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寄宿家庭超全避坑指南

puppy

马上要来新西兰留学,是不是对寄宿家庭既期待又有点小紧张?担心饭菜吃不惯,洗澡被限时,或者跟Homestay家人没话说天天尬聊?别怕,这篇指南就是你的“避雷针”!我们帮你从头捋清,怎么从申请材料里看出家庭好不好,入住第一天该聊明白哪些“规矩”才能避免日后尴尬,还有,当文化差异和生活习惯撞车时,如何高情商沟通,让你的诉求被听见。这不只是一份攻略,更像是一位懂你的学长学姐,手把手教你避开那些常见的坑,让你在新西兰的第一站住得舒心、过得开心,把精力都用在学习和探索上!快来看看吧,告别“开盲盒”式的 homestay 体验!

Homestay 核心避坑要点速览
入住前:别当甩手掌柜,仔细阅读家庭资料。家庭成员、宠物情况、离学校距离、饮食习惯备注都是关键信息。
入住日:别害羞,花 30 分钟开个“家庭会议”。把洗澡、洗衣、用餐、网络、访客这些事儿一次性聊清楚,省去日后九成尴尬。
饮食:别指望天天四菜一汤。主动沟通,可以礼貌地询问是否能偶尔自己做点简单的家乡菜,或者分享厨艺,这是文化交流的好机会。
沟通:别把自己当“隐形人”。每天主动打个招呼,聊聊学校趣事,让家人感觉到你的存在和友好。遇到问题用“我感觉”开头,而不是“你为什么”。
家务:别以为付了钱就什么都不用干。保持自己房间整洁,吃完饭主动收拾自己的碗筷,这是基本的尊重和礼貌。

哈喽,各位即将在南半球开启新生活的小伙伴们!我是你们的学长,在 lxs.net 潜水多年的老司机。今天想和你们聊一个超级重要,但又很容易被大家“开盲盒”式对待的话题——新西兰的寄宿家庭(Homestay)。

还记得我当年第一次来奥克兰,拖着两个大箱子,心里一半是《指环王》里的中土世界滤镜,一半是对未知家庭的忐忑。接待我的是一位叫 Carol 的老太太,人很和蔼,但她家的规矩比我高数课本还厚。第一天晚上,我美滋滋地想洗个热水澡,解解乏,结果洗了不到十分钟,就听到她在门外轻轻敲门:“Leo, is everything alright? The hot water might be running out.” 当时我整个人都懵了,脑子里瞬间闪过“新西兰这么缺水吗?”“我是不是洗太久被嫌弃了?”的弹幕。后来才知道,新西兰很多家庭用的是储热式热水器,热水用完得重新烧,后面的人就没得洗了。这件小事,成了我 Homestay 生活里第一个不大不小的尴尬,也让我明白,住进一个当地家庭,远不止是找个睡觉吃饭的地方那么简单。

很多同学都像我当年一样,对 Homestay 充满了美好的想象,以为会遇到像美剧里那样天天开派对、周末带你烧烤的“神仙家庭”。但现实是,你可能会遇到饮食天差地别、生活习惯格格不入,甚至沟通都费劲的家庭。根据新西兰教育部(Education New Zealand)的指导方针,所有为国际生提供住宿的家庭都经过了背景审查,但这只能保证“安全”的底线。至于“舒心”,那就要靠我们自己擦亮眼睛,用点小技巧了。这篇指南,就是我用无数次尴尬和踩坑经验换来的,希望能帮你把“开盲盒”变成“精挑细选”,让你在新西兰的第一站,稳稳落地!

选房篇:别让你的 Homestay 成为“惊吓盲盒”

大部分同学的 Homestay 都是通过学校或者中介安排的,你手上能拿到的,通常是一份家庭简介(Homestay Profile)。别小看这张纸,它就是你的第一道“避雷针”。怎么从这几行字里看出门道呢?

