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港大前,这些事你最好知道 |
|---|
| 学术压力是真的大:别看文章里写得轻松,港大的课程强度和考核标准非常高。做好通宵赶due的心理准备,时间管理能力是生存必备技能。 |
| 粤语不是必须,但会更好:校园和学术环境以英语为主,普通话也通用。但想深度体验香港本地文化、吃遍街头巷尾,学几句简单的粤语会让你通行无阻,收获更多善意。 |
| 住宿是个挑战:香港寸土寸金,学校宿舍(尤其是本科)相对紧张,研究生更是需要自己租房。提前研究租房攻略,找好室友,是开学前的必做功课。 |
| 主动是王道:无论是交朋友、找实习还是寻求教授帮助,机会不会主动找上门。脸皮要厚,心态要开放,主动出击才能把这里的资源利用到极致。 |
在港大读书,我才知道什么是宝藏留学
嘿,我是 lxs.net 的小编。还记得去年夏天,我拖着两个超大行李箱,满头大汗地在港大校园里找宿舍楼。当时我妈给我发微信,千叮万嘱:“到了那边要好好学习,天天去图书馆,别贪玩。” 我心里“嗯嗯”地答应着,脑子里也全是“GPA、实习、论文”这些关键词。
我以为我的留学生活,就会像一部设定好的程序,在图书馆、教室和宿舍三点一线上,精准又枯燥地运行。直到一个月后,我在一个“社会创新”工作坊里,和一位社会学系的白发教授、几个商学院的同学,为了一个关于“如何用环保材料改造深水埗劏房”的议题,在白板前吵得面红耳赤。窗外是薄扶林的落日,晚霞把维多利亚港染成一片金黄。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的留学生活,好像和我预想的剧本,一点都不一样。
它比我想象的更自由,更宽广,也更……惊喜。港大就像一个巨大的宝藏盒,只要你愿意伸手去探索,每天都能挖出新的宝贝。
在这里,教授可能比你想象的更“酷”
来港大前,我对教授的印象还停留在“讲台上不苟言笑的学术权威”。结果开学第一周,给我们上公共卫生导论课的教授,就在下课后笑眯眯地对我们说:“我的办公室随时欢迎大家来坐坐,聊聊学术,聊聊人生,或者聊聊哪家茶餐厅的菠萝油最好吃都行。”
我当时以为这只是客套话,没敢真去。后来眼看着一篇论文的思路卡壳,实在没办法,硬着头皮发了封邮件预约了教授的 office hour。没想到,教授不仅帮我把论文逻辑梳理得清清楚楚,还跟我聊起了他年轻时在非洲做无国界医生的经历。他说:“知识不应该只停留在书本里,当你用它去解决一个真实世界的问题,哪怕只是很小的一步,它才真正有了生命。”那次聊天,比我看十篇学术期刊的收获还要大。
港大的学术氛围就是这样,鼓励你“去问”,鼓励你“去挑战”。这里的老师很多都是各自领域的顶尖人物,比如微生物学系的袁国勇教授,在传染病研究领域是世界级的专家。但他们完全没有架子,非常乐意跟学生平等地交流。你可以在 tutorial(小班讨论课)上随时打断他们提出质疑,也可以在邮件里和他们探讨一个天马行空的想法。
这种自由还体现在课程选择上。港大有个特别棒的系统叫 Common Core(共同核心课程),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在自己专业领域之外,选修不同范畴的课程。我一个读金融的朋友,上学期就跑去上了一门《黑洞与宇宙的奥秘》,天天在朋友圈跟我们科普“引力波”。这种跨学科的学习,真的会打开你的思维。你会发现,原来这个世界可以用这么多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根据港大官网的数据,Common Core 课程库里有超过100门课程,涵盖科学、人文、全球议题等四大领域,给了我们极大的探索空间。正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我才慢慢发现,学习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满足那颗永远好奇的心。
机会不在未来,就在中环的写字楼里
港大有一个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它离世界顶级金融中心之一的中环,只有几站地铁的距离。这意味着,你的校友、你的实习导师,可能就是每天在中环那些闪闪发光的摩天大楼里,搅动全球资本风云的大人物。
这种感觉非常奇妙。上午你还在教室里听着教授分析最新的宏观经济数据,下午就可能坐上叮叮车,去中环的投行参加一场实习生面试。理论和实践的距离,被无限拉近了。我身边有个读会计的学姐,大三的时候通过学校的 career service(就业指导中心,港大叫 CEDARS)找到了在“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实习。她说,每天看着中环行色匆匆的人流,自己也忍不住加快了脚步,那种“身处世界中心”的感觉,是埋头在图书馆里感受不到的。
