,天蓝得像一块刚洗过的画布,阳光有点晃眼。我拖着两个巨大的行李箱,站在帕库兰加一户陌生人家的门口,心里默念着刚刚背熟的英文自我介绍。开门的是一位笑起来眼角有皱纹的Kiwi老奶奶,她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拥抱,说:“Welcome home, dear.” 那一瞬间,我的眼泪差点掉下来。“Home”,家,一个多么温暖又遥远的词。我当时想,从今天起,我就要在这个叫帕쿠兰加的地方,亲手搭建起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这篇文章,就是我把这份“搭建图纸”分享给你。它不只是告诉你哪里有好吃的,哪里有好玩的,更多的是想跟你聊聊,我们怎么才能在异国他乡,找到那份心安理得的归属感。留学不只是上课和赶due,更是生活本身。
租房还是寄宿?这是个大问题
安家的第一步,就是找到一个遮风挡雨的“窝”。对留学生来说,选择无非就两个:寄宿家庭(Homestay)和自己租房(Flatting)。这俩选项,简直就像甜豆花和咸豆花,各有各的好,也各有各的“坑”。
我最初的选择就是Homestay。当时的想法很简单,人生地不熟,有个当地家庭照应着,还能练口语,多好。我的寄宿家庭是一对退休的老夫妇,他们真的把我当孙女一样照顾。每天早上桌上都有烤好的吐司和麦片,晚上回家总有热腾腾的饭菜。房东爷爷是个橄榄球迷,硬是拉着我看了好几场All Blacks的比赛,虽然规则我至今没完全搞懂,但那种全家一起对着电视大喊大叫的氛围,让我第一次感觉自己不是个外人。
寄宿家庭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省心。根据新西兰教育推广局最新的数据,奥克兰地区寄宿家庭的费用大约在每周320到380纽币之间,这个价格通常包含了水电网和一日两餐或三餐。你不用操心交电费、买菜做饭这些琐事,可以把全部精力放在学习和适应新环境上。对于刚满18岁,第一次独立生活的同学来说,这绝对是最佳的“软着陆”方式。
但住了半年后,我还是搬了出来。为什么?因为自由。寄宿家庭有不成文的规矩,比如不能太晚回家,朋友来访要提前打招呼,洗澡不能超过15分钟……这些都是为了整个家庭的和睦,完全可以理解。但我开始渴望能和朋友在周末煮一顿麻辣火锅,或者心血来潮熬夜看剧也不用担心影响别人。那种“我的地盘我做主”的独立感,诱惑着我走向了租房这条路。
在帕库兰加租一个单间,价格就灵活多了。我在Trade Me(新西兰最大的综合交易网站)上刷了很久,发现这边的单间价格普遍在每周220到280纽币。不过要注意,这个价格通常不包含每周大约20-30纽币的水电网费(Expenses)。找房子是个技术活,除了Trade Me,Facebook上的“Flatmates Wanted - Auckland”小组也是个宝藏地方,上面有很多华人房东和学生发布的招租信息,沟通起来更方便。
我现在的合租生活,可以说是“痛并快乐着”。快乐的是,我拥有了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小空间,可以把它布置成我喜欢的样子。周末约上三五好友来家里包饺子、玩桌游,那种热闹和烟火气,是Homestay给不了的。但“痛”也随之而来,你要学会处理和室友的关系,轮流打扫卫生,分摊各种账单,甚至有时候还要自己动手修个水龙头。我的朋友小林就遇到过极品室友,半夜开派对,公共区域的垃圾堆成山,最后闹得不欢而散。所以,找房子不仅是看房间,更重要的是看未来要一起生活的人。
我的建议是,如果你是第一次来新西兰,不妨先选择3到6个月的寄宿家庭。利用这段时间,熟悉周边的环境,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同时慢慢物色合适的房源和室友。等你有了一定的独立生活能力和人脉后,再搬出来享受自由的合租生活,这样过渡会平稳很多。
你的“中国胃”,帕库兰加承包了
解决了住的问题,接下来就是天大的事——吃。相信我,不管你出国前多么信誓旦旦地说要天天吃沙拉、拥抱西餐,不出一个月,你的“中国胃”绝对会开始强烈抗议。那种对一口热汤、一盘炒菜的思念,足以击垮任何一个深夜赶due的留学生。
好消息是,你选择了帕库兰加,这里简直是东区华人的“美食根据地”。忘掉那些主流超市里只有寥寥几种的亚洲调料吧,直奔华人超市,你会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离Pakuranga Plaza不远的太平超市,还有Highland Park的T-Mark(大华超市),就是我的“快乐老家”。第一次走进T-Mark的时候,我真的激动得快哭了。货架上整整齐齐地码着海天酱油、镇江香醋、王致和的腐乳、海底捞的火锅底料,还有各种牌子的螺蛳粉和方便面。冰柜里有湾仔码头的饺子、思念的汤圆,新鲜蔬菜区能买到国内常见的空心菜、韭菜和莲藕。那一刻,我感觉自己不是在南半球的新西兰,而是在国内某个城市的菜市场里,那种熟悉感带来的慰藉,是任何美食都无法替代的。
