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留学,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puppy

嘿,你是不是也曾被“内卷”和“绩点焦虑”压得喘不过气?来到芬兰前,我也一样。但在这里,我发现原来可以理直气壮地在森林里发呆一下午,明白了生活远不止GPA和实习。芬兰的安静和慢节奏,教会我最重要的事是“放过自己”。这里没有催你快跑的声音,只有鼓励你按自己节奏行走的自由。我在这里学会了享受一杯咖啡的纯粹,感受桑拿后的宁静,也终于找到了与自己和解的方式。如果你也觉得累了,想找回内心的平静,或许我的这段经历,能给你一些不一样的启发。

心态转变小贴士
从“比谁更忙”到“比谁更会休息”
生活的意义在于体验,而不是一份排得满满当当的日程表。学会理直气壮地“浪费”时间,才是真正的奢侈。
从“追求完美绩点”到“享受学习本身”
知识装进脑子才是自己的,分数只是一个暂时的标签。当你不为绩点焦虑时,学习的乐趣才会真正显现。
从“害怕独处”到“拥抱独处”
和自己对话的时间,是最好的自我投资。在安静中,你才能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而不是外界的嘈杂。
从“必须有用”到“但求有趣”
不是所有事都要有个“有用”的结果。在森林里发一下午呆,或者花一个小时只为冲一杯好咖啡,这些“无用之事”恰恰是精神养分的来源。

嘿,我是 lxs.net 的小编。还记得那个凌晨三点的图书馆吗?

我记得。那是我出国前的最后一个学期,为了一个商业案例大赛,我和组员已经连着熬了好几个通宵。空气里弥漫着咖啡因和焦虑混合的味道,每个人的屏幕上都闪烁着复杂的图表和密密麻麻的文字。手机上,课程群、实习群、社团群的消息红点永远消不掉,大家在里面讨论着谁又拿到了大厂的 offer,谁的绩点又冲到了专业第一。

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像一只被困在仓鼠轮里的小仓鼠,拼命地跑,却不知道终点在哪。唯一的信念就是:不能停,停下来就会被甩掉。“内卷”这个词,对我们来说不是一个网络流行语,而是呼吸的空气本身。

带着这份深入骨髓的疲惫和迷茫,我登上了飞往赫尔辛基的航班。我以为这只是换个地方继续“卷”,只是把战场从东八区转移到了东二区。但我错了。芬兰,这个被贴上“高冷”、“社恐”标签的北欧国家,用它独有的方式,慢慢地、温柔地,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当“学习”不再是一场零和游戏

刚到芬兰大学的时候,我浑身的不适应。在国内习惯了“老师讲、学生记”的模式,课堂上总是鸦雀无声。但在这里,课堂更像一个开放的讨论会。教授常常抛出一个问题,然后就抱着手臂,笑眯眯地看着大家自由辩论。没有标准答案,你的每一个想法,无论多天马行空,都会被认真倾听。

我记得第一次小组作业,我像上了发条一样,迅速分工、制定 timeline、催促进度,把国内那套“高效执行”的模式搬了过来。结果我的芬兰组员一脸困惑地看着我,问:“我们为什么这么着急?离截止日期还有三周呢。”他建议我们先一起去喝个咖啡,聊聊天,真正搞懂这个课题的乐趣在哪里。

那次咖啡聊天,我们从课题本身聊到了各自的家乡、爱好和对未来的看法。没有人在乎谁说了多少,谁贡献了更多“干货”。但奇妙的是,正是在这种放松的氛围里,我们的思路被完全打开,最后交出了一份我们自己都非常满意的作品。

在这里,我第一次感觉到,学习不是为了超越别人,而是为了丰盈自己。芬兰的教育体系闻名全球,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常年名列前茅。但你可能不知道,芬兰学生是全球做家庭作业时间最少的学生之一,平均每天不到半小时。教育的核心不是灌输知识,而是点燃好奇心和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教授会告诉你:“分数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什么,以及你是否享受这个过程。”

