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比亚学院深度揭秘,新生入学必看

puppy

嘿,准哥大er!马上就要开启在纽约的全新生活,是不是既兴奋又有点小紧张?别担心,这篇由学长学姐亲手为你打造的“生存指南”来啦!从让人又爱又恨的核心课程(Core Curriculum)怎么选才能不踩雷,到哪些宝藏教授的课必须冲;从校园里最好吃的食堂,到纽约客才知道的周末好去处,满满的干货都帮你整理好了。这不仅是一份选课攻略,更是帮你快速融入新环境、开启精彩四年大学生活的贴心秘籍。快点开看看,少走弯路,赢在起点!

新生报到前必做的几件事
激活UNI和邮箱:你的Columbia ID(UNI)是你在学校的唯一身份标识,所有官方通知、课程注册信息都会发到你的@columbia.edu邮箱,一天至少查三次!
读懂核心课程(Core Curriculum):提前了解每一项核心课程的要求,想好备选课程。这会让你在选课周从容不迫,而不是手忙脚乱。
收藏CULPA网站:这是哥大学长学姐的“大众点评”,选教授前必看。网址是culpa.info,记住它,它会是你四年的好朋友。
研究校园地图:Morningside Heights校区不大,但刚来时在各个教学楼之间穿梭也容易迷路。熟悉一下Butler Library、Lerner Hall、Uris Hall这些地标的位置。
准备好应对纽约的天气:纽约的冬天会下大雪,夏天又闷又热。带一件好用的羽绒服和一把结实的雨伞,比什么都重要。

嘿,未来的哥大er!

还记得我收到哥大offer的那个晚上吗?我激动地把录取信读了不下二十遍,开始疯狂想象自己在Low Library门前台阶上晒太阳、在Butler Library通宵赶due的场景。但当兴奋劲儿过去,一个叫“选课”的大魔王就找上门了。看着SSOL(Student Services Online)系统里密密麻麻的课程列表,和一份长达十几页的核心课程要求,我彻底懵了。什么是Lit Hum?CC又是什么?为什么我要学一门我完全不感兴趣的科学课?当时我焦虑得抓着一个刚认识的学姐问了两个小时,才勉强搞懂了规则。那个瞬间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为后来的你们写一篇“避坑指南”,让大家少走点弯路。

所以,这篇指南诞生了。它不是官方的宣传手册,而是我们这些亲身经历过四年“折磨”与“快乐”的学长学姐,用无数个赶due的夜晚和踩过的坑换来的经验。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揭开哥大的神秘面纱吧!

让人又爱又恨的“核心课程”怎么破?

哥伦比亚学院最引以为傲,也最让学生头疼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核心课程(Core Curriculum)。这套体系从1919年就开始了,核心思想是让每个学生,无论你主修什么,都能接受全面的人文教育。想法很美好,但执行起来嘛……意味着你可能要花将近一半的学分来上这些“必修课”。不过别怕,选对了课和教授,核心课程也能变成你大学四年最宝贵的经历。

文学人文(Literature Humanities) & 当代文明(Contemporary Civilization)

这是核心课程中的两大“王牌”,简称Lit Hum和CC。从大一开始,你就要和荷马、柏拉图、弗吉尼亚·伍尔夫这些思想巨匠们“亲密接触”。这两门课都是小班研讨课,每班不超过22人,每周两次,每次两小时。课堂就是围绕着阅读材料进行激烈讨论。教授的作用至关重要,他/她直接决定了你的课堂体验和GPA。

怎么选?唯一的答案就是:看CULPA!CULPA是哥大学生的教授评价网站,上面的评价非常真实,甚至有点“毒舌”。教授讲课风格、给分松紧、作业多少都一目了然。一个拿到“金块”(最高评价)的教授,他的section通常在选课系统开放后的几秒钟内就会被抢光。比如,教Lit Hum的Stathis Gourgouris教授,他的课总是一位难求,因为他能把晦涩的古希腊悲剧讲得像悬疑小说一样引人入胜。

