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姐血泪忠告:韩国环艺留学没那么简单

puppy

嘿,准备来韩国学环艺的学弟学妹们!是不是觉得韩剧里的设计院又酷又浪漫?但学姐用亲身经历告诉你,现实可没那么简单!语言关绝不只是日常对话,专业课的发表和答辩能把人逼疯;通宵做模型、画图纸更是家常便饭,跟“躺平”二字彻底无缘。更重要的是,韩国教授对设计逻辑和图面表达的要求,可能跟你想的完全不一样。这篇文章里,我会把踩过的坑、怎么高效准备作品集、还有如何跟教授有效沟通这些干货都掰开揉碎了讲给你听,希望能帮你少走点弯路,做好真正的心理和学术准备!

来韩国学环艺前,请先干了这碗“毒鸡汤”
韩剧滤镜请打碎:设计院的日常不是喝咖啡聊灵感,是胶水、美工刀和熬夜。
语言不只是聊天:TOPIK 4级只是入场券,专业发表(발표)和答辩(질의응답)才是真正的地狱模式。
逻辑大于效果图:一张酷炫的渲染图,在韩国教授眼里,可能不如一张逻辑清晰的分析图。
体力是第一生产力:连续72小时不睡做模型不是传说,是期末的日常。

嘿,各位准备来韩国追梦的学弟学妹们,我是你们在lxs.net的老朋友,一个在韩国环艺专业摸爬滚打了四年的学姐。

还记得我刚拿到弘大录取通知书那会儿,激动得三天没睡着。脑子里全是韩剧《建筑学概论》里的场景:阳光洒满画图板,我和帅气的同学讨论着天马行空的设计,周末还能去林荫道喝喝咖啡、找找灵感。浪漫,太浪漫了。

结果,开学后第一次中期评图(Mid-term Critique)就把我打回了原形。那天凌晨三点,我顶着两个黑眼圈,抱着一个摇摇欲坠、粘了满手UHU胶水的模型走进评图教室。教授是个头顶微秃的韩国大叔,他绕着我的模型走了两圈,没看我精心制作的细节,也没看我熬夜渲染的效果图,只是扶了扶眼镜,用我当时听得半懂不懂的韩语问了句:“학생, 너의 디자인 콘셉트는 뭐야? 이 다이어그램은 논리가 부족해.”(同学,你的设计概念是什么?这张分析图逻辑不通。)

我当场就懵了。我准备了一肚子的话想介绍我的设计有多酷,灯光怎么打,材料怎么选,结果他只问我“逻辑”。那一刻我才明白,来韩国学环艺,根本不是一场浪漫的邂逅,而是一场需要脱层皮的修行。今天,学姐就把这几年踩过的坑、流过的泪,掰开揉碎了讲给你们听。

语言关的真相:不是“会说”,而是“会用”

很多人觉得,考个TOPIK 4级,日常交流没问题,来读研读博就够了。天真!真的太天真了!日常买菜点单的韩语,和你在课堂上跟教授探讨“공간의 유기적 연결성 (空间的有机连接性)”或者“지속가능한 건축 재료 (可持续建筑材料)”完全是两个维度的东西。

我有个同学,口语特别溜,跟韩国人聊天能天南地北。但一到专业课发表,对着PPT就磕磕巴巴。教授问他:“你的设计如何回应场地文脉(Site Context)?”他憋了半天,说了一句:“这里……很漂亮,所以我的设计……也很漂亮。”全班哄堂大笑,教授的脸当场就黑了。

问题在哪?专业词汇。环艺涉及的词汇量巨大且精深,比如“동선(动线)”、“매스(体块)”、“입면(立面)”、“조닝(Zoning/功能分区)”等等。这些词你平时根本用不到,但课堂上却是最高频的词汇。根据韩国教育课程评价院(KICE)的一项非正式研究,艺术设计类专业研究生的学术词汇量要求,比同等级语言能力的人文社科类学生还要高出约20%,因为它混合了技术、美学和哲学词汇。