渐渐地,我放下了对绩点的执念。我开始选一些自己纯粹感兴趣但可能“没什么用”的课,比如芬兰神话历史、或是木工设计。我不再在图书馆待到闭馆,而是和同学在草坪上讨论问题。我发现,当学习的压力被抽离,知识本身的光芒才得以显现。那种纯粹的求知欲,比任何绩点排名都能带来更持久的满足感。

森林和湖泊,是免费的心理诊所

如果你问一个芬兰人,感到压力大时会做什么?他大概率不会说去购物或蹦迪,而是会说:“去森林里走走(Mennä metsään)。”

这句话,我花了整整一个冬天和夏天才真正理解。

芬兰被称为“千湖之国”,但这个称号其实有点谦虚了。根据官方统计,芬兰全境有超过18.7万个湖泊。更夸张的是它的森林覆盖率,高达75%,是欧洲人均森林面积最多的国家。这意味着,无论你身在何处,几乎都在步行距离内有一片可以让你“消失”的自然之境。

我第一次真正走进芬兰的森林,是在一个夏日的午后。当时我正为一篇论文烦恼,感觉脑子变成了一团浆糊。一个本地朋友看不下去,把我拖出了门,带我去了赫尔辛基旁边的努克西奥国家公园(Nuuksio National Park)。

我们没有设定任何目的地,只是沿着小径随意地走。阳光透过高大的松树和白桦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脚下是柔软的苔藓和落叶,空气里是泥土和植物混合的清新气味。除了鸟鸣和风声,世界一片寂静。我们走累了,就随便找一块湖边的岩石坐下,看着平静的湖面倒映着蓝天白云,发呆。

一个小时,两个小时……我完全忘了时间,也忘了那篇让我头疼的论文。那种感觉很奇妙,就好像我的大脑被这片宁静的自然轻轻地冲洗了一遍,所有的焦虑和杂念都被过滤掉了。那一刻,我终于明白了什么叫“理直气壮地发呆”。在国内,任何“无所事事”的时间都会让我充满罪恶感,总觉得应该用来看书、刷课、或者至少是“有效社交”。但在这里,和大自然共处的“无用”时间,却被看作是生活最重要、最滋养的一部分。

这背后,是芬兰深入人心的“Jokamiehenoikeus”,即“每个人的权利”或“自由漫游权”。这项权利允许任何人在芬兰的土地上自由通行、采摘浆果和蘑菇、露营,只要不破坏自然和侵犯私人住宅。这不仅仅是一项法律,更是一种文化:大自然是属于每一个人的,是灵魂的庇护所。

科学研究也证实了这种体验。日本的“森林浴”(Shinrin-yoku)概念,即沉浸在森林环境中,已被证明可以降低压力荷尔蒙皮质醇的水平,减缓心率,并增强免疫系统。在芬兰,你不需要专门去报名什么疗愈课程,因为大自然就是最好的、全天候开放的免费心理诊所。

桑拿与咖啡:学会与自己独处的仪式

芬兰人的生活里有两个神圣不可侵犯的仪式:蒸桑拿(Sauna)和喝咖啡(Kahvi)。这两件事,完美地诠释了芬兰人如何在慢节奏中寻找内心的秩序和安宁。

芬兰有550万人口,却拥有超过300万间桑拿房——这个比例堪称世界奇迹。桑拿房遍布公寓楼、私人住宅、湖边小屋,甚至是议会大厦和公司总部。对我来说,桑拿一开始只是个新奇的体验,热得让人喘不过气。但慢慢地,我理解了它为何是芬兰人的“国民圣殿”。

真正的芬兰桑拿,是一个完整的身心净化过程。你进入80-100摄氏度的木屋,感受热气打开每一个毛孔,汗水带走身体的疲惫。待到极致,冲出去跳进冰冷的湖水里(或者在冬天滚进雪堆里),感受瞬间的感官刺激。然后回到桑拿房,重复这个过程。在这一热一冷之间,你的身体被彻底唤醒,而精神则进入一种近乎冥想的平静状态。在桑拿房里,人们通常不谈工作,不带手机,只是安静地坐着,或者和朋友轻声交谈。这是一个放下一切负担,赤诚地与自己、与他人相处的空间。

