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新加坡中小学:精英教育第一课

puppy

如果你也对新加坡的教育充满好奇,总听说这里是“精英”的摇篮,竞争压力山大,那这篇文章你可得看看!作为亲历者,我想跟你聊聊课本外最真实的一课。那场几乎决定命运的“小六会考”(PSLE)和残酷的“分流”制度,到底是什么滋味?其实,新加坡教给我的第一课,并不是如何拼命考第一,而是在早早被贴上“好”与“不好”的标签后,如何找到自己的赛道。还有,几乎和学业一样重要的CCA(课外活动)又是怎样塑造了我们对“成功”的另一种理解。这里没有官方宣传,只有我踩过的坑和最真切的感受,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些不一样的启发。

给爸妈和同学的悄悄话
这篇文章有点长,但都是我的心里话。如果你正考虑来新加坡读书,或者只是对这个“精英教育”下的真实世界感到好奇,希望我的经历能给你一些课本上找不到的答案。这里没有复杂的教育理论,只有一个曾经在这里迷茫过、挣扎过,也成长过的留学生,想跟你聊聊新加坡教育真正教会我的事。它关于成绩,但又远不止于成绩。

嘿,大家好,我是 lxs.net 的小编。今天想跟大家聊个走心的话题。

还记得我12岁那年,拿到小六会考(PSLE)成绩单的那个下午。新加坡的十二月,热得让人喘不过气,可我手心里的汗比天气还黏腻。老师一个一个念名字,教室里安静得只剩下风扇转动的嗡嗡声和同学们的呼吸声。轮到我时,我走上讲台,接过那张薄薄的、却感觉有千斤重的纸。我不敢立刻看,把它对折再对折,紧紧攥在手里,直到指关节都发白了。

那张纸上只有一个三位数的总分,但它像一个审判官,在那个瞬间,就给我贴上了一个标签,决定了我接下来要去什么样的中学,遇见什么样的同学,走上哪一条被预设好的轨道。

如果你也即将或者正在考虑把孩子送到新加坡,你一定听过无数关于这里教育的“神话”和“恐怖故事”:全球第一的PISA成绩、残酷的竞争、几乎决定命运的分流……这些都是真的吗?作为一个亲历者,我想告诉你,是的,竞争是真的,压力是真的。但新加坡教育教给我的,最深刻、最宝贵的第一课,却不是怎么考高分,而是在很小的时候,就被这个系统“筛选”和“定义”之后,如何不认命,如何找到自己的B计划,甚至C计划。这,才是留学生涯中最真实的一课。

那张决定“命运”的纸:小六会考(PSLE)究竟有多恐怖?

先来个名词解释,PSLE,全称 Primary School Leaving Examination,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小六会考”。全岛所有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在同一年、同一时间,参加这场统一的国家级考试。考四门:英语、数学、科学和母语(对我们来说就是华文)。

你可能会说,不就是个“小升初”考试吗?我们国内也有啊。不,这完全是两码事。它的恐怖之处在于,这几乎是所有12岁孩子人生中第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全国大排名。你的分数,直接决定了你将被分配到哪一类的中学。

我上学那会儿,用的是“T-score”(Aggregate Score)总分制。这个分数不是你的卷面分,而是根据你在全国所有考生中的相对位置算出来的。也就是说,你考得好不好,不只看你自己,还要看别人是不是比你更好。这就催生了新加坡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Kiasu”,一个福建方言词,意思是“怕输”。

那种“怕输”的氛围是渗透到骨子里的。周末不再是休息日,而是“补习日”。我记得那时候,周六上午补数学,下午补科学,周日上午还要去上华文提高班。补习中心里坐满了和我一样睡眼惺忪的同龄人。父母们在外面交流“战况”,哪个补习老师最“神”,哪本练习册最“灵”。整个社会都在告诉你:PSLE这道坎,你必须迈过去,而且要迈得漂亮。

为了应对这种内卷,新加坡教育部在2021年进行了一项重大改革,用“成就等级”(Achievement Level, AL)取代了T-score。AL系统将每科成绩分为8个等级(AL1-AL8),AL1是最好。四科总分最低是4分(状元),最高是32分。教育部的初衷是好的,希望通过更宽泛的积分段来减少学生之间“分分计较”的压力。比如,以前251分和250分可能就是天壤之别,但在新制度下,考90分和考100分的学生都属于AL1,似乎没差了。

