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西北,我发现可能没有上限

puppy

还在纠结留学去大城市还是“村里”吗?当初我选了很多人眼中的“好山好水好无聊”的西北,心里也挺没底的,以为毕业后的路无非就是进大厂、卷工签,一眼望到头。但在这里,我发现生活根本不是一道单选题。我可以在周五下班后,一小时车程就扎进雪山滑雪;也能在顶级科技公司里,跟一群同样热爱户外的大牛同事探讨项目,找到了事业和生活的热情。慢慢地,我意识到,真正限制我们的可能不是环境,而是我们对“成功”的狭隘想象。在这里,我发现人生的上限,原来可以由自己定义。如果你也对“卷”感到疲惫,或者好奇一种更自洽、更开阔的生活方式,不妨来看看我的故事。

选校/选工作地点前,问自己几个问题
你对“成功”的定义是什么?是华尔街的精英范,硅谷的独角兽,还是一种能让自己身心愉悦的平衡状态?
你愿意为事业付出多少生活?996是你的追求还是噩梦?通勤两小时,你OK吗?
除了工作和学习,你还有什么能点燃热情的东西?是一场酣畅淋漓的滑雪,一次说走就走的徒步,还是一杯手冲咖啡的宁静下午?
你希望十年后的自己,回忆起留学生活,是只有在图书馆和办公室熬夜的倦容,还是有很多闪闪发光、充满生命力的故事?

留学西北,我发现可能没有上限

还记得几年前的那个深夜,我捏着两份实习offer,在宿舍里来回踱步,感觉人生走到了一个巨大的岔路口。一份来自旧金山湾区一家声名鹊起的创业公司,画的大饼又香又圆,感觉一脚就能踏进科技圈的核心,跟未来的乔布斯们称兄道弟。另一份,来自西雅图一家名字如雷贯耳的科技巨头,稳,但总觉得……有点“养老”。

我微信戳了戳在纽约读金融的朋友,他秒回:“那还用问?肯定去湾区啊!去西雅图干嘛,看雨吗?年轻人别总想着安逸,要去就去宇宙中心卷!”

这句话像一根针,精准地刺中了我所有的焦虑。是啊,我们这代留学生,从小被灌输的就是“力争上游”“出人头地”。我们漂洋过海,不就是为了奔赴一个更广阔的平台,一个“上限”更高的地方吗?西雅图,在很多人(包括当时的我)的刻板印象里,就是“好山好水好无聊”的代名词。我怕的不是下雨,我怕的是被主流抛弃,怕的是还没开始就看到了职业天花板,怕的是人生一眼望到头。

最终,阴差阳错,也可能是一些冥冥之中的指引,我还是来了西雅图。心里不是没打鼓,我甚至给自己做好了“干两年就跳槽去湾区”的心理建设。但几年过去,我不仅没走,还越来越爱这个地方。我发现,当初我所担心的“上限”,根本是个伪命题。真正限制我们的,从来不是地理位置,而是我们对“成功”和“生活”的狭隘想象。

你以为的“村”,其实是巨头的后花园

聊起美国科技中心,大家第一反应都是硅谷。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我们口中的“西北”,尤其是大西雅图地区,是全球科技版图上一个绝对无法被忽视的巨擘。

这里不仅仅有微软和亚马逊这两个“上古神兽”。你想想看,你每天在用的Windows系统,你剁手离不开的AWS云服务,都诞生在这里。微软的总部在雷德蒙德(Redmond),亚马逊的“球”(The Spheres)成了西雅图市中心的新地标。这两家公司就像两个巨大的磁极,吸引了全球最顶尖的人才,也催生了一个庞大而成熟的科技生态系统。

我刚来的时候,也以为这里除了这两家没啥可选。后来才发现,我大错特错。谷歌在这里有巨大的园区,员工数量早就破万,而且还在疯狂扩张;Facebook(现在叫Meta)也在贝尔维尤(Bellevue)和雷德蒙德建立了重要的工程中心,专注于VR/AR的未来科技。还有苹果、Twitter、Salesforce……你能叫得上名字的科技大厂,几乎都在这里设有重要的研发办公室。