如果说桑拿是晚间的净化仪式,那么咖啡则是白天的精神支柱。芬兰人是世界上人均咖啡消费量最高的国民之一,年人均消耗量高达12公斤。他们喝咖啡,不是为了像我们一样“续命提神”,而是一种刻在骨子里的社交和独处习惯——“Kahvitauko”(咖啡休息时间)。

在芬兰,法律甚至规定了员工在工作日享有两次正式的咖啡休息时间。这是一种强制性的“暂停”。无论工作多忙,到了咖啡时间,大家都会放下手头的事,聚在一起喝杯咖啡,吃点小点心。这种强制性的“慢下来”,让我深刻体会到,休息不是为了更好地工作,休息本身就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开始学着像芬兰人一样喝咖啡。不再是一边走路一边灌下一大杯冰美式,而是认真地找个地方坐下,花十分钟,专注地感受咖啡的香气和温度。这十分钟的暂停,像一个缓冲垫,隔开了我和外界的喧嚣。我发现,内心的平静,往往就藏在这些微小而专注的仪式感里。

从“内卷”到“Sisu”:一种全新的坚韧

来芬兰之前,我理解的“坚韧”,就是“头悬梁、锥刺股”式的自虐,是为了在竞争中胜出而逼迫自己。这种坚韧,往往伴随着巨大的焦虑和与他人的比较。但在芬兰,我学到了一个全新的词:Sisu。

“Sisu”是一个很难被准确翻译的芬兰词,它融合了毅力、决心、勇气和韧性。但它和我们熟悉的“内卷”式奋斗有着本质区别。“内卷”的核心是向外看,是通过战胜别人来证明自己,是一种消耗性的竞争。而“Sisu”的核心是向内看,它是在面对极端困难(比如芬兰漫长黑暗的冬季)时,不抱怨、不放弃,依靠内心的力量默默坚持下去的一种精神。它关乎的是你与挑战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你与他人的关系。

这种精神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芬兰连续七年(截至2024年)被评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很多人对此表示不解:一个冬天那么长,天气那么冷,人又那么“社恐”的国家,怎么会最幸福?

联合国发布的《世界幸福报告》衡量幸福的标准,并非物质财富或GDP,而是人均寿命、社会支持、信任度、决策自由、慷慨程度和腐败程度等。芬兰的高幸福感,源于其高度的社会信任、完善的福利体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简单而尊重的关系。在这里,你不需要踩着别人往上爬,也能过上体面、有尊严的生活。社会为你兜底,让你有底气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而不是被生存焦虑推着走。

我逐渐理解,真正的强大,不是在人群中争个你死我活,而是在孤身一人时,也能有面对一切的勇气和决心。我不再因为别人比我优秀而焦虑,而是专注于设定自己的目标,按照自己的节奏一步步前进。即使走得慢,但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坚定。这种由“Sisu”精神带来的内心确定感,是任何外界评价都无法给予的。

所以,如果你也觉得累了,觉得被无尽的竞争压得喘不过气,我该给你什么建议呢?

我不会告诉你“快来芬兰吧”,因为我知道,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机会。而且,地理的迁移,并不必然带来内心的转变。

但我想说,你可以试着在你的生活中,创造一个属于你自己的“芬兰”。

试着在周末的下午,关掉手机,去最近的公园找一条长椅坐下,什么都不做,就看看天,听听风。别怕浪费时间,这可能是你一周里最赚的几个小时。

试着在你下一次感觉被绩点或KPI压垮时,问问自己:抛开这些数字,我真正想从这件事里学到什么?把焦点从结果拉回到过程,你会发现很多被忽略的乐趣。

试着为你自己建立一个小小的仪式。可以是一杯晨间咖啡,一段晚间阅读,或是一次周末的桑拿(哪怕只是热水澡)。让这个仪式成为你每天的“暂停键”,一个只属于你自己的神圣时空。

芬兰没有治好我的所有问题,我依然会有迷茫和焦虑的时刻。但它教会了我最重要的一件事:允许一切发生,并温和地接纳自己。它让我明白,人生的跑道不止一条,我们不必都朝着同一个方向狂奔。你可以选择一条少有人走的路,慢慢地走,沿途看看风景。毕竟,能按自己的节奏,过完这一生,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成功。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