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流水账,三招写出高分文书

puppy

还在为文书头疼吗?感觉自己的经历写来写去,总像一份平平无奇的简历?别担心,你不是一个人!其实,写出让招生官眼前一亮的文书,根本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大事。这篇文章就想跟你聊聊三个超实用的小技巧,教你如何从一堆“普通”经历里,挖出一条闪闪发光的“黄金线索”来串联全文;怎么把干巴巴的“我做了什么”,变成一个有血有肉、能打动人的小故事;最后再巧妙地告诉招生官,为什么你就是他们要找的那个perfect match!快扔掉你的流水账模板吧,花几分钟读完,你也能写出让招生官pick你的走心文书。

文书写作三大“雷区”,你踩了几个?
雷区一:简历复述版。把活动经历从头到尾罗列一遍,毫无重点。招生官读完只记得你很“忙”,却不知道你到底是谁。
雷区二:空洞形容词堆砌。通篇都是“我很有领导力”、“我富有创造精神”、“我乐于助人”,但没有任何具体事例支撑,显得非常苍白。
雷区三:万能模板套用。“Why School”部分写得天花乱坠,但把校名换成任何一所,似乎都成立。这种“广撒网”式的夸赞,招生官一眼就能看穿。

嘿,好久不见!我是lxs.net的小编。最近是不是又到了申请季最让人头秃的环节——写文书?

我猜你现在可能正对着空白的Word文档,抓耳挠腮。旁边的文件夹里,躺着你的成绩单、语言分数、活动列表……每一项单看都还不错,但怎么把它们串成一篇能打动人的故事,简直比高数还难。

让我想起去年的一个学妹,叫Amy。她是个标准的“优等生”,GPA 3.8,托福105,学生会干部,还在一家小有名气的公司实习过。她把初稿发给我时,我看完的第一感觉是:这孩子真优秀,也……真无聊。

她的文书是这么写的:“大一,我加入了学生会,锻炼了组织能力。大二,我参加了XX商业竞赛,培养了团队精神。大三,我在XX公司实习,学会了数据分析……”

我仿佛在读一份平铺直叙的年度工作报告。Amy自己也很沮丧:“小编,我是不是太普通了?我没有去非洲建学校,也没有发明什么改变世界的东西。我的这些经历,是不是根本没法写出彩?”

相信我,Amy的困惑,也是90%以上同学的困惑。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在平凡的生活轨迹里,做着一些“看起来很正常”的事情。但问题是,招生官想看到的,从来都不是你做了多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这些“正常”的小事如何塑造了一个独一无二的你。

根据Common Application的数据,2022-2023申请季的申请人数暴涨了12%,顶尖大学的录取率则屡创新低。比如哈佛大学去年的录取率只有3.41%。在成千上万份“硬件条件”都差不多的申请材料中,文书是你唯一能让招生官“听见你声音”的机会。

所以,今天这篇文章,不讲大道理,只跟你聊三个超具体、超好用的小技巧。帮你告别流水账,从你那些“普通”的经历里,提炼出真正能让招生官眼前一亮的闪光点。

第一招:找到那条贯穿全文的“黄金线索”

我们先来做个小游戏。你拿出一张纸,把你大学以来,甚至高中以来所有做过的事情,不管大小,全都列出来。参加的社团、做过的项目、读过的一本书、一次旅行、甚至一次失败的尝试……都写下来。

写好了吗?现在看着这张列表,别急着挑哪些“高大上”,而是试着去找它们之间的共性。是不是有很多事情,都指向了你的一种内在特质或是一个长期以来的好奇心?

这条线,就是你的“黄金线索”。它不是一个活动,而是一个主题,一个驱动你做出各种选择的内在动机。

可能听起来有点玄乎,我们来看个真实例子。几年前,一个叫Brittany Stinson的女孩,靠一篇写“逛Costco”的文书,同时被5所藤校录取。逛超市?这听起来比我们的实习、竞赛还要普通吧?