根据CBRE发布的《2023年科技人才评分报告》(Scoring Tech Talent Report),西雅图地区是北美排名第二的科技人才市场,仅次于湾区。这里有超过19万名高科技工作者。而且,西雅图的科技岗位在过去五年里增长了惊人的34.2%,这意味着机会遍地都是。我身边很多同学,毕业后根本不用发愁找工作,手里的offer多到可以纠结选哪个园区风景更好。

除了大厂,这里的创业氛围也远超我的想象。Expedia、Zillow、Tableau这些独角兽公司都诞生于此。还有无数专注于游戏(比如任天堂美国总部就在这)、云计算、生物科技的中小型公司。我参加过几次本地的Tech Meetup,发现这里的人聊起技术,眼里都有光,但又没有湾区那种“我下一个项目就要改变世界”的紧绷感,多了一份从容和对技术本身的纯粹热爱。

所以,如果你担心的“上限”是职业发展,那大可放心。在这里,你踩在巨人的肩膀上,能看到的世界,一点也不比“宇宙中心”小。

“下班去滑雪”不是段子,是我的周五日常

但说实话,真正让我留下的,不是这些冰冷的数据和公司logo,而是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节奏。一种让我感觉自己“活过来了”的节奏。

我那个去了纽约的朋友,他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每天早上挤一个多小时的地铁,车厢里是汗味和咖啡味的混合体。晚上九点下班是常态,周末还要随时待命on call。他跟我说,他已经忘了上一次完整地看完一场电影是什么时候了。他的“生活”,被压缩在了从公司到那间隔断房的通勤路上,和偶尔能喘口气的深夜外卖里。

我不是说这种生活不好,很多人享受这种奋斗的快感。但对我来说,那听起来像一种消耗。而在西雅图,我找到了“充电”的感觉。

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个场景,是我的真实经历。一个周五下午,我写完最后一行代码,四点半准时关上电脑。和几个同样热爱滑雪的同事在停车场碰头,开上车,一路向东。不到一个小时,我们就到了Snoqualmie Pass滑雪场。当缆车缓缓升起,城市在身后变成一片灯海,雪道在眼前无限延伸,冷冽的空气灌进肺里,那一瞬间,一周工作的疲惫和bug都烟消云散。

这在这里太正常了。夏天,我们的周末活动是去雷尼尔雪山(Mount Rainier)徒步,去奥林匹克国家公园(Olympic National Park)露营,或者在联合湖(Lake Union)上划皮划艇。这些世界级的自然景观,都不是需要提前半年做攻略、请五天年假才能去的地方,它们就是我们的“后院”。

这种工作与生活的高度融合,体现在公司的文化里。我的老板,一个技术大牛,他的Teams头像是他在登山时拍的照片。我们开会,前十分钟聊的可能不是项目进度,而是上周末谁又发现了一条新的徒步路线。公司里有各种各样的兴趣俱乐部,从登山、滑雪到钓鱼、观鸟。大家因为共同的爱好聚在一起,建立了一种远比“同事”更深厚的联结。

这种平衡感是有数据支撑的。根据Kisi发布的《2022年工作与生活平衡城市》报告,西雅图在全球名列前茅。这里的平均通勤时间远低于纽约和洛杉矶,人们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个人爱好和家庭生活中。这让我意识到,人生的“上限”,不应该只是职业的高度,还应该包括生活的宽度和深度。

当你的薪水,能真正买来“生活品质”

聊理想聊生活,最后总得回到现实:钱。留学生毕业后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生存压力。这也是很多人削尖了脑袋往大城市挤的原因——因为薪水高。

西北地区的薪水确实有竞争力。根据Glassdoor的数据,2024年西雅图地区软件工程师的平均基本工资约为14万美元,加上股票和奖金,总包轻松超过20万。这个数字,和湾区比可能略低一点点,但绝对属于第一梯队。

但薪水的意义,不在于数字本身,而在于它的购买力。同样是年薪20万美金,在湾区和在西雅图,过的可能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

最大的区别就是住房。我用租房网站Zumper 2024年初的数据举个例子:在旧金山,一居室公寓的租金中位数是2950美元;在纽约曼哈顿,这个数字是4200美元。而在西雅图,是1900美元。这意味着,在西雅图,你每个月可以省下1000到2000多美元的房租。这笔钱,可以让你租一个更大更舒适的房子,可以存下来作为未来买房的首付,也可以用来投资你的爱好——买一块好的滑雪板,升级一下你的相机镜头。

