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生择校,先看这里! |
|---|
| 宝子们,在看榜单之前,先问问自己:我的创作是追求技法完美,还是想表达一个独特的观点?我需要的是一个结构化的课程,还是一个可以自由探索的“游乐场”?这篇文章不聊排名,只聊“气味相投”。你的“怪”,在这里可能是最宝贵的闪光点。 |
不知道你是不是也认识这样一个朋友,我们叫她小A。小A是个学交互设计的,作品集做得那叫一个“离经叛道”。别人都在卷UI界面,做着精美绝伦的APP设计,她倒好,做了一个能把心跳声转化成水墨画的装置,还有一个能根据城市噪音谱写音乐的程序。她把作品集投给那些综排前30的名校,收到的拒信比情书还多。面试官的评价很一致:“想法很有趣,但技术不够成熟,不符合我们的课程体系。”
小A当时特别沮丧,感觉自己的“胡思乱想”是不是根本上不了台面。直到有一天,她无意中发现了一个连综合排名都找不到的学校,这个学校的官网首页赫然写着:“我们不教你如何解决问题,我们教你如何‘发现’问题。” 小A瞬间感觉被击中了,这不就是她一直在做的事情吗?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把那个被嫌弃的作品集原封不动地投了过去,结果,秒收Offer,还带奖学金。
这个故事是不是有点耳熟?很多艺术生宝子在择校时都会陷入“排名陷阱”,觉得挤进一所“大厂”一样的名校,未来才能一片光明。但艺术这东西,最宝贵的就是那份独一无二的创造力。如果一所学校的条条框框会磨平你的棱角,那再高的排名又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今天,我就要撕开那些传统榜单,给你掏出我私藏的5所“神仙院校”。它们可能在US News上不见踪影,但绝对能让你的艺术脑洞开到天际,找到真正属于你的创作乐园!
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 (MIT Media Lab) - “疯子”科学家的艺术游乐场
一提到MIT,你可能马上想到的是一堆穿着格子衫、敲着代码的理工科学霸。但你知道吗?在这个学神遍地走的地方,藏着一个全世界最酷的跨界实验室——MIT Media Lab。
这里根本就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学院”,它更像一个未来主义的研究所。在这里,艺术家、科学家、工程师、设计师每天都在一起“搞事情”。他们不会问你“你想学什么专业”,只会问你“你想创造什么?”这里没有固定的课程表,只有大大小小二十多个研究小组,比如“未来素描 (Future Sketches)”、“诗意正义 (Poetic Justice)”、“可塑媒体 (Tangible Media)”等等。
听听这些名字,是不是就感觉DNA动了?在这里,艺术不是挂在墙上的画,而是解决现实问题的工具,是探索人类未来的媒介。举个例子,实验室的明星教授Neri Oxman,她和她的团队用3D打印技术和蚕丝,共同“建造”了一个巨大的蚕茧穹顶,这个项目融合了生物学、建筑学和材料科学,美得令人窒息,完全颠覆了我们对建筑的想象。根据MIT的数据,Media Lab每年会产生大约20个新专利,孵化出数家创业公司,这里的学生项目可不是闹着玩的。
还有一个叫“信号动力学 (Signal Kinetics)”的小组,他们开发出一种技术,可以通过分析你周围Wi-Fi信号的微弱变化,来感知你的呼吸、心跳甚至情绪。这是艺术,还是科技?在Media Lab,这个界限是模糊的。他们的理念是“Antidisciplinary”,也就是“反学科”。他们认为,真正的创新诞生于学科的边缘地带。
想进这里,你的作品集里不能只有漂亮的图,更要有大胆的想法和动手实践的过程。你需要展示的不是你画画有多好,而是你的思维有多野,你对这个世界有多么强烈的好奇心。这里的录取率极低,常年低于5%,但它吸引的正是那些不满足于单一学科,渴望用创造力改变世界的“怪才”。如果你觉得自己的想法总是超越了传统艺术的范畴,那这里绝对是你的天堂。
伦敦大学金匠学院 (Goldsmiths, University of London) - 观念艺术家的“黄埔军校”
如果你觉得自己的作品总是“思想大于形式”,常常被人说“看不懂”,那恭喜你,你可能天生就是混Goldsmiths的料。
坐落在伦敦东南部的Goldsmiths,外表看起来平平无奇,甚至有点破旧,但它在当代艺术界的地位,那可是响当当的。这里走出了超过20位“特纳奖”(英国艺术界最高奖项)的提名者和8位获奖者,这个比例简直吓人。我们熟知的达明·赫斯特(Damien Hirst),就是那个把鲨鱼泡在福尔马林里的艺术家,就是从这里毕业的。他和他的小伙伴们组成的“青年英国艺术家”(YBA),直接在上世纪90年代掀起了整个西方艺术界的风暴。
Goldsmiths的艺术系(尤其是BA Fine Art)最独特的地方在于,它极度强调“批判性思维”和“观念”。在这里,老师不会手把手教你油画技法或者雕塑技巧,他们更关心的是:“你为什么要做这个作品?它回应了什么社会议题?它在艺术史的脉络中处于什么位置?”
