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学意大利学声乐:心态调整小贴士 |
|---|
| 技术不是唯一,感受生活是第一课。别把自己24小时锁在琴房,你需要的养分在罗马的阳光和佛罗伦萨的晚风里。 |
| 别怕说蹩脚的意大利语,那是你声音的开始。每一个张口结舌的瞬间,都是在为你未来的咏叹调寻找最自然的语感。 |
| 你的老师不仅在琴房,也在街角的咖啡馆。观察那个做咖啡的大叔如何用一声“Ciao bella!”点亮整个早晨,那里面有比任何教材都生动的共鸣和气息。 |
在歌剧的故乡,我找到了声音的答案
我还清楚地记得那个下午,米兰郊外一间小小的琴房里,窗外是慵懒的阳光,室内却是一片冰冷的沉寂。我的意大利声乐老师,一位白发苍苍、名叫马里奥的大师,并没有像我国内的老师那样,让我立刻开嗓练习“do-re-mi”。
他靠在椅子上,慢悠悠地问我:“你今天午饭吃了什么?”
我愣住了,脑子里飞速旋转,这难道是什么发声前的特殊准备?我小心翼翼地回答:“番茄意面,老师。”
“哦?好吃吗?你喜欢吗?”他饶有兴致地追问。
“嗯……还不错。”我完全摸不着头脑。
他笑了,像个慈祥的爷爷:“你看,你刚刚说‘还不错’的时候,声音放松、自然,带着一点点满足。但你一准备唱歌,整个身体就像上了发条的机器人。孩子,唱歌不是造火箭,是讲故事,是分享你吃了一盘好吃的意面后那种简单的小快乐。你什么时候能像聊天一样唱歌,你的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
那一刻,我感觉自己过去十年建立起来的关于“歌唱”的认知,被这盘番茄意面彻底颠覆了。我带着满脑子关于横膈膜、软腭、喉头位置的复杂理论来到意大利,以为能在这里找到终极的“技术秘籍”。没想到,我的第一课,竟然是“聊天”。
这个场景,我想很多留学生朋友都能感同身受。我们背井离乡,无论学的是音乐、设计、金融还是计算机,常常会陷入一种“技术崇拜”。我们拼命地啃书本、赶due、泡图书馆,试图用更完美的绩点、更复杂的代码、更华丽的技巧来证明自己。但我们却常常忽略了,我们选择来到这个国家,本身就是为了寻找一种书本之外的答案。那个答案,就藏在最鲜活的文化和生活里。
初来乍到:我以为是朝圣,其实是“重装系统”
来意大利之前,我和所有声乐学生一样,把这里当成麦加一样的圣地。这里诞生了蒙特威尔第、威尔第、普契尼,诞生了歌剧这门伟大的艺术。我以为这里的空气里都飘着“bel canto”(美声唱法)的秘方。
我申请了米兰威尔第音乐学院(Conservatorio di Musica "Giuseppe Verdi" di Milano),这是全世界音乐学子都向往的殿堂。每年,像我一样来自亚洲的学生都占了国际生源的很大一部分。根据最新的数据,在意大利各大音乐学院中,非欧盟学生占比逐年攀升,2023年已经超过了20%,其中中国学生是主力军。我们都怀着同样的目的:寻找最正宗的声音。
可现实给了我一记响亮的耳光。我发现我的意大利同学们,练习时间可能还没我一半长。他们下课后会花一个小时在Bar里喝一杯Espresso,高谈阔论;他们会为了看一场尤文图斯的球赛而推掉第二天的练习;他们的周末,永远属于家人、朋友和美食。
我感到困惑甚至有点“愤愤不平”。我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练声,对着镜子看自己的口型,用手按着腹部感受气息,把每一首咏叹调的每一个音符都抠到自认为完美。但在学期中的一次小型音乐会上,我唱了普契尼的《我亲爱的爸爸》。技术上,我确信自己无懈可击,高音稳稳地站在那里,气息悠长。但唱完后,台下礼貌的掌声稀稀拉拉。