但现实是,压力只是换了种形式。顶尖中学,比如莱佛士书院(Raffles Institution)或华侨中学(Hwa Chong Institution)的截分点,依然是神仙打架般的AL 4-6分。这意味着你四门科目几乎都要拿到完美的AL1。对大部分家庭来说,焦虑并没有减少,只是从追逐每一分,变成了追逐每一个AL等级。根据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一项研究,超过70%的父母仍然认为PSLE给孩子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所以,是的,PSLE的恐怖不在于考试本身有多难,而在于它过早地将一个孩子置于一个巨大的、无形的社会评价体系中。它第一次让你清晰地意识到:你正在被衡量、被比较、被排序。

被贴上标签之后:“分流”制度下的我们

考完试,拿到成绩,真正的“大戏”才刚刚开始。PSLE成绩直接导向了新加坡教育体系中最具争议的一环——中学分流(Streaming)。

在过去几十年里,学生们会根据成绩被分入三种不同课程的班级:

  1. 快捷源流(Express Stream):大约60%的学生会进入这个为期四年的课程,目标是完成GCE ‘O’ Level考试。

  2. 普通学术源流(Normal Academic, N(A) Stream):约20%-25%的学生进入,课程为期五年,先考‘N’ Level,通过后再读一年考‘O’ Level。

  3. 普通工艺源流(Normal Technical, N(T) Stream):剩下的15%左右的学生进入,课程更侧重于实践和技术应用。

这个制度的初衷是“因材施教”,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孩子用适合自己的节奏学习。听起来很理想,对吧?但对于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来说,这无异于在额头上刻字。进了快捷班,你就是“聪明的”;进了普通班,你就好像“差一点”;而不幸进了工艺班,很多人会直接给你贴上“不爱学习”的标签。

我当时还算幸运,成绩够上了快捷班。但我最好的朋友之一,因为华文差了几分,被分到了普通学术班。明明小学时我们还一起玩闹,可一上中学,我们之间仿佛隔了一道无形的墙。我们穿同样的校服,但在不同的教学楼上课,我们的课本难度不一样,老师对我们的期望不一样,甚至我们对自己的定位也开始变得不一样。

他开始变得不自信,总觉得自己“比别人慢”。这种心理暗示是致命的。分流不仅是学术上的分隔,更是社交和心理上的。它过早地让一些孩子接受了“我不行”的设定。

不过,这里要告诉大家一个非常重要的、也是令人欣慰的最新变化!新加坡教育部已经意识到了传统分流制度的弊端。从2024年起,所有中学已经全面推行“科目编班”(Full Subject-Based Banding, Full SBB)。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固定不变的“快捷班”、“普通班”已经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科目的强弱,选择不同水平的课程。比如,一个学生的数学很强,他可以修读最高难度的G3水平(相当于以前的快捷班水平);但他的英语稍弱,就可以选择G2水平(相当于普通学术班水平)。

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它打破了“一刀切”的标签,告诉孩子们:你不是一个被简单定义的人,你是一个有着不同长处和短处的个体。这对于即将来到新加坡的留学生来说,绝对是个好消息。你们将进入一个更灵活、更多元、更少标签化的学习环境。

虽然我没有享受到这个新政策,但看到这个改变,我真心为现在的孩子们感到高兴。它修正了旧系统里最残酷的部分,让教育回归到关注每个孩子独特性的本质上。

学业之外的另一条赛道:CCA比你想象中重要太多

如果说PSLE和分流是新加坡教育体系里“硬”的一面,那CCA(Co-Curricular Activities,课外活动)就是它“软”的、充满人情味的一面。

千万别把CCA当成国内学校那种“兴趣小组”,上不上都无所谓。在新加坡,CCA是强制性的,是每个中学生学习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重要性几乎与学业并驾齐驱。

CCA的种类五花八门,大致分为四类:体育运动(篮球、游泳、帆船等)、制服团体(童子军、学生警察、红十字会等)、表演艺术(合唱团、华乐团、舞蹈等)、俱乐部和社团(辩论社、机器人社、摄影协会等)。

我当时加入的是学校的华乐团,负责拉二胡。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日子真是又苦又甜。每周要训练三次,每次三小时。临近演出或比赛时,几乎天天都要加练。放学后,当别的同学都回家了,我们乐团的几十号人还在音乐室里,一遍又一遍地磨合一个乐句。指挥棒落下,汗水滴在乐谱上,那种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拼尽全力的感觉,是你在任何课堂上都学不到的。

CCA教会我的,是课本外的所有东西:

首先是“团队合作”。在乐团里,没有个人英雄主义。你一个声部拉得再好,如果不能和别人融合,就是噪音。你必须学会倾听,学会配合,学会为了集体的荣誉牺牲一点个人的光芒。