第一步:解构家庭成员,预判生活模式。

简介上会写明家庭成员,这里面学问可大了。一个典型的家庭简介可能会这样写:“A welcoming family with a couple (John, 55, engineer; Mary, 52, teacher) and their teenage son (Tom, 16). They have a friendly Labrador named Max.”

这里面你能读出什么?

  • 家庭类型:这是一个核心家庭,有父母和一个上高中的孩子。优点是家庭结构稳定,生活规律。缺点是,他们可能有自己的家庭活动,你需要找到融入的节奏。和一个 16 岁的 Kiwi 小伙子做室友,也许能帮你快速了解本地年轻人的文化,但也可能因为作息不同产生摩擦。
  • 年龄和职业:50多岁的夫妇,职业稳定,通常意味着他们接待学生经验比较丰富,生活也比较有条理。但可能生活方式会相对保守和安静。如果你是个“派对动物”,那可能就不太合适了。
  • 宠物:明确写了有一只拉布拉多。如果你喜欢狗,这简直是天堂;如果你对狗毛过敏或者害怕大狗,那就要果断 pass。我有个朋友就因为没注意这点,入住后天天打喷嚏,最后不得不申请更换家庭。

再举个例子,如果家庭成员是“a single mother with two young children (ages 6 and 8)”,这代表什么?家里可能会比较热闹(或者说,吵闹),你可能需要更有耐心。但好处是,和年幼的孩子互动,能让你的英语口语在轻松的氛围里飞速提升。真实案例就是,我一个学妹住进了这样的家庭,每天陪小朋友读绘本,半年下来,她的口语比班上很多同学都地道。

第二步:深挖细节,尤其是“吃”和“行”。

简介里通常会提到饮食习惯和家庭位置,这两点直接关系到你的生活质量。

关于“吃”:留意有没有“Dietary Preferences”或“House Rules”这样的栏目。如果里面写着“Vegetarian household”(素食家庭)或者“We eat a lot of takeaways”(我们经常吃外卖),你就要掂量一下自己能不能接受了。新西兰的家庭晚餐通常是“一盘熟”,也就是肉、蔬菜、主食(土豆、意面等)放在一个盘子里。如果你是个离不开米饭和热汤的“中国胃”,看到简介里提到“Enjoys international cuisine”或者“Happy to let students cook occasionally”的家庭,那绝对是加分项。

根据新西兰本地一项非官方的学生调查,超过 40% 的 Homestay 矛盾源于饮食差异。所以,提前了解,甚至在邮件沟通时就问清楚,比如:“I really love rice, would it be possible to have it sometimes?” 这样礼貌的询问,能帮你避免入住后的失望。

关于“行”:位置太关键了!简介上会写大致的区域,立刻打开谷歌地图,查一下从这个家到你学校的公共交通。新西兰的公交系统不像国内那么发达,发车间隔可能很长。如果每天通勤要换乘两次、花上一个多小时,那你的留学幸福感会大打折扣。一般来说,单程通勤时间在 30-45 分钟内是比较理想的。我认识一个同学,为了省一点住宿费,选了个很偏远的 Homestay,结果每天花在路上的时间接近三小时,不仅累,还错过了很多学校的社团活动。

一个重要法规你要知道:新西兰在 2022 年全面实施了《国际学习者关怀实践准则》(The Education (Pastoral Care of Tertiary and International Learners) Code of Practice 2021)。这个准则要求所有教育机构必须确保为学生安排的住宿是安全、健康且适宜的。这意味着学校推荐的 Homestay 都经过了警察的无犯罪记录审查。所以,在安全性上,你可以放宽心。你的任务,是在“安全”的基础上,找到“合适”的那个。

入住篇:“破冰”第一天,这些事必须聊明白

恭喜你,安全落地,终于见到了你的 Homestay family!别光顾着激动和紧张,入住第一天,找个机会和 Homestay mum/dad 来一次开诚布公的“破冰”谈话,把一些“规矩”聊清楚,绝对能帮你避免未来 90% 的潜在矛盾。