但她是怎么写的?她没有罗列自己买了什么,而是把Costco这个大卖场当成了一个探索世界的好奇心乐园。她写道,在货架间穿梭,就像一场寻宝游戏。她会思考为什么大包装的Tater Tots(一种薯饼)能展现美国消费文化;她会从免费试吃摊的人群行为中,观察到群体心理学;她甚至会研究不同商品的摆放逻辑。她把对物理、哲学、经济学的兴趣,巧妙地融入到了逛超市这件小事里。

看到了吗?“逛Costco”只是一个载体,那条真正的“黄金线索”是她那无穷无尽、跨学科的“好奇心”。这条线索,把她所有看似不相关的学术兴趣完美地串联了起来,塑造了一个充满活力、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立体形象。

现在,再回头看看你那张列表。你的“黄金线索”可能是什么呢?

也许是“效率”。你参加辩论赛,是为了找到最快击破对方论点的路径;你学编程,是为了写脚本自动处理繁琐的数据;你连做饭都喜欢研究最优工序。这说明你是一个追求最优解、逻辑性极强的人。

也许是“连接”。你在学生会组织活动,是想连接不同院系的同学;你做志愿者教老人用智能手机,是想连接不同代际的人;你学社会学,是想探究社会结构是如何连接个体的。这说明你是一个关注社群、有同理心和沟通能力的人。

找到这条线索,你的文书就有了灵魂。你不再是简单地告诉招生官“我做了A、B、C”,而是在展示“因为我是这样一个人,所以我去做了A、B、C”。整个故事的逻辑一下就通了,而且变得非常个人化,无法复制。

前斯坦福大学招生官Heidi M. Gallegos就曾强调:“我们寻找的不是完美的学生,而是真实的学生。我们想看到你的热情所在,以及你是如何持续追求这份热情的。”你的“黄金线索”,就是你热情的最佳证明。

第二招:把“我做了什么”变成“我经历了什么”

好,现在你找到了“黄金线索”,接下来就要用故事把它包装起来。招生官每天要读几百份文书,最怕的就是干巴巴的事实陈述。人脑天生就对故事更敏感,一个好故事,能让你的形象瞬间变得有血有肉。

怎么讲故事?记住一个核心转变:从“What I did”(我做了什么)转变为“How I did it & what I felt/learned”(我如何做、感受和学到了什么)。

这里推荐一个改良版的STAR法则,我管它叫“SCAR”模型:

S - Situation (情境): 用一两句话,快速把读者带入一个具体的场景。别说“我参加了一个商业竞赛”,而是“昏暗的灯光下,咖啡因在血液里奔腾,我们团队对着满是红色批注的商业计划书,迎来了第三个不眠之夜。”

C - Challenge (挑战): 故事需要冲突。你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数据缺失?是和队友的意见不合?还是一个你完全不懂的技术难题?别害怕写失败和挫折,这恰恰是展现你解决问题能力和抗压性的最佳时机。

A - Action (行动): 这是故事的核心。具体写出你“如何”应对挑战。不要用“我努力解决了问题”这种模糊的词。写下你的思考过程和具体步骤。“我没有直接反驳队友,而是把他的方案和我的方案分别做了SWOT分析,用数据列出了各自的优劣势,最终我们结合了两者的长处。”这比“我展现了领导力”要有力一万倍。

R - Reflection (反思): 这是画龙点睛之笔,也是中国学生最容易忽略的一步。结果(Result)固然重要,但招生官更想看到的是,这次经历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成长和思考?你对团队协作有了新的认识?你发现自己对某个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你的价值观有了一丝动摇或重塑?

我们还拿Amy的实习经历来举例。流水账版本是:“我在XX公司实习,负责数据分析,提高了我的分析能力。”

用SCAR模型改造一下,就可能变成:

“(S)我实习的第一个任务,是处理一份积压了三年的用户投诉Excel表,足足有五万多行,里面夹杂着各种错别字和情绪化表达。(C)老板只说‘看看能发现什么’,我当时感觉自己像被扔进了信息的汪洋大海,完全找不到方向。(A)头两天,我只是机械地做数据清洗。直到第三天,我决定换个思路。我没有急着去建构复杂的模型,而是先用Python做了一个词频分析,发现‘物流慢’和‘包装破损’是最高频的词组。顺着这个线索,我将投诉按区域和时间进行交叉分析,一个惊人的模式浮现了:超过60%的投诉都集中在华东地区,且都发生在雨季。(R)那一刻我才真正明白,数据分析的魅力不在于炫技,而在于从混乱中找到那个最质朴的‘人性故事’。这次经历让我确定,我想深入学习商业分析,不是为了和机器打交道,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数字背后的人。”

