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劝退”指南 | |
|---|---|
| 上瘾症状 | 对996无感,开始痴迷阳光、沙滩和烧烤。 |
| 治疗方案 | 暂时无解,要么留下,要么带着一颗“澳洲心”回去。 |
| 副作用 | 可能会变得过于Chill,对“内卷”产生过敏反应。 |
| 友情提示 | 阅读本文可能导致你立刻打开订票网站,后果自负。 |
嘿,我是LXS网站的小编,一个在澳洲“中毒”已深的前辈。
今天这篇,我得掰开揉碎了跟你聊聊,来澳洲留学这事儿,真的,你可得三思。我不是在开玩笑,这标题也不是为了博眼球。我真怕你来了,就再也回不去了。
让我想想,这事儿得从我那个叫 Kevin 的朋友说起。他是我在悉尼大学的同学,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国内顶尖大学毕业,手握好几家大厂的实习证明,来澳洲读个商科硕士,就是为了给简历镀层金,计划得明明白白:一年毕业,立马回国,投身金融圈,30岁前实现财富自由。
刚来那会儿,他简直是个“卷王”。小组讨论他永远是准备最充分的那个,图书馆里总能看到他熬夜的身影,连周末跟我们去海边,他都带着笔记本电脑,说要“随时随地跟进项目”。我们都笑他,说他把北上广的快节奏打包空运过来了。他当时还挺不屑,说我们这群人太“懒散”,没有追求。
转折点发生在一个学期后的某个周五下午。那天阳光特别好,我们几个约好去Manly海滩玩。Kevin照例拒绝了,说有个报告下周才交,他想提前搞定。我们临走前,我跟他说:“报告永远写不完,但今天这样的阳光,错过了就没了。”
不知道是不是这句话戳中了他,半小时后,他竟然出现在了去往Manly的渡轮上。那天下午,他第一次没带电脑,第一次尝试冲浪(虽然喝了好几口海水),第一次席地而坐,啃着冰凉的西瓜,看着太阳一点点沉入海平面,把整个天空染成橘粉色。
回去的路上,他一路沉默。后来他告诉我,那一刻他突然觉得,过去二十多年拼命追赶的东西,好像在那个橘粉色的黄昏里,显得有点……没那么重要了。他开始思考,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现在?三年过去了。Kevin毕业后留在了悉尼,在一家本地公司做着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薪水不错,但远没到他当年“财富自由”的宏伟蓝图。他没再提过回国的事,朋友圈里晒的不再是加班的办公室,而是周末去蓝山徒步的照片,是他自己种的番茄,还有他那只叫“土豆”的拉布拉多。他常说的一句话是:“我好像……上瘾了。”
所以你看,我担心的根本不是你来澳洲学不好,这里的大学教育质量摆在那儿。我怕的是,你会被这里的另一种“成功学”洗脑,一种关于生活本身的“成功学”。
第一种瘾:让你彻底“变懒”的松弛感
咱们从小被教育要“勤奋”,要“力争上游”。“懒”这个字,几乎就是个贬义词。但在澳洲,你会发现,“懒”被重新定义了。这里的“懒”,不是不思进取,而是一种懂得如何与生活和解的智慧,一种反“内卷”的松弛感。
你想象一下,下午三四点,大学校园里的草坪上就坐满了学生,有的在看书,有的在聊天,还有的……就那么躺着晒太阳,啥也不干。你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他们不焦虑吗?不用赶DDL吗?
