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留学,一场治好我内耗的修行

puppy

你是不是也常常觉得自己被“内耗”困住?来香港前,我也一样,每天被绩点、实习和未来的不确定性压得喘不过气,总觉得怎么都卷不过别人。但香港这座快节奏的城市,却意外地给了我喘息的空间。在这里,我不再只是闷头追赶,而是学着在叮叮车上发呆,在爬山徒步中放空自己,和来自天南地北的朋友聊人生聊理想,发现原来生活不止一条跑道。这段留学经历,更像一场自我修复的修行。它没给我所有答案,却教会我如何与焦虑和平共处,找到自己的节奏。如果你也正感到迷茫,或许我的故事能给你一点小小的慰藉和勇气。

写给正在“内耗”的你
如果你点开这篇文章,大概率也和我一样,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着“内耗”的折磨。这篇文章不是什么成功学鸡汤,也不是一份完美的留学攻略。它只是一个普通留学生在香港这座城市里,如何一步步与自己和解的故事。希望我的经历,能像在你深夜emo时,朋友递过来的一杯热奶茶,给你一点点温暖和继续走下去的勇气。

香港留学,一场治好我内耗的修行

还记得来香港前的最后一个暑假,我几乎每天都失眠到凌晨三点。电脑屏幕上,是一份改了十几遍、却依然觉得平平无奇的简历。手机里,是社交媒体上同学朋友们晒出的各种大厂实习offer、耀眼的奖学金证书。我躺在床上,心脏被一种无形的焦虑紧紧攥住,翻来覆去只想着一件事:我是不是已经落后太多了?

那种感觉,就是“内耗”。明明什么都还没开始,自己就已经在心里和想象中的无数个“别人”跑了无数场比赛,结果每次都输得一败涂地。脑子里有两个小人,一个拼命往前冲,喊着“你还不够努力”,另一个则瘫在地上,说着“算了吧,反正也追不上了”。这种自我拉扯,比任何实际的困难都更让人疲惫。

当时的我,把香港留学当成了一次“换跑道超车”的机会。我想象中的香港,是中环林立的摩天大楼,是金融精英们走路带风的快节奏,是一个能让我“卷”出新高度,彻底摆脱焦虑的地方。可我万万没想到,这座以“快”和“卷”闻名的城市,最终却用一种意想不到的温柔方式,慢慢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当“卷王”遇见了世界的参差

刚到学校,我依然紧绷着那根弦。开学第一周,我就跑去参加了所有能找到的社团招新和就业讲座,把自己的日程表排得密不透风。我像一个扫描仪,试图从每一个遇到的新同学身上,迅速判断出对方的“段位”——GPA多少?有没有海外交换经历?实习找得怎么样了?

结果,我很快就发现自己这套“扫描”系统失灵了。我的group project组员里,有一个来自马来西亚的男生,他最大的爱好是研究香港的巴士线路,能把每条线路的变迁史讲得头头是道;有一个韩国姐姐,申请读研的理由,竟然是因为太喜欢香港的电影,想在这里生活一年,亲身走过王家卫电影里的那些场景;还有一个本地的同学,每天雷打不动地要去健身房待上两小时,他的人生理想是成为一名专业的健身教练,读商科只是为了以后自己开店做准备。

我发现,在这里,大家似乎都在忙,但忙的事情千奇百怪。没有人会因为你没去参加一个热门的投行讲座而觉得你“不上进”,也没有人会因为你的职业规划不是“年薪百万”而对你另眼相看。大家好像默认了一个事实:每个人的人生都有自己的时区和剧本。

这种多元化的环境,不是靠说教,而是活生生地呈现在你面前。根据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UGC)公布的最新数据,在2022/23学年,八所教资会资助大学的非本地学生人数已经超过了46,000人,他们来自全球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这意味着,你身边的同学,可能真的就是一部“世界百科全书”。当你的参照系从单一的“同龄人压力”变成了广阔的“世界参差”,你会发现,原来“成功”的定义,可以有那么多种写法。那根一直紧绷的弦,就在这些日常的相处中,不知不觉地松了下来。

在叮叮车和山野间,为灵魂找一个“暂停键”

香港的快,是写在基因里的。地铁里的人们步履匆匆,红绿灯的“哒哒”声急促得像在催命。但奇妙的是,这座城市也为你准备了无数个可以随时“慢下来”的角落。

对我来说,第一个“暂停键”,是叮叮车。这种古老又缓慢的交通工具,与窗外飞速掠过的现代都市,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割裂感。花上3港币,就能从港岛的东边晃到西边。我最喜欢在傍晚时分,坐上叮叮车的二层,找一个靠窗的位置。看着窗外,中环的精英白领、湾仔菜市场的阿婆、跑马地放学的学生……一幕幕人间烟火像电影一样流过。那一刻,你不再是那个焦虑的留学生,你只是一个观察者,一个城市的过客。所有的烦恼和deadline,仿佛都暂时被隔绝在了车窗之外。

