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申韩国设计?作品集看完这篇就够了

puppy

是不是还在为申请韩国设计的作品集头秃?感觉网上攻略一大堆,但看完更迷茫了,不知道韩国教授到底看重啥?别慌!这篇超全干货就是来拯救你的。我们从弘大、国民大这些top校的喜好入手,帮你分析教授的真实关注点,告诉你作品集到底该放几个项目、怎么讲好你的设计故事,更重要的是,带你避开那些学长学姐踩过的、一眼就被pass的雷区。我们把所有关键点都给你掰开揉碎了讲清楚,看完这篇,让你思路清晰,信心满满地去准备!

作品集避雷指南
只放效果图,没有过程?PASS!
教授想看的是你的思考逻辑,不是P图技术。从0到1的推导过程,比一张完美的最终图重要100倍。
项目主题太大太空?PASS!
“解决全球变暖”这种主题,不如“为首尔独居老人设计一个智能防丢药盒”来得实在。切口小,挖掘深,才能体现你的洞察力。
排版混乱,重点不明?PASS!
你的作品集本身就是你的第一个设计项目。如果它都做得乱七八糟,教授怎么相信你能做好其他设计?
模仿痕迹太重?PASS!
Behance和Pinterest上的大神作品是用来学习的,不是用来复制的。原创性和个人视角是高分关键,别做“大神”的复印机。

凌晨三点,你还对着电脑屏幕。文件夹里散落着几十个命名混乱的文件:“最终版.psd”, “最终版修改1.ai”, “打死也不改了.jpg”。你刚刷完第10篇《韩国设计作品集攻略》,感觉更迷茫了。A攻略说弘大教授喜欢天马行空的创意,B攻略说国民大教授看重落地性,C学姐又告诉你“一定要展现韩国风”。你感觉自己的脑子像一团被猫玩过的毛线,彻底乱了。

我认识的一个学妹小M,去年申请季就经历了这种“炼狱模式”。她把所有觉得“酷”的作品都塞进了作品集,有做App的,有做海报的,还有个心血来潮做的3D建模。她觉得这样能显得自己很多才多艺。结果,面试时弘大的一位教授翻了翻,只问了一句:“所以,你到底想解决什么问题?” 小M当场就懵了。

这个场景是不是很熟悉?别怕,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申请韩国设计的作品集,确实像是在解一道没有标准答案的谜题。但今天,咱们就把这道题给它掰开了、揉碎了,讲个明明白白。这篇文章不灌鸡汤,只上干货,带你看看韩国Top校的教授们,到底想在你的作品集里看到什么。

扒一扒Top校的“潜台词”,弘大和国民大到底在看啥?

申请学校,就像谈恋爱,得先了解对方的“脾气”。韩国设计界有两座大山——弘益大学(弘大)和国民大学(国民大)。它们各有各的气质,搞懂了它们,你就搞懂了韩国设计教育的大半江山。

弘益大学(홍익대학교):艺术家的精神家园

提起弘大,大家想到的就是“艺术”、“自由”、“创意”。没错,弘大在韩国就是艺术设计的代名词,根据2023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弘大的艺术与设计专业常年稳居韩国第一。这里的教授更像艺术家和思想家,他们想看到的,是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特艺术视角的“潜力股”。

他们看重什么?

1. 概念的深度和原创性:你的作品有没有一个强大的核心概念?这个想法是不是你自己的,而不是从哪里看来的?举个例子,同样是做“环保”主题,一个同学做了个普通的可回收垃圾桶设计,而另一个同学,以“消费主义下的包装过度”为切入点,做了一系列“被撕裂的商品包装”的实验性海报,探讨包装与商品的关系。后者明显更能打动弘大的教授,因为它有更深层次的思考。

2. 过程的探索性和实验性:弘大教授超级爱看你的草图、失败的模型和各种脑洞大开的尝试。这证明你不是一个只会执行命令的“工具人”,而是一个敢于试错、享受过程的创造者。去年有个申请视觉传达的学长,他的作品集里有一个项目是研究“韩文不同字体的感官体验”。他不仅做了精美的排版,还放了大量他用毛笔、针管、甚至酱油写的字,来探索不同媒介下的字体情绪。这种“玩”起来的过程,就是弘大最欣赏的。