而我后面一个叫Sofia的意大利女孩,她唱的是一首简单的拿波里民歌。她的声音不算最完美,甚至有一个小小的瑕疵,但她一边唱,一边和台下的朋友们眼神互动,脸上带着狡黠又甜蜜的微笑。她不是在“表演”,她就是在用歌声讲一个少女的心事。她唱完,整个屋子都沸腾了,掌声和叫好声经久不息。
马里奥老师后来对我说:“你的声音像一件包装精美的礼物,但里面是空的。而Sofia的礼物,包装虽然简单,但里面装满了她对生活的热爱。观众感受到的,是那份真诚。”
我开始明白,我不是来这里学习一套更高级的“武功秘籍”的,我是来“重装系统”的。我需要删除掉那些僵化的、只为技术服务的思维模式,重新学习如何去“感受”。
“Canta come parli!”:像说话一样唱歌的秘密
“Canta come parli”,这是马里奥老师最常对我说的一句话,意思是“像你说话那样去唱”。这句话听起来简单,却是通往意大利声乐灵魂的钥匙。
我开始强迫自己走出琴房。我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去“听”意大利人说话。我不再戴着耳机穿过广场,而是坐在路边的咖啡馆,假装看书,实际上竖起耳朵听邻桌的老头老太太们聊天。我发现他们的语言本身就充满了音乐性。元音特别饱满、开放(a-e-i-o-u),不像中文有很多闭合的、鼻音的音节。他们说话时,语调起伏极大,手势丰富得像在指挥一个交响乐团。一声简单的“Mamma mia!”,就能包含惊讶、喜悦、抱怨等无数种情绪。
我认识了楼下杂货店的老板Giuseppe。他是个典型的意大利大叔,嗓门洪亮,每天早上我路过,他都会隔着半条街对我喊:“Ciao, piccola cinese! Giornata splendida!”(你好,中国小姑娘!多美好的一天!)。他的声音毫不费力,却能穿透整个街道的嘈杂。我偷偷观察,他喊话的时候,身体非常放松,气息好像是从脚底板传上来的,声音的位置非常靠前,带着天然的共鸣。
这不就是老师在课上反复强调的“sul fiato”(在气息上)和“voce in maschera”(面罩共鸣)吗?Giuseppe大叔一辈子没上过一节声乐课,但他每天都在用最符合人体力学的方式说话和交流。他的生活,就是他最好的声乐练习。
我开始模仿。我不再用手机打字,而是鼓起勇气给餐厅打电话预定座位。我试着在菜市场和摊主讨价还价,学习他们那种充满戏剧性的腔调。我的意大利语说得磕磕巴巴,闹了不少笑话,但我的脸皮越来越厚,我的声音也开始在不知不觉中被“打开”了。
这个过程,其实有科学依据。语言学家发现,意大利语的元音系统和发声方式,天然地促进了前置的、开放的口腔状态,这与美声唱法的基本要求高度吻合。很多时候,我们唱不好意大利歌剧,不是技巧问题,而是我们没有真正理解和感受这门语言的“肌肉记忆”。当你能自如地用意大利语点一杯玛奇朵,并和咖啡师开个玩笑时,你离唱好《饮酒歌》也就不远了。
生活,才是最伟大的声乐老师
在意大利待久了,我发现我的“老师”无处不在。它们不是人,而是这里的文化本身。
我的老师是意大利的“慢”。在这里,一顿午餐可以吃上两个小时,一家小店可以任性地在下午关门休息。一开始我非常不适应这种“低效率”,但慢慢地,我学会了放慢脚步。我不再狼吞虎咽地吃三明治,而是学着像当地人一样,坐下来好好品尝每一口食物。这种从容的心态,也影响了我的歌唱。我不再急于去冲击那个高音,而是更耐心地去铺陈乐句,让气息流动得更舒缓、更深沉。