这里的课程设置非常开放,没有所谓的专业方向细分。学生每周都会有大量的“Crit”(作品研讨会)和一对一的Tutorial。在Crit上,你需要把自己的作品拿出来,面对所有同学和导师的“灵魂拷问”。这个过程可能会很痛苦,但绝对是成长最快的方式。Goldsmiths培养的不是画匠,而是能够独立思考、用艺术发声的“艺术家”和“思想家”。
一个真实的案例是,一位Goldsmiths的学生,她的毕业作品不是画也不是雕塑,而是在学校里发起了一个“免费商店”项目,任何人都可以把闲置物品放在那里,也可以免费取走需要的东西。这个作品探讨的是消费主义和共享经济,虽然没有实体“艺术品”,但其背后强大的社会观念和介入性,完美体现了Goldsmiths的精神。数据显示,Goldsmiths在英国的艺术与设计研究影响力(Research Intensity)排名中常年位居前列,足以证明其学术和思想的深度。
所以,如果你的脑子里充满了各种奇奇怪怪的想法,渴望找到一个能和你进行思想碰撞的地方,而不是一个技术培训班,那么Goldsmiths绝对值得你冲!
埃因霍芬设计学院 (Design Academy Eindhoven) - 不做“好看”的设计,只做“有用”的设计
提到荷兰设计,你可能会想到那些极简、有趣又充满巧思的产品。而这一切的背后,都离不开一所神校——埃因霍芬设计学院(DAE)。
DAE在设计界的地位,约等于时尚界的安特卫普。它常年被评为全球顶尖的设计学院之一,但它最牛的地方,不是教你如何做出一个漂亮的椅子或一个酷炫的海报,而是引导你去思考“设计到底能为这个世界做什么?”
这里的教学理念核心是“Design for the Real World”(为真实世界而设计)。他们的学生项目,很少是纯粹的商业项目,更多的是关注社会议题、环境问题、人道主义关怀。比如,有学生设计了一套可以过滤洪水的便携式工具包,帮助灾民获得干净的饮用水;还有学生用废弃的塑料瓶制作成建筑材料,为贫困地区提供低成本的住房解决方案。这些作品每年都会在米兰设计周和荷兰设计周上大放异彩,成为全场焦点。
DAE的课程结构也很有意思。本科阶段,学生会被分到不同的Studio,每个Studio都由一位在业界非常有影响力的设计师或艺术家带领,有自己明确的研究方向,比如“食物设计(Food Non Food)”、“公共空间(Public Private)”。学生在Studio里就像在一个设计事务所一样,和导师、同学一起做研究、做项目,非常实践导向。
根据DAE官方数据,其毕业生的就业方向非常多元,超过30%的毕业生会选择成为独立设计师或创办自己的工作室,而不是进入大公司。这充分说明了学院培养的是具有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的创造者。一个著名的校友项目是Dave Hakkens的“Precious Plastic”,他设计了一套开源的塑料回收机器,任何人都可以下载图纸自己制造,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小型的塑料回收作坊。这个项目没有为他赚大钱,却在全球掀起了一场草根环保运动,完美诠释了DAE的社会设计精神。
如果你觉得设计不应该只是取悦市场的工具,你渴望用自己的创造力去解决一些实际的社会问题,让世界变得更好一点点,那么DAE绝对是你的梦中情校。
加州艺术学院 (CalArts) - 迪士尼的“后花园”,实验艺术的狂欢节
注意,此CalArts非彼CalArts。我们说的不是旧金山的CCA(California College of the Arts),而是位于洛杉矶郊外,由华特·迪士尼亲手创办的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he Arts。
CalArts骨子里就流淌着一股“反叛”和“自由”的血液。迪士尼创办它的初衷,是想建立一个能让所有门类的艺术家——动画师、电影人、音乐家、舞者、演员——在一起学习、合作、互相激发灵感的“未来社区”。所以,“跨界合作”是刻在CalArts基因里的。在这里,一个学动画的学生跑去和舞蹈系的学生合作一个多媒体项目,或者一个学电影的去找音乐系的学生为他的短片配乐,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学校最负盛名的当属它的“角色动画”和“实验动画”专业,简直是动画界的“哈佛”。从《狮子王》、《花木兰》的导演,到蒂姆·波顿、彼特·道格特(《寻梦环游记》导演),一长串闪亮的名字都来自这里。据说,皮克斯的“智囊团”里,有很大一部分核心成员都毕业于CalArts。根据《好莱坞报道》的年度排名,CalArts常年霸占全美最佳动画学院的榜首。