真实案例:一位成功申请弘大工业设计的学生,他的核心项目不是一个功能复杂的高科技产品,而是一系列探索“光与影在家居空间中关系”的灯具。他的作品集里,70%的篇幅都在展示他如何用纸、木头、塑料制作了几十个小模型,测试不同材料和形态对光影的影响。最终成品可能很简单,但那个探索过程,充满了艺术性和哲学思辨,这正是弘大的菜。

国民大学(국민대학교):实干家的孵化器

如果说弘大是“务虚”的艺术家,那国民大就是“务实”的工程师。尤其在工业设计、汽车设计等领域,国民大在韩国有着无法撼动的地位。它与三星、现代等大企业的合作非常紧密,毕业生就业率极高。所以,国民大的教授更像是企业里的高级设计师或产品经理。

他们看重什么?

1.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你的设计是不是为了解决一个真实存在的问题?你有没有做过充分的用户调研?国民大的教授不爱听空洞的概念,他们想看到你如何像侦探一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一个有理有据、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2. 严谨的逻辑和完整的流程:从用户研究、市场分析、竞品分析,到功能定义、交互流程、模型测试,再到最终的商业化可能性分析,国民大希望看到一个完整的、逻辑严密的闭环。你的每一个设计决策,都要有数据和调研结果来支撑。比如,你为APP设计一个按钮,你得说清楚为什么是这个颜色、这个大小、放在这个位置,最好能附上你的A/B测试结果。

真实案例:之前有个申请国民大UX/UI专业的同学,她的作品集项目是“为在韩外籍劳工设计一款金融服务App”。她的作品集第一部分,全是数据图表和人物访谈。她真的去工厂附近采访了十几位外籍劳工,了解他们的汇款痛点,整理出了详细的用户画像和需求列表。后面的设计方案,每一个功能都直接对应前面发现的一个痛点。这种“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扎实作风,让教授一眼就看到了她作为设计师的潜力和责任感。

简单来说,申弘大,你要像个艺术家一样思考;申国民大,你要像个产品经理一样行动。当然,这不绝对,顶尖的设计都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但了解这个大方向,能帮你更好地调整作品集的侧重点。

作品集到底放几个项目?怎么讲好你的设计故事?

搞清楚了学校的偏好,接下来就是具体操作了。作品集不是作品的简单堆砌,它是一部由你导演的微电影,主角是你和你的设计,观众是招生教授。这部电影要怎么拍才好看?

贵精不贵多:3-5个项目就够了

很多同学有个误区,觉得项目越多越好,显得自己经验丰富。大错特错!教授审核一份作品集的时间可能只有3-5分钟。与其让他走马观花地看10个平庸的项目,不如让他聚精会神地品味3个精品。根据韩国多家留学机构的统计数据,成功录取的作品集,核心项目数量普遍在3-5个之间。

这3-5个项目最好能有所侧重,展现你的不同能力:

  • 一个主项目(占40%-50%篇幅):这是你的“镇山之宝”,要完整、深入,能完全体现你的设计哲学和最强实力。
  • 两个次要项目(各占20%篇幅):可以展示你在不同领域或使用不同技能的探索。比如主项目是UX/UI,次要项目可以一个是品牌设计,一个是产品设计,展现你的全面性。
  • 一些小作品/技能展示(占10%篇幅):可以放一些你的手绘、摄影、建模、代码等作品,作为“甜点”,证明你的基本功和动手能力。

黄金叙事结构:让教授像追剧一样看你的作品集

一个好的设计故事,一定是有起承转合的。你可以套用这个万能公式来构建你的每一个项目介绍:

1. The Hook (钩子) - 0.5页:这是什么?我为什么要做?

开篇就要抓住教授的眼球。用一两句精炼的话,说明你的项目是什么,以及你发现的那个令人拍案叫绝的痛点。别说“我想设计一个App”,要说“我发现每年有超过50%的视障人士因为读不懂药品说明而面临用药风险,因此我设计了一款语音读药App”。

2. The Research (调研) - 2-3页:我不是瞎想的!

这是整个故事的基石,也是韩国教授尤其看重的部分。把你所有的案头工作都亮出来:用户访谈(放上关键引言和照片)、问卷调查(用图表展示数据)、竞品分析(做个清晰的表格)、用户画像(Persona)……让教授相信,你的设计是建立在坚实的事实基础上的。