我的老师是佛罗伦萨的米开朗基罗。当我站在大卫像前,我看到的不仅是完美的人体结构,更是那块大理石里蕴含的紧张、力量和即将爆发的生命力。艺术家不是在雕刻石头,而是在“解放”石头里原本就存在的灵魂。这让我顿悟,我的声音也是如此。它不是靠各种技巧“捏”出来的,它本来就在我的身体里。我需要做的,是去除掉所有多余的紧张和杂念,去“解放”它,让它自由地流淌出来。
我的老师甚至是路边摊的冰淇淋(Gelato)。为什么意大利的Gelato那么好吃?因为它用料纯粹,没有多余的添加剂。柠檬味的,就是纯粹的柠檬清香;开心果味的,就是浓郁的坚果本味。好的声音也一样,它应该是纯粹的、真实的,不应该被过多的“装饰音”和“炫技”所掩盖。找到你声音最核心的那个“本味”,比什么都重要。
这种通过文化体验来促进个人成长和专业突破的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跨文化适应与创造力提升”。《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上曾有一项研究表明,深入体验异国文化(而不仅仅是旅居)能够显著提升个体的认知灵活性和创造性思维。对我而言,逛美术馆、学做Tiramisù、和当地人一起看日落,这些看似和“练声”无关的活动,却实实在在地滋养了我的艺术感知力,让我对音乐的理解从二维的乐谱,变成了四维的、充满情感和画面的体验。
找到的不是“意大利声音”,而是“我的声音”
经过了一年多的“鬼混”,我回到琴房,再次站在马里奥老师面前。他让我唱同一首《我亲爱的爸爸》。
这一次,我没有去想我的喉头在哪里,气息支撑够不够。我脑海里浮现的,是在西西里岛看到的一个父亲,他看着在海边奔跑的女儿时,脸上那种温柔又复杂的表情。我想象着歌中那个恳求父亲的女孩,她的天真、她的爱、她的决心。我不再是一个“学生”在演唱一首“作品”,我就是那个女孩,在对我自己的“爸爸”倾诉。
我唱完了。琴房里很安静。马里奥老师摘下眼镜,擦了擦眼角。
他说:“Brava. Adesso, questa è la tua voce.”(太棒了。现在,这才是你的声音。)
我终于明白了。我来意大利,不是为了学习如何发出一个“意大利式”的、完美的、标准化的声音。我是来这里,通过他们的文化,打碎那个被各种条条框框束缚住的自己,然后在一片废墟之上,重新找到那个最放松、最真实、最会哭会笑的自己。当那个“我”找到了,我的声音也就找到了。
这趟旅程的终点,不是成为一个意大利歌唱家,而是成为一个更好的、更完整的自己,一个懂得用歌声去拥抱生活的歌者。
写到这里,我想对所有正在异国他乡奋斗的你说几句心里话。
也许你不是学音乐的,你可能正在为一行代码、一个设计方案、一篇金融论文而头疼。你可能也像曾经的我一样,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觉得只要技术够硬,就能征服一切。
但别忘了,抬头看看窗外。你选择来到这个国家,一定有比GPA更吸引你的东西。试着把每周的几个小时,从图书馆匀给当地的博物馆;把刷手机的时间,匀给街角那家你一直没进去过的二手书店;把和同胞“抱团取暖”的时间,匀一点给那些语言不通但笑容真诚的本地朋友。
去尝尝那些你叫不上名字的街头小吃,去坐一趟没有目的地的公交车,去听一场你完全听不懂的方言戏剧。去犯错,去出糗,去感受文化冲击带来的那种又囧又好笑的瞬间。
因为你真正的“声音”,你独特的创造力和竞争力,往往就藏在这些经历里。它能让你的代码更有温度,让你的设计更有人情味,让你的论文更有独特的视角。最终,让你成为一个无法被替代的、有趣的、有故事的人。
找到声音的答案,不止在琴房,更在路上。祝你,在异国他乡,早日找到那个最动听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