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留学,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puppy

你是不是也常常觉得很累,被各种比较和期待压得喘不过气?在国内疯狂内卷的我,也曾是重度精神内耗患者。但来到新西兰,一切都变了。这里没有那么多“你应该”,更多的是“你喜欢”。我开始在周末去海边发呆、徒步,发现原来生活不止有KPI和绩点。在这里,我最大的收获不是一纸文凭,而是学会了和自己和解,欣赏沿途的风景而不是只盯着终点。这篇文章想跟你聊聊,我是如何在这片纯净的土地上,一步步放下焦虑,找回松弛感和真正热爱生活的能力的。

写给正在或准备来新西兰的你
这篇文章不是一份留学指南,更像是一次长长的聊天。如果你也曾在深夜里因为绩点、实习、未来而焦虑,如果你也觉得“内卷”这个词像紧箍咒一样勒得你喘不过气,那么,希望我的故事能给你带来一丝慰藉和启发。生活不止一个标准答案,尤其是在新西兰这片土地上。

新西兰留学,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嘿,朋友,你还好吗?

我猜,点开这篇文章的你,可能也和我曾经一样,是个重度的“精神内耗”患者。还记得出国前,我生活的主旋律就是“卷”。凌晨三点的图书馆灯火通明,微信群里永远有刷不完的@全体成员,好像只要一停下来,就会被整个世界抛弃。那时候,我最常问自己的问题是:“我够努力了吗?我比别人更优秀吗?”

直到我拖着两个巨大的行李箱,降落在奥克兰国际机场。我以为我只是换了个地方继续“卷”,没想到,这场留学之旅,却意外地成了一场自我疗愈的旅程。

刚来的第一个月,我经历了巨大的文化冲击。有一次,小组作业的due date快到了,我像在国内一样,周末拉着组员泡图书馆。可我的Kiwi(新西兰人)同学到了周五下午,一脸轻松地对我说:“艾,周末愉快!我要去海边冲浪了,我们周一再聊。” 我当时整个人都愣住了,心里想着:“作业还没做完,你怎么能去玩?” 那一刻,我看着他眼里对周末的期待和那种理所当然的松弛感,再看看自己紧锁的眉头和焦虑的内心,第一次开始怀疑:我是不是活得太用力了?

这个小小的瞬间,像一颗石子投进了我紧绷的心湖。后来我才慢慢发现,在新西兰,这种“生活大于工作”的态度,才是主流。也正是这种环境,一步步把我从精神内耗的泥潭里,拉了出来。

一、从“万物皆可卷”到“下午五点之后是自己的”

在国内,我们习惯了24小时待命的生活。外卖可以随时点,客服可以半夜找,工作群里的消息更是从不停歇。这种高效便利的背后,是我们每个人被无限挤压的个人时间。

来到新西兰,我发现这里简直是“低效”得可爱。商店下午五点就关门,周末更是开门晚、关门早。想在晚上七点后找个地方买东西,除了超市和个别餐厅,几乎不可能。刚开始我特别不适应,觉得这里的人怎么这么“懒”。

后来,我找了一份兼职,在一家本地公司做助理。我的直属上司,一个叫Sarah的本地大姐,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每天下午4点50分,她就开始收拾东西,哼着小曲,5点准时打卡下班,一分钟都不多待。有一次我因为一个报告没做完,主动提出要加班,她反而用一种很惊讶的眼神看着我,说:“亲爱的,工作是做不完的,但生活是自己的。回家陪陪家人,或者去海边走走,明天你会有更好的精力。”

我当时半信半疑,但还是听从了她的建议。当我走出办公室,看到夕阳把天空染成橘红色,看到街上的人们悠闲地遛狗、跑步,我才意识到,原来下班后的生活可以这么具体,这么真实。

这种对工作和生活界限的尊重,是有数据支撑的。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更美好生活指数”(Better Life Index)报告,新西兰在工作与生活平衡方面一直名列前茅。报告显示,新西兰只有大约11%的员工工作时间非常长,远低于OECD成员国13%的平均水平。这里的劳动法严格规定了工作时长和休息权利,大部分公司都严格遵守“8小时工作制”。