除了买菜自己做,帕库兰加和周边的Howick、Botany也藏着数不清的中餐厅,从广式早茶到川味火锅,从北方水饺到港式烧腊,总有一款能治愈你的乡愁。不过,我要特别推荐一个地方——周六晚上的Pakuranga夜市。它就在The Warehouse下面的停车场里,每周六下午5点半开始,一直到深夜。这里简直是亚洲美食的大熔炉,几十个摊位,烟火缭绕,人声鼎沸。
你可以花5纽币买一大串滋滋冒油的烤羊肉串,再花10纽币来一份热气腾腾的蚵仔煎,或者捧着一杯现做的珍珠奶茶,边走边逛。这里有章鱼小丸子、旋转土豆塔、印尼烤串、港式点心……我每次去,都会陷入选择困难症。夜市的魅力不仅在于食物,更在于那种热闹的、接地气的氛围。挤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听着周围熟悉的普通话、广东话,你会暂时忘记自己身在异乡,仿佛回到了国内某个热闹的街头。
“腿”勤快点,解锁帕库兰加的隐藏地图
别让你的留学生活只剩下学校和宿舍两点一线。帕库兰加的美,需要你用脚步去丈量。这里没有市中心的喧嚣,却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悠闲的生活节奏。
办一张AT HOP交通卡是你的第一要务。作为学生,你可以申请学生优惠(tertiary concession),坐公交、轮渡能便宜不少。从帕库兰加到奥克兰市中心,有好几路公交车直达,不堵车的情况下大约40分钟。虽然听起来有点远,但当你习惯了在公交车上看看风景、听听播客,这段路程也会变成一种享受。
周末不想进城?那就在家门口撒欢儿吧!我最爱去的地方是Pakuranga Rotary Walkway,这是一条沿着Tamaki River修建的步道,全长大概9公里。天气好的时候,我会约上朋友,从Pakuranga Plaza附近出发,沿着河岸慢慢走。一路上,你会看到有人在遛狗,有人在骑行,还有家庭在草地上野餐。河水平静,水鸟飞翔,走累了就在长椅上坐一会儿,吹吹风,什么烦恼都忘了。
如果你想看海,从帕库兰加开车十几分钟,就能到Eastern Beach。这里的沙滩平坦细腻,非常适合游泳和玩水。我最喜欢在傍晚时分来这里,买上一份Fish and Chips(炸鱼薯条),坐在沙滩上,看着夕阳把天空染成橘红色,远处的朗伊托托岛(Rangitoto Island)像一幅剪影。那一刻的宁静和美好,是奥克兰送给每个留学生最好的礼物。
再往东走一点,是Half Moon Bay Marina(半月湾码头)。这里不仅停满了漂亮的帆船和游艇,还是一个交通枢纽。你可以从这里搭乘轮渡,花大约40分钟就能到达风景如画的Waiheke Island(激流岛),去酒庄品酒,或者去奥克兰市中心的码头,换个角度欣赏这座“千帆之都”。
不做“局外人”,Kiwi生活初体验
找到住处,填饱肚子,熟悉了环境,接下来就是更高阶的挑战:融入。这可能是留学中最难,也最重要的一课。我们不远万里来到这里,不只是为了拿一张文凭,更是为了体验一种不同的文化,看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语言是第一道坎,但别怕。新西兰人(我们称他们为Kiwi)非常友好和包容。他们说话会有些独特的口音和俚语,听多了你就会习惯。比如他们常说“Sweet as!”,意思就是“太棒了!”;“Cheers”不仅是干杯,更常用来表示“谢谢”;“No worries”则是“没问题,别客气”的万能回答。试着在和店员、同学的交流中用上这些词,你会发现他们脸上的笑容都不一样了。
Kiwi的社交文化非常轻松随意。周末最常见的社交活动就是BBQ(烧烤)。如果你的同学或邻居邀请你去他家BBQ,千万别拒绝,这是了解他们生活最好的机会。记得带上一瓶饮料或者一包零食作为小礼物。在BBQ派对上,大家一手拿着啤酒,一手拿着烤肠,聊的话题无非是天气、橄榄球和最近去哪儿度假了。你不需要讲什么深刻的大道理,只需要放松地参与进去,问问问题,分享一下你的见闻,就能很自然地交到朋友。
除了被动地等待邀请,你更要主动出击。学校里有各种各样的社团,从徒步(Tramping Club)到辩论社,总有一个适合你。我当时就加入了一个徒步社,每个月跟着社团去奥克兰周边的步道徒步。在山林里,大家互相帮助,分享食物,国籍和语言的障碍变得微不足道。我还通过Volunteering Auckland网站,报名参加了海滩清洁的志愿者活动。在捡拾垃圾的过程中,我认识了很多热爱环保的本地人,那种为了同一个目标努力的感觉,让我对这片土地产生了更深的认同感。
从拖着行李箱的忐忑不安,到如今可以熟练地跟邻居聊起花园里的花花草草;从对着地图找华人超市,到如今闭着眼睛都能知道哪条小路可以抄近道去海边。帕库兰加的每一条街道,都见证了我从一个“闯入者”到一个“居住者”的转变。
“家”到底是什么?它可能不是一栋房子,一张床,而是在你感到疲惫时,有一个可以回去的地方;是在你取得小小的成就时,有一群可以分享喜悦的人。这个“家”,需要你自己动手,一点一点地去建造。
所以,别怕,大胆地去尝试,去犯错,去交朋友。去跟你的Homestay妈妈学做一道Kiwi甜点,去海边看一次完整的日落,去夜市把每一种小吃都尝遍。总有一天,当你跟新来的学弟学妹介绍帕库兰加的时候,你会发现,这里早已不是异乡,而是你在南半球,亲手安下的另一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