真实案例:我的朋友小M,大一选Lit Hum时没看CULPA,随便选了个时间合适的section。结果教授是个极其严格的老古板,每次发言都要引用原文,期末论文要求比博士论文还苛刻。小M读《伊利亚特》读到崩溃,最后拿了个B。而我选了当时CULPA上一个“银块”评价的年轻教授,课堂气氛活跃,大家可以自由地把康德的思想和当下的社会问题联系起来,一学期下来,不仅收获了A,更真正爱上了哲学。

艺术人文(Art Humanities) & 音乐人文(Music Humanities)

这两门课是带你“入门”西方艺术和古典音乐的。听起来有点枯燥?其实它们是核心课程里最有趣的!Art Hum的教授会带你们去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The Met)现场看伦勃朗的真迹,而不是只在PPT上看图片。Music Hum的教授会要求你去听一场林肯中心的音乐会,然后写一篇听后感。

选课小贴士:这两门课的体验也和教授高度相关。有的教授会把课上成艺术史流水账,有的则会教你如何真正地“看”一幅画,“听”一首交响乐。再次强调,去查CULPA!另外,这两门课的期末考试通常是辨认作品和作者,需要花点时间记。根据哥大官方数据,每年有近1100名学生修读这两门课程,所以学校会安排很多去博物馆和音乐会的集体活动,这是融入集体的好机会。

科学前沿(Frontiers of Science)

这是专门为非理科生设计的科学通识课,简称FroSci。大一新生都得(被迫)上。它由四个模块组成:天体物理、生物、地球科学和神经科学。每个模块由该领域最顶尖的教授主讲大课,每周再由博士生带领小班进行讨论。很多人吐槽这门课内容太浅,蜻蜓点水。但换个角度想,它用一个学期的时间,帮你快速了解了四个前沿科学领域,没准就能激发你新的兴趣点呢?

如何生存:FroSci的给分是出了名的curve(正态分布),意味着你只要比一半的人表现好,就能拿到B或更好的成绩。关键在于每周的网上作业和积极参加小班讨论。这门课也是认识新同学的绝佳机会,因为全院大一新生都在上,你的邻居、室友很可能就在你的课堂里。

全球核心(Global Core)

这是核心课程里最灵活的一环。学校会提供一个长长的课程列表,涵盖了非洲、亚洲、拉丁美洲等非西方文化的研究,你可以任选两门。这是你跳出“西方中心论”、探索广阔世界的好机会。很多有趣的课程都在这个列表里。

宝藏课程推荐:比如,社会学系开设的“当代印度社会”,或者东亚系的“中国电影史”。这些课程不仅能帮你完成学分要求,还能让你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理解世界。根据2023年的数据,Global Core列表里有超过200门课程可供选择,总有一款适合你。

除了核心课程,如何找到那些让你眼前一亮的宝藏教授?

哥大真正的魅力,在于那些藏在各个院系里的“扫地僧”。他们可能是诺贝尔奖得主,也可能是某个领域的开创者。能上到他们的课,绝对是毕生难忘的体验。

“选课如投资,选对教授就成功了一半。”这句话在哥大是真理。一个好的教授,能把一门枯燥的“宏观经济学入门”讲成一场精彩的脱口秀。哥大经济系的Sunil Gulati教授就是个传奇,他同时也是前美国足协主席,他的体育经济学课场场爆满。他会用NBA的工资帽和欧洲足球的转会费来解释经济学原理,非常生动。

怎么抢课? 哥大有一个“购物期”(Shopping Period),就是开学前两周,你可以随意试听任何课程。这是你亲身体验教授风格的最好机会。看到感兴趣的课,就算满了也要去第一节课坐着,跟教授表达你想选这门课的强烈意愿,很多时候教授会被你的诚意打动,给你一个注册码(registration code)。

真实案例:我的学姐当年特别想上历史系一位泰斗级教授关于“美国内战”的研讨课,但这门课只招15个人,早就满了。她在购物期每周都去旁听,积极发言,下课后还找教授讨论。第二周结束时,一个已经注册的学生退了课,教授第一时间就把名额给了她。所以,脸皮厚一点,主动一点,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哥大“干饭”指南:哪个食堂最好吃?

