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牌艺术院校!金斯顿大学有多牛?

puppy

还在纠结去英国学艺术选哪家?那你可千万别错过金斯顿大学!这可不是一所普通的艺术院校,它被好多人叫做“时尚圈的黄埔军校”,插画和平面设计专业更是大神云集。最重要的是,金斯顿超级接地气!学校的教学理念就是“边想边做”,让你在真实的项目里摸爬滚打,和行业大牛面对面,毕业时简历早就闪闪发光了。再加上伦敦这个巨大的灵感库和资源池,难怪能培养出那么多厉害的设计师!想知道它的申请秘诀和真实的学习体验吗?文章里都有答案哦。

阅读前的小提示
这篇文章有点长,但全是干货!咱们会聊到金斯顿大学(Kingston University)最牛的专业、独特的教学方法、真实的校园生活,还有最重要的——怎么准备作品集才能稳稳拿下 offer。无论你是设计小白还是申请达人,相信我,花几分钟读完,你对选校的困惑会少一大半!

哈喽,各位在 lxs.net 的小伙伴们!我是你们的老朋友,专门帮大家在留学路上排雷的小编。

还记得去年这个时候,我表妹 Anna 给我打视频电话,屏幕那头的她顶着两个巨大的黑眼圈,面前铺满了画稿、布料和各种叫不上名字的材料。她抓着头发,几乎是用哭腔在问我:“哥,我真的要崩溃了!UAL(伦敦艺术大学)的作品集要求也太玄学了,RCA(皇家艺术学院)又感觉高不可攀……英国那么多艺术院校,我到底该选哪个啊?我感觉我的设计梦就要卡在择校这一步了!”

看着她焦虑的样子,我想起了当年自己申请时的迷茫。我们总以为,学艺术就得削尖了脑袋往那几个如雷贯耳的名字里挤,却常常忽略了一些实力超群、但风格更独特的宝藏院校。我当时就给 Anna 提了一个名字:金斯顿大学(Kingston University)。

起初她还有点犹豫:“金斯顿?好像听过,但它真的有那么厉害吗?”

一年后的今天,Anna 已经在那里的时尚系读得风生水起,天天在朋友圈晒她和各种行业大牛合作的项目,整个人都散发着一种“未来设计师”的自信光芒。她前几天还跟我说:“哥,幸亏你当初推荐了金斯顿,这里简直就是我的梦中情校!太务实,太酷了!”

所以,今天我就想借着 Anna 的故事,和大家好好聊一聊这所被誉为“时尚圈黄埔军校”的王牌艺术院校——金斯顿大学,它到底有多牛?

“时尚圈的黄埔军校”,真不是随便叫的!

咱们先来说说金斯顿最响亮的一块招牌——服装设计(Fashion BA)。

如果你关注时尚圈,或者稍微做过一些英国艺术留学的功课,你一定听过这句话:“圣马丁(CSM)培养的是天马行空的设计师,而金斯顿培养的是能真正做出好衣服、并且能卖出去的设计总监。” 这话虽然有点绝对,但精准地道出了金斯顿的教学核心:创意与商业的高度结合。

这里的“商业”可不是贬义词,它意味着你的设计能被理解、被制作、被市场接受,这恰恰是绝大多数设计师最终要走的路。金斯顿的厉害之处,在于它能让你在大学期间就无缝衔接行业标准。

数据是不会骗人的。在备受推崇的《卫报》大学排名(Guardian University Guide)中,金斯顿大学的服装与纺织品专业常年霸榜前五。在最新的2024年排名中,它就高居全英第三,实力碾压众多名校。全球知名的时尚媒体 The Business of Fashion (BoF) 也曾多次将其评为全球顶尖的时尚院校之一,尤其是在本科课程的评选中,其实用性和行业影响力备受赞誉。

光有排名还不够,咱们得看“校友圈”。金斯顿的毕业生名单简直是时尚界的中流砥柱。比如曾执掌 Kenzo 和 Lacoste 的前创意总监 Felipe Oliveira Baptista,英国著名设计师 John Richmond,还有可持续时尚先锋 Helen Storey……这些名字在时尚界都是响当当的。他们设计的共同点就是:既有独特的审美语言,又有极强的实穿性和工艺性。这就是金斯顿刻在骨子里的DNA。

更让学生们激动的是学校和行业的紧密联系。金斯顿的合作名单里,躺着一串闪亮的名字:LVMH 集团、Zara 的母公司 Inditex、Gap、ASOS、Old Navy……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做的课程项目,可能就是这些大牌出的真实 brief;你的实习机会,可能就是直接进入这些公司的设计部门。之前就有学生参与了 Zara 的一个真实项目,最终的设计方案被采纳并投入生产,这履历写出去,简直是降维打击!每年毕业季,学校还会邀请像 LVMH 这样的集团高管来做评委,你的毕业设计可能直接为你赢来一份顶级公司的工作 offer。

