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在前面:这篇文章适合谁? |
|---|
| 如果你正被绩点、实习、DDL压得喘不过气,感觉身体被掏空,每天都在“内耗”的边缘疯狂试探;如果你对“996是福报”的说法感到生理不适,开始怀疑人生的意义;如果你向往一种抬头能看见星空,下楼能踩到沙滩的生活……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它不灌鸡汤,只聊聊一种真实存在的,慢一点、松弛一点的可能性。 |
不卷不内耗,新西兰凭什么让人心动?
几年前,我认识一个叫 Leo 的学长,我们都管他叫“卷王本王”。绩点常年稳在专业前三,学生会、商赛、实习一个不落,每天的行程表排得比国家领导人还满。他的口头禅是:“睡什么睡,起来嗨!”后来,他申请到了奥克兰大学的研究生,我们都以为他会把“卷”的精神带到南半球,继续高歌猛进。
可奇怪的是,他的朋友圈画风突变。以前全是深夜图书馆和获奖证书,现在呢?湛蓝的湖边,他穿着冲锋衣笑得像个两百斤的傻子;周末的朋友圈定位,不是在某个不知名的徒步道,就是在某片可以看海的牧场。有一次我忍不住问他:“学长,你最近是不是放飞自我了?课题还顺利吗?”
他回了我一段语音,背景是呼呼的风声和海浪声:“顺利啊,刚跟导师开完会。我现在准备去冲个浪,五点钟,办公室一个人都没了,连导师都去遛狗了,我不走干嘛?”
那一刻,我好像突然明白了什么。我们这些在“加速世界”里长大的孩子,习惯了拿时间和健康去换一个不确定的未来,习惯了用别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价值。我们拼命奔跑,却很少问自己,终点究竟是什么。而新西兰,这个远在世界尽头的岛国,似乎正在给 Leo,也给我们这些旁观者,提供另一种答案:嘿,朋友,人生不是一场零和游戏,停下来看看风景,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工作是为了生活,不是反过来
AM>聊起新西兰,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好山好水好寂寞”。没错,这里的夜生活可能没有国内丰富,外卖软件上的选择也少得可怜。但你很快会发现,人们把那些“卷”的时间,都花在了真正滋养生命的事情上。而这一切的基石,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社会共识:Work to live, not live to work(工作是为了生活,而不是活着为了工作)。
这不是一句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每天都在上演的日常。在这里,朝九晚五是常态,40小时工作制被严格遵守。到了下午五点,办公室里的人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消失。大家会极其自然地跟你说“See you tomorrow!”,然后心安理得地去健身、去接孩子、去和朋友喝一杯、或者干脆回家侍弄花草。
我有个朋友 Sarah,在惠灵顿一家IT公司找到了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上班第一周,她战战兢兢地熬到五点半,看着周围空无一人的工位,心里直发毛,生怕给老板留下“不努力”的印象。结果她老板路过,惊讶地问她:“Sarah, why are you still here? Don't you have a life?”(莎拉,你怎么还在这?你没有自己的生活吗?)
