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王牌专业转新闻,我在韩国赌赢了吗?

puppy

你是不是也曾在“热门专业”和“真心热爱”之间反复横跳?我就是那个有点“想不开”的学姐,在韩国留学时,狠心放弃了人人羡慕的王牌专业,一头扎进了前途未卜的新闻系。这条路真的不好走,有过自我怀疑,也踩过不少坑,但更多的是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成长。我把一个中国留学生在韩国新闻圈从零开始的真实体验,课堂里的挑战、媒体实习的内幕,都毫无保留地写了下来。所以,这场人生豪赌我到底赢了没?如果你也正为未来的选择而迷茫,或许我的故事能给你一些往前走的勇气。

学姐的真心话时间
这篇文章有点长,因为它装满了我三年的纠结、挣扎和收获。如果你也曾在深夜里问自己“我到底喜欢什么”或者“这个专业真的是我想要的吗”,那不妨泡杯咖啡,听听我的故事。这不只是一篇转专业的经验分享,更像是一场关于选择和勇气的真实复盘。希望我的经历,能帮你拨开一点眼前的迷雾。

放弃王牌专业转新闻,我在韩国赌赢了吗?

凌晨两点的延世大学中央图书馆,安静得只剩下书页翻动的沙沙声和键盘敲击的哒哒声。我面前摊开的是一本厚得能当枕头的《市场营销原理》,密密麻麻的英文术语和复杂的波特五力模型,像一群催眠符咒,看得我眼皮直打架。

我伸了个懒腰,习惯性地打开了浏览器,输入框里自动跳出了“韩国JTBC电视台《事件班长》”。这档深度新闻评论节目,我一期不落地追了两年。看着屏幕里主持人条理清晰地剖析着复杂的社会案件,记者们在现场连线,那种揭示真相、传递声音的力量,像一股电流,瞬间击中了我昏昏欲睡的神经。

那一刻,一个无比清晰的念头冒了出来:我不想再分析什么消费者行为了,我想成为他们,我想去记录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的一切。

这个念头,像一颗被点燃的火种,最终燎原成了我留学路上最大的一场“豪赌”——放弃人人羡慕的经营系(Business Administration),转去那个在很多人看来前途未卜、对外国人极不友好的新闻放送系(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你是不是也觉得我“疯了”?我爸妈当时也是这么想的。毕竟,我当初可是挤破了头才申上的经营系。根据韩国教育开发院(KEDI)近几年的统计,经营学、经济学和计算机工程常年霸占着韩国高考状元们最青睐专业的前三名。我们系的毕业生,起薪普遍比其他文科专业高出20%-30%,毕业典礼上,三星、现代、LG这些财阀的HR们笑得比毕业生还开心,仿佛在自家菜地里挑白菜。

而新闻系呢?我查过韩国教育部发布的《高等教育机关毕业生就业统计》,新闻放送相关专业的就业率常年在60%左右徘徊,远低于商科和工科的80%以上。更别提韩国媒体圈那出了名的“排外”和高压。一个在SBS电视台实习过的学姐告诉我,他们部门几乎没有外籍正式员工,实习生每天工作14个小时是家常便饭,压力大到头秃。

一边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一边是荆棘丛生的羊肠小路。朋友们都劝我:“你一个外国人,语言有关都过不了,去新闻系不是自讨苦吃吗?”“毕业了能干嘛?回国考公考编,你这专业也不占优势啊。”

这些话像一盆盆冷水,浇得我心里拔凉拔凉的。我当然害怕,害怕自己的一时冲动,会毁掉光明的未来。但每当深夜,合上那本《市场营销原理》,我感到的不是充实,而是一种被掏空的迷茫。我不想在我20岁出头的时候,就能清晰地看到40岁时,穿着职业套装在会议室里做PPT的样子。那种按部就班的安稳,让我感到窒息。

于是,我揣着那份“想不开”的执拗,递交了转专业申请。当教授在我的申请表上签下“同意”的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像个亡命之徒,开着一辆破车,冲上了一条没有回头路的高速公路。

