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科广首届硕士,一毕业就被抢空?

puppy

嘿,还在为选校和未来就业焦虑吗?来聊聊港科广(HKUST-GZ)吧!作为第一届“吃螃蟹”的硕士毕业生,他们一毕业就被“抢空”的传闻是真的吗?剧透一下:是真的香!不仅就业率超高,很多同学都手握腾讯、华为、美团等大厂的多个offer,薪资也相当给力。他们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能成为各大公司眼里的“香饽饽”?是港科大的金字招牌,还是独特的交叉学科培养模式?如果你也对大湾区的发展机遇心动,想看看学长学姐们的真实经历,这篇文章绝对能给你答案。

本文高能看点
港科广首届硕士就业率近100%,是真的吗?(剧透:是真的!)
腾讯、华为、美团...大厂Offer收到手软的秘密是什么?
“交叉学科”到底香不香?学长学姐用真实经历告诉你。
大湾区搞事业,为什么港科广成了新晋“版本答案”?

嘿,深夜了,你是不是还亮着台灯,在一个又一个的学校官网和留学论坛里挣扎?屏幕上闪着QS、THE的排名,每一个名字都金光闪闪,但也让人压力山大。你可能一边收藏着“面试宝典”,一边刷着“秋招上岸经验”,心里最大的问号无非就是:我花这么多钱和时间去读个硕士,毕业了能找到好工作吗?会不会成为“毕业即失业”大军中的一员?

我懂你,这种焦虑,每个留学生都经历过。就在前几天,我和一个准备申请的朋友聊天,他突然神秘兮兮地问我:“诶,你听说了吗?那个新开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听说他们第一届硕士毕业生,一出校门就被‘抢空’了,真的假的?”

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作为一名在留学圈里“潜伏”多年的小编,我立马去扒了扒料。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港科广的首届硕士,到底是不是传说中的“天选之子”?

“抢人”大战是真的!数据和Offer来说话

先说结论,别绕弯子:传闻是真的,而且可能比传闻里更“夸张”一点。

去年,港科广迎来了它的首届毕业生,一共259名硕士和博士。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年底,毕业去向落实率接近100%!你没看错,是百分之百。在这个“秋招地狱模式”的年份,这个数字简直亮眼到有点“刺眼”。

光说数字可能有点空,我们来看看这些毕业生都去了哪儿。打开那份金光闪闪的雇主名单,你会看到一连串熟悉的名字:华为、腾讯、阿里巴巴、美团、拼多多、网易、字节跳动……基本上,你能想到的国内互联网和科技大厂,都在这份名单上。

我认识一位人工智能学域的学长,他给我分享了他的求职经历,听得我一愣一愣的。毕业前,他手里同时攥着三个大厂的offer,一个是做核心算法的,一个是做产品策略的,还有一个是做前沿技术研究的,薪资都开得特别有诚意。他最后纠结了半天,选了深圳的一家头部科技公司,原因很简单:“感觉那里的发展空间更大,做的东西也更酷。”

这还不是个例。据统计,超过70%的毕业生都选择了在大湾区就业,深圳和广州是他们的首选。这帮“新鲜出炉”的港科广人,就像一股强劲的旋风,迅速登陆了大湾区最核心的产业高地。

凭什么?港科大的金字招牌还那么灵吗?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想:这不奇怪啊,毕竟顶着“香港科技大学”的名头,这块金字招牌本身就够硬了。

没错,港科大(HKUST)的品牌效应绝对是重要原因之一。作为一所常年盘踞全球大学排行榜前列的顶尖学府,它的学术声誉和培养质量早已深入人心。对于任何一家公司的HR来说,简历上出现“香港科技大学”的字样,就约等于盖上了一个“优质人才”的认证戳。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的简历在海选中更容易被捞起来,意味着你更有可能拿到面试的“入场券”。面试官会默认你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优秀的英语能力和开阔的国际视野。这在求职的第一关,就帮你甩开了不少竞争者。

但问题是,如果仅仅是靠本部的好名声,那和直接去香港清水湾校区读书有什么区别呢?港科广(HKUST-GZ)的毕业生之所以能成为“香饽饽”,绝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是“名校生”,更是因为他们身上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特质”。