这听起来可能有点正式,但其实就是一次友好的沟通。你可以这么开头:“Thank you so much for having me. To make sure I don't break any house rules, could we quickly go over a few things?” 对方绝对会很乐意,因为他们也希望你能尽快适应。

下面是一份“必聊清单”,建议你记在心里:

1. 洗澡(The Shower Routine): 这绝对是 Top 1 的问题。就像我开头的经历一样,你必须问清楚:“Is there a time limit for showers?” 或者 “What’s the best time to have a shower so it doesn’t affect others?” 新西兰电费和水费不便宜,尤其在冬季。根据新西兰能源效率与保护局(EECA)的数据,为水加热是家庭能源消耗的第二大来源,仅次于空间供暖。很多家庭习惯 5-10 分钟的战斗澡,所以你洗个二十分钟,真的会让热水器“压力山大”。

2. 洗衣(Laundry Day): 别以为洗衣机可以随时用。你需要问:“When is a good day/time to do my laundry?” “How many loads can I do per week?” 很多 Kiwi 家庭习惯在周末集中洗衣服,并且为了节约能源,他们通常会等衣服攒满一桶再用冷水洗。如果你有每天洗少量衣物的习惯,可能需要调整一下。另外,烘干机是“电老虎”,除非天气特别潮湿,否则大部分家庭都习惯把衣服晾在室外或晾衣架上。千万别学我在国内时那样,一件 T 恤也扔进烘干机,那账单会让房东心疼的。

3. 用餐(Meal Times & Kitchen Access): 这是另一个高发雷区。你需要确认:

  • 用餐时间:“What time is dinner usually?” Kiwi 家庭的晚餐时间通常在 6-7 点,而且他们很看重家人一起吃饭的仪式感。
  • 不回家吃饭怎么办:“If I’m going to be late or eat out, how should I let you know?” 一定要提前说!最好是当天早上或发个短信。这不仅是礼貌,也避免人家为你准备了饭菜造成浪费。
  • 厨房使用权:“Am I able to use the kitchen to make some light snacks or breakfast?” “Are there any specific shelves in the fridge/pantry for me?” 大部分家庭不介意你用厨房做个三明治或者泡面,但如果你想来个“爆炒”,那油烟问题就需要提前沟通了。我有个同学就因为炒菜油烟太大,触发了烟雾报警器,场面一度非常尴尬。

4. 网络(Wi-Fi Etiquette): 上来先问密码:“What’s the Wi-Fi password?” 然后,非常关键的一点,要问:“Is there a data cap on the internet?” 尽管现在新西兰很多家庭都升级到了无限流量(Unlimited Fibre),但仍有部分家庭使用的是有流量限制的套餐。你天天在线看高清电影、打游戏,可能会把全家的流量用完。就算没有限制,在大家都用网的高峰期(比如晚上),也尽量避免大流量下载,影响别人的体验。

5. 访客和噪音(Guests & Noise): 想带朋友回家坐坐?必须提前问:“Is it okay if I have a friend over to study sometimes?” “What are the rules about guests?” 大部分家庭同意你在白天带朋友来,但留宿(sleepover)通常是不允许的,或者需要额外付费。另外,新西兰的房子多为木质结构,隔音效果一般。晚上 10 点以后,请务必把音乐声调小,打电话也轻声细语,这是对所有家庭成员的尊重。

把这些聊清楚,就像是为你们的共同生活画好了“边界”。有了清晰的规则,大家才能在互相尊重的框架内,舒服地相处。

相处篇:文化“撞车”?高情商沟通是王道

生活在一起,总会遇到各种因文化差异和生活习惯不同而产生的“小火花”。处理得好,是文化交流的趣事;处理不好,就可能变成心里的一根刺。这时候,沟通的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场景一:当你的“中国胃”遇上“Kiwi餐”

Kiwi 的饮食哲学突出一个“简单”。早餐是麦片牛奶或烤吐司,午餐是冷三明治或沙拉,晚餐才是正经的热餐,但也多是烤肉、土豆泥、水煮蔬菜之类。连续吃一周,你的中国胃可能就要“起义”了。

低情商做法:皱着眉头,勉强吃两口,然后回房间自己啃泡面。或者直接说:“I don't like this food.”