当然要赶。但在这里,学习和生活的界限非常清晰。没人会因为你下午5点准时合上电脑离开图书馆而觉得你不上进。教授们也常常鼓励大家:“Go enjoy the sunshine!”(去享受阳光吧!)。整个社会的大环境就是如此,商店五六点准时关门,周末大街上一半的店铺不开张,因为大家都要去过自己的生活。
这种氛围是有数据支撑的。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更美好生活指数”(Better Life Index),澳大利亚在工作与生活平衡这项指标上常年名列前茅。数据显示,澳洲只有约11%的员工表示自己工作时间非常长,远低于许多其他发达国家。大家默认的规则是:工作时高效完成,下班后就是私人时间,神圣不可侵犯。
我有个在墨尔本学会计的朋友,刚开始在一家本地事务所实习时,还保持着国内的习惯,总想多干点活儿,主动加班。结果没过几天,她老板找她谈话,第一句就是:“Are you okay? Is the workload too heavy for you?”(你还好吗?是不是工作量太大了?)。老板担心的不是她干得少,而是她“过度工作”,会影响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这让她彻底颠覆了对“好员工”的认知。
这种不推崇“无意义加班”的文化,会慢慢渗透到你的骨子里。你开始学会拒绝,学会把时间还给自己。你会发现,原来生活不止有GPA和实习,还有傍晚的微风、烤箱里飘出的香味和与朋友无聊的闲谈。这种“懒”,其实是把能量用在取悦自己上,而不是耗在无休止的竞争里。一旦你习惯了这种节奏,再让你回到那种时时刻刻紧绷着的状态,真的太难了。
第二种瘾:戒不掉的“自然疗法”
如果你是一个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长大的孩子,那澳洲的自然环境对你来说,简直就是“降维打击”。在这里,自然不是一个需要你长途跋涉、费力去寻找的“旅游景点”,它就是你生活的一部分,是你出门就能撞个满怀的日常。
住在悉尼,你可能下课后坐个公交车,半小时就能到Bondi海滩,租个冲浪板,一头扎进湛蓝的海水里。住在墨尔本,你周末可以心血来潮,开上车沿着大洋路兜风,看十二门徒岩的日落。住在布里斯班或珀斯,那更是被阳光和海岸线宠坏的孩子。根据统计,澳大利亚拥有超过12,000个海滩,这意味着就算你每天去一个,也要花30多年才能逛完。
阳光在这里是最不值钱的奢侈品。以西澳首府珀斯为例,它被誉为世界上最阳光明媚的城市之一,年平均日照时间超过3200小时。这意味着一年365天,你有超过2/3的时间都能享受到灿烂的阳光。这种充足的日照,对人的情绪和心理健康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很多留学生都说,来澳洲之后,感觉自己的“季节性emo”都被治愈了。
更神奇的是,在这里,人类和动物的界限变得模糊又和谐。你会在大学校园里看到成群的白色葵花凤头鹦鹉(Cockatoo)在草地上大摇大摆地散步,它们一点也不怕人,甚至会飞到你的阳台上“打劫”食物。在堪培拉,傍晚出门散个步,路边草丛里蹦出几只袋鼠,也完全是稀松平常的事。这种与野生动物近距离接触的奇妙体验,会让你对生命和自然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敬畏和亲近感。
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每周在自然环境中待上至少120分钟的人,身心健康的指数明显更高。在澳洲,实现这个“指标”简直不要太容易。你可以不花一分钱,就在公园的草地上躺一下午,或者沿着海岸线步道走一走。这种随时能被大自然拥抱和治愈的感觉,是有黏性的。它会让你对封闭的格子间、拥挤的地铁产生一种生理性的抗拒。你习惯了抬头就是一整片治愈的蓝天,习惯了耳边是海浪和鸟鸣,再让你回到那个抬头只能看到对面写字楼窗户的世界,心里那道坎,不好过。
第三种瘾:简单到“无聊”的人际关系
在国内,我们的人际交往似乎总带点复杂性。饭局上要论资排辈,微信里要分组可见,交朋友前可能还要先掂量一下对方的“价值”。但在澳洲,你会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简单到近乎“无聊”。
这里的社交“硬通货”,不是你的家境、你的学校、你的职位,而是你这个人本身是不是有趣,是不是真诚。最经典的社交场景莫过于周末的BBQ(烧烤)。大家各自带点吃的喝的,聚在公园或者谁家的后院里,穿着最随意的T恤短裤,一边烤着香肠,一边天南海北地胡聊。没人关心你这学期成绩怎么样,实习找到了没,未来有什么宏伟规划。大家更关心的是:“你觉得这个酱料味道如何?”“你上周去看的那个乐队演出酷不酷?”