学习再忙,也别亏待自己的胃。哥大的Meal Plan(餐饮计划)基本上是强制新生购买的,所以大部分时间你都会在食堂解决温饱问题。校园里主要有三个食堂,各有千秋。

John Jay Dining Hall:最“古老”、最有“霍格沃茨”感觉的食堂。彩色玻璃窗、长条木桌,氛围感拉满。这里的食物偏向传统的家庭式烹饪,比如烤鸡、意面。菜品相对固定,但质量稳定。这里也是社交的好地方,很适合约上三五好友坐下来慢慢吃,慢慢聊。

Ferris Booth Commons:位于学生中心Lerner Hall里,现代、明亮,主打快捷方便。有沙拉吧、三明治台、墨西哥卷饼(Burrito Bowl)等,可以自己搭配。因为地理位置方便,课间总是人满为患。根据学生会2022年的一项调查,Ferris是午餐时段最受欢迎的食堂,超过40%的学生会选择这里。

JJ's Place:夜猫子的天堂!这是一个美式快餐风格的食堂,藏在John Jay宿舍楼的地下。特色是汉堡、炸鸡、奶昔和马苏里拉芝士条。它一直营业到深夜1点,是无数学生赶due期间的能量补给站。期末周的午夜,这里比图书馆还热闹。

省钱小技巧:你的Meal Plan里除了“餐次”(swipes),还有“餐饮币”(Dining Dollars)。Dining Dollars可以在校园里的咖啡馆用,比如Blue Java Coffee Bar或者Joe Coffee。买一杯咖啡提神,比在校外买便宜不少。

别只待在校园里,纽约才是你最大的课堂!

哥大有个说法叫“Columbia Bubble”(哥大泡泡),意思是很多学生四年都只在校园周围10个街区的范围内活动。千万不要这样!你身处的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城市之一,纽约本身就是一门上不完的课。

走出晨边高地(Morningside Heights): 坐上1号线地铁,20分钟就能到时代广场,30分钟就能到下城的SOHO区。别总去那些游客打卡的地方。周末可以去布鲁克林的DUMBO区,在曼哈顿大桥下拍一张经典照片;或者去威廉斯堡逛逛复古小店和跳蚤市场;也可以坐地铁到法拉盛,吃一顿地道的中国菜,慰藉你的中国胃。

利用你的学生身份: 你的哥大学生证(CUID)是一张“万能通行证”。凭借它,你可以免费进入纽约超过30家顶级博物馆和艺术馆,包括MoMA(现代艺术博物馆)、The Met(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古根海姆博物馆等等。一个学期逛遍所有免费博物馆,绝对能极大提升你的艺术修养。很多百老汇的剧目也提供学生票(student rush tickets),当天去剧院门口排队,可以用非常低的价格(通常是30-40美元)买到很好的位置。

真实体验:我大三那年,几乎每个周五下午都会去MoMA逛一两个小时。看着梵高的《星空》和莫奈的《睡莲》真迹,一周学习的疲惫都烟消云散了。这种触手可及的文化资源,是哥大给你最宝贵的礼物之一。

说了这么多,其实只是想告诉你,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机遇与挑战并存。你会遇到让你抓狂的课程,也会遇到让你豁然开朗的教授;你可能会因为想家而偷偷哭泣,也可能会在和朋友夜游曼哈顿的晚上笑得最大声。

别怕犯错,也别怕迷茫。哥大四年,不是让你成为一个完美的、门门功课都拿A的“好学生”,而是给你一个平台,去探索你是谁,你爱什么,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大胆去选那些你好奇但完全不了解的课,去加入那个看起来很酷但你一个朋友都不认识的社团,去和那个与你背景完全不同的同学做朋友。

这四年,是属于你的冒险。我们在晨边高地等你,准备好,一起开创你的故事吧!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