但CalArts绝不仅仅是动画那么简单。它的“实验动画”专业更是天马行空,鼓励学生用各种匪夷所思的材料和媒介来创作,比如沙画、剪纸、真人定格,甚至是代码生成。它的艺术学院(School of Art)同样鼓励学生打破媒介的限制,探索装置、行为、影像等各种前卫的艺术形式。
CalArts的校园文化也极其开放。一年一度的万圣节派对是全校的狂欢,学生们的装扮和创意装置能让你惊掉下巴。学校里没有所谓的“正确答案”,教授更像是你的创作伙伴,鼓励你去做最大胆的尝试,哪怕失败了也没关系。这种“允许失败”的氛围,对于艺术创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你内心住着一个不安分的灵魂,既想掌握好莱坞级别的专业技术,又不想被传统框架束缚,渴望在一个充满活力和无限可能的社区里野蛮生长,那赶紧去看看CalArts吧!
克兰布鲁克艺术学院 (Cranbrook Academy of Art) - 没有课程,只有创作的“艺术乌托邦”
最后要介绍的这所学校,可以说是“神校”中的“神校”,它彻底颠覆了我们对“上学”这件事的认知。它就是位于底特律郊区的克兰布鲁克艺术学院。
Cranbrook最“奇葩”的一点是:这里没有课程,没有教授,也没有年级之分。整个学院只有大约150名研究生,被分成11个系,包括建筑、设计、雕塑、摄影等。每个系由一位全球知名的“驻地艺术家”(Artist-in-Residence)带领,这位艺术家会和15名左右的学生一起生活、工作、创作。
这里的学习模式完全是基于“工作室实践”和“导师制”。你每天要做的就是待在自己的工作室里,疯狂创作。你的导师不会给你上课、布置作业,他们会像朋友一样,随时来你的工作室逛逛,和你聊聊你的作品,给你一些指导和启发。每周,整个系会聚在一起进行Crit,深度剖析每个人的作品。这种模式极其考验学生的主动性和自律性。
Cranbrook就像一个与世隔绝的艺术“乌托邦”,或者说是一个精英艺术家的“集训营”。这里的学生和导师吃住都在校园里,形成了一个非常紧密的创作社区。校园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由芬兰著名建筑师埃列尔·沙里宁设计,充满了宁静和美的气息。这里走出了无数现代设计史上的大师,比如著名的伊姆斯夫妇(Charles and Ray Eames)、现代主义设计先驱Florence Knoll等等。
根据学院的统计,学生与驻地艺术家的比例大约是15:1,这种高度个人化的指导是其他任何学校都无法比拟的。想来这里,你必须是一个已经有非常明确创作方向和强大自我驱动力的成熟艺术家。你的作品集需要展示出你独特的艺术语言和思考深度。
如果你已经厌倦了按部就班的课程,渴望有一段全身心投入创作、与大师和同好朝夕相处的沉浸式体验,那么Cranbrook这种修行般的环境,或许能让你达到前所未有的创作巅峰。
说了这么多,其实并不是要告诉你排名不重要,也不是说这些神校就一定比常春藤更好。我想说的是,择校就像谈恋爱,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那些千篇一律的榜单,展示的只是一个最大公约数的“优秀”,但你的独特、你的棱角、你的“不正常”,才是你作为艺术家最珍贵的东西。
别再对着排名头秃了,去看看这些学校的官网,翻翻它们学生的毕业作品展,读一读它们的教学理念。问问自己,在这里,我能成为我想成为的那个艺术家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别犹豫,冲吧!毕竟,留学申请最酷的结果,不是拿到一个排名最高的Offer,而是找到那个能让你脑洞大开、真正“懂你”的梦中情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