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授核心观点 | 给你的行动指南 |
|---|---|
| 拒绝“水桶”要“尖刺”:MIT不找门门功课95分的“全才”,而是寻找在某个领域有深度热情和成果的“专才”。 | 找到你真正热爱的那个点,然后像挖井一样往深处钻。参加竞赛、做个人项目、写研究论文,把你80%的精力投入到那20%的兴趣上。 |
| 故事胜于空谈:申请文书里说“我热爱科学”很苍白。讲一个你如何用乐高搭建显微镜来观察池塘微生物的故事,更能打动人。 | 从现在开始,记录你做过的每个项目。重点不是成功,而是过程中的挣扎、失败和顿悟。这些才是你文书里最闪光的素材。 |
| AI时代的核心竞争力:AI是强大的工具,但它不会提问题。真正的价值在于你能否发现有意义的问题,并跨界整合资源去解决它。 | 不要只学怎么用ChatGPT写代码。多学点心理学、社会学、艺术,试着把技术和你的人文知识结合起来,去解决一个身边的小问题。 |
| 善良比聪明更重要:顶尖大学是在组建一个未来的“超级团队”。他们需要的是既能独立解决问题,又懂得协作和分享的团队成员。 | 积极参与团队活动,学着倾听和领导。反思一次你和团队成员的冲突,以及你是如何解决的。这比你获得某个个人奖项更能体现你的成熟度。 |
家人们,我又来唠嗑了!
上周六下午,上海的天气有点闷,我窝在一家咖啡馆里码字。邻座坐着一个看起来和我差不多大的男生,面前摊着一台MacBook,屏幕上是密密麻麻的英文,旁边还有一本皱巴巴的SAT词汇书。他抓着头发,眉头紧锁,嘴里念念有词,我凑近了才听清:“To be, or not to be... a perfect student?”
我差点笑出声。这不就是当年申请季的我本人吗?每天都在琢磨怎么把自己的PS(个人陈述)写得天衣无缝,怎么让活动列表看起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怎么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完美的、招生官一看到就会两眼放光的“六边形战士”。
就在这时,我手机上弹出了一个活动提醒:“MIT教授Alex Chen线下分享会”。我瞬间来了精神,把稿子往边上一推,直奔会场。我当时想,去听听顶尖大学的教授到底怎么想,总比自己在这里瞎琢磨强吧。结果,这一去,简直是打通了我的任督二脉。教授的每一句话,都像是一把锤子,把我过去那些关于申请、关于未来的“完美”幻想敲得粉碎。今天,我就把这些“内幕”悄悄话全部分享给你们,希望能帮你拨开迷雾,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那条路。
Part 1: 招生官想要你“瘸腿”?MIT的录取潜规则
分享会一开始,气氛有点严肃。大家都正襟危坐,拿着小本本,准备记录教授说的每一个“知识点”。Alex Chen教授是MIT媒体实验室的博导,一头银发,笑起来特别有亲和力。他没有一上来就讲高深的学术理论,而是问了一个问题:“你们觉得,MIT想要什么样的学生?”
底下瞬间冒出各种答案:“GPA 4.0的学霸!”“国际奥赛金牌得主!”“会十种乐器的天才!”
教授笑了笑,摇摇头说:“我们见过太多GPA满分、简历完美的学生了。说实话,看到这种‘完美’的申请材料,我们反而会警惕。”
这句话一出,全场哗然。我们从小到大被教育的“木桶理论”——不能有短板,难道是错的?