所以说,“黄埔军校”这个称号,金斯顿当之无愧。它不仅教你怎么做梦,更教你怎么把梦变成现实。

不止是时尚,插画和平面设计也是王炸

如果说时尚是金斯顿最耀眼的皇冠,那插画和平面设计就是皇冠上同样璀璨夺目的宝石。

先说插画动画专业(Illustration Animation BA)。这个专业在英国乃至世界都享有盛誉。它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它不只是教你“画画”,而是教你“用图像讲故事”。这里的老师会引导你思考:你的视觉语言是什么?你想通过你的作品传达什么信息?如何让你的图像拥有情感和叙事的力量?

金斯顿的插画专业学生是国际大奖的常客。比如,被誉为“设计界奥斯卡”的 D&AD New Blood Awards(新血奖),每年都能看到金斯顿学生的身影。我记得有一届,一个学生为“企鹅兰登”图书封面设计的作品就拿到了黄铅笔奖(Yellow Pencil),评委对他的评价是:“完美地捕捉了小说的灵魂,并用一种极具创造力的方式呈现出来。” 这就是金斯顿插画教育的成功之处——培养的是“视觉思考者”,而不仅仅是“画手”。

从这里走出了许多风格独特的艺术家,比如英国国宝级的“丧萌”艺术家 David Shrigley,他的作品看似简单随意,却充满了黑色幽默和对生活的洞察。他的成功恰恰体现了金斯顿鼓励学生寻找个人声音的教学理念。你不必成为梵高,但你必须成为你自己。

再来看看平面设计(Graphic Design BA)。金斯顿的平面设计同样强调概念和实践。学生们接触的项目非常多元,从品牌形象设计、书籍装帧,到交互界面、动态图形,几乎涵盖了现代视觉传达的所有领域。他们的合作伙伴包括 Google、The Guardian(卫报)、IKEA 等,让学生在校园里就能解决真实世界的设计问题。

我认识一位从金斯顿平面设计毕业的学姐,她告诉我,在校期间最难忘的一个项目是为一家关注心理健康的慈善机构做品牌重塑。他们不仅仅是设计一个 logo,而是需要深入社区,采访患者和医生,去理解品牌背后真正的情感需求。最终,他们小组的方案不仅视觉上温暖有力,更在沟通策略上打动了所有人。她说:“那一刻我才明白,设计不是为了好看,是为了解决问题,是为了沟通。”

这种以人为本、以问题为导向的设计思维,正是金斯顿平面设计教育的核心,也是毕业生在职场上极具竞争力的原因。

“边想边做”——接地气的教学魔法

聊了这么多专业,你可能会好奇,金斯顿到底有什么独特的教学魔法,能培养出这么多厉害的人才?

答案就藏在金斯顿艺术学院(Kingston School of Art)的核心教学理念里——“Thinking Through Making”(通过制作来思考)。

这听起来可能有点抽象,让我用大白话解释一下。很多学校的模式是“先想好,再去做”,你得先写一堆 research,画无数草图,等方案完美了再去执行。但金斯顿认为,很多最棒的创意,恰恰是在动手做的过程中“意外”诞生的。你的手和材料的互动,本身就是一种思考和研究。

所以,在金斯顿,你会发现自己大部分时间都不是坐在教室里听课,而是在工坊(Workshop)里“玩泥巴”。这里的工坊设施简直是艺术生的天堂,从最传统的木工、金工、陶瓷、版画、纺织工坊,到最前沿的 3D 打印、激光切割、数字媒体实验室,应有尽有。无论你有什么天马行空的想法,这里几乎都有相应的设备和技术人员(technician)来支持你实现它。

这些技术人员可不是简单的设备管理员,他们本身就是各个领域的专家。你想用一种特殊的木材做个模型,木工坊的大叔可能会给你推荐更合适的拼接方式;你想尝试一种古老的印染技术,纺织工坊的老师会手把手教你调配染料。他们是你学习过程中非常宝贵的资源。

“边想边做”的理念贯穿在每一个项目中。老师布置一个课题,可能只有一个关键词,比如“边界(Boundary)”。接下来,你需要自己去探索。你可以去图书馆查资料,但更重要的是,你要去工坊动手。你可能会用铁丝去“编织”一个边界,用石膏去“浇筑”一个边界,或者用影像去“记录”一个边界。在这个过程中,你对“边界”的理解会越来越深刻,你的想法也会在与材料的碰撞中不断演化、升级。你的最终作品,是你思考过程的结晶,而不是一个预设好的答案。

