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长学姐真心话 time |
|---|
| 这篇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掏心窝子的真实体验。从选课的坑到 Newtown 最好吃的泰餐,从图书馆的“续命”咖啡到 final 期间的崩溃瞬间,你想知道的,这里都有。别光听传说,来看看一个真实的悉尼大学(USYD)留学生活是啥样的吧! |
在悉尼大学读书,是什么神仙体验?
还记得第一次走进悉尼大学 Camperdown 校区的那天,阳光正好,透过巨大的桉树叶子洒在古老的砂岩建筑上。我拖着行李箱,傻傻地站在主教学楼 Quadrangle 前面,也就是传说中的“哈利波特楼”,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天啊,我未来几年就要在这里上学了?”那一刻,感觉自己就像收到了霍格沃茨录取通知书的麻瓜,兴奋、紧张,还有一点点不真实。
当时,一个路过的本地学生看我一脸游客样,笑着问:“First day? Welcome to Hogwarts! Just be careful, the moving staircases are the tutorials.” 我俩都笑了,但后来我才慢慢明白,他这句话说得有多精准。在 USYD 的日子,真的就像一场魔幻的冒险。你以为每天都是在草坪上悠闲地看书晒太阳,但现实是,你可能更多时间是在为一场烧脑的 tutorial 苦思冥想,或者在 final 季和朋友们抱着电脑,把图书馆当成了家。
所以,总有人问我,在悉尼大学读书到底是什么体验?我会说,它是一种复合味道。有拿到 HD (High Distinction) 成绩时的香甜,有赶 due 时喝下第五杯 flat white 的苦涩,有和世界各地的朋友在海边烧烤的咸咸海风味,也有第一次独自面对困难时的辛酸。这种五味杂陈、飞速成长的感觉,可能才是留学最迷人的地方吧。
传说中的“霍格沃茨”,学术压力是认真的
先说说大家最关心的学习。USYD 的颜值是公认的能打,尤其是在十一月蓝花楹盛开的时候,整个校园美得像一幅油画。走在主楼 Quadrangle 的回廊里,光影交错,真的会让人产生一种穿越时空的错觉。这种环境读书,心情都会变好。
但你可千万别被这“神仙颜值”骗了。作为澳大利亚第一所大学,“八大”之一,它在学术上的要求可一点都不含糊。根据最新的 2025 QS 世界大学排名,悉尼大学位列全球第 18 位,这可不是靠颜值得来的。这里的学习强度,会让你深刻理解什么叫“宽进严出”。
这里的课程主要由两部分组成:Lecture(大课)和 Tutorial(小班辅导课)。Lecture 通常是几百人的大课堂,教授会系统地讲解理论知识。而真正让人“又爱又恨”的,是 Tutorial,我们通常简称它为 tute。
一个 tute 通常只有 20-30 人,由一个 Tutor(通常是博士生或讲师)带领。Tute 的核心不是听讲,而是讨论、辩论和展示。我记得我第一学期修一门叫《Media and Communications》的课,每周的 reading list 都长到让人怀疑人生,动不动就是三四篇十几页的学术论文。如果你没提前阅读,去上 tute 就会非常尴尬。Tutor 会直接点名:“Hey Chen, what's your take on Foucault's theory of power in this context?” 整个教室的人都看着你,那种感觉,经历过一次就再也不敢裸考去上课了。
有一次我们的 tute 作业是小组合作,分析一个商业广告的传播策略。我们组有我,一个来自德国的交换生,一个印度小哥,还有一个本地的澳洲女孩。四个来自完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为了一个 presentation 吵得不可开交,从理论框架到 PPT 的字体颜色,每个细节都要辩论半天。那个过程真的很痛苦,但也正是这种思想的碰撞,让我学会了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最后我们拿了小组最高分,那种成就感,比自己一个人拿高分要开心一百倍。
图书馆不是终点站,是梦想的加油站
要问 USYD 学生最熟悉的地方是哪里,除了“哈利波特楼”,那一定是 Fisher Library。这座图书馆是南半球最大的大学图书馆之一,藏书超过 510 万册。它不仅仅是一个借书的地方,更是我们的第二个家,尤其是在考试月。
Fisher Library 地上九层,地下两层,每一层都有不同的功能分区。如果你需要绝对安静的环境写论文,可以去楼上的 silent zone,那里安静到连翻书的声音都显得很突兀。如果你需要和小组讨论,可以预定楼下的 discussion room。我最喜欢的是三楼靠窗的位置,可以看到外面的维多利亚公园,码字累了就看看窗外的绿树和在草坪上奔跑的小狗,心情会瞬间被治愈。
Final 期间,Fisher Library 会 24 小时开放。那段时间的图书馆,真的是一幅“人类奋斗实录”。你会看到各个国家、各个肤色的学生,穿着卫衣,顶着黑眼圈,桌上堆满了书、电脑和咖啡杯。凌晨两点,你旁边的哥们可能还在敲着代码,另一边的姐妹可能在为一篇 3000 字的论文做最后的润色。
这种氛围虽然紧张,但一点也不孤单。我永远忘不了那些和朋友们一起熬夜的日子。我们会互相打气,分享彼此的笔记,甚至在图书馆门口一起点一份超大号的披萨外卖,在休息区狼吞虎咽地吃完,然后回去继续战斗。那种感觉就像是战友,大家为了同一个目标拼尽全力。有人说,没在 Fisher Library 熬过夜的 USYD 生涯是不完整的,我深以为然。
