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长掏心窝子的话,先读为快! |
|---|
| 这篇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实打实的干货。想知道Keele的金融硕士是“宝藏”还是“坑”?课程是水是硬?村里生活到底什么样?别急,泡杯茶,咱们慢慢聊。这篇超长文,就是写给一年前那个和我一样,攥着offer既兴奋又迷茫的你。 |
还记得一年前的那个下午,我刷新邮箱,看到Keele University那封带着橄榄枝的offer时,心跳漏了半拍。激动是肯定的,但紧随而来的,是一股巨大的不确定感。我立刻打开各种留学论坛,输入“基尔大学 金融”,跳出来的评价五花八门。
有人说,基尔大学是英国最大的“公园”,校园美到窒息,学术氛围浓厚,能让人静心学习。也有人吐槽,说这是个不折不扣的“基尔村”,地理位置偏僻,生活好山好水好无聊,读商科不去伦敦曼城简直是“自寻短见”。
看着这些褒贬不一的评论,我彻底懵了。我到底是要去一个能让我专心搞学术的“象牙塔”,还是一个可能会让我与金融圈“绝缘”的“村庄”?这个选择,直接关系到我未来一年的学习体验,甚至职业生涯的起点。我想,屏幕前的你,如果也手握基尔的offer,大概率也有着和我当初一样的纠结。别担心,今天我就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带你360度无死角地体验一下,在基尔大学读金融硕士,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课程到底硬不硬核?扒一扒Keele的金融课表
咱们先聊最核心的问题:课程。毕竟,我们是来学习的,不是来度假的。很多人担心基尔的名气不如G5或王爱曼华,课程会比较“水”。关于这一点,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想在基尔“水”过去,基本没可能。
基尔商学院(Keele Business School)可是手握AACSB和AMBA两大国际认证的。这是什么概念?全球只有不到5%的商学院能拿到双重或三重认证,这代表着它的教学质量和课程设置是受到国际标准认可的。这可不是学校自己吹的,是实打实的硬实力。
就拿我们的核心课程来说,MSc Finance和MSc Banking and Finance的课表排得满满当当。上学期,我们啃的是《公司金融》(Corporate Finance)、《投资学》(Investments)和《金融计量经济学》(Financial Econometrics)这几块硬骨头。尤其是《金融计量经济学》,每周的problem set都能做到让你怀疑人生。老师会带着你用Stata或者R语言跑数据,从最基础的线性回归到时间序列分析,比如ARCH/GARCH模型,这些都是未来做量化分析或者写毕业论文的必备工具。
我有个同学,本科是学会计的,刚开始接触计量时就有点吃力,每周都要泡在图书馆好几个晚上,约着小组同学一起讨论模型。期末考试前,我们几个人在图书馆通宵刷题,那种感觉,跟国内高考前的冲刺没什么两样。所以,如果你抱着“随便学学就能过”的心态来,那真的会碰一鼻子灰。
课程的考核方式也很全面,不是期末一考定生死。通常是“平时作业/报告 + 期末考试”的组合。比如《投资学》这门课,我们期中就有一个小组作业,要求我们构建一个投资组合,并分析其风险和收益。这不仅考验你对CAPM模型、有效前沿理论的理解,还非常考验团队协作和数据分析能力。
纸上谈兵还是真枪实弹?彭博终端和编程技能get√
理论学得再好,不能上手操作也是白搭。这可能是很多同学最关心的一点。基尔在这方面做得怎么样?
答案是:超出预期!基尔商学院有一个专门的彭博交易实验室(Bloomberg Trading Room),里面配备了十几台彭博终端机。这玩意儿可是金融圈的“神器”,各大投行、基金公司都在用。在《投资组合管理》(Portfolio Management)和《金融衍生品》(Financial Derivatives)这些课程中,老师会直接带我们去实验室上课。
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老师让我们用彭博终端抓取苹果公司(Apple Inc.)过去十年的股价数据、财务报表和相关的市场新闻,然后用这些实时数据来做公司估值分析。那种感觉真的很酷,你不再是看教科书上那些陈旧的案例,而是像一个真正的金融分析师一样,面对着鲜活跳动的市场数据。通过彭博终端,你可以查到几乎所有上市公司的详细信息,甚至可以进行模拟交易。这对于我们理解金融市场是如何运作的,帮助巨大。
除了彭博终端,编程技能也是课程的重点。前面提到的《金融计量经济学》会系统地教你使用Stata。虽然不是Python这种大热门,但Stata在学术界和一些研究机构里用得非常广泛,学好它对你以后读博或者从事研究工作绝对是加分项。老师会从数据导入、清洗,一直教到模型建立和结果解读,非常系统。毕业论文阶段,很多同学都需要用它来处理成千上万条数据,这时候你就会感谢当初认真听讲的自己。
教授是大神还是“念PPT机器”?