那一刻,她感受到的不是冒犯,而是一种文化冲击。原来,准时下班是你的权利,享受生活是你的义务。加班?当然也会有,但通常是因为遇到了紧急项目,而且加班费会给得明明白白。把“无偿加班”当成理所当然的奋斗文化,在这里是完全行不通的。
数据是不会骗人的。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美好生活指数”(Better Life Index)报告,新西兰在工作与生活平衡这项指标上常年名列前茅。数据显示,新西兰只有大约12%的员工表示自己工作时间超长,远低于OECD国家平均的17%。法定的四周带薪年假,加上十几个公共假日,让“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从一句辞职信上的口号,变成了可以写进年度计划的现实。
这种文化对于留学生来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的兼职工作会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你的导师可能更关心你的心理状态而不是你泡在实验室多久,你毕业后找到的工作,更有可能让你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一颗“螺丝钉”。
窗外就是“魔戒”级风景,大自然是最好的心理医生
如果说“不加班”是新西兰治愈内耗的A面,那“出门就是风景”就是它的B面。这个国家,好像被上帝偏爱,把全世界最精华的自然景观都浓缩在了这片土地上——雪山、冰川、湖泊、森林、海滩、火山……你能在电影里看到的壮丽景色,在这里可能就是你周末开车一小时的目的地。
更重要的是,新西兰人把这一切当成了自家后院,一个巨大的、免费的“户外健身房”和“心理理疗室”。“Tramping”(远足/徒步)是刻在每个Kiwi(新西兰人对自己的昵称)DNA里的活动。新西兰自然保护部(DOC)维护着超过14,000公里的步道网络,从适合全家老小的半小时“森林漫步”,到需要专业装备和体力的多日“伟大步道”(Great Walks),总有一款适合你。
我刚到基督城读书的时候,是个标准的“城市宅”,周末的娱乐就是窝在房间里看剧打游戏。我的Kiwi室友,一个叫 Tom 的本地小哥,实在看不下去了,在一个周六的早晨把我从床上拖了起来,塞进他的二手斯巴鲁,说要带我去“见见世面”。目的地是亚瑟隘口国家公园(Arthur's Pass National Park)。
一开始我满心怨念,觉得还不如在家睡觉。可当车子驶入山区,连绵的雪山和翠绿的山谷在眼前铺开时,我的怨气瞬间被震撼取代。我们走在一条不算难的步道上,周围只有风声、鸟鸣和我们踩在碎石上的沙沙声。我还第一次见到了传说中的“啄羊鹦鹉”(Kea),它们一点也不怕人,歪着脑袋好奇地打量我们。那天下午,我们坐在山顶的一块岩石上,分食一个三明治,看着远处的冰川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那一刻,我脑子里什么绩点、论文、前途,通通都消失了,只剩下一种纯粹的平静和喜悦。
从那以后,我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加入了学校的徒步俱乐部,跟着大家去了很多以前只在明信片上见过的地方。我发现,当你把身体交给自然,让汗水带走焦虑,很多想不通的事情,在爬到山顶,看到开阔风景的那一刻,好像突然就有了答案。
科学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无数研究表明,接触自然(所谓的“绿色处方”)能有效降低压力水平、改善情绪、提升认知功能。新西兰全国约有30%的国土面积是受保护的国家公园和保护区,这意味着无论你在哪个城市,自然都触手可及。常年位居全球最宜居城市榜单前列的奥克兰和惠灵顿,其魅力之一就在于城市与自然的无缝衔接——这边是CBD,开车半小时,那边就是可以冲浪的黑沙滩或静谧的原始森林。
“No Worries, Mate!”,这里的人际关系简单多了
环境能塑造人,也能治愈人。除了工作文化和自然风光,新西兰的社会氛围也是一剂治疗“精神内耗”的良药。这里的关键词是:友好、淳朴、平等。
你走在路上,迎面而来的陌生人会对你微笑点头;你在超市找不到东西,店员可能会直接带你过去,顺便聊上几句家常;车在路上坏了,大概率会有路过的司机停下来问你“Need a hand, mate?”(需要帮忙吗,哥们?)。那句挂在Kiwi嘴边的“No worries”(没问题/别担心),不仅仅是句口头禅,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凡事别太较真,放轻松。
这种轻松感源于一种深刻的平等主义。新西兰社会相对扁平,人们不太在乎你的头衔、背景或者你穿什么牌子的衣服。大学教授可能穿着人字拖就来上课,公司CEO可能周末就穿着短裤在社区做义工。大家评判一个人的标准,更多的是看你是否真诚、是否友善、是否是个“Good bloke”(好家伙)。