别做“水桶”,要做一颗“图钉”
教授解释说,MIT寻找的不是一个完美的“圆”,而是一个有“尖刺”(Spike)的人。什么意思呢?就是他们不要求你门门功课都拔尖,但你必须在某一个点上,展现出超越同龄人的激情和深度。
他说:“我们是在组建一个团队,一个未来的创业公司,一个能改变世界的实验室。我不需要十个全能的队长,我需要一个顶级的程序员,一个鬼才设计师,一个沟通能力超强的产品经理,还有一个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未来的战略家。每个人都有自己那根长长的‘刺’,组合在一起,才能无坚不摧。”
这让我想起MIT招生博客上分享过的一个真实案例。一个叫Erica的女生,她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霸,有些科目成绩甚至只是B。但她对天文学和编程爱到了痴狂的程度。高中时,她自学Python,编写了一个程序来分析开普勒太空望远镜的公开数据,最终发现了一颗未被标记的系外行星。她的文书写的不是自己成绩多好,而是她为了验证一个数据点,在电脑前连续熬了72个小时的经历。这种为了热爱而投入的疯狂,就是最动人的“尖刺”。
反观我们很多人,为了让简历好看,今天去敬老院做义工,明天去参加模联,后天又去学个没什么兴趣的乐器。这些活动看起来很丰富,但每一个都浅尝辄止,像是在清单上打勾。这种“水桶型”的简历,在招生官眼里,反而显得面目模糊,缺乏真正的热情。
给大家一个数据参考,根据MIT官网公布的2028届新生录取数据,整体录取率只有4.52%。在近28,232名申请者中,只有1,275人被录取。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一个平庸的“全才”是很难脱颖而出的。你的“尖刺”,才是你从上万份申请材料中跳出来的唯一机会。
你的项目,是最好的个人陈述
教授接着抛出了第二个重磅观点:“Show me, don't tell me.”(做给我看,别说给我听。)
他说,每年都会收到上万份文书,开头都是“I have a passion for science”(我对科学充满热情)。但这种话,招生官已经看麻木了。热情不是用嘴说的,是用行动证明的。
“你与其花三个月时间去润色一篇文书,告诉我你有多爱机器人,不如花三个月时间,去真正动手做一个机器人,哪怕它很丑,很笨,甚至最后失败了。然后,在你的文书里告诉我,你为了解决一个齿轮咬合问题查了多少资料,为了调试一个传感器烧掉了多少块电路板,以及你在失败中学到了什么。”
这就是MIT著名的“Mens et Manus”(Mind and Hand,手脑并用)校训的精髓。他们欣赏的,是那种能把想法付诸实践,并且不畏惧失败的“创客”(Maker)精神。
事实上,MIT在申请系统中有一个专门的板块叫做“Maker Portfolio”(创客作品集),鼓励学生提交任何他们亲手创造的东西。这可以是一个你编写的APP,一段你制作的动画,一张你设计的电路图,甚至一件你亲手缝制的衣服。这些作品不需要多完美,但它们是你好奇心、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的最好证明。
我认识一个学长,他申请MIT的时候,提交的作品集是一个他自己改装的卡丁车。他在文书里详细描述了自己如何从废品站淘来零件,如何自学焊接技术,如何因为一个错误的计算导致车轴断裂,最后又是如何重新设计,成功让卡丁车跑起来的。这个故事,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能展现他的工程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还在为文书头秃的家人们,不妨换个思路。从现在开始,别再空想了,动手去做点什么。哪怕是写一个爬虫脚本,帮你自动抢课;或者用Arduino做一个自动浇花器,解决你养不活植物的烦恼。这些小小的项目,都是你独一无二的故事,也是你申请材料里最硬核的部分。
Part 2: AI时代,我们留学生到底该“卷”什么?
分享会的下半场,话题转向了我们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未来:人工智能。
教授的开场白就很刺激:“很多人担心自己会被AI取代。我告诉你们,AI不会取代你,但那个比你更会使用AI的同龄人,一定会。”
他认为,在AI时代,我们留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移。过去我们引以为傲的计算能力、记忆能力,甚至信息搜集能力,在强大的AI面前,都变得不值一提。那么,未来我们到底该往哪个方向“卷”才不会被淘汰呢?