我身边的一个学会计的朋友,毕业后进入了奥克兰的一家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在国内,这基本就等于“告别生活”的代名词。但她告诉我,即使是在忙季,公司也会强制大家休息,鼓励员工用年假去旅行。她的老板最常说的一句话是:“A tired mind is not a productive mind.”(疲惫的大脑没有效率)。

渐渐地,我也被这种文化同化了。我学会了在下班后关掉工作邮件的提醒,学会了把周末完整地留给自己。我不再因为“没有时时刻刻在努力”而感到愧疚。我发现,当我真正拥有了休息的时间,我的学习和工作效率反而更高了。那种紧绷的、生怕落后于人的弦,终于松了下来。

二、当“诗和远方”成为周末日常

在国内时,“诗和远方”对我来说是个奢侈品,是朋友圈里被精心P过的照片,是需要攒很久的年假和勇气才能实现的目标。但在新西兰,这片被称为“长白云之乡”(Aotearoa)的土地,诗和远方就是每个周末的日常。

新西兰的国土面积虽然不大,但拥有极其丰富的自然景观。最重要的是,这些世界级的美景,对所有人都是开放的,而且大部分都是免费的。根据新西兰环保部(Department of Conservation, DOC)的数据,全国有超过1/3的土地是公共保护区,包括13个国家公园,以及数千个步道和露营地。

我的“治愈”之旅,就是从一条条步道开始的。一开始,我只是被同学拉着去家附近的一个小步道走走。那是一个叫Waitakere Ranges的地区公园,离奥克兰市区只有不到一小时车程。当我第一次走进那片巨大的原生森林,闻到潮湿泥土和植物混合的清新气味,听到各种不知道名字的鸟叫声,那一刻,我感觉自己所有的焦虑都被隔绝在了森林之外。手机没有信号,我只能专注于脚下的路,专注于自己的呼吸。

从那以后,我彻底爱上了徒步(Tramping)。每个周末,我不再宅在宿舍里刷剧、焦虑绩点,而是和朋友们一起,探索周边的步道。我们去过Piha看黑沙滩的巨浪,去过Coromandel挖过免费的温泉,也挑战过Rotorua的红木森林。我发现,当我把身体投入到大自然中,汗水流下的时候,很多想不通的事情,好像也随着汗水蒸发了。

科学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在自然环境中行走90分钟的人,与在城市环境中行走的人相比,大脑中与“反刍式思维”(rumination,即反复思考负面情绪)相关的区域活跃度显著降低。这不就是我们说的“精神内耗”吗?大自然,就是最好的心理医生。

在这里,我最大的感触是,享受自然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种需要刻意追求的“中产阶级生活方式”。在海边,你会看到各种各样的人,有开着豪车的,也有开着破旧小货车的;有穿着专业冲浪服的年轻人,也有一家老小带着简单的三明治来野餐的。大家平等地享受着阳光、沙滩和海浪,没有人会去评判你的装备是否专业,你的生活是否“高级”。

这种纯粹的快乐,让我从无休止的比较中解脱出来。我开始明白,生活的品质,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而在于你感受到了多少。一个美好的下午,可能只需要一块毛巾,一片沙滩,和一本喜欢的书。

三、撕掉标签:原来“成功”不止一种定义

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就是在各种标签和比较中长大的。“别人家的孩子”、“学霸”、“名校生”、“大厂offer”……我们努力地给自己贴上一个个闪亮的标签,仿佛这样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

来到新西兰,我发现这里的评价体系要多元和包容得多。社会对于“成功”的定义,远不止“赚大钱”和“当大官”。

我的一个同班同学,是个编程天才,拿过好几个大奖。按照国内的剧本,他毕业后应该会去谷歌、微软这样的科技巨头。但他毕业后,却选择在惠灵顿开了一家小小的咖啡馆。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喜欢写代码,但那只是我的爱好之一。我更热爱每天和不同的人聊天,做一杯让他们感到幸福的咖啡。” 我看到他谈论咖啡豆时眼里闪烁的光芒,那种发自内心的热爱和满足,是我在很多“成功人士”脸上看不到的。

