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洲第一的大学学创业是种什么体验?

puppy

是不是也好奇,在澳洲排名第一的大学里学创业,到底有多酷?告诉你,这真的不是每天闷在教室里读PPT!我们是真刀真枪地把一个“不靠谱”的想法,一步步变成可以拿给投资人看的商业计划。身边的同学个个都是宝藏,脑洞大开;教授更像是你的创业导师,随时准备给你“泼冷水”或者加油打气。在这里,课程只是起点,学校的孵化器、校友网络和各种路演比赛才是真正的“游乐场”,给你超低成本的试错机会。想知道我们小组差点“吵翻天”的头脑风暴,和最后拿到第一笔模拟投资的经历吗?快来看看我的真实分享吧!

在澳洲Top 1大学学创业,你必须知道的三件事
1. 你的“作业”不是论文,是商业计划书(BP):从第一天起,你就要习惯用投资人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想法。课程的核心是让你带着一个项目从0走到1,期末交上去的不是几千字的文献综述,而是一份能直接拿去路演的商业计划书。
2. 教授是你的“陪练”和“人脉网”:这里的教授很多都有自己的创业经历或投资背景。他们不会照本宣科,而是会像创业导师一样,对你的项目提出尖锐但关键的问题,同时还会大方地把你介绍给他们认识的行业大牛和校友。
3. 学校的资源比你想象的更值钱:除了课程,学校提供的孵化器、创业比赛、工作坊和校友网络才是真正的宝藏。这些资源为你提供了成本极低的试错机会,让你在毕业前就能积累别人工作好几年才能获得的实战经验。

《在澳洲第一的大学学创业是种什么体验?》

凌晨一点,墨尔本大学法学院楼下的24小时自习室灯火通明。我和我的三个组员围坐在一张小桌子旁,空气里弥漫着咖啡因和“绝望”的气息。白板上画满了乱七八糟的商业模式图,桌上散落着十几张写满用户痛点的便利贴。我们正在为一个课堂项目争论不休,一个关于“利用AI技术帮助留学生克服社交恐惧”的APP。

“这个想法太小众了!市场有多大?我们怎么赚钱?”来自印度的金融小哥Aarav一针见血。

“但这是我们自己的痛点啊!真实!有共鸣!”学设计的韩国妹子Soo-jin坚持道。

那一刻,我看着窗外空无一人的街道,突然觉得有点恍惚。几个月前,我还是一个埋头在图书馆刷GPA,对未来充满迷茫的普通留学生。我以为我的留学生活就是上课、赶due、打工,毕业后找一份安稳的工作。但现在,我却在为一个“不靠谱”的想法通宵达旦,和一群来自世界各地的伙伴激烈地讨论着它的商业价值和未来。这种感觉,奇妙又上头。

很多来澳洲的留学生可能都有过和我一样的想法:毕业后是回国还是留下?进大厂还是考公务员?但你有没有想过,还有第三条路——创造属于自己的事业?今天,我就想跟你聊聊,在澳洲排名第一的大学(根据2024年QS世界大学排名,墨尔本大学位列全球第14,澳洲第一)里学创业,到底是一种多么颠覆三观的体验。

这不是你想象中的商科课

如果你以为商科就是上课听教授念PPT,下课读厚厚的教科书,期末考个试,那你就大错特错了。至少,在墨尔本大学的创业硕士课程(Master of Entrepreneurship)里,这一切都被颠覆了。

我们的第一堂课,教授没有讲任何理论,而是直接把我们分成了若干个小组,然后扔给我们一个任务:“一周之内,找到一个你认为值得解决的问题,并验证它。”没有教材,没有范围,只有一句话。全班同学都懵了。

这门课的核心教学法,是基于硅谷大名鼎鼎的“精益创业”(Lean Startup)理论。简单来说,就是别憋在屋里自己想,走出去,跟你的潜在用户聊天,用最小的成本去测试你的想法。所以,我们的“作业”根本不是写论文,而是做用户访谈、画原型图、设计最小可行性产品(MVP)。

我记得我们小组为了验证那个“留学生社交APP”的想法,真的在学校里随机采访了超过50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我们问他们:“你觉得在澳洲交朋友难吗?”“你最常用的社交软件是什么?”“你愿意为什么样的服务付费?”这个过程比写任何文献综述都要累,但收获也巨大。我们发现,大部分留学生的问题不是“不敢”社交,而是“没渠道”和“没共同话题”。这个发现,直接让我们把产品方向从“克服社恐”调整为“基于兴趣的线下活动匹配”。

这种实践驱动的学习方式,让你不得不走出舒适区。它强迫你去思考商业的本质:你到底在为谁,解决什么问题。根据哈佛商学院的研究,每年有超过3万种新产品上市,其中高达95%都以失败告终,最大的原因就是它们没能解决市场的真正需求。而在墨大的课堂上,我们从第一天起,就在学习如何避免成为那失败的95%。