另一个“暂停键”,是行山。来香港之前,我从没想过,在一座寸土寸金的国际大都市里,推开门半小时,就能拥抱一片山野。你知道吗?香港的郊野公园和特别地区占了总土地面积的整整40%。这简直是高压都市生活里最奢侈的馈赠。

我第一次行山,是被本地的朋友硬拉着去的。去的是麦理浩径的一段,难度不大,但足以让我大汗淋漓。当我们气喘吁吁地爬上山顶,看到眼前无边的海景和远处层叠的山峦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瞬间冲刷掉了积攒已久的疲惫和郁闷。你会发现,比起大自然的壮阔,你纠结的那些绩点和实习,真的渺小得不值一提。身体的疲惫换来了精神的极度放松,这种感觉,比在宿舍躺平一天要治愈得多。

从龙脊的无敌海景,到狮子山下的万家灯火,再到大屿山的宁静禅意。每一次行山,都是一次身体和心灵的排毒。香港的山野,教会了我一件事:当你觉得脑子乱成一团麻的时候,别坐着干想,去走路,去出汗,去感受风和阳光。答案,有时不在头脑里,而在脚下。

“无用”的闲聊,是最高级的精神马杀鸡

内耗的一个重要来源,是把一切都工具化,包括人际关系。我们习惯于“networking”,习惯于在认识新朋友时,先在心里盘算一下“他/她对我有什么用”。这种功利心,让我们很难建立起真正滋养心灵的亲密关系。

而在香港,这个国际化的熔炉里,我重新找回了“闲聊”的乐趣。在宿舍的公共厨房里,我和来自印度的室友,一边煮着各自国家的泡面,一边聊着宝莱坞和中国功夫电影哪个更厉害;在旺角的糖水铺里,我和几个台湾朋友,从芋圆聊到凤梨酥,再从偶像剧聊到两岸年轻人的生活压力;在维港的夜色下,我和一个来自欧洲的交换生,讨论着哲学和宇宙,争论着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这些对话,都很“无用”。它们不会写进你的简历,不会帮你拿到任何offer,甚至可能聊完就忘了。但正是这些“无用”的瞬间,构成了留学生活中最宝贵的记忆。它们让你看到,原来世界上有那么多和你不一样的人,过着那么多和你不一样的人生。你的烦恼,在别人的故事里,可能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注脚;而别人的困惑,也可能让你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思考。

香港的留学生活,把来自世界各地、原本毫无交集的年轻人,像一颗颗弹珠一样聚集在一起。我们碰撞,交流,分享彼此的光亮和迷茫。这种纯粹的、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连接,是治愈孤独和内耗最好的良药。它让你明白,你不是一座孤岛,你的感受,总有人能懂。

与焦虑和解,找到自己的节奏

香港的留学经历,并没有给我一个关于“未来该怎么走”的标准答案。我依然会焦虑,依然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为未来的不确定性而感到迷茫。但不同的是,我不再把这种焦虑视为洪水猛兽,不再因为它而陷入无休止的自我攻击和否定。

我学会了在感到焦虑时,对自己说:“没关系,去坐一趟叮叮车吧。”或者“走,这个周末去爬山。”我开始接受,人生本就是一场旷野,没有固定的跑道,也没有统一的计分牌。我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一边走,一边看风景。

我不再执着于成为那个“最优秀”的人,而是努力成为一个“更自洽”的人。我开始享受学习知识本身的乐趣,而不是只盯着成绩单上的那个数字;我开始尝试一些和专业无关、纯粹出于兴趣的事情,比如去学做一杯港式奶茶,或者报名一个广东话学习班;我开始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和朋友的“无用”闲聊上。

这场留学,对我而言,更像一场修行。它把我从一个狭窄的、充满比较和竞争的牛角尖里,拉了出来,带我看到了一个更广阔、更多元的世界。它没有消除我的所有问题,却教会了我如何与问题共处。

如果你也正被内耗困扰,感觉快要撑不下去,别对自己太苛刻了。真的。

试着放下手机,别再刷那些让你焦虑的朋友圈和offer榜了。

去楼下的公园走走,或者找一条你从未坐过的公交线路,坐到终点站看看。

找一个朋友,聊点与学业、工作完全无关的废话,问问他/她今天晚饭吃了什么,最近看了什么好笑的视频。

允许自己有“浪费”的时间,允许自己发呆,允许自己暂时“不求上进”。

请相信,你已经很努力,也很棒了。人生的路很长,不必急于一时。最重要的,是找到那个让你舒服的节奏,一步一步,慢慢地走。就像在香港行山一样,终点很重要,但沿途的风景,和那个大汗淋漓却无比舒畅的自己,同样重要。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9186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