更要命的是发表和答辩。韩国的课堂非常注重互动,几乎每门课都有个人或小组发表。你不仅要用流畅的韩语介绍你的设计,还要在教授和同学的轮番提问下,清晰地捍卫你的观点。这考验的不仅是你的语言,更是你的思辨能力和抗压能力。所以,别再把TOPIK 4级当护身符了。想来读研,至少奔着5级去,并且入学前,找一本韩语的专业教材,把里面的高频词汇先背个滚瓜烂熟。这比你多看十部韩剧都有用。

通宵是标配,“肝”才是硬通货

如果你在国内读设计时觉得已经很累了,那么恭喜你,来韩国可以体验“累”的N次方。在这里,“躺平”这个词是不存在的,工作室就是你的第二个家,甚至第一个家。

韩国设计教育的强度是出了名的高。我读本科的时候,一个学期三门设计主课是常态,每门课每周都有进度要汇报,期中和期末要交最终模型和展板。这意味着,你不是在一个deadline和下一个deadline之间,而是在好几个deadline之间反复横跳。

举个真实的例子。大三的建筑设计课,我们的期末作业是做一个小型社区图书馆。从场地调研、概念草图、方案深化、画CAD施工图、3D建模渲染,到最后亲手制作一个1:50的实体模型,所有这一切,都要在8周内完成。最后两周,我们小组三个人,轮流睡觉,每天平均睡眠不超过3小时。工作室里堆满了红牛和咖啡的空罐子,空气中弥漫着激光切割木板的焦糊味和喷漆的刺鼻味。为了赶一个模型,我曾经连续在工作室待了超过72个小时,饿了就叫外卖,困了就在桌上趴一会儿。交完作业那天,我感觉自己灵魂都出窍了。

这不只是我一个人的经历。根据首尔大学设计学院的一项学生健康调查,超过75%的设计系学生在期末周表示自己有严重的睡眠不足问题,平均睡眠时间低于4小时。而且,做设计还特别烧钱。一个像样的建筑模型,光是亚克力板、木材、草皮粉这些材料,花掉50万韩元(约合人民币2500元)是家常便饭。所以,来之前,不仅要养好“肝”,还得准备好钱包。

韩国教授到底在看什么?逻辑!逻辑!还是逻辑!

这一点,是我开头那个故事的延伸,也是中韩设计教育最大的不同点之一。在国内,很多时候我们更注重最终效果的呈现,一张炸裂的效果图可能会让老师眼前一亮。但在韩国,尤其是好的设计院校,教授们更像侦探,他们会一层层剥开你华丽的外壳,去探究你设计的内核——逻辑。

他们会反复问你“Why”。你为什么用这个形态?为什么是这个材质?你的空间布局是基于什么分析得出的?你的设计解决了场地的什么问题?如果你答不上来,或者只是说“我觉得这样好看”,那基本就完蛋了。

我给你讲个正反案例。我同届有两个同学做同一个城市更新项目。A同学,技术大神,渲染图做得跟照片一样,光影、材质都无可挑剔,展板排得也特别酷。B同学,图面表达相对朴素,但他的展板第一部分,用了整整一半的篇幅,通过各种图表、数据和草图,详细分析了场地的历史变迁、人流活动、日照风向,然后从这些分析中,推导出三个设计策略,再由这三个策略,生成了他的最终设计形态。他的每一处设计,都能在前期的分析中找到依据。

结果你猜怎么着?教授们围着B同学的图纸讨论了半个多小时,对他的分析逻辑大加赞赏。而A同学那边,教授只看了一眼,问了句:“你的想法很好,但支撑你这个酷炫形态的逻辑在哪里?”A同学支支吾吾半天说不出来,最后只得了个B等的成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韩国教授眼中,设计不是一个感性的灵光一现,而是一个严谨的、可追溯的推导过程。你的最终方案,只是这个逻辑链条的最后一环。他们看重的,是整个链条是否坚固、完整。所以,在你的作品集和日常作业里,一定要花大量精力在前期分析和概念推导上,用清晰的图解(Diagram)去展示你的思考过程。

作品集,你的“敲门砖”怎么做?