3. The Ideation (脑暴) - 2-3页:看我天马行空的过程!

别急着放最终效果图!把你那些“丑丑的”草图、思维导图、便利贴墙全都放上来。这部分是为了展示你的思维广度和深度。你可以画一个流程图,展示你是如何从50个想法中,通过层层筛选和组合,最终聚焦到3个核心方向的。这个过程比结果更迷人。

4. The Design & Iteration (设计与迭代) - 3-4页:动手开干,反复打磨!

这才是展示你设计执行力的地方。无论是UI界面的线框图和视觉稿,还是工业产品的3D建模和手板模型,都要清晰地展示出来。最重要的是,要展示“迭代”(Iteration)。比如,展示V1.0版本的界面,旁边附上用户测试的反馈(“用户表示这个按钮太小了不好点”),然后展示你如何改进,得到了V2.0版本。这证明你是一个懂得倾听和反思的设计师。

5. The Final Shot (最终展示) - 1-2页:高光时刻!

用最精美的渲染图或Mockup,全方位展示你的最终成果。可以配上一些场景化的展示,让教授能想象到这个设计在真实世界中被使用的样子。如果做了视频,就放上二维码或者链接。

6. The Reflection (复盘与反思) - 0.5页:我的收获与遗憾。

这是点睛之笔。用几句话总结你在这个项目中学到了什么,遇到了哪些困难,以及如果时间充裕,你还想在哪些方面进行优化。这能展现你的谦逊和成长性,让教授觉得你是个可塑之才。

遵循这个结构,你的作品集就不会是一盘散沙,而是一部逻辑清晰、引人入胜的好莱坞大片。

前方高能!这些一眼就被Pass的雷区千万别踩!

每年都有无数同学,因为踩了下面这些“雷”,作品再好也可能被无情Pass。请拿出小本本,一条一条记下来。

雷区一:只有“颜值”,没有“灵魂”

这是最常见的错误。很多同学沉迷于用C4D做酷炫的视觉效果,用KeyShot渲超写实的产品图,作品集看起来华丽无比,但你问他“为什么这么设计”,他却支支吾吾说不出来。记住,技术只是工具,思想才是核心。一张能体现你思考过程的、画得歪歪扭扭的草图,在教授眼里,比一张没有灵魂的精美渲染图有价值得多。

雷区二:主题“假大空”,缺乏个人视角

“我要设计一个解决全球贫困问题的系统”、“我要为全人类设计未来的出行方式”……打住!这种宏大叙事听起来很厉害,但对于一个学生作品来说,几乎不可能深入。教授会觉得你眼高手低,不接地气。不如把视角放小,从你自己的生活出发。比如,你觉得学校食堂的点餐流程太乱,能不能设计一个优化方案?你发现你养的猫总是不爱喝水,能不能为它设计一个有趣味的饮水器?这些来自真实生活的小洞察,反而更能体现你作为设计师的敏感和同理心。

雷区三:排版灾难,阅读体验极差

我见过一些作品集,字体用了七八种,颜色五花八门,图片和文字挤作一团,让看的人感觉眼睛和大脑受到了双重攻击。你的作品集本身就是一件设计作品,它的排版、字体、配色、留白,都在向教授展示你的审美和信息组织能力。请遵循几个基本原则:保持版式统一、字体不超过3种、主色调清晰、留出足够的呼吸空间。让教授能轻松、愉悦地读懂你的故事。

雷区四:盲目追随“网红风”,失去自我

每年总有那么几个设计风格会“烂大街”。前几年是弥散光、毛玻璃,这两年可能是AI生成风、酸性设计。追随趋势没有错,但如果你的作品集里所有项目都是一个风格,而且模仿痕迹很重,教授就会觉得你缺乏原创精神和自己的设计语言。与其做一个潮流的复制者,不如做一个真诚的表达者。你的作品集,应该有你自己的味道。

说了这么多,其实核心就一句话:别再猜教授喜欢什么了,去展示一个真实的、会思考的、对世界充满好奇的你。

你的作品集,不是一份用来炫技的清单,它是你熬过的每一个夜,是你面对空白画板时的兴奋与迷茫,是你为了一个像素的完美而做的上百次调整,是你对这个世界笨拙又真诚的提问和回答。

所以,别怕它不完美,别怕你的想法有点怪。真诚,永远是最大的必杀技。

现在,关掉那些让你焦虑的20个浏览器标签页,泡杯咖啡,开始梳理你自己的故事吧。去创造,去表达,去成为那个连你自己都会被惊艳到的设计师。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25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