你看,同样一件事,后者的叙述方式是不是立刻让一个主动思考、善于解决问题的形象跃然纸上?耶鲁大学的招生办公室就曾在其官网上明确指出:“我们不仅对你做了什么感兴趣,更对你做这些事的原因,以及你从中获得的成长感兴趣。”

第三招:告诉招生官,你就是他们的“Perfect Match”

文书的最后一部分,通常是回答“Why this school? Why this program?”。这是最容易写成“彩虹屁”的地方,也是最能体现你是否用心的地方。

招生官想看的,不是你从官网上复制粘贴的学校排名、知名校友、或是“贵校学术氛围浓厚”这类空话。他们想看到的是,你和他们学校之间真实、具体、双向奔赴的连接。

记住,这不是你在求着学校录取你,而是一次平等的“相亲”。你要证明,你的特质(你的黄金线索和故事)和他们的资源、文化、价值观是高度契合的。

怎么做?三个字:做研究!

1. 挖教授:不要只说“我对XX领域感兴趣”。去到你想申请的院系网站,仔仔细细地看每一位教授的研究方向。找到一两位和你“黄金线索”最契合的教授。然后去读他们的论文摘要,或者看他们近期的采访。在文书里这样写:“我对利用机器学习进行情感分析的兴趣,始于我分析用户投诉数据的实习经历。我拜读了贵校计算机系李教授关于‘基于BERT模型的细粒度情感分类’的论文,他提出的用注意力机制捕捉上下文关联的方法,对我之前遇到的数据噪音问题极具启发。我非常渴望能在他的指导下,进一步探索……”

2. 挖课程和实验室: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课程设置或研究中心。比如布朗大学的“开放课程体系”(Open Curriculum),如果你是一个兴趣广泛、喜欢跨学科探索的人,这绝对是你的“菜”。你可以在文书里结合自己多样的经历,说明为什么这种自由的学术环境对你至关重要。再比如,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娱乐技术中心(Entertainment Technology Center),如果你想做游戏设计,就不能只说“CMU的CS很强”,而要具体到这个中心,甚至提到你想参与的某个具体项目。

3. 挖文化和价值观:学校的校训、学生社团、特色项目,都体现了它的文化。芝加哥大学以其“不寻常问题”(Uncommon Application Questions)闻名,体现了其对思辨和智力探索的推崇。如果你的“黄金线索”是“刨根问底”,那简直是天作之合。你可以提到你参加某个学生组织的经历,说你欣赏学校鼓励学生挑战权威、自由辩论的氛围。

把这些具体的研究和你自己的故事结合起来。你要传递的信息是:“我不是海投,我认真了解过你,我发现我们真的很合适。我过去的经历,为我加入你们的社区做好了准备;而你们提供的平台,是我实现未来目标的最佳选择。”

宾夕法尼亚大学前招生官Sajda Ouachtouki曾在一个分享会上提到,最让她失望的文书就是那些“可以把宾大换成哥大、杜克,而文章依然通顺”的申请。这种“一稿多投”的懒惰,是对招生官工作的不尊重,自然也换不来他们的青睐。

好了,聊了这么多,不知道有没有给你一点启发?

写文书的确是个痛苦的过程,因为它逼着你把自己“扒开”,去重新审视过去的每一步。但这个过程也无比珍贵。

别再盯着那些所谓的“范文模板”了。你的人生不是模板,你的文书也不该是。现在就合上电脑,找个安静的角落,泡杯茶,然后问问自己:在所有做过的事情里,哪一件让你在回想起来时,眼睛会发光?

就从那个故事开始写吧。别管语法,别管结构,先把它写下来。那个最真实、最鲜活的你,就藏在里面。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Blog

Comments