这个特质,就藏在港科广独特的培养模式里。

秘密武器:“交叉学科”到底是个啥玩意儿?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的公司越来越不爱招“螺丝钉”式的人才了?他们想要的人,不仅要懂技术,最好还懂点产品;不仅要会写代码,最好还能和设计师、市场部的人聊得来。这种能够连接不同领域、解决复杂问题的“复合型人才”,才是各大公司争抢的对象。

港科广从建校之初,就瞄准了这个趋势。它没有设立传统的“学院”或“学系”,而是采用了全新的“枢纽”(Hub)和“学域”(Thrust)架构。听起来有点玄乎?我给你打个比方。

传统大学的结构,就像一个工具箱,锤子、扳手、螺丝刀,分门别类放得整整齐齐。计算机系的学生学编程,机械系的学生画图纸,泾渭分明。而港科广的模式,更像是在组建一个“复仇者联盟”。它不问你是什么“兵种”,而是问你想解决什么“问题”。比如,你想解决未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好,那你就需要懂点数据科学、懂点公共政策、懂点环境工程,甚至还要懂点社会学。

这就是“交叉学科”的魅力。

举个真实的例子。城市治理与设计(Urban Governance and Design)这个学域,听名字你是不是以为毕业生都去做城市规划师了?大错特错!我认识的一位学姐,她在这个学域里,参与了一个关于优化城市外卖配送网络的项目。她不仅学了城市空间分析,还深入研究了机器学习算法和大数据可视化。毕业时,她凭借这个项目经验和一身“跨界”技能,成功拿到了美团战略分析师的offer。面试官告诉她,他们最看重的,就是她那种能够融合技术、数据和商业场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再比如,计算媒体与艺术(Computational Media and Arts)学域的同学。他们是懂代码的艺术家,也是懂审美的工程师。毕业后去腾讯、网易做游戏开发、交互设计或者AIGC相关的内容创作,简直是“降维打击”。因为他们不仅能实现产品经理天马行空的想法,甚至能提出更有创意的实现方案。

现在你明白了吧?港科广的毕业生之所以被“抢”,是因为他们从一进校门,就在接受一种面向未来的训练。他们学的不是孤立的知识点,而是解决问题的思维框架和“组合拳”。这种能力,在今天这个快速变化、边界模糊的时代,才是最稀缺的硬通货。

地理Buff加满:身处大湾区C位是种什么体验?

除了硬核的培养模式,港科广还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地理位置。

学校坐落在广州南沙,这个地方,你打开大湾区的地图看一眼,就会发现它的奇妙之处:它几乎就在整个湾区的几何中心。往北是广州主城区,往东是东莞和深圳,往西是中山和佛山,通过一条狮子洋隧道,还能快速连接到香港。

这种“C位”出道,带来的是无与伦比的便利和机遇。

想想看,从学校出发,一小时车程内,你就能到达深圳的南山科技园、广州的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这意味着什么?当别的学校同学还在为找一份好实习而发愁时,港科广的学生可能已经在一周内面试了好几家头部企业。参加一场行业峰会、听一场技术大牛的讲座、甚至和心仪公司的团队负责人喝杯咖啡聊聊天,都成了家常便饭。

更重要的是,港科广从建校起就与大湾区的产业深度绑定。很多教授本身就是行业大咖,或者与企业有着紧密的合作关系。他们带给学生的,不是脱离实际的理论研究,而是来自产业一线的真实课题。我听说,有位同学的毕业设计,就是直接参与一家自动驾驶公司的感知算法优化项目。还没毕业,他不仅积累了宝贵的项目经验,还提前被这家公司“锁定”了。

在这里,校园和产业园区的界限变得模糊。你学到的知识,可以立刻在旁边的科创企业里得到验证;你产生的奇思妙想,也可能很快就获得资本和市场的关注。这种无缝衔接的体验,让学生们在毕业前,就已经半只脚踏入了职场,并且是最高速、最前沿的那个赛道。

所以,如果你还在为选校纠结,还在盯着那些传统排名榜上的老面孔,不妨抬头看看窗外。

世界在变,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变。一个只教你“过去”的知识的学校,和一个努力为你“未来”十年做设计的学校,哪个更值得你投入时间和热情?

大湾区的浪潮就在眼前,这里充满了机会、挑战和无限的可能性。选择一所能带你站上浪潮之巅的学校,可能比什么都重要。

那么,你准备好跳上港科广这艘全新的“冲锋舟”了吗?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