从“解决问题”到“定义问题”
“AI非常擅长在给定的框架内寻找最优解,但它本身不会提问题。”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关键。
未来的核心人才,不是那些能用AI写出最高效代码的工程师,而是那些能发现“什么是一个值得被解决的好问题”的人。这种能力,需要的是跨学科的知识、对人类社会深刻的洞察力以及丰富的想象力。
他举了MIT媒体实验室的一个经典项目“AlterEgo”作为例子。这个项目创造了一个可以与人进行“心灵感应”的设备,用户可以在不发出任何声音的情况下与AI进行对话。这个项目的诞生,就不是一个单纯的计算机科学问题。它融合了神经科学(如何捕捉大脑发出的微弱电信号)、人机交互设计(如何让设备无感佩戴)以及认知心理学(如何设计最自然的交互方式)。
提出“我们能否与机器进行无声交流”这个问题,比实现这个问题的技术本身,要重要得多。
这对我们留学生的启发是什么?不要再把自己局限在单一的专业里了。如果你是学CS的,不妨去听听艺术史的课,看看艺术家是如何思考和表达的;如果你是学商科的,可以去了解一下环境科学,思考商业模式如何能兼顾可持续发展。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3未来就业报告》,未来十年最重要的技能中,排名前三的是“分析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应变能力”。这些都不是单一学科能培养出来的,而是需要你在不同知识领域的碰撞中,才能获得的“元能力”。
算法无法复制的“人性”:批判与共情
“AI可以生成一幅媲美伦勃朗的画作,但它无法理解这幅画背后的痛苦与挣扎。AI可以写出一篇逻辑严密的法律文书,但它无法共情当事人的绝望与希望。”
教授强调,随着AI能力的指数级增长,那些与“人性”紧密相关的能力,如批判性思维、伦理判断和共情能力,将变得前所未有的珍贵。
现在已经有很多真实的案例暴露了AI的“非人性”缺陷。比如,一些公司的AI招聘系统,因为学习了过去带有偏见的招聘数据,会歧视性地过滤掉女性求职者的简历。再比如,一些AI算法被用于刑事司法系统,却因为数据偏差,对某些族裔群体做出了更严厉的判决预测。
斯坦福大学发布的《2024年人工智能指数报告》显示,去年全球记录在案的“AI滥用事件”数量比2022年翻了一番。这说明,我们迫切需要能够理解技术、同时又能对技术进行反思和约束的人才。
所以,当你做一个项目时,不要只满足于让模型跑到99%的准确率。你要多问自己几个问题:我的数据来源是什么?它是否存在偏见?我的算法可能会对哪些人群造成潜在的负面影响?我该如何设计一个机制来纠正这些偏见?
这种思考过程,远比调参本身更有价值。在你的申请材料或者未来的面试中,如果你能展现出对技术伦理的深入思考,绝对会让面试官对你刮目相看。因为这表明你不仅是一个技术的使用者,更是一个负责任的创造者。
终身学习:你最大的“护城河”
最后,教授提到了一个看似老生常谈,但在今天却无比重要的话题:学习能力。
“你们今天在大学里学的很多具体技术和工具,可能五年后就会被淘汰。唯一不会被淘汰的,是你们‘学会如何学习’的能力。”
他分享了一个数据,有研究表明,21世纪一个技术技能的“半衰期”已经缩短到不足5年。这意味着,你今天掌握的知识,五年后可能只有一半还有用。这种快速迭代的现实,要求我们必须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
在MIT,最受欢迎的项目之一是UROP(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每年有超过90%的本科生参与其中,他们进入教授的实验室,和研究生、博士后一起,直接投身于最前沿的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学习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面对一个完全未知的领域,如何查找文献,如何设计实验,如何与人合作,以及如何在一次次失败中坚持下来。这套“学习的方法论”,才是他们带出校园后,最宝贵的财富。
所以,家人们,不要再为某一次考试的成绩,或者某一个软件会不会用而过度焦虑了。把你的关注点,从“学会了什么”转移到“我是如何学会的”。你有没有主动去Coursera或edX上学习一门你专业之外的课程?你有没有为了一个个人项目,从零开始啃完一本几百页的技术文档?你有没有加入一个开源社区,通过看别人的代码来提升自己?
这些经历,都在塑造你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能力。这种能力,才是你在AI时代里,最坚固的“护城河”。
听完教授的分享,我走出会议室,外面的天已经黑了。我回头看了一眼咖啡馆,那个为文书而“头秃”的男生已经不在了。我不知道他去了哪里,但我希望,他不再纠结于如何扮演一个“完美学生”。
申请顶尖大学,甚至规划整个人生,可能都不是一个把自己打磨成光滑鹅卵石的过程。恰恰相反,它更像是一个寻找和磨砺自己身上那根最独特的“尖刺”的过程。这根刺,可能很奇怪,可能不被理解,可能让你在某些方面看起来有点“瘸腿”。但它源于你最真实的热爱,是你区别于其他任何人的标志。
所以,别再对着电脑屏幕扮演别人了。关掉那些“完美文书”模板,走出门去,去动手做点什么。去搭建一个没人看好的网站,去写一个漏洞百出的程序,去组织一场只有三个人参加的活动。去犯错,去失败,去迷茫,然后在这一切的废墟之上,找到那个真正闪闪发光的你。
那个故事,才是招生官,也是未来的你,最想听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