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西兰留学,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puppy

曾经我也是,直到来了新西兰。在这里,我第一次敢心安理得地“浪费”时间——在湖边看日落发呆一整个下午,周末开车去雪山徒步而不是闷头赶due,和local朋友聊着不成体系的天。这里没有那么多“你应该”的评价标准,只有壮阔的自然和一句真诚的“take it easy”,让我慢慢放下了对未来的焦虑和无休止的比较。如果你也对“内卷”感到疲惫,想找回生活的呼吸感,那我的这段经历,或许能给你一些不一样的启发。

写在前面:这篇文章不是“新西兰旅游宣传片”
这篇文章更像是一份“精神自救”的真实记录。它不鼓吹所有人都来新西兰,也不是说这里是没有烦恼的天堂。而是想分享一种可能性——当你换个环境,用一种全新的、甚至有点“反常识”的方式去生活,也许就能解开那些困扰你许久的心结。希望我的经历,能给你带来一点点勇气和启发。

嘿,大家好,我是lxs.net的小编Cici。

还记得大三那年,我接过一个难度很高的课程项目,连续在图书馆熬了两个通宵。凌晨三点,当我拖着快散架的身体,盯着屏幕上密密麻麻的代码时,手机“叮”地亮了一下。是朋友圈,一个同专业的同学发了张图,配文是:“搞定!又解锁一个新技能。” 图上是他刚完成的一个超酷炫的动画效果,比我的项目要求高了不止一个level。

那一瞬间,咖啡因带来的亢奋瞬间被一种巨大的焦虑感吞噬。我开始疯狂地自我怀疑:我是不是太笨了?我是不是不够努力?为什么别人总能轻松地走在我前面?那种感觉,就像被一个无形的进度条追着跑,永远无法停歇,稍微一放松就觉得自己罪大恶恶。这就是“精神内耗”,一个我们这代留学生再熟悉不过的词。

曾经我也是,直到来了新西兰。在这里,我第一次敢心安理得地“浪费”时间——在湖边看日落发呆一整个下午,周末开车去雪山徒步而不是闷头赶due,和local朋友聊着不成体系的天。这里没有那么多“你应该”的评价标准,只有壮阔的自然和一句真诚的“take it easy”,让我慢慢放下了对未来的焦虑和无休止的比较。如果你也对“内卷”感到疲惫,想找回生活的呼吸感,那我的这段经历,或许能给你一些不一样的启发。

第一课:心安理得地“浪费”时间,原来是一种奢侈

在国内,我们的时间被切割成以分钟为单位的模块,每一块都要填满“有意义”的事情。背单词、刷实习、听讲座……一旦停下来,就会有巨大的负罪感。刚到奥克兰的时候,我延续了这种惯性。课程表排得满满当当,周末也泡在图书馆里预习下周的内容。

直到有一次,我约了本地的同学Sarah一起讨论小组作业。我们约在学校附近的咖啡馆,我带着电脑和厚厚一摞资料准时到达,准备高效地解决问题。结果Sarah来了,只带了一个本子,她先是跟我聊了聊昨天橄榄球赛,又问我周末有没有去逛本地的农夫市场。

我有点着急,几次想把话题拉回作业上。她看出了我的焦虑,笑着说:“Hey, take it easy. The work will get done. Let's enjoy the coffee first.”

就是这句“Take it easy”,像一个开关,点醒了我。我看到咖啡馆里,很多人都只是安靜地坐着,或者和朋友低声聊天,没有人行色匆匆,没有人一脸疲惫。那一下午,我们花了一个小时讨论作业,又花了一个小时聊各种无关紧要的趣事。效率好像没那么高,但我的心情却前所未有地放松。

后来我才慢慢发现,这种“松弛感”是刻在新西兰人骨子里的。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的“美好生活指数”(Better Life Index),新西兰在“工作与生活平衡”这项指标上常年名列前茅。数据显示,新西兰全职员工中,每周工作超过50小时的比例非常低,远低于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这种文化也渗透到了大学里。教授会鼓励你在周末去徒步、去海边,而不是无休止地学习。他们认为,生活的体验和学业的进步同等重要。

我开始学着“浪费”时间。一个周五的下午,我没有去图书馆,而是坐公交车去了Mission Bay。我什么都没做,就坐在沙滩上,看来来往往的帆船,听海浪拍打岸边的声音,直到夕阳把整个天空染成橘红色。起初还是会有点焦虑,感觉错过了几个小时的宝贵学习时间。但当我回到家,发现脑子异常清醒,之前卡壳的论文思路也瞬间通畅了。那一刻我明白了,真正消耗你的不是休息,而是紧绷和焦虑本身。给生活留白,才是最高效的充电方式。

第二课:壮阔的自然,是最好的心理医生

精神内耗的很大一个来源,是我们总把自己困在狭小的空间里,无论是物理上的格子间,还是心理上的牛角尖。而新西兰最不缺的,就是能瞬间把你的格局“打开”的壮阔自然。

我的“自然疗愈”始于一次南岛的公路旅行。当时正值期中,几篇论文压得我喘不过气。朋友提议开车去皇后镇散散心,我犹豫了很久,最终还是把电脑和书本塞进了后备箱——想着路上还能写点东西。

结果,车子一开出基督城,我的电脑就再也没打开过。车窗外,是连绵不绝的雪山、碧蓝如宝石的湖泊、大片大片被牛羊点缀的绿色牧场。当车子行驶在通往库克山的公路上,蒂卡波湖(Lake Tekapo)那抹不真实的蓝色第一次闯入我视野时,我脑子里只剩下一片空白和惊叹。什么论文的deadline,什么未来的规划,在那一刻都变得渺小和不重要。