老师的水平直接决定了学习体验。在基尔,我遇到的大部分老师都非常认真负责。这里的班级规模普遍不大,一个Seminar(研讨课)通常也就二三十人。这意味着你有大把的机会和老师互动、提问。
教我们《公司金融》的教授是一位在业界做过多年顾问的“老法师”,他讲课从不局限于PPT。讲到资本结构理论时,他会用自己亲身经手的企业并购案例来解释MM理论在现实中是如何应用的,哪些假设在现实中并不成立。这种理论结合实践的讲法,比干巴巴地念定义要生动得多。
而且,这里的老师都有固定的Office Hour。你有任何学术上的问题,都可以预约时间去找他们“开小灶”。我写期中论文时,对一个估值模型的参数选择拿不准,就预约了教授的Office Hour。他花了半个多小时,帮我一步步梳理逻辑,还推荐了好几篇相关的顶尖期刊文献让我去读。那种被认真对待的感觉,真的很暖心。
小组作业:相爱相杀的“头脑风暴”
在英国读研,你绝对逃不掉的就是小组作业(Group Work)。这真是一个让人“相爱相杀”的过程。
“爱”的是,你能遇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比如我们小组就有来自印度、尼日利亚和德国的同学。大家的思维方式和看问题的角度完全不同。做案例分析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碰撞总能激发出意想不到的火花。这不仅锻炼了跨文化沟通能力,也让你的视野变得更开阔。
“杀”的是,你也可能遇到传说中的“猪队友”。有人习惯拖到deadline前一天才开始动手,有人对自己的想法过分坚持,沟通起来简直是灾难。我们曾经为了一个报告的框架,在图书馆的讨论室里争论了三个小时。但这个过程,恰恰是模拟了未来职场中最真实的场景。如何有效地沟通、如何进行任务分工、如何解决分歧、如何项目管理……这些软技能,书本上学不到,但小组作业会逼着你学会。
“基尔村”的生活:好山好水,但会无聊吗?
聊完学习,我们再来聊聊生活。基尔的校园,用“风景如画”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它占地超过600英亩(约2.4平方公里),有大片的森林、草坪和两个美丽的湖。春天看樱花,秋天看落叶,傍晚在湖边散步还能看到天鹅和野鸭。在这里,学习的压力似乎都能被大自然治愈。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这么“村”的地方,生活会不会很无聊?
我的答案是:取决于你怎么过。如果你是个宅不住、喜欢都市繁华的人,那基尔可能确实会让你有点小失落。校园里虽然超市、餐厅、咖啡馆、健身房、电影院一应俱全,但毕竟不是大城市。不过,“无聊”这个词,在基尔的学生字典里其实很少出现。
首先,基尔的学生会(KeeleSU)超级活跃,每周都会组织各种活动,从派对、Live Music到各种主题夜市,总有一款适合你。学校里还有超过150个学生社团,无论你的爱好是足球、哈利波特还是金融投资,都能找到组织。
其次,交通其实比你想象的要方便。从基尔校门口坐公交车去最近的火车站Stoke-on-Trent,大约20分钟。从这个火车站出发,坐火车去曼彻斯特只要40分钟,去伯明翰大约50分钟,去伦敦也只需要一个半小时。周末约上三五好友去大城市逛街、看展、吃米其林,完全是说走就走的旅行。
所以,基尔的生活更像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的状态。想静心学习时,校园里有顶级的图书馆和安静的环境;想放松娱乐时,周边的大城市触手可及。
实习和就业,学校能帮你多少?
最后,我们来聊聊最现实的问题:找工作。很多人觉得不在伦敦,找金融实习和工作会非常吃亏。这一点确实是客观存在的劣势,毕竟金融机构主要集中在伦敦。
但是,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Careers and Employability Service)提供了非常多的支持。他们会定期举办CV修改、模拟面试的Workshop,还会邀请企业来学校开招聘宣讲会。我参加过一次德勤(Deloitte)的线上分享会,就是学校组织的。就业指导中心网站上也会每天更新大量的实习和工作岗位信息。
关键在于,你需要非常主动。这里的资源需要你自己去挖掘。比如,我会主动在LinkedIn上联系在英国金融圈工作的基尔校友,向他们请教经验。大部分校友都非常乐意分享。学校提供了一个平台和敲门砖,但剩下的路,需要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去走。在基尔找到好工作的前辈大有人在,但这背后一定是超乎常人的努力。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在基尔大学读金融硕士,到底值不值得?
这里没有标准答案。它不像帝国理工那样自带光环,也不像LSE那样地处金融城中心。但它能给你一个扎实的学术训练,让你在远离尘嚣的环境里沉淀下来,真正学到东西。它能让你在美丽的校园里,体验到纯粹的、充满支持的社区生活。
如果你想要的是一个能让你静下心来打好金融基础,同时体验一把英式田园校园生活,并且不介意主动出击去寻找机会的地方,那么基尔绝对是一个性价比超高的选择。别让“村”这个标签限制了你的想象,有时候,安静的地方,才更能听清自己前进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