我有一个朋友在Palo Alto工作,年薪比我高,但他和另外两个室友合租一个三居室,每天下班回家还要抢卫生间。而我,在西雅图自己住一个宽敞的一居室,周末还能在阳台上喝喝咖啡,看看远处的雪山。这种生活品质带来的幸福感,是很难用差价来衡量的。

还有一个巨大的优势,华盛顿州是美国少数几个没有州个人所得税的州之一。这意味着,你的到手工资会比在加州或纽约州高出一截。以20万美元的年薪为例,在加州,州税可能就要交掉你近2万美元,而在华盛顿州,这笔钱是零。一年下来,里外里差的可能就是一辆车的钱。

生活成本也更友好。吃饭、交通、娱乐,各项开销都比一线大都市要低。我不用每次出门吃饭前都得掂量一下钱包,也不用为了省钱住在离公司两小时车程的郊区。这种财务上的从容,让我有更多的精力和心力去探索生活,去思考工作之外的意义。

重新定义“上限”:不是爬多高,而是看多广

来了西北几年,我最大的改变,是对“上限”这个词有了新的理解。

以前,我以为上限就是在大厂里一级一级往上爬,从SDE I到SDE II,再到Senior,Principal。我以为上限就是不断跳槽,让包裹里的数字越来越大。这个游戏规则很清晰,路径也很明确,但玩久了,你会发现自己像一个仓鼠,在精心设计的轮子上奋力奔跑,跑得越快,轮子转得也越快,但眼前的风景,似乎永远没变。

在这里,我遇到了太多“不一样”的人。我的同事里,有人利用公司的长期休假政策,去徒步贯穿美国西海岸的太平洋山脊小径(PCT),花了五个月时间,从墨西哥走到了加拿大。回来后,他分享的不是职业倦怠,而是对自然和生命的全新感悟。还有人,工作之余是个半专业的风景摄影师,他的作品挂在国家地理的网站上。也有人,在西雅图周边买了一块地,自己盖木屋,过着半自给自足的生活。

他们每个人,在工作上都非常出色,是各自领域的专家。但他们从不让工作定义自己的全部。他们的“上限”,不是由公司title决定的,而是由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和探索欲决定的。

我慢慢意识到,人生根本不是一道单选题。你可以在顶级科技公司里做着最前沿的项目,同时,你也可以是一个滑雪高手、一个登山爱好者、一个皮划艇玩家。这两者不但不冲突,反而相得益彰。户外运动锻炼了我的体魄和意志力,让我在面对复杂的技术难题时更有韧性。而技术工作带来的稳定收入和灵活时间,又让我有能力去追寻这些看似“烧钱”的爱好。

在这里,我找到了事业和生活的热情,更重要的是,我找到了一种自洽。我不再因为没有去“宇宙中心”而焦虑,不再拿别人的尺子来衡量自己的价值。我的人生坐标系,从单一的职业维度,扩展到了一个包括健康、兴趣、人际关系和个人成长的多维空间。

我发现,人生的上限,原来真的可以由自己定义。

写在最后

所以,如果你现在也正捏着几份offer,对着美国地图发愁,或者还在纠结申请哪个地区的学校。别急着听别人说哪里是“中心”,哪里“有前途”。

不妨先关掉那些排名和薪资对比网站,问问自己,你到底想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你希望你的周末是在拥挤的博物馆里排队,还是在广阔的国家公园里徒步?

你希望你的人脉是建立在酒会和客套上,还是建立在共同翻过一座山、滑过一片雪的情谊上?

你希望你的工资条,是变成一套小黑屋的房贷,还是变成一张张探索世界的机票和一身能带你上山下海的装备?

没有哪个选择是绝对正确的。大城市的繁华和机遇,永远有它不可替代的魅力。但如果你对日复一日的“卷”感到疲惫,如果你好奇一种更开阔、更接近自然、更能听见自己内心声音的生活方式,那不妨把目光投向西北。来这里看看,也许你会像我一样,发现人生那片看似遥远的天花板,其实根本就不存在。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9123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