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UCL录取的学生,都有哪些过人之处?

puppy

你是不是也把UCL当成梦校,一边埋头刷分,一边又好奇那些拿到offer的“神仙”同学到底牛在哪?其实,光当个“学霸”可能还不够哦。这篇文章就带咱们一起“扒一扒”那些成功案例,发现他们的过人之处远不止是漂亮的成绩单。比如,他们的个人陈述(PS)是怎么把一个普通的活动写得闪闪发光的?除了竞赛和社团,他们还展现了哪些独特的“软实力”和学术热情,让自己显得独一无二?看完你就会恍然大悟,原来申请G5名校,拼的不仅是硬实力,更是深度的思考和独特的个人魅力。

小编悄悄话:读前必看
这篇文章不是一份“保姆级”申请教程,更像是一次“卧底”行动。咱们不聊那些陈词滥调,而是潜入UCL招生官的视角,看看他们到底在寻找什么样的灵魂。忘掉堆砌奖项的焦虑,准备好开启一场关于“你是谁”的深度探索吧!

深夜十二点,你可能正点着台灯,屏幕上UCAS的申请页面白得刺眼。旁边的草稿纸上,A*A*A的预估成绩和满满的活动列表,看起来金光闪闪,但你心里却一阵阵发虚。

你点开留学生论坛,一个帖子标题赫然在目:“收到UCL经济系offer,附背景”。点进去一看,IB 44分,各种国际级商赛金奖,还创办了一个NGO……你默默关掉页面,灌了一大口冰水,心里的那个问题又冒了出来:“我这点东西,够吗?那些被UCL录取的,到底都是些什么神仙?”

这种感觉我太懂了。我们总以为申请名校就像打游戏,只要装备够好、等级够高,就能通关。但UCL这样的G5大学,早就不玩这种“数值比拼”的游戏了。他们更像是一个顶级俱乐部的面试官,想看的不是你简历有多长,而是你的“内功”有多深。

今天,咱们就来当一回“侦探”,不聊虚的,只看案例,一起扒一扒那些成功上岸UCL的同学,到底有哪些藏在成绩单背后的“过人之处”。

硬核成绩:G5入场券,而非“免死金牌”

咱们先说最现实的:成绩。这东西没得商量,是敲门砖,是入场券。没有它,你连被审视的机会都没有。

UCL的门槛有多高?数据说话最直接。根据最新的官方数据,比如在2022-2023申请季,UCL收到了超过77,000份本科申请,但最终发出的offer却不到一半。竞争最激烈的专业,比如计算机科学,录取率可能低至8%左右,堪比藤校。这意味着,每100个手握A*A*A预估成绩的学霸里,可能有超过90个会和UCL的offer擦肩而过。

我们来看一个典型的“高分被拒”案例。就叫他Alex吧。Alex有4个A*的预估成绩,其中数学和高数都是满分,还参加了英国数学奥林匹克(BMO)。他申请UCL的统计、经济与金融(SEF)专业,这个专业每年的要求都是A*AA,其中数学必须是A*。从硬件上看,Alex绝对是超标完成任务。

但他最后还是收到了拒信。为什么?我们后面会聊到,但这个例子至少说明了一件事:在G5的申请池里,A*A*A只是“标配”,是让你有资格坐上牌桌的筹码。真正决定输赢的,是接下来的牌怎么打。

所以,如果你还在为刷分而焦虑,请继续努力,这是你必须攻下的高地。但如果你已经手握漂亮的成绩单,千万别掉以轻心,因为真正的游戏才刚刚开始。

个人陈述(PS):从“我做了什么”到“我思考了什么”

如果说成绩是你的“身份证”,那PS就是你的“灵魂自白”。这是UCL招生官唯一能听到你“声音”的地方。可惜的是,太多同学把它写成了一份干巴巴的“成就清单”。

“我参加了XX竞赛,获得了金牌。”
“我阅读了《国富论》,了解了市场经济。”
“我担任了学生会主席,锻炼了领导力。”

这些话,招生官一天要看几百遍,早就免疫了。他们想看到的,不是你做了什么,而是这些经历如何塑造了你的思维,如何点燃了你对专业的学术热情。

来看一个成功案例。申请UCL心理学专业的Lily,她的PS里也提到了在养老院做志愿者的经历。很多人会这么写:“我在养老院陪伴老人,培养了我的同情心和沟通能力。” 这很平淡,对吧?