在这里,蓝领和白领之间没有那么明显的鄙视链。一个水管工的收入可能比一个办公室白领还要高。新西兰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像电工、水管工、建筑工这类技工(Trade workers)的平均时薪非常可观,而且社会需求量大,他们也因此备受尊重。人们更看重的是你的专业技能,以及你是否为这个社会创造了价值,而不是你穿什么牌子的西装,在哪个CBD的写字楼里上班。

这种价值观的转变,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我不再执着于要找一份“听起来很厉害”的工作,而是开始问自己:“我真正喜欢做什么?什么样的工作能让我感到快乐?” 我开始尝试各种各样的事情,去农场换宿,在社区做志愿者,学习冲浪……我发现,我的世界变大了,人生的可能性也变多了。

我明白了,人生不是一场只有一个终点的赛跑。它更像一个自助餐,你可以自由选择你喜欢的菜肴,不必在乎别人盘子里装的是什么。当我撕掉了那些外界贴给我的,以及我自己贴给自己的标签后,我才第一次感觉到了真正的自由。

四、“She'll be right”:学着对自己说“没关系”

如果说要用一句话来形容新西兰人的精神状态,那一定是“She'll be right”。

这句话直译过来是“她会好的”,但实际意思是“没问题”、“别担心”、“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这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乐观和随遇而安。车子在路上抛锚了?“She'll be right.” 错过了一班公交?“She'll be right.”

一开始,我觉得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佛系”。我们从小被教育要“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但在这里待久了,我才慢慢体会到这句话背后的智慧。

它教会我最重要的东西,是“容错率”。我们之所以会精神内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对自己太苛刻,不允许自己犯错,害怕任何一点不完美。一次考试没考好,就觉得自己是失败者;一次面试被拒,就怀疑自己的全部能力。

而“She'll be right”的态度,是接受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和不完美。它告诉你,犯错是正常的,遇到挫折也是正常的,天塌不下来。这种心态,极大地缓解了我的完美主义焦虑。

有一次,我负责组织一个学生活动,因为经验不足,在场地预订上出了个小差错。我当时急得快哭了,觉得一切都完了,肯定会把活动搞砸。我的Kiwi搭档拍拍我的肩膀,笑着说:“Hey, relax. She'll be right. Let's figure it out.” 然后我们一起想办法,联系了备用场地,虽然过程有点波折,但活动最后还是顺利举行了。

那件事之后,我开始学着对自己说“没关系”。Presentation有一个小卡壳,没关系;论文有一个小瑕疵,没关系;今天状态不好不想学习,也没关系。当我不再用放大镜去看自己的每一个错误时,我发现我反而变得更勇敢,更愿意去尝试和承担责任了。

当然,这不意味着躺平或摆烂。新西兰人工作起来同样认真专业。但他们懂得区分什么是可以控制的,什么是无法控制的。尽人事,然后听天命。这种松弛感,是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

写在最后:给正在内耗的你

我知道,这篇文章可能无法立刻解决你的所有烦恼。走出精神内耗,是一个漫长而反复的过程。

但如果你此刻正感到疲惫和迷茫,我想给你几个发自内心的、不一定成熟的小建议:

下次觉得喘不过气的时候,试着合上书本,关掉电脑,去外面走走。不用去什么著名的景点,就去最近的公园或海边,找个长椅坐下来,什么也别想,就只是看着天空,感受风吹过脸颊。

试着去做一件和你的专业、你的未来规划“毫无关系”的事情。去学个乐器,报个陶艺班,或者加入学校的徒步俱乐部。你会发现,那些“无用”的时光,往往最能滋养你的心灵。

多和本地人聊聊天,不要只停留在课堂上的学术交流。问问他们周末都做什么,听听他们对生活的看法。你会发现,世界真的很大,人生的活法也真的不止一种。

最重要的一点是,请允许自己“不努力”,允许自己“浪费时间”,允许自己做一个不完美但快乐的普通人。你的价值,不取决于你的绩点,不取决于你的offer,只取决于你是否成为了自己想成为的样子。

新西兰治愈我的,不是它的风景,也不是它的教育,而是它教会我:人生这场旅行,不必总是冲向终点,沿途的风景,同样值得驻足。你的GPA可能会被遗忘,但你在海边看过的每一次日落,都会永远刻在你的记忆里。

祝你,早日找到属于自己的松弛感。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