课堂如战场:当“中文脑”撞上韩语思辨

转入新闻系的第一节课,我就被现实狠狠上了一课。那是一门叫《媒体批判与写作》的必修课,授课的是一位在《朝鲜日报》做了二十年社论主笔的老教授。

第一堂课的主题是分析“曹国事件”(조국 사태)中各家媒体的报道立场。教授把《朝鲜日报》、《中央日报》这些保守派媒体和《韩民族日报》、《京乡新闻》这些进步派媒体的头版扔在投影上,让我们分组讨论其中的春秋笔法。

我当时整个人都是懵的。周围的韩国同学已经开始激烈地讨论“검찰개혁”(检察改革)、“사모펀드”(私募基金)这些我只在新闻里听过一耳朵的词。他们的语速快得像机关枪,各种缩略语和俚语满天飞。我感觉自己像个误入专业围棋赛的业余爱好者,连棋盘上的规则都还没看懂。

小组讨论(팀플)的五分钟,我一句话都插不上。不是我没想法,而是我的“中文脑”还在费力地把那些复杂的背景信息翻译、理解、组织成观点,再翻译成磕磕巴巴的韩语。等我好不容易在脑子里打好草稿,他们已经换了三个话题了。

那天下课,首尔的晚霞很美,我却一点心情都没有。我第一次如此深刻地体会到,语言不只是交流的工具,它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壁垒。学新闻,光会说“你好”“谢谢”是远远不够的,你需要能用这门语言进行深度思辨,理解它背后盘根错节的文化、历史和政治语境。

我没有退路。从那天起,我的生活被分成了两半。白天,我是新闻系的学生,录下每一堂课的录音,课后花三倍的时间去查资料、补背景。晚上,我变回语言学习者。我把自己的手机、电脑系统全换成韩语;不再看有中文字幕的韩剧,而是开着韩语字幕,手里拿着小本本随时暂停记录;我甚至“厚着脸皮”加入了学校的辩论社,每周去被一群母语者“吊打”,就为了锻炼我的反应速度和逻辑能力。

最痛苦的是写作课。韩国新闻写作的范式和中文完全不同,讲究“두괄식”(头括式),最重要的信息必须放在第一句。一个句子不能超过30个字,要精炼、客观,不能有任何主观情绪。我交上去的第一篇评论作业,被教授用红笔改得“体无完肤”,评语是:“你的文字很华丽,但这不是文学,这是新闻。请用事实说话,而不是形容词。”

那段时间,自我怀疑几乎要把我淹没。我常常在图书馆待到闭馆,看着窗外车水马龙,问自己:“我到底行不行?我是不是真的选错了?”

实习内幕:在“Palli-Palli”的新闻工厂里求生

如果说课堂是模拟战场,那实习就是真枪实弹的阵地战。大三那年,我通过教授推荐,得到了一个在韩国主流网络媒体“OhmyNews”实习的机会。

这家媒体以“所有市民都是记者”为口号,氛围相对开放,但韩国媒体圈那种“빨리빨리”(快点快点)的基因,一分都不少。

我实习的第一天,就被分配到了社会部。带我的前辈是一位雷厉风行的女记者,她指着我的工位说:“从现在开始,你就是一名记者。你的稿子,随时可能上头条。”

话音刚落,电话就响了。首尔市政府发布了一个关于青年住房补贴的新政策。前辈头也不抬地扔给我一份几百页的韩文政策文件:“半小时内,看完,给我一个1500字的新闻稿初稿,重点是申请条件、补贴金额和潜在的问题。”

半小时!1500字!我看着那份天书一样的文件,大脑一片空白。旁边的韩国实习生已经开始噼里啪啦地敲键盘了。我硬着头皮,用上了在学校练就的快速阅读能力,一边看一边划重点,一边在文档里敲下关键词。那半小时,我感觉我的肾上腺素飙到了极限。