我的“奇葩”队友们,和差点吵翻的头脑风暴

创业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团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创业课上,你的组员就是你最早的“联合创始人”。而作为留学生,你最大的优势就是能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库”。

我的小组就是一个完美的例子。除了我和前面提到的印度金融小哥、韩国设计妹子,还有一个是澳洲本地的IT男,写得一手好代码。我们四个人,背景、思维方式、专业技能完全不同,这既是宝藏,也是“灾难”的开始。

我们几乎在每个决策点上都会发生争执。Aarav,我们的金融担当,满脑子都是盈利模式和投资回报率,他会不停地问:“我们的用户获取成本是多少?生命周期价值呢?什么时候能盈利?”;Soo-jin,天生的产品经理和设计师,极度关注用户体验,她会为了一个按钮的颜色和我们争论半天;而澳洲小哥Dave,典型的工程师思维,务实又直接,他总是在说:“这个功能技术上能不能实现?要花多久?”

我记得有一次,为了决定APP的第一个核心功能,我们从下午5点一直吵到晚上10点。Aarav认为应该先上线付费的VIP会员功能,快速验证商业模式。Soo-jin则坚持必须先把免费的社区功能做到极致,吸引用户。Dave说两个都太复杂,我们应该先做一个最简单的活动发布页面。我夹在中间,头都大了。

那晚我们几乎不欢而散。但第二天冷静下来后,我们复盘了各自的观点,竟然找到了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做一个基础的活动发布功能(Dave的建议),但把它设计得非常精美,用户体验极佳(Soo-jin的坚持),同时在活动报名环节植入一个非常小额的“组织者服务费”来测试用户的付费意愿(Aarav的思路)。

这次争吵让我们明白,一个优秀的团队需要的不是一团和气,而是建设性的冲突。麦肯锡的一份报告显示,在种族和文化上具有多样性的公司,其财务回报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可能性要高出36%。我们的“国际纵队”虽然天天吵吵闹闹,但正是这种多元化的视角碰撞,才让我们的想法变得越来越靠谱。

教授不是老师,是你的第一个“天使投资人”

在国内,我们习惯了称呼老师,并保持一定的距离感。但在澳洲的创业课上,教授的角色更像是一位严苛又热心的创业导师,或者说,是你的第一个“天使投资人”。他们不只“投资”知识,更“投资”他们的经验、人脉和时间在你身上。

我们的主讲教授Colin,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本人在创办自己的咨询公司前,曾在一家大型风投机构工作多年,看过成百上千个商业计划书。所以,他看我们的项目,眼光极其毒辣。

每次小组向他汇报进度,都像是一场小型的投委会。他很少夸我们,问的问题总是直击要害:“你们和市面上的Meetup有什么区别?”“你们凭什么认为用户会选择你们而不是Facebook Events?”“你们的推广策略听起来很花钱,第一笔启动资金从哪来?”

有好几次,我们精心准备的方案被他几句话就问得哑口无言,感觉整个团队的心血都被否定了,特别挫败。但冷静下来仔细一想,他问的这些问题,正是未来投资人会问的问题。他是在免费帮我们做“压力测试”。

除了“泼冷水”,他也会在我们真正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有一次,我们想了解澳洲本地活动场馆的合作模式,毫无头绪。Colin知道后,直接把他领英上的一个好友推送给了我们,那位好友是澳洲最大的活动票务平台Eventbrite的前高管。我们战战兢兢地发了一封邮件过去,没想到对方很快就回复了,并和我们进行了一次半小时的视频通话。这次通话,让我们对整个行业的运作模式有了颠覆性的认知。

这就是创业教育的精髓。知识可以从书本上学,但经验和人脉不能。一个好的教授,能为你打开一扇通往真实商业世界的大门。他们的人脉网络,可能比图书馆里所有的藏书都更有价值。

学校给你的“游乐场”:孵化器和数不清的比赛

如果说课堂学习是“新手村”,那大学提供的整个创业生态系统,就是供你打怪升级的“高级地图”。墨尔本大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只教你知识,还为你提供了一整套实践工具和平台。

最核心的资源,就是学校的创业孵化器。墨大最知名的就是“墨尔本加速器计划”(Melbourne Accelerator Program,简称MAP)。这个项目可不是闹着玩的,它是澳洲最成功的大学孵化器之一。根据他们官方公布的数据,从2012年成立以来,MAP支持的创业公司累计创造了超过2000个工作岗位,并筹集了超过5.75亿澳元的资金。这是一个什么概念?意味着从这里走出去的公司,很多都成长为了真正的行业独角兽。