但Lily是这么写的:

“在养老院做志愿者时,我注意到一位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王奶奶。她不记得家人的名字,却能完整地唱出年轻时的歌曲。这个现象让我着迷。我开始查阅资料,读到了关于‘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的理论。我发现,音乐和情感似乎能绕过受损的海马体,触及她大脑深处的记忆。这让我意识到,心理学不只是理论,它更是理解和连接人类脆弱情感的桥梁。我渴望在UCL的课堂上,跟随[具体教授名]教授,深入探索记忆与神经系统之间的奥秘。”

看出来区别了吗?她把一个普通的志愿者活动,变成了一场学术探险。她展现了:

  1. 观察力 (Observation): 注意到具体现象。
  2. 好奇心 (Curiosity): 对现象产生疑问。
  3. 主动性 (Initiative): 主动查阅资料,进行初步研究。
  4. 批判性思维 (Critical Thinking): 将理论与现实联系起来。
  5. 学术目标 (Academic Goal): 清晰地表达了想在UCL学什么。

这才是UCL想看到的“过人之处”。他们要找的不是一个只会执行任务的好学生,而是一个未来的学者、一个有潜力在学术领域不断探索的思考者。你的PS,就是证明你具备这种潜力的最佳证据。

“超学科活动”:证明你的热情不止于课本

很多同学分不清“课外活动”(Extra-curricular)和“超学科活动”(Super-curricular)的区别。

打篮球、弹钢琴是课外活动,能展现你的全面发展,但对申请学术性极强的UCL专业,帮助有限。
超学科活动,则是指那些在你申请专业领域内,课堂之外的探索。这才是招生官眼里的“加分项”。

举个例子,申请UCL计算机科学系的Tom。他没有参加过什么国际信息学奥赛,简历上看起来“平平无奇”。但他的PS里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他很喜欢玩一款策略游戏,但他发现游戏的匹配机制有时很不公平。于是,他自学了Python,用爬虫抓取了上千场对局的数据,尝试分析背后的匹配算法。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数据清洗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去Coursera上学习了一门关于数据处理的课程。最终,他虽然没能完全破解官方算法,但他根据自己的数据分析,写了一篇博客,提出了一种改进的ELO评分系统模型。这篇博客还引来了几个游戏同好的讨论。

这个活动没有奖状,没有证书,但它所展现的特质却无比珍贵:

  • 问题驱动的学习能力: 因为一个实际问题去学习新技能。
  • 项目执行力: 从想法到实现,完整地走完一个项目流程。
  • 坚韧不拔的精神: 面对困难没有放弃,而是寻找解决方案。
  • 分享与交流的意愿: 把自己的成果分享出去,并参与讨论。

UCL的教授看到这样的学生,会觉得“哦,这孩子是个好苗子”。因为在大学里,你每天都要面对的就是未知的问题,需要的就是这种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你的超学科活动,就是在向他们证明:我已经准备好了。

所以,别再纠结自己有没有“高大上”的科研或竞赛经历了。试着从你身边的兴趣出发,做一个小项目,写一篇小论文,甚至是用批判性的眼光去分析一部电影、一个社会现象。把这个过程记录下来,思考它与你所申请专业的联系,这比任何一个“参与奖”都有分量。

“UCL Fit”:你为什么非我们学校不可?

想象一下,你在和一个心仪的对象表白。如果你说:“你很好,你很优秀,所以我想和你在一起。” 对方可能只会礼貌地笑笑。

但如果你说:“我喜欢你,是因为我注意到你读的书正好也是我最爱的那本,我们都喜欢那个作者的黑色幽默。而且,我知道你每周都会去那个小众的艺术电影院,我也很想和你一起去聊聊电影。”

哪个更容易打动人?

申请UCL也是一样。很多人的PS里充满了对UCL的“泛泛之爱”:“UCL是世界顶尖名校,位于伦敦市中心,拥有多元的文化氛围……” 这些都是事实,但都是废话。招生官想知道的是,你和UCL之间有什么独特的、非你不可的连接。

这就需要你做足功课。你需要像一个侦探一样,去挖掘UCL的宝藏。

申请建筑系的同学:不应该只说喜欢UCL的巴特莱特建筑学院(The Bartlett)排名高,而应该去研究学院的某个特定设计单元(Design Unit),比如Unit 22,他们今年的研究方向是“数字考古学与未来遗产”,这正好与你用3D建模复原家乡古建筑的个人项目不谋而合。你可以在PS里提到这一点,并表达你对这个研究方向的兴趣。

申请法律系的同学:可以提到你对UCL法学院的Bentinck项目(一个由学生主导的法律援助项目)很感兴趣,因为它和你一直关注的社会公平问题相关。你甚至可以去读一读某位UCL法律教授最近发表的论文,并在PS里提出你自己的思考和疑问。

这种程度的了解,传递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你不是在“海投”,你是真的对UCL、对这个专业有深入的了解和真诚的热爱。你已经把自己当成了UCL的一员,在思考未来如何在这里学习和贡献。

这种“UCL Fit”,或者说“归属感”,是很多申请者忽略的细节,但它恰恰是让你在众多优秀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所以,别再问“那些拿到offer的人有多牛”了。这个问题可能会让你陷入无尽的比较和焦虑。你应该问自己的是:“我的独特之处在哪里?我那份对知识的好奇心,要如何通过我的经历和文字,真诚地展现出来?”

你不需要成为一个门门全能的“六边形战士”,也不需要伪装成一个对所有事情都充满热情的“完美小孩”。UCL想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有深度的、对某个领域抱有执着热情的年轻人。

你的过人之处,可能就藏在你为了搞懂一个公式熬过的夜里,藏在你反复修改一个项目代码的执着里,藏在你读完一本书后写下的满满的批注里,藏在你与人争论一个社会问题时闪闪发光的眼睛里。

找到它,然后把它写出来。这比任何奖项都更能打动人心。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9194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