这种文化的背后,是澳洲根深蒂固的多元包容。根据澳大利亚统计局(ABS)2021年的人口普查数据,有近30%的澳大利亚居民出生在海外,超过一半的居民(51.5%)的父母中至少有一方是在海外出生的。这是一个由来自世界各地移民组成的国家,多元化是写在基因里的。走在悉尼或墨尔本的街头,你会听到各种各样的语言,看到各种肤色的人。这种环境让你自然而然地放下戒备,因为“不一样”才是常态。
陌生人之间的互动也充满了善意。你在超市找不到东西,随便问一个路过的本地人,他可能会直接带你走到货架前。你在路边等红绿灯,旁边的人可能会笑着跟你聊一句天气。这种不设防的、低成本的善意,会慢慢融化你内心的坚冰,让你变得更愿意与人交流。
在这里待久了,你可能会忘了怎么说场面话,忘了如何不动声色地建立“人脉”。你的社交圈子变得纯粹,就是一群能让你笑、让你放松、可以一起“浪费”时间的朋友。这种简单、真诚的人际关系,就像温水煮青蛙,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沉溺其中。等你再回到需要处处察言观色、字字斟酌的社交环境时,那种巨大的不适感和割裂感,会让你无比怀念澳洲那“无聊”的BBQ和没心没肺的“G'day, mate”。
第四种瘾:跑偏人生的“无限可能”
我们习惯了走在一条既定的轨道上:升学、毕业、工作、成家……每一步都踩着社会的时钟,生怕落后一步。但在澳洲,你会发现,人生原来可以有很多条“岔路”,而且每一条“岔路”的风景,都同样精彩。
这首先得益于相对宽松的打工和签证政策。比如,澳大利亚的学生签证允许学生在学习期间进行一定时长的兼职工作。目前澳大利亚的法定最低时薪是全球最高的之一,2023年7月1日起调整为23.23澳元。这意味着,你完全可以通过合法的兼职,比如在咖啡馆做咖啡师、在零售店做店员,来覆盖你的大部分生活开销,甚至攒下一点旅游基金。这个过程不仅是赚钱,更是你接触当地社会、锻炼语言、发现不同兴趣的绝佳机会。
我认识一个学IT的男生,为了赚生活费去了一家意大利餐厅刷盘子,结果跟主厨学了一手好厨艺,现在最大的乐趣是研究各种地中海菜系。还有一个学会计的女生,在花店兼职,爱上了花艺,毕业后没有去会计师事务所,而是用自己攒的钱开了一家小小的花艺工作室。他们的人生都“跑偏”了,但他们都比以前更快乐了。
更重要的是毕业后的“缓冲期”。澳大利亚的毕业生临时工作签证(Temporary Graduate visa, subclass 485),也就是我们常说的PSW签证,允许符合条件的国际学生在毕业后留在澳洲工作生活2到4年,某些特定专业的时长甚至更久。这简直是给了所有毕业生一个“人生试错”的黄金机会。
你可以用这两三年时间,不急不躁地找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积累海外工作经验。你也可以选择彻底“放飞自我”,像很多澳洲本地年轻人一样,来一个“Gap Year”(间隔年),买一辆二手车,花一年时间环澳旅行,去农场摘果子,去海边小镇做服务员,体验完全不同的人生。这个过程中,你可能会发现自己真正的热情所在,也可能只是单纯地想看一看这个世界。无论如何,这段经历都会成为你生命中无可替代的财富。
这种“跑偏”的自由,这种“人生不设限”的观念,是澳洲给你最宝贵的礼物之一。它告诉你,成功不是只有一种模板,人生的价值也不在于你爬得多高,而在于你体验了多广。一旦你尝到了这种自由的味道,再让你把自己塞回那条拥挤的、唯一的“康庄大道”上,恐怕心里会有一万个不情愿。
所以,朋友,我再真心劝你一句。
来澳洲留学这事儿,真的要慎重。在你打包行李、憧憬着未来之前,请一定问问自己:你想要的,到底是一份光鲜的履历,还是一个让你重新认识生活的机会?
如果你只是想安安稳稳读个书,拿个文凭,然后回到熟悉的环境里继续奋斗,那请务必对这里的阳光、沙滩和“懒人哲学”保持警惕,别让它们轻易腐蚀你的“斗志”。
但如果你内心深处,对那种慢一点、简单一点、自由一点的生活,也有一丝丝的向往,那就做好“上瘾”的准备吧。因为这片土地的魔力,很可能会让你那颗原本计划好要回家的心,在这里,找到一个不想离开的理由。
别说我没提醒你,万一真的“回不去”了,可别来找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