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你毕业时,你不仅有一个充满创意的头脑,更有一双能将创意变为现实的巧手。这对于任何一家设计公司来说,都是极具吸引力的。

伦敦,你的灵感永动机

最后,我们来聊聊地理位置。金斯顿大学不在繁华的伦敦市中心,它坐落在伦敦西南边的泰晤士河畔金斯顿区(Kingston upon Thames)。

很多人一听不在市中心就觉得有点“村”,这可就大错特错了!这恰恰是金斯顿最美妙的地方之一:它让你拥有了“鱼和熊掌兼得”的留学生活。

一方面,金斯顿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宜居、安全又充满活力的区域。这里有古老的市集,有河畔的酒吧和咖啡馆,还有大片的绿地,比如紧邻的里士满公园(Richmond Park),你甚至可以在里面看到鹿群。相比于市中心的喧嚣和高昂的物价,这里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要惬意得多,生活成本也相对更低,能让你更专注地进行创作。

另一方面,你离世界顶级的艺术资源只有一步之遥。从金斯顿火车站出发,乘坐火车大约 30 分钟就能直达伦敦市中心的滑铁卢站(Waterloo)。这意味着,V&A 博物馆、泰特现代美术馆、设计博物馆、各种画廊、时装周秀场、设计节……整个伦敦这座巨大的灵感宝库,都随时为你敞开。今天下午没课?跳上火车,你就可以去 V&A 看一场最新的时尚展。周末想找点灵感?去东伦敦的红砖巷(Brick Lane)逛逛复古市集和涂鸦墙。这种“进可拥抱都市,退可享受宁静”的平衡感,是很多市中心大学无法比拟的。

你的校园生活,将是这样一幅画面:周一到周五,你在学校先进的工坊里挥洒汗水,和同学老师激烈讨论;周末,你和朋友们坐上火车,一头扎进伦敦的艺术海洋里,看展、逛店、参加活动,把满满的灵感带回你的创作中。

申请大揭秘:你的作品集该怎么准备?

说了这么多,最关键的问题来了:到底要怎么做,才能打动金斯顿的招生官呢?

记住一个核心关键词:过程(Process)。

与那些极度看重最终效果图的院校不同,金斯顿的老师们更想看到你是“如何”得到这个结果的。他们想通过你的作品集,了解你的思维方式、你的好奇心、你的实验精神。所以,你的作品集里,最宝贵的部分可能不是那几张精修过的最终成品,而是你那本画得乱七八糟、贴满了各种材料和笔记的速写本(Sketchbook)。

这里给大家几个超实用的大白话建议:

  1. 把你的速写本“搬”进展作品集。 不要害怕展示你失败的尝试、凌乱的草图和疯狂的想法。可以拍照、可以扫描,把你思考的过程,比如思维导图、材料实验的小样、不同方案的对比等,清晰地展示出来。这能证明你是一个爱思考、爱动手的学生。

  2. 让作品集讲一个完整的故事。 最好包含 3-4 个完整的项目。每个项目都应该从最初的灵感来源(Research)开始,到概念发展(Development),再到动手实验(Experimentation),最后才是成品(Final Piece)。逻辑线要清晰,让招生官能跟着你的思路走。

  3. 体现“边想边做”的精神。 多放一些你动手制作过程的照片。比如,你在做服装,就放一些打版、立裁、缝纫过程中的照片;你在做模型,就放一些切割、打磨、上色的照片。这些过程远比一张完美的 PS 效果图更有说服力。

  4. 展现你的个性和好奇心。 不要只做一个类型的项目。可以尝试不同的媒介和主题,展现你的兴趣广度和探索欲。可以是你对社会问题的观察,也可以是你对某种材料的痴迷。让他们看到一个鲜活、有趣、独一无二的你。

总之,准备金斯顿的作品集,就像是在邀请招生官进入你的“创意工作室”参观。你要做的,就是大方地向他们展示你工作的全貌,包括那些不完美但至关重要的过程。


选择一所大学,尤其是一所艺术院校,其实是在选择一种气场,一种和你最合拍的创作氛围。没有绝对最好的学校,只有最适合你的学校。

如果你是一个不喜欢空想,总想亲手试试看的“行动派”;如果你相信最好的设计诞生于实践和反复打磨之中;如果你渴望在一个既能接触顶级行业资源,又能享受宁静生活的地方学习……

那么,别再犹豫了。去金斯顿的官网上看看吧,去看看那些学生们的作品,感受一下那种扑面而来的、充满活力的创造力。

也许,它就是那个能让你把梦想照进现实的地方。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941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