最终,我还是超时了十分钟才交稿。前辈扫了一眼,眉头一皱,直接把我的稿子投上了大屏幕,当着全部门同事的面开始修改。每一个用词不当、每一个逻辑不清的地方,都被她毫不留情地指出来。虽然脸上火辣辣的,但我知道,这是最快的成长方式。

在新闻编辑室,我看到了一个最真实的韩国。我跟着前辈去过光化门广场,报道过要求提高最低时薪的集会;也去过江南的整形医院,调查过医疗事故的纠纷;我还采访过脱北者,听他们讲述九死一生的经历。

作为编辑部里唯一的中国人,我渐渐找到了自己的独特价值。每当有涉及中国的选题,比如中韩FTA的最新进展、中国游客消费模式的变化,或者某个在中国爆火的文化现象,前辈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我。他们会问我:“小王,这个事在中国人看来是怎么样的?”“这个中文词,最地道的翻译是什么?”

我从一个只能跟在后面做会议记录的“小透明”,变成了部门里的“中国问题专家”。我开始独立负责一些中韩文化交流的选题,我写的关于中国留学生在韩生活现状的系列报道,还获得了当月的优秀稿件奖。那一刻,我所有的辛苦和委屈,都有了回报。我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真正参与到了这个社会的叙事之中。

所以,这场人生豪赌我到底赢了没?

现在,我已经从新闻系毕业,在首尔一家关注亚洲市场的财经媒体工作。每天和各种数据、报告、采访打交道,忙碌但充实。

偶尔和当年经营系的同学聚会,他们有的进了三星做管培生,年薪是我的一倍多;有的回国进了互联网大厂,已经是一个小团队的leader。他们聊的是期权、是晋升、是下一个风口。说实话,你问我羡不羡慕,当然有那么一点点。

根据韩国招聘网站JobKorea发布的《2023年大企业新入职员工薪酬调查》,金融业和IT业的平均起薪约为5500万韩元(约合人民币30万元),而媒体行业的平均起薪则在4200万韩元(约合人民币22万元)左右。这个差距是实实在在的。

但每当夜深人静,我写完一篇自己满意的深度报道,看到它被读者阅读、评论、转发,那种智识上的满足感和微小的社会价值感,是再多钱也换不来的。

所以,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我赌赢了吗?

如果“赢”的定义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高薪、高职位、安稳的生活,那我可能输得挺惨。我的路比别人更窄,走得也更辛苦。我放弃了更容易变现的技能,选择了一个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思考,甚至有点“费力不讨好”的行业。

但如果“赢”的定义是,我有没有活成自己想成为的样子?那我赢了,而且赢得酣畅淋漓。

我没有困在那个让我感觉灵魂被消耗的专业里。我逼着自己跳出了舒适区,掌握了一门新的语言,学会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我不再是一个只会抱怨的“键盘侠”,而能用专业的视角去分析复杂的社会问题。我认识了形形色色的人,听了无数精彩的故事,看到了一个旅游攻略里永远看不到的、更立体、更深刻的韩国。

最重要的,我通过这份选择,确认了一件事:我有能力,也有勇气,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如果你现在也正拿着那本让你头疼的教科书,在“热门专业”和“真心热爱”之间反复横跳,或许可以问问自己下面几个问题:

这个所谓的“好专业”,它的“好”是别人定义的,还是你自己认同的?别人的康庄大道,可能是你的无间地狱。别用别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人生。

你愿意为你的“热爱”付出多大的代价?转专业不是逃避,而是选择了一条更难但你更想走的路。你得做好吃苦的准备,语言关、专业壁垒、就业压力,这些都是现实问题。别只看到诗和远方,忘了脚下的泥泞。

除了热爱,你在这个领域有什么别人不具备的优势?像我,一个中国人的身份,在韩国新闻圈里反倒成了一种独特的优势。找到你的“不可替代性”,把它打磨成你最锋利的武器。

人生不是一道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选择题。那场从经营系到新闻系的豪赌,赌上的不是前途,而是不后悔的青春。路是自己选的,哪怕跪着,也要走完。而当你真的走下来,你会发现,沿途的风景,远比终点更重要。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8920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