我们虽然只是学生项目,还没资格进入正式的MAP孵化,但可以参加他们举办的各种免费工作坊和社交活动。在这里,我们见到了很多正在创业的学长学姐,听他们分享踩过的坑、拿到的投资。那种氛围非常奇妙,你会发现创业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梦想,它就是一群普通人,在解决一个个具体的问题。

除了MAP,学校还有一个叫做Wade Institute of Entrepreneurship的机构,它专门提供创业教育和支持,我们的硕士课程就是由他们主导的。Wade Institute会定期举办各种创业比赛(Pitch Competition),奖金从几千到几万澳元不等。这对于早期项目来说,不仅是宝贵的启动资金,更是一次绝佳的曝光和验证机会。

我们小组就参加了其中一个叫做“Endeavour Exhibition”的比赛。虽然最后没有拿到大奖,但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我们被迫把商业模式、市场分析、财务预测等所有细节都打磨了一遍。在路演现场,我们还收到了来自评委(通常是真正的投资人和企业家)的宝贵反馈。有一个评委直接告诉我们:“你们的用户画像还不够清晰,回去再做100个访谈。”

这些经历,都是在象牙塔里得不到的。学校为你搭建了一个安全的“游乐场”,让你可以在这里用最低的成本去犯错、去尝试,这比任何A+的成绩单都更有价值。

从0到1:我们拿到第一笔“投资”的那个下午

课程的期末,不是一场考试,而是一场终极路演(Final Pitch)。我们的“观众”,是一个由三位校外专家组成的评审团:一位是澳洲知名风投基金Blackbird Ventures的投资经理,一位是成功卖掉自己公司的连续创业者,还有一位是科技巨头Google的战略合作总监。

路演那天下午,气氛紧张得像在看世界杯决赛。每个小组只有8分钟的展示时间和5分钟的问答。我们是第三个上场。

我负责开场和介绍产品,Aarav负责讲解商业模式和财务预测,Soo-jin负责演示产品原型。我们一遍遍地练习,把讲稿精确到秒。尽管如此,站上讲台的那一刻,我的心还是跳到了嗓子眼。台下坐着的,可都是能决定一个初创公司生死的“大人物”。

我深吸一口气,开始讲述我们作为留学生的真实故事和痛点。讲到一半,我看到那位女投资经理露出了会心的微笑,我知道,我们打动她了。整个展示过程非常顺利,但在Q&A环节,我们还是遭到了连环炮击。

“你们如何解决冷启动问题?第一个1000个用户从哪里来?”

“你们的技术壁垒是什么?如果腾讯也做一个类似的产品,你们怎么竞争?”

“你们的团队看起来很棒,但你们三个都是国际学生,毕业后的签证问题怎么解决?这对于团队稳定性是巨大的风险。”

最后一个问题,直接戳中了我们的要害。我们确实没深入考虑过这个问题。空气瞬间凝固了。关键时刻,我们的澳洲队友Dave站了出来,他说:“这个问题我们讨论过。如果项目真的有前景,我会是那个全职留下来的联合创始人,他们可以通过澳洲的创业家签证(Global Talent Visa or Business Innovation and Investment Visa)来解决身份问题,澳洲政府现在非常支持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留下来。”他的回答,既诚恳又展示了我们团队的思考深度,成功化解了危机。

最终,我们虽然不是第一名,但获得了评审团颁发的“最具潜力奖”,并赢得了一笔5000澳元的“模拟种子轮投资”。这笔钱虽然只是课程的奖金,但对于我们来说,意义非凡。它代表了我们的想法,第一次得到了来自真实商业世界的认可。

从一个模糊的想法,到差点吵翻的团队,再到一份完整的商业计划书和一个可以演示的产品原型,最后站在真正的投资人面前,拿到第一笔“投资”。这短短一个学期的经历,让我学到的东西,比过去三年读的所有教科书加起来还要多。


所以,如果你正在考虑来澳洲留学,或者你已经在这里,对未来感到一丝丝迷茫,不妨抬头看看另一条路。

别怕你的想法听起来有点“傻”。记住,Airbnb一开始只是出租气垫床,听起来就像个笑话。

多去参加那些提供免费披萨的社交活动,你未来的联合创始人,可能就是那个和你抢最后一块夏威夷披萨的人。

把你的教授当成一个巨大的宝藏,勇敢地去敲他们的门,他们的人脉和经验可能会让你少走很多弯路。

最重要的是,忘了GPA吧。在这个领域,一个粗糙但能解决问题的产品原型,远比一份满分的成绩单更有说服力。留学不仅是为了拿一张文凭,更是为了体验一种不同的可能性。而创业,或许就是你能送给自己最酷的一份毕业礼物。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40663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