其次是“坚韧不拔”。体育队的同学,每天风吹日晒地训练;制服团体的同学,要在烈日下站军姿、长途拉练。没有人是轻松的。我认识一个篮球队的朋友,他为了一个校际比赛,手腕骨折了打着石膏都坚持在场边给队友加油。这种“永不放弃”的精神,比多背一个物理公式重要得多。

更重要的是,CCA给了很多人“第二次机会”。有些同学可能在学术上找不到成就感,但在CCA的舞台上,他们是闪闪发光的。我见过平时默默无闻的同学,在舞台上表演B-box引爆全场;也见过成绩平平的同学,因为在学生警察团里表现出色,成为了受人尊敬的学生领袖。

CCA的价值,新加坡的教育体系是完全认可的。它有一个叫“LEAPS 2.0”的积分系统,根据你在CCA中的参与度、成就、领导力等来给你打分。这个分数,在你申请初级学院(Junior College)或理工学院(Polytechnic)时,可以用来减免入学分数,是实打实的“加分项”。

此外,还有“直接招生计划”(Direct School Admission, DSA)。学生可以在PSLE之前,凭借在体育、艺术或学术方面的特殊才华,提前被中学录取。根据新加坡教育部的数据,每年都有数千名学生通过DSA进入自己心仪的中学。例如,在2023年,就有约3800名学生接受了DSA的录取。这等于告诉所有人:通往成功的路,不止一条。会读书很重要,但有一项能让你发光的特长,同样重要。

新加坡教我的第一课:如何在标签下找到自己的路

聊了这么多,你可能会觉得新加坡的教育很分裂。一边是严酷的学术竞争,给你贴上各种标签;另一边又通过CCA这样的渠道,鼓励你发展个性和特长。

没错,这就是我亲身感受到的,最真实的新加坡。它像一个严厉的教练,在你很小的时候就把你推到赛场上,用一场残酷的比赛给你分了组。有人在A组,有人在B组。一开始,你可能会因为自己不在A组而沮丧、迷茫,甚至自我怀疑。

但慢慢地,你会发现,B组里也有自己的冠军。那个在数学课上打瞌睡的同学,可能是学校龙舟队的王牌舵手;那个英文作文总是不及格的女孩,可能是全国舞蹈比赛的金奖得主。

新加坡教育真正教会我的第一课,不是如何成为一个全能的学霸,而是在一个高度结构化、结果导向的环境里,如何认识自己,如何与“不完美”的自己和解,并最终找到一条能让自己发光发热的、独一无二的赛道。它用一种近乎粗暴的方式,迫使你很早就开始思考:如果我不是学习最好的那一个,我还能成为什么?

PISA测试中,新加坡学生常年在数学、科学和阅读方面霸榜全球。这背后是扎实的基础教育。但这些冰冷的数据,无法衡量一个人的全部。那些在CCA中学会的坚持,那些在团队中懂得的协作,那些被分流后依然不放弃、奋起直追的韧性,才是这套“精英教育”体系里,最宝贵的副产品。

它告诉我,人生不是由一场考试决定的。被贴上标签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自己相信了那个标签。

给准备来新加坡的你和爸妈说几句大白话

最后,想对屏幕前的你,无论是家长还是同学,说几句掏心窝子的话。

给爸妈们:

放下对“名校”的执念。新加坡的好学校很多,但最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尤其是在全面推行“科目编班”的今天,学校之间的差异在缩小,而学校的文化、特色CCA、老师的教学风格这些“软实力”变得更重要。别把国内的焦虑原封不动地搬过来,给孩子一点空间,让他去探索,去试错。你的信任,比任何补习班都重要。

给同学们:

欢迎来到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地方。你可能会因为语言、文化、学业压力而感到不适应,这太正常了。记住,你的入学考试成绩只是一个开始。请务必、一定、要去加入一个你真正热爱的CCA,而不是你爸妈觉得“有前途”的CCA。因为在那里,你会交到最铁的朋友,学到最实用的技能,找到除了成绩之外,让你觉得自己很“牛”的地方。那是你在这段留学旅程中,最重要的避风港和加油站。

新加坡的教育,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起跑时的位置,真的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在这条路上,你是否学会了如何在跌倒时自己爬起来,如何在想放弃时再多坚持一秒,如何在所有人都朝着一个方向跑的时候,看清楚自己想去的终点。

能学会这些,比拿多少个A都值钱。这,才是我认为的,“精英教育”的真正含义。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