别只做“学习机器”,你的社交圈可以无限大
留学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就是认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悉尼大学有大约 46% 的国际学生,来自超过 130 个国家。走在校园里,你会听到各种语言交织在一起,这是一个真正的全球化社区。
如何快速融入并结交朋友?最好的方式就是加入社团。悉尼大学学生会(USU)旗下有超过 250 个注册社团,种类五花八门,总有一个适合你。从学术类的商科社团、法律协会,到兴趣类的摄影社、K-Pop 舞蹈社,再到各种国家的学生联合会,比如中国学联、日本文化社等等。
开学第一周的 O-Week (Orientation Week) 是社团招新的黄金时间,主干道 Eastern Avenue 上会摆满各个社团的摊位,热闹得像个集市。我的建议是,大胆一点,多去逛逛,多和社团的成员聊聊。我当时就凭着对美食的热爱,加入了 Food Lovers Society。社团每周都会组织活动,比如去 Newtown 探寻最好吃的 Gelato,在校园里举办饺子 aaking workshop,或者组织大家去悉尼鱼市吃海鲜。通过这些活动,我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有会做超正宗意大利面的意大利同学,也有知道所有隐藏美食地图的马来西亚学姐。
除了社团,课堂上的 group project 也是交朋友的好机会。不要害怕和不同国家的人组队。一开始可能会因为语言和文化差异有些摩擦,但这也是学习跨文化沟通的绝佳机会。你会发现,德国同学的严谨、印度同学的能言善辩、澳洲同学的松弛感,都能给你带来新的启发。
左手咖啡右手沙滩,这才是悉尼的正确打开方式
悉尼的魅力在于,它既是一座繁华的国际都市,又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在 USYD 读书,你千万不能错过这座城市为你准备的“礼物”。
首先是咖啡。澳大利亚的咖啡文化深入骨髓,尤其是在悉尼。校园周边的 Newtown 和 Glebe 地区,遍布着各式各样的独立咖啡馆。来一杯 Flat White(澳白)是每个悉尼人开启一天的仪式。一杯好的 Flat White 大约需要 5 澳币,奶泡绵密,咖啡香醇,绝对能让你瞬间清醒,元气满满地去上课。很多学生都会带着电脑,在咖啡馆里呆上一个下午,写写作业,看看书,享受那种惬意的氛围。
说起吃,紧邻学校的 Newtown 绝对是学生们的觅食天堂。King Street 这条主街上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尤其是泰餐,又便宜又正宗,是很多留学生的“食堂”。一份泰式炒河粉或者绿咖喱,十几澳币就能搞定,味道绝对让你惊艳。还有 Broadway 购物中心里的 food court,也是解决午餐的好去处。
当然,还有海滩!悉尼有上百个海滩,最著名的当属 Bondi Beach 和 Manly Beach。考完一场艰难的 final,最好的庆祝方式就是约上三五好友,坐上公交车,半个多小时就能从城市切换到海滩模式。在 Bondi,你可以看到冲浪高手们在浪尖上跳跃,也可以躺在沙滩上晒太阳,或者沿着海边壮观的 a Bondi to Coogee a Coastal Walk 走一走,吹着海风,所有的烦恼都会烟消云散。
我们经常会在海边举行 BBQ,这是澳洲最流行的社交方式。大家从超市买来香肠、牛排和沙拉,在海滩公园的公共烧烤架上自己动手。一边烤肉,一边聊天,看着日落把天空染成粉红色,那种自由和快乐,是留学生活中非常珍贵的片段。
说了这么多,你可能会觉得在悉尼大学读书简直是神仙日子。但我想说,那些在朋友圈里看起来光鲜亮丽的留学生活,背后一定有你看不到的挣扎和努力。
你会在某个赶 due 的深夜,独自面对着空白的 Word 文档,突然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和无助,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你会在收到一封挂科警告的邮件时,感觉天都塌了下来。你也会在节假日看着朋友圈里家人团聚的照片,默默地想家。
这些 emo 的瞬间,都是真实存在的。但奇妙的是,悉尼这座城市总有办法治愈你。可能是在你崩溃的第二天,一个灿烂的晴天;可能是路边咖啡馆里一杯温暖的咖啡;也可能是朋友一句简单的问候:“Hey mate, you alright?”
所以,别怕,也别把留学想得太完美。来这里,就是要体验这一切。去挑战那些你觉得不可能完成的课程,去认识那些和你完全不同的人,去尝试那些你从未做过的事。
大胆地在 tutorial 上发表你的观点,即使语法不完美。勇敢地报名参加一个你完全不了解的社团。在周末,别总宅在家里,去探索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因为很多年后你回想起来,记住的可能不是某门课的具体内容,而是那个和朋友们在图书馆奋斗的夜晚,是那次在海边烧烤时烤糊的香肠,是那个在你迷茫时给你鼓励的陌生人的微笑。这些又哭又笑的瞬间,会拼凑成独一无二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