说到作品集,这绝对是申请的重中之重。一份好的作品集,不是你大学作业的简单堆砌,而是你设计思想和综合能力的“个人品牌展示”。对于申请韩国顶尖设计院校,比如弘益大学、国民大学、首尔大学等,作品集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你的GPA和语言成绩。

首先,数量不在多,在精。一般要求4-5个完整的项目。与其放十个平庸的课程作业,不如挑3-4个你最有想法的项目,进行深度优化和再创作,把它做到极致。

其次,过程!过程!过程!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千万不要只放几张最后的效果图。一个完整的项目应该包含:项目背景介绍(Brief)-> 场地调研与分析(Site Analysis)-> 概念生成与推导(Concept Development)-> 设计深化(Design Development,包括平面、立面、剖面、模型照片)-> 最终效果图(Final Renders)。韩国教授尤其喜欢看你的草图、研究模型和分析图,因为这些能真实反映你的思考轨迹。

再次,展现你的独特性。不要千篇一律都是商业综合体、美术馆。可以尝试一些更有社会性、实验性的项目,比如社区营造、废弃空间改造、参数化设计研究等等。这能体现你对设计边界的思考。我有个学妹,作品集里放了一个关于“如何为独居老人设计友好型社区”的项目,虽然图面不是最华丽的,但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深入的社会调研,最终打动了教授,拿到了国民大学的Offer。

最后,排版。保持简洁、清晰、有逻辑。让读者能轻松地跟随你的思路走。可以多看看Behance或者Issuu上优秀的作品集,学习别人的版式逻辑和图面表达。记住,作品集本身,就是你的一个设计作品。

搞定教授,事半功倍

在韩国,教授的权力非常大,他不仅决定你的成绩,还可能影响你的毕业、实习甚至就业。所以,学会和教授有效沟通,是一门必修课。

韩国社会非常讲究前后辈和师生关系,尊重是第一位的。见到教授一定要鞠躬问好(안녕하세요, 교수님!),发邮件要用敬语,措辞要谦逊。但这不代表你要唯唯诺诺。

主动出击非常重要。不要等到问题堆积如山了才去找教授。每周的设计课(Studio)就是你最好的机会。每次去见教授之前,一定要做好准备:你这周做了什么?遇到了什么问题?你自己尝试了哪些解决方案?带着具体的问题和自己的思考去,而不是两手空空地去问“老师我该怎么办?”。这样教授会觉得你是一个有主动性的学生,也更愿意指导你。

我刚来的时候很害羞,不敢跟教授说话,结果设计跑偏了都不知道。后来鼓起勇气,每周都预约教授的Office Hour,拿着我的草图和模型去“骚扰”他。虽然每次都被批得体无完肤,但进步也是飞速的。慢慢地,教授也记住了我这个“脸皮厚”的中国学生,在评图时还会特意多给我一些点评。

所以,别怕,大胆地去敲教授办公室的门。你付了那么贵的学费,他们的时间也是你购买的服务之一,不是吗?

好了,啰啰嗦嗦说了这么多,也不知道有没有吓到你们。其实,韩国的环艺留学生活,虽然充满了血泪,但也正是在这种高压下,你的成长才是最快的。你会学会如何清晰地思考,如何用图纸说话,如何像一个真正的设计师一样去战斗。

如果你只是向往韩剧里的那种小资情调和浪漫光环,那我劝你三思。但如果你真的热爱设计,愿意为此付出汗水和努力,准备好被彻底打碎再重塑,那么,韩国会是一个让你脱胎换骨的好地方。

别怕那些通宵的夜晚,也别怕教授的红笔。因为当你毕业时,回头看那些曾经让你崩溃的时刻,你会发现,那才是留学给你最宝贵的财富。

准备好来“受苦”了吗?学姐在首尔等你。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42056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