这种不带评判的氛围,对于我们这些从小在各种“比较”中长大的留学生来说,简直是解压神器。你不用时刻紧绷着神经,去扮演一个“优秀”的角色。你可以就是你自己,有点小缺点,有点小迷茫,没人会因此给你贴上标签。我认识一个学会计的女生,她最大的爱好是做蛋糕,每周都会在当地的周末市集上摆个小摊。她说,在国内,她可能不敢告诉别人自己的这个“不务正业”的爱好,怕被认为不专注、没出息。但在这里,她的朋友、同学甚至老师都为她加油,觉得她“So cool!”。
这种安全感和包容性,也体现在宏观数据上。新西兰常年被评为全球最和平的国家之一(根据2023年全球和平指数,新西兰排名第四),犯罪率低,社会信任度高。在联合国发布的《世界幸福报告》中,新西兰也总是名列前茅,其中“社会支持”这一项得分尤其高。这意味着,当你遇到困难时,你感受到的会是来自整个社会的支持系统,而不是冷漠和孤立。
成功的定义,不止一种
在一个“不卷”的环境里待久了,你会慢慢发现,自己对于“成功”的定义也在悄然改变。
在国内,我们通往“成功”的道路似乎很狭窄: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升职加薪,买房买车。每一步都像在打怪升级,充满了KPI和竞争。但在新西兰,你会看到一千个人有一千种活法,而且每一种都同样值得尊重。
成功可以是在奥克兰的金融区做一名分析师,也可以是在尼尔森(Nelson)开一家自己的咖啡馆,每天和阳光、顾客打交道。成功可以是成为一名顶尖的软件工程师,也可以是做一名水管工,用自己的手艺过上富足而自由的生活(在新西兰,蓝领技工的收入和社会地位都相当高)。
这种对多元化生活方式的尊重,催生了独特的“Kiwi DIY(Do It Yourself)”文化。新西兰人热衷于自己动手修房子、修车、做家具、种菜。这不仅是为了省钱,更是一种生活乐趣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从不觉得这些是“粗活”,反而以自己能搞定一切为荣。一个人的价值,不完全由他的职业来定义,而是由他的生活热情和动手能力来共同构建。
这里还有一个很有趣的文化现象,叫做“高罂粟花综合征”(Tall Poppy Syndrome)。简单来说,就是不鼓励过分出挑和炫耀。如果一个人过于吹嘘自己的成就和财富,反而可能会受到群体的排斥。这种文化虽然有时被批评为限制了精英的发展,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它极大地抑制了社会焦虑和攀比之风,让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位置上找到心安理得的快乐。
对于留学生而言,这意味着你可以更从容地去探索自己的兴趣和方向,而不是被一条既定的“精英之路”所捆绑。你可以去尝试各种各样的事情,去犯错,去“浪费”时间,最终找到真正让你心动的东西。毕竟,人生的成功,最终不是为了向谁证明什么,而是为了让自己感到由衷的幸福和满足。
当然,说了这么多新西兰的好,也并非说这里就是完美的天堂。客观来说,这里的物价,尤其是大城市的房价,确实不低;对于习惯了都市繁华的人来说,生活有时会显得“好山好水好无聊”;职业发展的天花板,也可能没有北美或国内那么高。但它提供了一种选择,一种平衡的、可持续的、更贴近生活本质的选择。
那说了这么多,如果你已经身在新西兰,或者正准备来,到底该怎么拥抱这种“不内耗”的生活呢?
别总憋在房间里刷手机。每个大学都有五花八门的俱乐部,尤其是户外俱乐部(Tramping Club, Canoe Club, Snow Sports Club),会费便宜得惊人,而且装备都可以租。这是你用最低成本体验新西兰户外文化、认识本地朋友的最好方式。跟着一群人去雪山露营一次,比你看一百篇攻略都管用。
找个兼职,别只盯着那些“华人圈”的工作。去本地人开的咖啡馆、餐厅或者零售店试试。一开始可能会因为语言和文化有点紧张,但这是你了解Kiwi真实生活最快的途径。你会学到怎么跟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听懂他们的笑话,顺便把口语练得溜溜的。这份经历给你带来的,远不止是那点薪水。
最后,学着跟自己和解。刚来的时候,你可能会因为下午五点就无事可做而感到恐慌,会因为周末没安排学习而产生负罪感。别怕,这是正常的“戒断反应”。试着把这些“空白”时间,用一些看似“无用”的事情填满:去海边坐着发一下午呆,去图书馆借一本和专业无关的闲书,或者干脆在家研究怎么烤一个完美的苹果派。慢慢地,你会发现,正是这些“无用”的时光,重新构建了你内心的秩序,让你找回了对生活的热情。
新西兰不会帮你解决所有问题,它甚至可能会带来新的挑战。但它最宝贵的地方在于,它给了你一个机会,一个从高速运转的传送带上跳下来,大口喘息的机会。有时候,能自由地呼吸,看见远方的山和天边的云,这本身,就是我们苦苦追寻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