在皇后镇,我们去爬了Ben Lomond步道。那是一段极具挑战性的徒步路线,需要耗费一整天的时间。当我气喘吁吁地爬上山顶,看到瓦卡蒂普湖(Lake Wakatipu)和周围的群山360度无死角地展现在我面前时,那种身体的疲惫和精神的震撼交织在一起,带来了一种奇妙的“净化感”。你所有的烦恼,仿佛都被这山间的风吹散了。

这不是什么玄学,而是有科学依据的。大量研究表明,接触自然(Nature Exposure)能够有效降低压力荷尔蒙皮质醇的水平,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而新西兰,简直就是一座为“自然疗法”而生的国度。你知道吗?新西兰国土面积中,有超过30%是受法律保护的公园和保护区,包括13个国家公园。这意味着,无论你在哪个城市留学,开车一两个小时,几乎都能一头扎进纯粹的大自然里。

从那以后,徒步成了我留学生活的一部分。周末不再是“赶due日”,而是“探索日”。我不再纠结于某个知识点没搞懂,某个实习没申请上,而是开始期待下一次能去哪个步道,能看到什么样的风景。当我把注意力从“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转移到“我想去体验什么样的世界”时,内耗自然就减少了。

第三课:“没关系”和“干得不错”,是这里的社交底色

在国内的竞争环境下,我们习惯了被比较,也习惯了去比较。成绩、绩点、实习、offer……每一项都是评价体系里的砝码。这种无形的压力,让我们在与人交往时也带着一层“壳”。

新西兰的社交文化,则完全是另一种画风。这里的人们,无论是教授、同学还是超市收银员,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友善和包容。

我记得有一次上Tutor课,因为紧张,我的发言说得磕磕巴巴,一个关键概念还讲错了。当时我脸涨得通红,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在国内,这种情况可能会引来一些微妙的眼神。但我的Tutor只是温和地笑了笑,说:“Thanks for sharing. That's a very interesting point. Let's explore it a bit more.” 然后他引导着全班同学一起讨论,帮我理清了思路,完全没有让我感到难堪。

课后,一个本地同学还拍了拍我的肩膀说:“Good on ya, mate. It takes courage to speak up.”(为你骄傲,伙计。敢于发言本身就很需要勇气。)

“Good on ya” 和 “No worries” 是我在这里学到的最重要的两句话。前者用来真诚地赞美别人,无论对方做的事情大小;后者则用来化解一切尴尬和错误。你上课迟到了?“No worries.” 你不小心把咖啡洒了?“No worries.” 这种轻松的氛围,极大地降低了社交中的“犯错成本”,也让我敢于去尝试和表达。

这种普遍的社会信任和积极情绪,也反映在了数据上。在每年发布的《世界幸福报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中,新西兰常年位居前列。2023年的报告显示,新西兰排名世界第10位。报告的评估标准包括人均GDP、社会支持、健康预期寿命、生活选择的自由度、慷慨程度和对腐败的看法等。其中,“社会支持”这一项,新西兰得分尤其高,这意味着人们普遍感觉在需要的时候,有朋友或亲人可以依靠。

在一个不轻易评判你、总是鼓励你的环境里,你会不自觉地卸下防备,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事情本身,而不是担心“别人会怎么看我”。这种心理上的安全感,是治愈内耗的一剂良药。

写给还在内耗旋涡里的你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说:“Cici,你说得都对,但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去新西兰。”

是的,我完全理解。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劝你必须打包行李,飞到南半球来。而是想通过新西兰这个“载体”,分享一种可以治愈内耗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你不需要身处皇后镇,也能找到属于你的“瓦卡蒂普湖”。

所以,如果你也感到疲惫和焦虑,不妨试试下面这几个“不花钱的疗法”:

1. 刻意安排“无所事事”的时间。 就在你的日程表里,像安排会议一样,郑重地写上“周六下午3-5点:在窗边发呆”。关掉手机,不要有任何目的,就只是看着窗外,让思绪飘一会儿。这很难,但坚持下来,你会发现内心秩序的重建。

2. 找到你身边的“国家公园”。 它可能不是雪山或大海,也许只是城市里一个种着几棵大树的街心公园,或者一条少有人走的河边小路。每周至少去一次,放下耳机,用五官去感受:听听鸟叫,闻闻草木的味道,感受风吹过皮肤的感觉。把你的烦恼,暂时“寄存”在那里。

3. 主动对别人说一句“干得不错”。 当你看到同学做了一个很棒的PPT,或者朋友烤出了一个虽然有点糊但很有勇气的蛋糕,真诚地对他们说一句“Good on ya”。学会欣赏和赞美别人,会让你从“比较”的视角,切换到“连接”的视角,这会给你带来巨大的能量。

4. 给自己设定一个“无用”的目标。 比如,学会辨认五种不同的植物,或者用一个下午的时间,给一个很久没联系的朋友手写一封信。这些事不会写进你的简历,却能让你在被量化的世界里,找到一点纯粹的、属于自己的乐趣和成就感。

生活不是一场需要百米冲刺的比赛,它更像是一场漫长的徒步。有时候,最重要不是你走得有多快,而是你有没有抬头看看沿途的风景,有没有在累的时候,允许自己坐下来,好好喘口气。

Take it easy,朋友。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