学校给的支持也非常给力。CEDARS 几乎每周都会有各种求职工作坊,从修改简历、模拟面试,到邀请各大公司的 HR 来开宣讲会,应有尽有。我还记得有一次参加摩根大通的分享会,来的是一位港大毕业的校友,他非常坦诚地分享了自己从一个普通学生,一路打拼到VP(副总裁)的心路历程。那种真实的激励,远比任何“成功学”都来得震撼。
港大的毕业生在全球的认可度也非常高。在2022年的QS全球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排名中,港大高居全球第10位。这意味着“港大”这个名字,本身就是一张含金量极高的名片。无论你想留在香港,还是去往世界其他地方,这个背景都会给你很大的助力。这里的机会是实实在在的,只要你愿意伸手去抓,就能触碰到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梦想。
当“兰桂坊”遇见“糖水铺”,我找到了生活的AB面
香港最迷人的地方,就是它的“混搭感”。你可以在一天之内,体验到截然不同的文化氛围。
周末的早晨,你可以和朋友去西环的“祥香茶餐厅”吃一顿地道的港式早餐,听着周围大叔们用粤语高谈阔论。下午,再去M+博物馆看一场融合了最新科技的当代艺术展。到了晚上,既可以去旺角的小巷里寻觅一家开了几十年的糖水铺,也可以去兰桂坊,在来自世界各地的面孔中,感受这座城市动感时髦的脉搏。
这种文化碰撞在港大校园里体现得淋漓尽致。根据学校的数据,港大的非本地学生比例超过40%,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走在校园里,你会听到英语、普通话、粤语以及各种你听不懂的语言交织在一起。我的宿舍楼里,隔壁住着一个来自韩国的欧巴,对面是一个来自德国的学霸,我们经常在公共厨房里,用蹩脚的英语交流着彼此国家最奇特的食物。
学校里还有超过140个学生社团,从传统的龙舟队、国乐团,到现代的电竞社、街舞社,总有一款适合你。我加入了一个叫“Local Tour”的社团,专门组织学生去探索香港的“非著名景点”。我们去过大澳渔村看棚屋,去过新界围村了解宗族历史,还跟着本地向导去爬龙脊,俯瞰石澳的海湾。这些经历让我对香港的理解,不再只是“购物天堂”和“金融中心”这些标签,我看到了它背后更深厚、更鲜活的文化肌理。
在这里生活,你会被迫跳出自己的舒适圈。你会发现,原来世界真的很大,有趣的人和事真的很多。你的包容度会变高,你的好奇心会被激发,你会开始享受这种每天都充满未知的“不确定性”。
留学,不止是为了那张毕业证
回过头来看,来港大的这一年多,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不是成绩单上那个还不错的 GPA,也不是简历上多出来的那段实习经历。而是我整个人的状态,都变得不一样了。
我变得更敢于表达自己了。在无数次的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中,我从一个害怕开口的“小透明”,变成了一个可以清晰、自信地陈述自己观点的人。我知道了,我的想法,无论成熟与否,都值得被听见。
我变得更独立了。从第一次自己去银行开户、去办理香港身份证,到后来一个人规划去离岛的短途旅行,再到和房东斗智斗勇,我学会了如何处理生活中的一地鸡毛,也真正理解了父母常说的“报喜不报忧”。
最重要的是,我好像离“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的答案,更近了一步。我通过选修一门关于社会企业的课程,发现自己对用商业模式解决社会问题充满了热情。我通过参加一次国际义工活动,意识到帮助他人能带给我巨大的满足感。港大为我们提供了无数的“试错”机会,比如“HKU Horizons”计划,就鼓励每个本科生在学期间至少有一次到内地及海外学习的机会,让我们去体验,去感受,最终找到自己真正热爱和擅长的方向。
所以,如果你问我留学到底意味着什么?
它不是一份按部就班的清单,让你打勾完成任务。它更像是一张空白的藏宝图,交到你的手上。
别只盯着那个叫“毕业证”的终点。大胆地去走那些地图上没有标记的小路吧,去跟那些看起来“没什么用”的人聊天,去做那些纯粹因为“好玩”才想做的事。说不定,在哪个不起眼的角落,你就挖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个最闪亮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