高情商沟通: 首先,要表达感谢:“Thank you, this is delicious!” 这是基本的礼貌。然后,可以找机会用一种分享和交流的姿态来提出你的需求。比如,你可以说:“I'm really enjoying trying New Zealand food. I was also thinking, if it's okay with you, maybe one weekend I could cook a simple Chinese dish for everyone? I'd love to share a bit of my culture.”

这一下就把“我不喜欢你的饭”变成了“我想和你分享我的文化”,对方通常会很乐意。这是一个绝佳的破冰机会。一旦你获得了使用厨房的“许可”,就可以偶尔给自己做点简单的中餐解馋。数据显示,通过分享美食,超过 60% 的留学生感觉自己与寄宿家庭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

场景二:感觉 Homestay family “太冷淡”?

你可能会发现,除了晚餐时聊几句,其他时间家人都各忙各的,或者只是简单打个招呼。你可能会觉得:“他们是不是不喜欢我?”

低情商做法: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出来也不说话,加深隔阂。

高情商沟通: 首先要理解,Kiwi 文化非常注重个人空间(personal space)和独立性。他们不是冷漠,只是习惯了互不打扰。你需要做的,是主动创造连接。

  • 利用公共时间:晚餐时,别光埋头吃饭。主动分享你今天在学校遇到的趣事,问问他们今天过得怎么样。比如:“I had a presentation today, it was quite nerve-racking!” 或者 “What’s your plan for the weekend?”
  • 参与家庭活动:如果他们周末要去海边散步或者修整花园,你可以问:“Do you need any help?” 或者 “That sounds fun, could I join you?” 即使只是在旁边递个工具,也能让你感觉自己是这个家的一份子。
  • 表达你的感受:如果长时间感觉被忽视,可以找个合适的时机,用“I”句式表达。比如:“I've been feeling a little bit lonely lately as I'm still new here. I was wondering if we could perhaps spend a bit more time together, maybe watch a movie sometime?” 这种表达方式,陈述的是你的感受和需求,而不是指责对方,更容易被接受。

场景三:不小心犯了错,如何化解尴尬?

比如,你不小心打碎了一个盘子,或者忘了关灯浪费了电。 低情商做法:假装无事发生,或者找借口。

高情商沟通: 立刻、真诚地道歉,并提出解决方案。“I am so sorry, I accidentally broke a plate. Please let me know how much it costs, I’d like to pay for it or buy a new one.” 你的态度决定了一切。诚实和负责任,会赢得对方的尊重和谅解。在新西兰文化里,承担责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品质。

记住,沟通的黄金法则是:尊重 + 真诚 + 主动。你的 Homestay family 也是第一次认识你,他们同样在摸索如何与你相处。你多走一步,他们也会向你靠近一步。

说了这么多,其实核心就一句话:别把 Homestay 当成酒店,也别把自己当成客人。它更像是一个你在新西兰的“临时家庭”,一段需要双方共同经营的关系。

你支付的每周三百多纽币(根据奥克兰、惠灵顿等主要城市 2023-2024 年的平均价格,约 NZD$320-$380/周),换来的是一个安全的住处、基本的餐食,以及一个沉浸式学习语言和文化的机会。这扇门背后,可能藏着你未来几年最温暖的依靠,也可能是一段让你只想快点搬出去的经历。而钥匙,一半在他们手里,另一半,在你手里。

别怕开口,别怕提问,更别怕犯错。你跨越半个地球来到这里,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勇敢。把这份勇敢用在沟通上,用在体验上。去问问 host dad 最喜欢的橄榄球队,尝一尝 host mum 做的 Pavlova 蛋糕,和家里的猫猫狗狗交个朋友。你会发现,当你敞开心扉,这个临时的家,也会用它最地道、最温暖的 Kiwi 方式,拥抱你。

祝你在新西兰的第一站,顺利,舒心!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